独龙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时间:2023-09-12 12:31:30 满全 风俗习惯 我要投稿

独龙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省人口最少的民族,使用独龙语,没有本民族文字。下面小编推荐独龙族风俗习惯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独龙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关于独龙族的风俗习惯

  生活习俗

  无论饮酒、吃饭和吃肉,独龙族家庭内部都由主妇分食。客人来临也平均分给一份。入夜后男子在火塘边喝酒念祝词,然后将酒碗抛在火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为吉兆。

  独龙族非常好客,如遇猎获野兽或某家杀猪宰牛,便形成一种远亲近邻共聚盛餐的宴会。此外,独龙族还有招待素不相识过路人的习俗,对过路和投宿的客人,只要来到家中都热情款待。认为有饭不给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种见不得人的事。他们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传统习尚,视偷盗为最可耻的行径。在独龙族进行一些原始的祭祀活动时,游客不能参观祭祀活动。

  饮食

  独龙族的传统饮食自然独特。由于受社会经济发育程度及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历史上他们的食物来源较为匮乏,属于粮食和野生植物各占一半的杂食型结构。主食品种不多,主要是玉米、土豆、青稞、稗子、荞子、燕麦等,其中淀粉质食物常常占有绝大部分的比例。炊具简陋,多为竹、木制成,再加上副食和调料的缺乏,故制作食物的方法也很简单,大多沿用以往烧、烤、煮的烹饪方法。近年来随着各种豆类蔬菜的陆续传入,独龙族的佐食习惯也有所改变。日常饮食一天只吃早、晚两顿,早餐以炒面、烧烤土豆为主,晚饭多是吃玉米及其它杂粮。因条件所限独龙族一般口味清淡,油盐不多。好饮酒,喝的是自酿的低度水酒。凡亲友来往、生产协作、婚丧嫁娶、宗教仪式和节庆活动等都少不了酒,酒在独龙族社会生活中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每当有客人远道而来或逢年过节,宾主都要相互搂着脖子,脸贴脸、嘴挨嘴地同时喝上一杯“同心酒”,以表达彼此间的友谊和忠心。另外,受附近藏族的影响还喜欢将茶叶、盐和熬熟的动植物油混合在特制的竹筒里“打”茶饮用。

  节日

  独龙族唯一的传统节日就是过年,独龙语叫“卡雀哇”。一般在农历的冬腊月,即每年的12月到翌年1月间举行,没有固定的日期,具体日子由各村寨自己选定。节日的长短视食物的多少而定,或两三天,或四五天。节日里,人们祭祀天鬼山神、抛碗卜卦、共吃年饭、唱歌跳舞以至通宵达旦,而最热闹、最隆重的就是剽牛祭天。

  婚俗

  独龙族婚姻严格实行氏族外婚制,即同一氏族的男女无论有没有直系亲缘关系,均不能通婚,各氏族之间有比较固定的婚姻集团。

  独龙族男女青年在婚前有社交自由,非婚子不受到社会歧视,并且结婚后还可将孩子带到夫家。但在确定婚烟上,均需由父母作主。婚烟结缔一般经过订婚和迎娶。无论 是定婚或迎娶,男方都要给女家送一定的彩礼。这种彩礼,独龙语称为“仆妈旺”。婚烟经双方父母同意后,男方父母要邀上几个亲戚,带上水酒(需双数)去女方家订亲,女方父母则要请全村人来喝酒,并当而议定女子彩礼(身价)。彩礼按男方的经济情况,多寡不一,量情而定。一般是一头牛、一口锅、一盘铁三脚及几件首饰。倘若一次不能凑齐,可以赊欠,以后再给。

