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凤凰考察报告

时间:2022-08-03 19:13:59 考察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湖南凤凰考察报告

民居考察报告 关于建筑与环境的几点所见、所闻所得 姓名:何肖雪 班级:2017级环境设计2班 学号:101250329

湖南凤凰考察报告

凤凰古城

美丽悠久的凤凰古城坐落于今湖南省凤凰县东南部,先秦时代,凤凰属楚国疆域,所以凤凰仍然遗留了大量的储巫遗风。正因如此在古城中的建筑也透露着楚文化的浪漫情怀。

凤凰古城一股接为中轴,链接无数小巷,沟通全城。古街是一条纵向随势成线、横向交错铺砌的青石板路,自古以来便是热闹的集市,如今更加生机勃勃。凤凰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虹桥,原名卧虹桥,历史悠久。凤凰古城北门城楼本名“碧辉门”,采用红砂条石筑起,既有军事防御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是古城一道坚固的屏障。凤凰古城两边建筑飞檐斗拱,店铺中陈设这琳琅满目的工艺品,浓浓的古意古韵,透出古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凤凰古城分为新旧两个城区,老城依山傍水,清浅的沱江穿越而过,红色的砂岩砌成的城墙伫立在岸边,南华山趁着古老的城楼,城楼还是清朝年间的,锈迹斑斑的铁门,还看得出当年威武的模样。北城门下宽宽的河面上横着一条窄窄的木桥,以石为墩,两人面对面都要侧身而过,这里曾是当年出城的唯一通道。 苗族吊脚楼

苗族的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最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两层者则不盖顶层。一般以竹编糊泥做墙,以草盖顶。

苗族大多居住在高寒区,山高坡陡,平整开挖地基及不容易,加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易起居。因而,苗族历来依山抱水,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叫“吊脚楼”。吊脚楼是苗族传统的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他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 吊脚楼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据建筑学家说,苗族吊脚楼是干阑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阑式楼房。从历史来看,苗族的建筑文化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肇始于环太湖地区的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正式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

这些充满了苗族艺术意象的吊脚木楼,给苗族人民艰辛的生活提供了永恒的生命激情。

观城中建筑,长长的木柱要么斜插入水中,要么托于石桩之上。木柱之上是清一色的木构建筑。

湘西吊脚楼建筑形式活泼,可临水,也可依山傍谷,或就建在田坝边。稍稍开凿修砌,选上好木料支撑起一座座或者一排排的吊楼来,旁边饰以几层茂林修竹,省时又省工,温馨而有画境。这种楼飞檐翘角,三面环廊,吊着几根八菱形、四方形刻有绣球或金瓜的悬柱,壁板漆的光亮光亮的,并嵌有花窗,通风向阳。花窗也往往用意极深,镂有“双凤朝阳”、“喜鹊恋梅”等图案,古朴而秀雅。吊脚楼的妙处,一是防潮避湿,通风干爽;二是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三是依山傍水或靠着田坝而建的吊脚楼,悬柱之前往往留有一定的空地,可喂养家畜,古老的黑瓦木结构吊脚楼,堂屋很敞亮,玩暖而亲切。

吊脚楼建筑是凤凰古城的建筑代表。凤凰城内吊脚楼群集中在回笼阁一带,沿城带状展开。沱江回笼阁吊脚楼群坐落在凤凰古城东南的回笼阁,前临古官道,后悬于沱江之上,是凤凰古城具有浓郁苗族建筑特色的古建筑群之一,小巧玲珑,古色古香,飞檐翘角,描龙画凤。该吊脚楼属清朝和和民-国初期的建筑,如今还居住者十几户人家。代表性的民居是黄永玉先生的别墅——夺翠楼。

连接城镇的古桥凤凰风雨桥被称为“虹桥”。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康熙九年有当年的木板桥修建为石拱桥,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全

桥长50米,宽8.8米,桥高11米,两台两墩,共三孔,共三层,一层为五米宽人行道和店面,二层为旅游观光品茶的地方,三层采光。风雨桥的形式,在少数民族地区十分常见,比如侗族的风雨桥,也是分为多层,檐角高高翘起,包含十分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

建筑结构

吊脚楼建筑主体采用穿斗木构结构解构:

当地穿斗结构的特点是:抗风性能好,所有木料皆取自当地,材料易得。直径较小。不多用梁,而用柱来承托椽,柱较密,成排架,构架的稳定全有赖于柱间穿过的枋木。

风格鲜明地吊脚楼建筑营造了一个怀旧的氛围,人们在其间游走,一边用充分的时间幻想着过去的种种,一边体味古镇的商业氛围。在凤凰我看到了许多商业街道,他们贯穿了古镇的新老城区,可以说是商业无处不在。沱江河上的游船,沿城墙脚下的小摊,街道两旁琳琅满目的饰品商铺和喧闹的酒吧数不胜数……

《湖南凤凰考察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商业步行街道,最宽处5米,作为小型集散广场,供游人休息,观江景;窄处3米,小巷弄宽1.5米至3米不等。是很有利的商业购物环境。

但是,商业化过度,对环境必然造成很大的压力,生态系统变得十分脆弱,城中的排水改造,截污坝的建造,人工打捞,等措施的实行对破坏程度有一定的缓解,但是原味的古城早已不复存在,我们在市场经济下催生了新的凤凰城,游客居住、生活和交通上带来的压力促进了新城的发展,对老成的游客进行分流,提供在老城得不到的服务。新城的建筑都是钢筋混凝土的框架,造型上追求吊脚楼的外观,看着虽不觉得生厌,但是总归觉着呆板,没有吊脚楼那样被时间雕刻过那样清晰;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老城不能满足游客需求,于是通过更多的途径达到经济效应。在凤凰,大大小小的酒吧沿街排开,一面临水,一面朝街,古老的吊脚楼和新生的酒吧,配合的虽还算协调,但是仍然会觉得少了些古朴的味道,使得看上去安静的小城变得很喧闹。在这里有建筑商功能和形式的矛盾,亦有发展和保护的矛盾,商业浪潮下,古城的发展,也许更应该注重原汁建筑风味的保留,而不是一味迎合游客的口味。因为凤凰的特色

建筑——吊脚楼,孕育了宁静的凤凰古城,也成就了现在旅游城市,不要因为旅游而毁掉这份宁静。

芙蓉镇

芙蓉镇是一座具有两千年历史的古镇,位于酉水之滨,距县城51公里。原为西汉酉阳县治所,因得酉水舟楫之便,上通川黔,下达洞庭,自古为永顺通商口岸,素有“楚蜀通津”之称。享有酉阳雄镇、向西“四大名镇”、“小南京”之美称。

芙蓉镇不仅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千年古镇,也是融自然景色与古朴的民族

风情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又是猛洞河风景区的门户、一个寻幽访古的最佳景点。四周是青山绿水,镇区内是曲折幽深的大街小巷,临水依依的土家吊脚楼以及青石板铺就的五里长街,处处透析着醇厚古朴的土家族民风民俗,让游人至此赞不绝口,流连忘返。

湖南凤凰考察报告 [篇2]

姓名:刘美玲

一、考察目的

主要目的是要我们更了解民族文化,对我们的艺术修养和艺术的认识有所提高。认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树立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责任的意识。

二、考察时间和地点

(1)考察时间:2012年10月下旬

(2)考察地点: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古城

2、主要考察对象:民族文化

3、成果形式

此次考察主要通过观察、访谈的形式,因此,成果的形式以书面的考察报告为主,记载了考察中的内容以及个人感受。 凤凰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民族文化积淀深厚。近年来,在凤凰县旅游业“井喷式”发展的影响下,丰富的民族文化得到一定的开发与利用。但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由于保护意识淡薄、机制不健全,加之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致使诸多民族文化传承人锐减,部分民族文化已日见稀少。因此,加快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推动全县旅游业的发展,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一、考察地概况

(一)凤凰县概况

凤凰县处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南边境,是一个苗族聚居县。湘西州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武陵山脉东南端,处于云贵高原余脉,地势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峰峦叠嶂,沟壑纵横,溪河交错,山川壮丽。县内居住的民族有苗族、土家族、白族等,是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县。

(二)凤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凤凰素有“武溪苗蛮”之称。千百年,苗族文化与农耕文化、楚巫文化相互交融、相互衬托,形成了奇异诡秘、独特丰富、民风浓郁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居住、服饰、饮食、民间艺术、民族风情等多各方面。

1、居住文化

苗族,土家族的的居住习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除了典型的山寨吊脚楼和古式建筑的木结构房屋外,最具有历史特色文化品味的莫过于凤凰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时代感染力吸引众多游客到此游玩,与其特色的居住文化交相辉映的,还有一些古老而极富特色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2、服饰文化

