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时间:2022-10-24 14:23:17 王娟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通用6篇)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管理者和引导者,是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联系的桥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欢迎大家阅读。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通用6篇)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篇1

  德国著名诗人海涅说过:“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灭的”,教师所面对的不只是一个世界,几个民众,而是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世界,学生都可以以独特的形象出现在教师面前,可以这样说:绿叶如云,寻不见两个完全一样的叶片,人海茫茫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学生在成为教师的教育对象之前,以受到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加之自我教育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所以教育的任务,教师的责任,不是让学生顺其自然、任意发展,而是要根据教育方针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导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逐步克服不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这是教师的重要职责,这就要求教师要使学生知道社会对他们的期待,使每个学生逐步实现期待的条件,形成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这样的目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一般说来应侧重于以下几点:

  一、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要全面塑造和培养学生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

  学生内心世界是极丰富的,也是多变的,对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至了如指掌,教育才具有针对性。了解的最基本手段是观察,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从细微的表情中发现学生内心世界,把握学生内心变化不失教育时机,当然,要了解学生仅靠观察是不够的,学生更多情况是教师观察不到的。例如,学生在思想品德发展中具有矛盾性。有时,他们对集体给予他们的品德上评价内心十分关心和敏感,但表面上却对这一评价装作无所谓,同时,学生在自我意识上追求道德理想,但在行为习惯上却又无原则,所以,我们必须观察了解学生,坐下和学生谈话,开座谈会等形式,通过学生行为了解动机,通过表面现象看到学生内心世界,掌握学生积极的思想意识,抑制消极的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思想品质。

  二、注意社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的作用。

  学生在社会中积极热情、思想活跃、情感丰富,每天接触大量的道德现象,容易接受正面教育的积极方面,但同时由于知识缺乏,社会经验不足,分辨力较差,有的学生把不道德的行为概以思想解放,新观念,予以肯定;甚至把自私自利个人主义看成合乎道德的;把制约不良行为的社会舆论和道德规范斥为落后保守反对。所以应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灌输和教育,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评价,使学生分清行为的是非,荣辱,美丑,善恶界限,来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举办道德知识讲座和竞赛,还可以组织学生就生活中遇到过的典型事件或常见现象进行讨论,在生活中,教师应及时为学生做出道德评价榜样,这是引导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关键,同时通过有计划组织学生道德实践活动,比如为学校和社会做些有益的工作,加深学生道德情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

  三、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要教育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除了理论上的说服,更重要的是以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从某种意义上是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应表里如一,言传身教,如果教师言行不一,说得漂亮,做得差,这样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没有威信的,优秀的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在政治觉悟,思想境界道德情操方面都应成为学生的.楷模,“身教虽为贵,行知不可分”,这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亲切告诫教师的衷言。在教育活动中,无声的“身教”往往胜于有声的“言教”,学生的优秀品德,要靠教师的高尚品德来熏陶,教师的“言传身教”,“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甚至教师每一个细小行为,文明习惯,都会对学生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引起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的表率作用,好比一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注重集体教育和个人教育相结合。

  在培养学生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时,要注意发挥集体的力量,培养集体主义情感,抓正确的集体舆论形成,启发学生的良心,利用舆论扬善抑恶,对关心集体,尊重他人用于牺牲,乐于奉献的行为,理直气壮地支持宣扬,对于损公肥私,损人利己,讲不道德的行为给予谴责,使学生在集体的力量中终止不道德行为,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五、注重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并不是一日之功。

  需要耐心引导和反复强化,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的行为方式知识,使他们明白哪些行为方式是道德的,哪些行为方式是不道德的,在行为方式的指导中,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智力水平,使学生能够在不断地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并经常自觉地反复练习和实践,逐步形成道德习惯。

  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必须从严要求,严格执行纪律。

  培养和锻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质,必须从严要求,严格执行纪律。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守则和学校有关的规章制度逐项分解,从学生实际出发,提出具体要求和可供量化分析的考核评比标准。纪律一经确定,必须坚决执行,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使违纪违法行为得到应有批评和处罚,就同良好行为习惯得到表扬和鼓励一样。都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自觉性。