  结婚那天,男方父母、亲戚、新郎、伴郎带上酒肉聘礼去迎亲,女方即杀猪待客。晚间,在女方家彻夜喝酒、跳舞、唱调子,表示祝贺。新郎新娘也与大家同乐。第二天,男方家即将新娘领走。新娘出嫁除一身穿戴外,并无什么嫁状。新娘一到夫家门,婆婆便要牵着她的手在房内走一圈,边走边介绍情况:哪里是仓库,哪里是水,哪里是猪圈等。当天,男方家也要杀猪款待客人,夜里亦喝酒唱调子,结婚仪式结束后,夫妻便开始共同生活。数月后,新郎需备上两筒水酒、一条猪腿,偕同妻子一起回娘家看望女方父母,以示感谢。

  独龙族很少有离婚现象,倘若发生妻子弃夫而去的情况,若女家还有妹子,需由其妹来抵,否则,要退回全部采礼(身价),若男方主动提出离婚,则女家只需退少数彩礼或不退。

  新中国成立后,独龙族的婚姻习俗有了很大改变,青年男女均自由恋爱,并依法办理登记手续。

  丧葬习俗

  独龙族历来实行土葬。棺椁以便于取材而定,有用四块木板合成,也有用一株园木剜空后装尸或拿竹篾席裹尸埋入土中的。人死后第二天即抬出。按独龙人的禁忌,尸体不能直接从大门抬出,必须由住房的后壁或地板上另撬开一条缝将尸首送出。据说只有这样做才不会继续死人。出殡的时候,由一老人在前挥刀驱鬼开路、划坟圈下葬。凡属正常死亡的人,均埋在自家宅地不远的地方。独龙人认为,远葬亡故的亲人是一件于心不忍的事。

  走进怒江独龙族,听听他们的故事

  怒江独龙族

  独龙族居住在遥远的西南边陲、独龙江畔,聚居着这样一个民族。这个民族自古生活在崇山峻岭中,条件恶劣、交通闭塞,虽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这个民族极为神秘,历史上又被称作“俅人”、“曲洛”,这个民族现被称为独龙族。

  火塘,家庭的活动中心

  独龙人的生活离不开火塘。做饭、吃饭、看电视、待客多是在火塘进行,火塘是家庭的活动中心。老人、青年人、小孩都喜欢呆在火塘边,男人年轻时喜欢在火塘边烤着火抽根25元一支的卷烟男性,待老了手脚不好使了,气温一低更是离不开火塘;而女人几乎是不上桌吃饭的,有客人的时候,她们忙着烤土豆、端茶送水、做菜、下拉,火塘边总有她们忙碌的身影;近年来,在国家的扶持下,即使最远的寨子也有了发电机,电视能收几十个台,小孩们喜欢在火塘边打闹着看《熊出没》;家里的狗、小黑猪也喜欢烤火热闹的,在火塘边来来回回,刚生过崽的狗妈妈似乎还分不清哪个是自己的孩子,慈祥的让小猪睡在身边。

  早上10点钟的阳光射进木屋,独龙老人在火塘边煮茶。纯净的空气和饮水使独龙族出现许多百岁老人,迪政当的木当小组就有两位。图中便是独龙江木当寨子的一位百岁纹面老人,右边是其八十岁的儿媳。一家人坐在火塘旁,男人们喝得舌头越来越短,嘴唇越来越宽;女人忙来忙去,共度一个美好的夜晚。“吓拉”起锅时要点一下火再吹灭,以此去掉杂质。吓拉,一种用肉炖的酒,“贡山走一走,独龙江走一走,要喝吓拉到木当,要喝吓拉到木当”,独龙族人喜欢喝酒,男人女人都能喝。“一拉朽(音)”是一口干的意思,“二拉朽”是两口干,以此类推。

  吓拉酒在独龙族家家户户都常做,把肉炒熟,按一人一斤的量,把酒放入小炒锅里熬上一会儿,起锅时将液面点燃再吹灭,一锅吓拉就做好了。吓拉上面浮着一层油,冷了会结起来,喝的时候还需要再热一下。做吓拉的肉类是多样的,鸡肉、蜂蛹、老鼠等都可以,不同的食材味道自然也不同。在独龙人的眼中,相比鸡肉下拉,蜂蛹吓拉更难得、美味一些,不知外来人对此会作何感想。此外,独龙人的酒量普遍很好,据说,在这每顿一斤、连续喝三天的量最好老实点。夜晚离开了火塘,悄悄的走着蛇形步,准确的躺倒在独龙毯是独龙人优良的习惯,而且自熬酒是不上头的,第二天醒来,照样精神,绝不像城市里的某些瓶装酒,醉后留有头痛的后遗症。来独龙江,如果不上山,那就好好的享受火塘与吓拉吧,那一定是件无比美好的事情!

