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时间:2021-06-24 19:01:07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新课程实施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然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是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建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上课前初步理解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及复习学习新知识所要运用的相关知识的过程;它是学生自我探索、思考、质疑的学习过程,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而且在预习过程中,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问题提出来,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但“课前预习”在老师和学生的脑海里一直是语文课的专利,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数学老师往往忽视了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总觉得数学没什么好预习的,或者根本不需要。即使有的教师要学生预习,也总是这样说:“明天要上新课了,请大家好好预习一下。”预习什么呢?怎样预习呢?没有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口头上答应,其实大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呢?下面就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方法。

㈠挖掘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前就要学生通过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并能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从而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一年级《分类》这一课时,我就在课前布置学生们和家长一起逛文具店或超市,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商场里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学生在上课时就能很快地说出“同样的商品摆在一起”也能说出这样放的各种好处,这就为分类的认识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在课后让他们整理自己的书包、衣柜,让他们感觉分类的重要性。用学生身边的“情境”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使学生不仅认识到数学课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把生活带进数学,又把数学带进生活,而且培养了同学们喜欢数学的情感,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适当鼓励,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培养预习习惯,要注意激发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具有求知欲望,每个学生都有提高能力的渴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注意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强化学习需要。如学完了“2的乘法口诀”后,教师适时引导,“同学们想知道‘3的乘法口诀’吗?‘3的乘法口诀’又是怎样得来的呢?要回答这些问题,请同学们预习‘3的乘法口诀’。老师看谁预习的最好。”简单的一句话,往往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有些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出一些非常浅显的问题,这时教师更要注意,切不可以“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或“这么简单的问题别问我”等带有贬义的言语回答学生,而应耐心地启发他认真思考问题的答案。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动机会越来越强,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而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㈢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习的氛围 。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为了让学生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作用,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我们在教学过程是就要通过开展实践性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区中的数学问题逐步感受到现实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前,我就为同学们创设一个购物的情境,在桌上摆一些学习用具并标上价钱,找两名同学做售货员,然后其它同学则用模拟钱币到售货员那里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对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感到很新鲜,积极性相当的高。通过这一活动同学们知道拿一元钱可以买到哪些东西,同时也学会了找钱,创设这样的购物情境,让学生在模仿购物活动中认识了人民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购物活动,使学生在买卖商品的过程中掌握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提高了他们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培养学生课堂上认真听讲的习惯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逻辑性很强的,内容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聆听老师的讲解和倾听孩子的发言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首先学生要会听讲。上课要听清老师所提的问题,老师的解题思路,老师所总结的方法,这些一般都与教学的重点有关。课堂上只有会听,才能会思考。课堂上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自己的思考,更能对别人的回答做出准确地判断和补充。因为同学之间的思维水平比较相近,有时学生的语言却能使其更明白。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听,如“谁听懂了这位同学的发言?谁愿意来解释一下?”让学生感受到听的重要。教给学生听的方法。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要边听边想别人说的与自己的想法一样吗?有没有补充?他的想法与你的不同在哪里,重复一遍,再用自己的话说一遍。让学生养成边听边思考的习惯。每天对学生进行十至十五道题口算练习,老师读题,学生写答案。听算是训练学生认真听的一种方法。有时听老师口述应用题,学生写出或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出关键句子,列出算式。学生只有注意听了,才能写出来,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是对孩子听的习惯的一种培养。那么,课堂上要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让学生有高度的集中注意力。要做到以下几点:㈠创造优良的课堂环境,消除学习中的干扰因素。例如、我们有固定的学习场所,准备好课堂必备的教具学具,创造舒适的学习环境。㈡引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数学课堂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引发学生的注意,例如,创设不同的课堂情境,运用游戏、故事、适当的评价等等。都能引发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㈢运用多种熟练的技能和技巧。学生有了熟练的技能和技巧,学习起来应付自如、心情舒畅,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注意力自然就集中起来。例如,学生在学了两位数的加减之后,有了一定的运算技能,再学三位数加减就很容易。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因此让学生学业有成,或是取得一些大的成就,就一定要在课堂上、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出一个做任何事都能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好习惯。

三 、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

新的课程改革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师生平等地对话和交流。如果在课堂上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发言,教学过程就会像一潭死水令人窒息。一些老师上课后时常抱怨学生启而不发,实际上是除了自己“启”的艺术不高明外,也与平时没下功夫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有很大关系。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呢?