  人都有自己生活领域,学生也不例外,随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生活范围越来越广阔,人与人交往越多,他们必须认识这样交往。正确处理交往间各种矛盾,但当前大学生并非都有清醒的认识,所以培养大学生树立高尚品德,使他们在处理相互利益,处理个人和集体利益关系时,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恰当的行为方式,自觉用社会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也是为社会造就人才的必经途径。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篇2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小学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已有22年。我深深地感受到,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指导者。其工作的对象是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一代新人。22年的教育工作中有欢笑,也有泪水,但我感觉到很充实,这也许是没有当主任老师无法体会到的,它不仅需要爱心与细心,更需要创造。因为你面对的是充满创造力的孩子,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了。这就更加要求班主任在工作过程中要深信:每个行为后面皆有正向的目的,人在有选择余地时皆会为自己做最佳选择。唯有如此,在运用技巧时的态度、语调、措辞才能够一致并取信对方,得到正面的响应,有效的促进师生间的沟通。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是乌申斯基的一句名言,此言道出了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那么促使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就显得犹为重要了,他们年龄小,知识少,行为习惯正处在形成当中,可塑性大,可变性强。那么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作为班主任更要注重,进而使班级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每位同学都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充满爱心,同学间团结互助,合作学习,我们的工作也受到了学校领导及学生家长的认可。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认真钻研业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中我们虚心向同行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班主任的工作经历给我们的更大的收获是懂得了教育的真正意义,从班级管理的真实案例中总结出的教育方法。下面我就谈一谈我对农村小学教育的一些想法及我在班级管理中的一些作法:

  伯克曾说:“教育之最终的目的是培养人格”。我们也非常认同这一点。我们想现今社会更需要的是拥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而不是学富五车却不知道德为何物的“学者”。而在农村,家长有的文化水平较低,有的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在正确教育孩子方面有所欠缺,娇惯、溺爱,使孩子从小养成了自私、冷漠、霸道的个性,自理能力差、没有集体荣誉感、不懂得合作等等现象在学生中屡见不鲜。因此我认为农村小学教育应注重。

  一、以人为本,付出师爱

  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我所教的六年级一班有个叫刘文骁的男同学,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为给狗戴红领巾被母亲批评,跟母亲闹别扭,拒绝来学校上课,父母束手无策,就打电话告知我,让我劝说其回学校上学,对于这样特殊的学生我放下架子走进他的家门,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现在上六年级了,类似的情况再也没有发生过,父母很欣慰,每逢遇到我总是感激的话语说不完,道不尽,该生的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以生之助,友情感化

  同学的帮助对一个学困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老师的力量。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同学是学生的益友。在学生群体中,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过于直率,尤其是批评他们的时候太严肃而接受不了。我们班里的高建辉同学,由于学习成绩差,作业从不按时完成,平时寡言少语,缺少自信,连走路都是低着头,自己独来独往,孤苦伶仃的,因此,我让班里最活跃的同学主动跟他玩,与其交朋友,让他和女同学一起坐,让他感受到同学对他的信任,感受到同学是自己的益友,让他感受到同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通过同学的帮助、感染,该生比以前活泼多了,课下跟同学玩的很愉快,作业也能及时完成了,这样以来既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学习差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我们六年级一班有个叫何永全的男同学,上三年级的时候,教过他的老师就跟我说该生多么的难管,多么的淘气,从不按时完成作业,跟同学整日里打架斗嘴,在班里称雄称霸,因此,我就以爱心为媒,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与他谈心,与他交朋友,让他感觉到是师生间融洽的关系,慢慢转变自己的不良行为,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错误,树立做个好学生的念头;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让他感受到老师的关心、重视,体会到同学的爱心与帮助,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从而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

  在更新教育观念的今天,作为一个热爱学生的班主任,有责任让学生树立信心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让我们携起手来乘赏识之风,捧起关爱之情,燃起信心之火,播下希望之种,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沐浴在师生的关爱之中,共同把学生培养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篇3

  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人类自身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贯彻执行《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形势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当前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迫切要求。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一个过程,并非一日之功,因此,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在严、细、勤、实上下功夫,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落实到每一件小事上。

  一、抓小事,要从日常行为规范抓起

  每年新生入学以后,先通过学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明白行为规范的具体内容及要求,为什么这么做,怎么做,让学生一进校就意识到有纪律和规章约束着他们,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每一位老师有爱心,从关心学生成长出发,耐心细致、循循善诱的去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明白&ldqu;一粒沙中见世界&rdqu;的道理。如坐、立、行和读书写字的姿势以及使用礼貌用语要注意场合等等,虽然这些简单,但很具体,若能长期坚持,大有益处。

  二、抓小事,要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结合起来

  孝敬父母、诚实有爱、勤俭朴素、礼貌待人、勤奋学习、严于律己等传统美德,如果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能做到这些,那么,中华民族的下一代必然是后生可畏,国旗下讲话就是对学生进行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机会;平时穿校服可以培养学生的勤劳朴素意识,消除攀比心理等。

  三、抓小事,要同学科教育结合起来

  现行教材中,文质兼美的与具体而丰富的生活实例,悠久的中华民族的古代史与屈辱的近代史,辽阔的疆土、丰富的矿产资源与人口众多的现状,都是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很好的素材。在学科教学中,适当渗透行为规范教育,那么,行为规范教育既有载体,又不失丰富鲜活,学生易于接受。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举办各类兴趣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争先创优的意识等。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法运用得当,往往达到一石二鸟时,既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又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四、抓小事,学校要高度重视