  独龙族年轻女人大多也能喝酒的,客人喝得高兴时,常常大方的陪客人喝上几杯,图中这位八十多的纹面老人也能喝上好几杯,与我们一同欢乐玩笑,虽语言不通,但也其乐融融。

  雪山竹叶菜

  家常,城里的山珍海味

  独龙江地处高山峡谷,加上气候寒冷等原因,耕地较少,对于常逛山的独龙人来说,竹笋、蕨菜、菌类等野菜就成了家常便饭。而蚂蚱、竹笋、菌子、竹虫、蜂蛹、鼯鼠、草果等这些在外省人眼中的特色食物,对独龙人来说更普通的不值一提。捕鱼熬鱼汤是独龙江野外生活中的重要营养组成部分和精神寄托,简陋的渔网用石头做沉坨,用树枝将其拉直放入河中,一端固定在岸边,取下树枝就算成功了,渔网通常第一天下午撒下,第二天早晨坐等收鱼,一天有四五条三指大小的收入是极为可观的,再配上独龙江支流深处的河水,啊,太好喝了。

  独龙族小伙正在用竹竿下渔网。收获的独龙裂腹鱼和扁头鱼。在独龙江,最具人文特色的除了“下拉酒”,就是“独龙”牌产品了。当地人喜欢在任何当地产的物品上,加上“独龙”两个字,以此彰显原生态、无污染、半野生。独龙牛、独龙鸡、独龙猪、甚至独龙土豆、独龙石,都是城里人热爱的东西。其中,独龙鸡常用来招待远方来的客人,鸡血酒是饭前最好的饮品,独龙人常说“喝了鸡血酒上山不累”;而独龙牛名气就更大了,其牛角和小腿是白色的,一头的价格高达一万二,比普通黄牛贵出了三分之一。

  在一片倒木多的树林里捡野生菌。半野生的独龙牛,其牛角和小腿是白色的,一头的价格高达一万二,比普通黄牛贵出了三分之一。

  虽然独龙族在山谷里面的环境并不是很好,但是他们关于这个山谷有着很多的历史故事,随着独龙族将要走通外面世界的路,这些历史都会慢慢的消失了吧。

  社会结构

  独龙语称氏族为“尼勒”,意为同一祖先传承下来具有血缘关系的共同体。大多数独龙族人的氏族观念已十分淡薄,已无共同的地域以及更多的政治经济联系而显得十分松弛。只是以一种各兄弟家族所公认的祖先象征物留存在大家的记忆之中。氏族名称也没有图腾的内容,多是以该氏族的某些特征来称呼,有的还有一种超自然的象征意义。如20世纪50年代整个独龙江流域所有的15个氏族中,有叫“木金”的,意为“天上诞生”;叫“当生”的,意为“红皮肤”;还有叫“东勒”的,意为“性格暴躁”等等。有的本身就是地名,如“麻必洛”、“克劳洛”便是独龙江上游两大支流的名称。“麻必”和“克劳”大概是原氏族的名称,但其意义已不可考。而“洛”则是“河谷”的意思。氏族成员间有互相帮助及保护的责任,实行血族复仇制,任何一个成员受到外人的欺凌以至杀害,其他成员都有义务为他报仇。同一氏族内分出的家族之间不能通婚。

  独龙族的家族公社是由原氏族成员的不断分裂(迁徙)而形成的,独龙语称为“其拉”或“吉可罗”,意为整体、全部的。截止20世纪50年代初,独龙江流域共有54个家族公社。虽已处于解体阶段而不再是完整的经济单位,但较之原氏族组织仍在独龙族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具体为:

  ①每个家族公社有共同的地域,以山岭、河谷、森林、溪流等划分各自的界线,形成一个个自然村寨。一般来说,未经允许其他家族的成员不得迁入本家族领地内或垦荒、渔猎等。

  ②每个家族公社都有一个自然形成的家族长(有的同时也是氏族头人),称为“卡桑”,一般都是由家族内辈分高、能说会道、较为富裕的男子担任。卡桑同样参加劳动,不得世袭,如果死亡或因故失去了威信,则另找新人代之。对内领导生产、主持祭祀、排解纠纷,对外负责纳贡摊派、指挥作战、订立盟约。各家族公社之间独立、平等、互不统属。只有在共同反抗藏族封建领主和傈僳族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掠夺时,一些近亲的家族才会临时结成类似联盟的组织,较强大的家族成为联盟的核心,其“卡桑”便是联盟的领袖。有时会另产生一个军事领袖,称“甲卡”,作为“卡桑”的助手。一旦对外战争状态结束,这种联盟也就自行解散了。

  ③家族公社内部禁止通婚,实行族外婚。

  ④每个家族公社都有各自独特的名称,习惯用各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来命名和称呼。如,“孔当”家族意即一块宽大的坝子。“龙棍”家族,意即石头多的地方。当然也有用家族长的名字来命名的,如“木千王”、“木千图”等。

  ⑤家族公社成员的名字前须冠以家族名称或父名(女儿还冠以母名)。例如一个独龙族姑娘阿婻的全名是白丽(家族名)·丁板(父名)·顶(母名)·阿克洽(爱称)·婻(排行)。因此只要知道名字,就能判断出是哪个家族,谁的子女,以及排行第几。而且女子出嫁后也不改其家族的姓。

  ⑥家族公社通常包括两三个以父系家长为主的原始共产制的大家庭,独龙语称为“宗”。 每一个大家庭一般包括父、子、孙三代,都有一个称为“吉马戛”的家长(有的同时也是家族长)。里面有好几个火塘,代表着男子娶妻后实行火塘分居的小家庭,独龙语称为“卡尔信”。所有成员都要参加大家庭共耕地的劳动,收获物归大家庭集体所有。而属于各个火塘(即小家庭)的少量土地,仍由大家庭成员协作共耕,收获物则归各火塘所有。大家庭中一般有两种仓房:一种是被称为“捧千”的用来统一存放大家庭里共同收获物的大仓房,由年老的主妇管理。另一种则是以火塘为单位的各个小家庭自己的小仓库,称为“捧秋”。由小家庭的主妇来管理,主要是储存小家庭粮物的地方。大家庭内部由各个火塘的主妇,先从大仓房中取出粮食轮流煮饭,吃完后再接着用小仓房里的,而各个小家庭不能拒绝,这已成为一种传统的义务。吃饭时,通常由年长的主妇按人平均分配,不论大小哪怕是婴儿也都要分一份。若老主妇不在,就依次由最年长的媳妇来分。这种“主妇管仓”、“主妇分食”等传统做法,是独龙族昔日母权制社会的遗俗,20世纪50年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劳动日益个体化,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便从家族公社中分裂出来,成为独龙族社会经济的基本组织形式。小家庭包括夫妇及其子女,已很少三代同住。家庭内部男女地位基本平等,生产、家务以及子女婚姻大事一般是夫妻双方共同协商而定。家长则由男子担任。儿子婚后便要另立火塘与父分家,一个火塘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单位。幼子则从父母共居,既是双亲的赡养者,又是财产的继承人。