㈠要为学生的发言创造宽松的环境。就教师本人来说,要民主、宽容、随和,总是以欣赏的眼光评价学生的发言,要让他们知道,不管他们说得是否正确,能站起来发言就是好样的,应为自己敢于发言而自豪。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就会心情坦荡,没有什么顾忌。假如一个教师专断、心胸狭窄,评价学生多用挑剔和责备的眼光,则势必造成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心理压抑而失去发言的勇气。就学生来说,要教育他们学会倾听和尊重,不能在别人发言时随意起哄或打断别人的发言,更不能讥笑和嘲讽,从而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发言氛围。就班主任来说,可以让学生定期开展评比诸如“发言之星”一类的活动,使学生在竞争中感受发言的魁力。

㈡要帮助学生破除发言的羞怯感。教师要时常找那些具有羞怯感的同学谈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战胜自卑。如果教师希望这些同学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话,不妨在课下提前给他们交待一下要提问那方面的问题,鼓励他们放下包袱,大胆发言;如果这些同学因没有回答好问题而在课堂上受了委屈的话,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安慰。另外,教师要多创造情境,帮助这些学生炼胆、炼口,如诗歌朗颂会、演讲比赛、口头作文赛等;尽量多给他们社交的机会,如课堂情景剧、文娱晚会、校外访问,各种座谈会等,使其在实践中锻炼发言的胆量和勇气。

㈢要帮助学生突破心理障碍的临界点。很多老师都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时候让回答问题,不少学生的脸上已明显地流露出想发言的意识,同时伴随着各种有趣的动作:搓手,挠头,挪动屁股,正所谓坐立不安,跃跃欲试。但奇怪的是很难有一个学生主动站出来讲话。这说明,学生心理障碍的临界点已到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妨谐趣一把,活跃一下课堂气氛,以突破学生心理障碍的临界点,比如老师慨叹:“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坐而想何如起而行。”心理上的窗户纸被老师捅破了,学生开心一笑,或许有的学生就会顺势站起来发言。有时,为了让学生突破心理障碍的临界点有一定的爆破性,也可以让学生不举手发言。这是因为,有的学生不发言,是怕鼓足了勇气举了手,却不一定被挑选到;如果教师不要求举手,学生站起来就可以回答,从而减少犹豫的时间,有利于冲破心理堤坝。

㈣要让学生学会表达。在课堂发言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发言拖泥带水让人心焦,有的学生慢声细语让人听不到,有的学生反应迟钝出现冷场,等等。这不但没有精彩纷呈的对话出现,反而无端地浪费了很多时间。这就要求我们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些口头表达的技巧。学生的口语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做到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如开始只要求学生声音宏亮、吐字清晰即可,以后再逐步增加抑扬顿挫和感情-色彩训练等。这样,学生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逐渐掌握了发言的要领和技巧,就会更多地体会到发言的成功带来的心理愉悦,以后的发言就会更积极更主动。

㈤要防止发言权的垄断现象。在课堂上,有的学生胆大,思维敏捷,老师一提出问题,抢着发言的总是这些同学。如果教师不注意调控,就会在无形中造成这些同学对发言权的垄断。假如其他同学很难得到发言的机会,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发言的积极性。有位教师遇到这种现象,就与班级中的“活跃分子”约定:为了照顾班级中的每个同学,让他们都有答题的机会,以后你们举三次手才可获得一次回答问题的权利,如果答题有创意,可以再奖励一次。这位教师的做法,既限制了这些“活跃分子”的发言频率,又避免了他们的不满情绪,调动了他们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更重要的是让大多数同学享有了公平的话语权,使每个同学都感受到课堂发言的乐趣。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好与不好,很大程度取决于他是否具备了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换而言之,一个背离了“主动学习原则”的学生是不会取得优异成绩的,这就是问题的结症所在。