  首先,行为规范教育抓得紧与否,效果好不好,能否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一环,关键在于学校领导。学校必须旗帜鲜明的提出目标计划、制度、要求、具体的负责人,并花大力气督察落实,坚持工作的经常性。其次,要建立一支以党支部为核心,校长全面负责,政教处、共青团为主线,班主任为重点的良好校园德育教育队伍,结合实际,制定出一套具体的办法和措施并经常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和课外兴趣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优化育人环境,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在优雅的育人环境中,循序渐进的接受教育和熏陶。第三,学生的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必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做到及时沟通,及时反馈信息,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和家校联系记录,携手共同教育,学生的行为习惯才能落到实处。

  五、抓小事,要不断创新方法,与时俱进

  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中,凡是要求学生做的,都是适应时代要求,是从积极的方面提出的。但学生进入中学后,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增强,必须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以正面引导为主,遇到问题平心静气,组织学生讨论,辩论,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思想疏通了,学生就自觉做好了生活中诸如随手关灯,捡起一片废纸等小事。以此为契机表扬学生并带动其他学生。

  当然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断增加和丰富新的内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不断改进方法,使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永远和时代同步。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的说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培根也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rdqu;。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大事容易抓,小事往往容易被忽视。而许多做人的道理恰好体现在小事上,从这些小事可以折射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若这些小事解决得不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必须立足于如何做人的教育,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来看待每一件小事,认真从每一件小事抓起,切实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篇4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从小养成怎样的习惯,成人后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一个人自幼就应该通过教育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我们的学习、生活、做人、处世,它以一种无形的方式干预着我们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而主宰我们的人生。然而,一个人的好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后天成长中慢慢养成的。如何才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从细节入手,潜移默化地融入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一、改变固有环境,培养良好习惯

  一个孩子性格与思想情感的形成往往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农村小学,孩子所处环境的特殊性致使孩子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受到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大环境的特殊性。农村地区相对来讲,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居住分散,人与人之间交流较少,是一个不利于孩子好动和发展好奇心的环境,容易致使孩子性格孤僻;

  2.家庭环境的特殊性。由于当前农村家庭青壮年父母外出务工,孩子大多留守与老人生活,成为留守儿童,孩子缺少与父母的情感交流,缺少文化知识的教育,致使影响孩子性格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孩子的思想情感处于一个自我形成与发展的状态,无法得到很好的引导。因此,教师要营造环境,制造氛围,尽可能地弥补孩子在这种大环境下的教育缺失,给予孩子更多情感上的帮助、心灵上的慰藉。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追求上进,希望获得别人特别是老师的认可与赞扬的孩子,他们不想犯错更不想与老师作对,他们之所以犯错是因为他们已有的固化习惯所致。因此,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减少一些情绪化的语言和手段,多一些理智的思考。这样既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又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当教师在面对学生坏习惯时,首先表现出的不能是愤怒与暴力,而应用理解、用爱心让其改掉,这样问题也就简单化,处理起来也就更顺畅了。因此,用平和的心态,正确的面对学生的不良习惯是关键。

  二、建设良好班级,营造学习环境

  “昔孟母,择邻处”,说明早在古代我们的祖辈就十分注重学习环境对行为习惯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班集体的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与优良班风的形成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一个个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就会组成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一个班级具有了良好的.班风,其中个别行为习惯差的学生由于从众心理的作用自然就会向好的方面发展。如果一个班风气不正,习惯好的学生也会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向坏的方面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注重班集体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和有效的方法。教师在建设班风班貌时,一定要用心思、花功夫,打好基础,为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条件。

  三、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良好的习惯将影响人的一生,生活习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高低,有时也可能成为别人判断一个人品质优劣的标准。教师要把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为教育的着力点来抓。大量事实证明,品德高尚的人,一定是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一种自然的反应。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说话不注意,出口成“脏”;行为习惯不好,到处乱扔;和同学说话方式不注意,发生纠纷,甚至大打出手等现象。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积极开展各类有益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活动。如:开展“寻找活雷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向身边的好榜样学习的习惯;坚持做“今天我真棒”小结活动,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做好事,帮助他人的好习惯;每周要求学生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返校后同学间相互交流,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劳动,在劳动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以身作则,用榜样力量培养习惯

  有人说:“优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的行为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一个具有良好习惯的教师才能带出一批有良好习惯的学生,想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就要做什么样的老师。比如,培养学生喜欢阅读,首先教师应发挥示范作用,要用师者的行为营造一种读书的氛围。学生经常看到教师专心致志、兴趣盎然地读书,自然会被教师的行为所感染。在课堂里,我们可以把书中精彩的片断声情并茂地读给学生,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久而久之,教室里会弥漫着浓浓的读书氛围。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可以给学生安排合理的读书时间,并在教室里设图书角、阅读天地等,为孩子们课内外阅读提供方便,图书角的书可以发动学生捐赠,定期进行更换。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良好的习惯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形成了。

