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

职业病桅因素的识别与控制

时间:2017-05-11 08:19:36 职业病 我要投稿

职业病桅因素的识别与控制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分类,通常可按其来源划分,也可参照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划分。

职业病桅因素的识别与控制

一、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分为3大类:

①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及生物因素。化学因素主要有生产性毒物(如铅、苯、汞、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煤尘、石棉尘、水泥尘、石棉尘、金属尘、有机粉尘等)。物理因素主要有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等)、异常气压(高、低气压等)、噪声与振动(如机械性噪声与振动、电磁性噪声与振动、流动性噪声与振动等)、电离辐射(如α、β、γ、X射线、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生物因素主要有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②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主要有劳动组织和劳动休息制度不合理;劳动过度心理和生理紧张;劳动强度过大,劳动安排不当;不良体位和姿势,或使用不合理的劳动工具。

③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在炎热季节受到长时间的太阳辐射导致中暑等;以及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采光照明不足,通风不良,有毒与无毒、高毒与低毒作业安排在同一车间内等;来自其他生产过程散发的有害因素的生产环境污染。

二、按照2017年卫生部令第49号颁布施行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及《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所列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项目划分。

该办法规定,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项目是指存在或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所列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项目。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划分,可分为以下10大类:

①粉尘类。包括矽尘、煤尘、石棉尘、滑石尘、水泥尘、铝尘、电焊烟尘、铸造粉尘和其他粉尘等。

②放射性物质类。包括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放射性物质与其他放射性损伤等。

③化学物质类。包括铅、汞、锰、镉、钒、磷、砷、砷化氢、氯气、二氧化硫、光气、氨、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硫化碳、硫化氢、苯等。

④物理因素。包括高温、高气压、低气压、局部振动等。

⑤生物因素。包括炭疽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布氏杆菌等。

⑥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包括导致接触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电光性皮炎、痤疮、溃疡、化学性皮肤灼伤和其他职业性皮肤病等的危害因素。

⑦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包括导致化学性眼部灼伤、电光性眼炎、职业性白内障等的危害因素。

⑧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包括导致噪声聋、铬鼻病、牙酸蚀病等的危害因素。

⑨导致职业性肿瘤的危害因素。包括石棉、联苯胺、苯、氯甲醚、砷等。

⑩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氧化锌、棉尘和不良作业条件等。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方法

由于行业不同,生产工艺、致害途径、有害物质种类、数量、差别悬殊、对作业场所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在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别识时,首先要明确项目概况、主要生产设备、工艺流程及其布局,生产过程使用的原料、辅料、中间品等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应用查表法、经验法、类比法、综合法、等方法对职业病有害因素进行识别。全面辨识出究竟哪些作业场所、何种工艺流程中存在及产生的职业病危害,经过工艺流程分析所产生的有害因素、原因、准确地识别,确定有意义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概况、生产设备、工艺流程、原料等

①项目概况、选址、布置、生产设备、工艺流程,可能产生的危害因素种类、部位,设备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程度;

② 生产过程使用的原料、辅料、中间品、产品化学名称、用量或产量;、生产、运输、储存中和不同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有害因素;

③工程技术、防护、应急救援及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建筑学卫生要求,如车间采暖、通风、采光、照明、墙体、墙面、地面等,防尘、防毒、防噪、防振、防暑、防湿、防寒、防电离辐射、防非电离辐射、防生物危害措施等。

识别方法

①检查表法(危害因素识别表):

检查表是针对不同的行业,专为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设计编制的表格,表格中能直观地反映出不同工艺流程中存在和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或原因,有害物的种类及危害因素的类型、操作方式及作业人员所处的岗位、可能导致的职业病。检查表的特点是简明易懂,方法简单适用,易于掌握,能弥补有关人员的知识经验不足。优点是通过系统的检查,能比较全面的进行辨识,应用范围广。缺点是通用性较差、同样受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大项目实施起来花费时间长。

《职业病桅因素的识别与控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