在很多学生的意识中,学习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家长的期望。所以,他们的学习依赖于家长的外在压力和监督,自己彻底放弃了自主学习的机会。所以,我们教师必须从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开始,对他们进行自主习惯的培养。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就不会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就更谈不上自主学习了。我们数学教师可以尝试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㈠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抽象的数学同文学艺术一样,源于生活,来自具体,在生活中产生了数学,而最终又用于生活。我们通过创设“问题的情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自觉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时,进行了这样的一番谈话: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健儿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令人佩服,我班又有那些同学爱好体育运动呢?说说你爱好那些项目?怎样知道班内爱好哪个项目的人数最多?引导学生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的情境把学生带到生活中,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习数学。

㈡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参与意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是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在亲身体验中学习数学。例如,在“千克的认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课前要求学生准备一袋1000克的盐或其它物品,让他们用手掂一掂,拎一拎,感觉一下1000克的重量,再让学生把盐放到台秤上称一称,然后再请学拿出从家里带来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大米等),猜一猜多少只苹果重一千克,多少只香蕉重一千克等等,再放到台秤上称一称。这样学生在充分的操作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1千克到底有多重。又如,在学习“可能性”时,在三个口袋里分别放了“红球”、“绿球和黄球”、“红球和黄球”,让学生从不同的口袋中任意摸出一个球,讨论“摸出的球一定是红球吗?”从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这些操作实践活动同学生的生活和所学知识紧密结合,需要学生人人参与,在操作实践中进一步理解、体验相关的数学知识,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又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㈢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孔子也曾有过如此教诲:“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到知识。例如,我们在教学《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这一课时,以比赛的形式进行,让学生摸分别装有不同个数红球的三个袋子,比一比在相同的时间内谁摸的最多。这样的'设计不仅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的争议,争什么呢?不公平呀,红球个数不等呀,继而引出下面的问题,要想公平应该怎么办?而我们从这些矛盾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完全进入角色,这样的课不但能让学生在学习时保持轻松舒畅的心态,得到充分的自主自由,学习本身也成了一种休闲。然而在休闲时学生又能保持一种追求、探索的信念,,使学习、研究的兴趣得以延伸。

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数学本身是一种运用思维的学科。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一切发明创造都离不开科学的观察。在教学中不断向学生提出有目的,有系统的观察要求,这样可以促进儿童的观察能力逐步向自觉、独立、持久、有计划发展。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将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布莱尔曾说:“教育最主要的是教会人们思考。”毋庸置疑,教育者在教学中必须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而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更要常抓不懈!我们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时,可以尝试以下途径。

㈠榜样示范,激发思考。根据小学生好模仿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发现一些学生可以效仿的事例,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词语触动学生的心灵。

㈡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回产生各种不同的疑点或难点,而这些疑点或难点往往就是我们教学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十分注意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题,对主动质疑问题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例如,在计算题和应用题教学中,我们可以提倡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想法,做法去进行计算或解答应用题,只要学生算得对,算得巧就可以了。时间长了就会使学生做完每一道题后,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这样的教学能调动学生质疑问题的积极性,引发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的创造性。

㈢让学生养成讨论的习惯。讨论为学生创设了发现的空间,使每个学生能参与其中充分开动脑筋,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中理解、消化知识,而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到的知识往往是掌握最扎实、记忆最深刻的,从而学的活、记得牢。