苗族人民制作了绚丽多姿的苗家服饰,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莫过于银制饰品,作为苗族人民特有的装饰品,完全靠手工制作,种类繁多,精致生动,除了少数男人佩戴,多为妇女佩戴,这样工艺高超的银饰至今是当地人喜爱的装饰品,一套讲究的银饰,可以重达几十斤。

苗族的蜡染和刺绣产品也是闻名遐迩,至今仍保留其工艺。

3、饮食文化

崇尚天然的绿色食品,如天然野山菌,自制腊肉,古丈茶,猕猴桃等都是当地特色食品,还有不少民俗小吃,如血粑鸭、苗家酸鱼、腊味、菜豆腐等系列。家里来了贵客,苗家人会用最高的礼节来欢迎你,连进三杯“过门酒”,这种酒多是玉米酿制,香醇浓烈,后劲很足。

《湖南凤凰考察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4、民间艺术

刘大-炮的印染、张桂英的扎染、聂方俊的纸扎、苗家的绣花、剪纸、银饰以及有“戏剧活化石”之称的傩戏、梯玛还愿、苗家花鼓舞、苗歌大小调

5、民族风情。 苗族的“赶边边场”、“赶秋节”、“四月八”、“六月六”,拦门“三道卡”(卡歌、卡酒、卡鼓)、苗家婚俗以及古老而神秘的宗教祭祀活动等等。 二、凤凰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

1.民族文化的同化。2.民族文化的商品化。3.传承人的锐减,造成民族文化传承的断层。

三、对凤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由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是变化着的,产生于特定生存环境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随之产生变异,要想“原汁原味”地加以保护既不可能也不应该,只能保留它的神韵。虽然出现了旅游业开

发到哪里,哪里的传统风貌会急剧改变,从而令旅游者大失所望的现象,但也应该认识到,当地的居民趋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趋同现代化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并非是人为能改变的。不能因为开发民族文化旅游,就要求所有的社区居民一律保持传统面貌,希望其生活方式永远守旧。但是,通过旅游业合理、科学的开发,既可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又能满足现代人旅游的需要;文化的现代化必须以民族文化为基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剔除其糟粕,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如何通过保护民族社区的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资源以促进旅游业在该社区得以持续发展下去?这是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很好地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

(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和传承民族原生态文化

四、凤凰民族文化保护的具体措施探讨

民族文化是一个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完整性地域范围文化,是全县土家、苗、汉等各族人民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见证,是凤凰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保护好这些民族文化,使这些民族文化在时代演进中,放大自身优势,尤其显得重要。结合凤凰民族文化保护实际,可实施如下保护对策(重点分析后两种措施):

(一) 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凤凰人民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严控无度的文化开发

(三)保护古城,保护古城的人文景观

(四)宏扬民族精神,加强民族传统道德教育

(五)重视教育,不断提高苗族的整体素质

(六)建立民俗博物馆

(七)实行“前台、帷幕、后台”功能分区

五、个人见闻感受

傍晚时分,我和朋友到县城里逛,下游虽然没有了吊角楼,但是风景怡人,河道宽敞,视野开阔,水流清澈,别有一番风味。但愿这些原汁原味的自然风光不会再被商业投资所吞噬。

沈从文《边城》的最后一句写尽了那个叫翠翠的女子对爱情的痴痴守望或是丝丝绝望:“那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回来。”倘若凤凰古城也有人性(我想是有的),不知道她自己对守望着的无尽岁月怀着怎样的意绪,她那些满脸风尘的子民是否一一靠近她那幽思的背影。不管怎么样,旅游业正在改变着这座古城,她的现状和未来应引起我们的思考,快乐是短暂的,而思考是凝重的。

六、结语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生命在现实社会中的延续,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凝聚着一个民族在其历史的自我生存发展中不断形成的智慧、理性和创造力以及自我约束力。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合理开发,充分利用,规范管理好民族文化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将给凤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充分发挥好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势,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在良好的政策形势下,需要政府机关的大力支持和合理规划,组织专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服务

人员,同时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积极配合,在有序,合理,科学的发展模式下实现凤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湖南凤凰考察报告】相关文章:

湖南省凤凰古城导游词(通用6篇)10-18

湖南凤凰古城三分钟导游词范文(精选5篇)10-18

凤凰_600字02-14

凤凰小学作文09-19

小“凤凰”作文04-09

企业考察报告08-26

园长考察报告11-06

学校考察报告11-03

植物考察报告11-04

个人考察报告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