  宗教

  独龙族在万物有灵的传统观念支配下,比较普遍地相信鬼魂的存在和作用。他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崇拜集中表现在对各种鬼魂的信奉与祭祀上。而“神”似乎还没有完全从其鬼魂观念里分离出来。认为人们一生中的所有祸福都是由鬼魂决定的。图腾崇拜的遗迹已绝少可见,而祖先崇拜的仪礼活动迄今为止尚未发现,也没有任何偶体偶像的供置和膜拜。盛行祭鬼、巫师(“南木萨”、“乌”等)治病、砍鬼和占卜等一系列巫术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藏族的苯教以及怒族和傈僳族原始宗教观念的影响。20世纪30、40年代,基督教传入独龙江地区后,下游的部分独龙族群众开始信教。

  独龙族祭鬼由巫师进行,巫师有两种,一种称为“纳木萨”,主持祭祀、打卦,另一种称为“夺木萨”,专门从事驱鬼,“纳木萨”的地位较高。

  独龙族认为人和动物都有两个灵魂:“卜拉”(生魂)和“阿细”(亡魂)。人和动物的死亡总是卜拉先死。认为人和动物的卜拉是由天上的“格蒙”事先安排的,一旦卜拉被格蒙收回或被恶鬼害死,生命即告终结。卜拉既不复生也不转世,而永远消失。亡魂阿细,常加害于人畜,因此,人们常用酒肉饭食献祭,或用烧麻布发出的臭气熏赶阿细去“阿细默里”。独龙族宗教认为阿细默里居住在地的另一面,那里一切都和人间相似,不仅有山水村寨、房舍牲畜,而生前共处的阿细死后也生活在一起,生前活多少岁,阿细也存在多少年。

  独龙族认为,从天的最高处至人间共有十层。第一层称“南木年各若”,“木佩朋”所居,总管天上一切;第二层称“木代”,居有“格蒙”,受辖于“木佩朋”,创造人间万物,决定人畜生死,庇佑、赐福于人间;第三层称“木达”,有东南西北四座天门,是众鬼的住处,居有鬼王“南木曾木柔”;第四层称“南木郎木松”,是众鬼的休息处;第五层称“南木嘎尔哇”,是铁匠嘎尔哇的亡魂居住之地;第六层称“大不拉”,是地上的活人和生禽的灵魂能够串游到达的地方;第七层称“南木夺默里”,是世上善良人和婴儿的“阿细”居住之处;第八层称“兹力木当木”,是恶鬼关押活人的“卜拉”的所在;第九层称“赫尔木”,为各家屋顶上的空间;第十层称“当木卡”,即各家的火塘。火塘是最受崇拜的家庭圣物,每逢饮酒吃肉均要向火塘洒酒供肉祭祀。火塘上的铁三脚架或支锅的三块石头,都被视为神圣而不可亵渎。

  巫师有“南木萨”和“乌”两种。过去由家族长或村寨头人兼任。相传“南木萨”是由“格蒙”选任的,他具有特殊的眼睛,能和会治病消灾的“南木”交往。南木萨治病时先点燃松树枝熏屋,以示洁净,然后设供。他身披麻布毯,摇铃击鼓,迎接南木降临,并称由南木带来天药“生登梯”,而将其滴入病人口中。如果药物被排泄,就认为病人灵魂已被格蒙收去,无法痊愈。不然,则要用鸡或猪的灵魂去交换病人的灵魂,而南木萨的职责就是举行换魂仪式。“乌”是另一种比较古老的巫师,他的职能是作预言和祭鬼。乌借助于巫术,在酒醉后又说又唱又跳,自称崖鬼(独龙族宗教中的一种恶鬼)附体,常预言某地将出现何种不幸,等等。每年春节前后,独龙族要举行一次剽牛祭鬼仪式,保村寨平安。由乌亲手持刀宰杀,别人不得代替。

【独龙族有哪些风俗习惯】相关文章:

独龙族有哪些风俗习惯11-23

独龙族有哪些风俗习惯11-24

独龙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11-24

独龙族风俗习惯11-24

独龙族的风俗习惯11-24

独龙族的风俗习惯有什么11-23

除夕有哪些风俗习惯03-07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09-06

瑶族有哪些风俗习惯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