  总之,学生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要从小培养,从点滴处培养。教师不应追求分数、工作繁忙而忽略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放下分数的压力,更多地去关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人才,让每一个孩子在校园里昂首阔步。为他们展开梨花盛开的前路,采摘硕果的未来还会遥远吗?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篇5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习惯又是一种顽强而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好的习惯,会使人受益终生。”所以在行为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上我们做了努力并见到了成效;从计划开展以来,在领导的多方关怀和指导下,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对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

  根据观察现在小学生已经能够做到日常行为中一些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如:见到老师问声好,借人东西说谢谢,不乱拿不乱丢等等。学校里不文明现象基本很少见了,学校一片欣欣向荣,整体呈现出一种别样的气息。学生的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已经普遍形成,当然要100%落实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还得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我们坚信,积跬步,必至千里;积小流,必成江海;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总有一天必定形成。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长期训练,不断巩固,需要教师学生共同的毅力和耐力才能逐渐养成,在习惯养成教育中尤其重要却最容易被忽视的往往是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是进一步学习与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未来建设者的一项基本素质。

  在多方实验中,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最少能让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洗手,怎么洗,怎样让细菌离自己最远,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

  最后也比较欣慰的是在学习方面同学们更有长足的进步,从早读到预习到听课再到写作业,组成了“一条龙“战线。每班学生早晨到校后自觉自主读书、中午到校后能自主写字。经过师生努力学生学习意识能力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每学一节新课前,都能依据预习提纲自觉地进行预习,用预习本记下预习到的知识及不懂的地方,并能提出准备课堂提问的问题。

  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开展写良好习惯研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而且发挥了其高智、启德、健体、审美的多种功能,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学生的习惯养成,离成功的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所以我们一定会更加努力再接再厉。虽然我们在这么多天来在实验中取得了点滴成绩,但由于实验时间不长,在以后的实验中我们还有许多解决的问题:如有的学生的思想不够重视、没有合理的学习方法。今后学生要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共同探讨新方法,交流学习体会和学习材料,互相帮助。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学习能力,方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篇6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有积极情绪体验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心智活动,最可贵的是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兴趣能够最有效地促使其实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有趣的开头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态中进入探求新知识阶段;带有趣味性的提问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教学内容的安排尽可能结合实例,深入浅出,使内容和兴趣融为一体,以创造“愤”“悱”的学习情境,必将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不能指望学生自己养成。学生不好的学习习惯,一般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因为缺乏教师的要求和指导形成的,这种习惯不仅影响他的学习成绩,而且影响他的观念和态度。由于不好的习惯的惯性、不自觉性,都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发生,同时,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形成的条件,已经不可能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重新建立。所以说,不好的学习习惯不能指望学生自己改正,好的学习习惯也不能指望学生自己形成,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在老师的严格要求、检查和耐心的指导下,才能不断地改变和形成。

  三、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

  初中新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重视听法指导,使他们学会听,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课堂上,教师不仅要用语言传递信息,还要用动作、表情传递信息,用眼神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抓住重、难点,沿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来听课,不仅能提高听课效率,而且能使其由“听会”转变为“会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中,要关注到全体学生,及时提醒学生记录或计算,对做不到的学生要有意识地等待、暗示、提醒、察看、督促等,使其感到自己始终置身于老师的关注之下,从而自觉控制自己的注意力,直到做好为止。

  2.课堂要求三动:动口、动手、动脑。

  (1)动口,就是上课要张开嘴。需要回答问题的,要积极主动;需要讨论的,要积极发言,大胆质疑,多思善问。对不善言辞的学生不轻易放过,积极引导。

  (2)动手,就是上课要手中有笔,养成随手记笔记,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及时进行书写、记录、计算和演练。

  (3)动脑,就是课上认真听讲,紧跟老师讲课思路,善于动脑思考问题,改换思路,另辟新法。

  3.教师要不断进行反思与调整,改进课堂教学的方式、内容,指导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态度和风格。

  四、培养动手操作的`习惯

  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制作学具,操作学具。例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性质”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利用学具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根据图形分析讨论,得出平行四边形的边、角、对角线之间的关系。在学习完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后,由于它们的性质相似,学生容易混淆,我同样让学生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具,利用教具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得到矩形、菱形、正方形来体现四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师不要固定实验操作形式,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气氛活跃,人人动手参与,争先恐后汇报实验结果,从而使学生准确、清楚地掌握这四类图形。学具是另一种形态的教材,是一种比课本更直接、可操作、可实验的学习材料,学具的使用可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生活中的数学”“做数学”应用实践的基本理念。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11-23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11-23

如何培养低段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11-18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10-31

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10-19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10-29

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11-23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05-14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