六 、培养学生会审题,养成认真作业的习惯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我发现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有时候观察到有的学生甚至连题目都没读完或者要求都不看就开始做了,不错才怪呢!要提高作业正确率,必须下功夫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每教一新课例题,教师都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练审题,在学新课的同时学会审题方法,养成审题习惯。到高年级,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解题时自觉地灵活运用已学知识,调动自己所有学习过的知识解题,并在多种方法中择优。解题时要认真书写,教学生解题时要书写整洁,格式规范,计算要养成列竖式的好习惯,象今年我所教的同学的计算习惯和能力就都较差,怕繁怕难。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验算,养成解题时检验的习惯,验算首先是验算理,验方法,其次是验计算。在检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倡边算边查边验,一步一“回头”,争取一次做对,防止无效劳动。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主要靠课内教学的指导和训练。家庭作业题要认真设计,数量要少,质量要好,解题的要求要高。由于题量少,学生不感到负担,就乐于开动脑筋认真完成。这样安排作业,学生负担轻,积极性高,不但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所以说,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较高层次的修养。而这个习惯的养成是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一点一滴地去培养的,我们应尽量使学生经历一个由学到想、由想到疑、由疑到无疑的过程。只有这样长期坚持,才能培养起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2]

学生的学习习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与数学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否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关系到学生以后是否能够顺利成长和健康成长。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那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预习与复习的习惯。

当前,有的老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新课上完后,学生才知道学习了什么,这样无准备的学习,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预习好比火力侦察,能是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在那里,带者疑问上课,从而可以提课堂学习效率。教学时间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课后还会忘记,这是大脑遗忘规律的表现。因此,只有即使复习,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时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

2、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不能积极动恼思考,就不能学好数学。在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是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

在课堂上,如果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不可能学习好,课堂教学任务也不可能很好的饿完成。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全神贯注学习的习惯,课外学习时,也要帮助学生克服边学习边玩,边学习鞭笞东西的不良习惯。

3、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

在畅通的教学模式中,,家学过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往往由教师进行小结或者优等生作答,大部分学舌功能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机会。素质教育要求,应让学生泉源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率。所谓“课堂学习活动”是指为完成课堂学习任务而设计的,有学生自主参与的各种学习形式。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教师句要适时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动思考,主动操练,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

4、多动恼,勤动手的习惯。

小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掌握概念的过程一般以认识具体事物为起点,先形成表象,然后抽象概括得到概念。针对学生这一思维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遇事问个为什么,更要把得到的结论记录下来动手演练,进行验证,在实践中体验获取知识的规律和乐趣,这样长持以久,“勤思勤动”的次观酒会在“乐”中逐步形成。

5、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

在数学学时中遇到疑难是正常现象,有的学生善于质疑问难,能请教老师或他人,有的学生则遇到疑难不吱声,怕别人笑话,这是不良习惯。解决一满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许多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局势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教学中,要创设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题,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6、独立完成作业和自我评价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做作业前要准备好一切学习用品,如书、本、笔、尺等,而且应先复习当天的功课或复习与作业有关的内容,然后在独立完成作乐,不抄袭别人的。做作业时经理要集中。如果是做假期作用,应先指定做作业的计划,每天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不能拖拉,做完作业之后,应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即使更正,做作业要字迹工整,答卷时卷面要洁净。

许多学生做完题时,让老师和家长检查,这有好的一方面,同时也容易养成依赖的思想。在学生的学习中,应把这种积极性逐渐引导到自我评价上来,使他们养活曾自我评价的习惯。做完作业,先演算,发现问题再看书,,看例题对照检查,作出正确与否的评价。即使总结经验教训。教师和家长长期这样要求,就能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7、 课外阅读的习惯。

要学好数学,光靠课内是不够的,还必须阅读一些可谓读物,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教学中,要有计划的介绍一些课外读物,知道学生阅读,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和使用工具书的方法。知道学生写读书笔记,要教会学生如何从众多的课外读物中选择适合自己请胯骨内的书来学习,样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总之,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教师和奖章要引导学生辩清是非。由于学生年龄小,往往分不清习惯的好坏。因此,教师和家长,要经常引导学生分清那些是好习惯,那些是坏习惯,懂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引导学生丢掉学习上的依赖思想,养成自主学习和自我平静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克服课堂上注意里不集中的坏习惯,样成全神贯注的好习惯;引导学生丢掉粗心大意的坏习惯,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05-05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良好学习习惯07-12

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05-06

小学数学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07-12

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05-06

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05-06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05-05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07-13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