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分析

秦始皇人物形象分析

时间:2021-06-24 14:38:48 形象分析 我要投稿

秦始皇人物形象分析

历代政论家和史学家之所以将他看作是一个“暴君”,除了秦王朝本身的短祚之外,主要是因为秦始皇在位期间借助暴-力推行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包括政治上的“赋敛无度”、“穷奢极欲”;司法上的“刑罚酷虐”;思想文化上的“焚百家之言”。这一切,都成为历代政论家和史学家攻击秦始皇的理由。

一、秦始的“暴-政” 1. 在经济上的“赋敛无度”、“骄奢淫逸”

“赋敛无度”。在政论家们看来,“赋敛无度”、“徭役繁重”是公认的暴-政。而造成赋税沉重的主要原因是秦始皇改变了先王的赋役制度。董仲舒说:秦朝不仅废除了什一之税、三日之役,“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戎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穷奢极欲”。汉代的政论家们普遍认为,“及秦所以二世而亡者,养生太奢,奉终太厚”这一类抨击涉及到秦始皇众多的工程建筑。东方朔指出:“夫殷作九市之宫而诸侯畔(叛),灵王起章华之台而楚民散,秦兴阿房之殿而天下乱。”司马迁也说过:“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

2. 在刑罚上的残暴

“刑罚酷虐”。秦始皇的法治及与法治相关的弊政是后世政论家们抨击的主要对象。秦朝的统治残暴,以刑杀为威,法律严酷之极;为修建豪华的宫殿、陵墓,造成了赋税沉重,兵役和徭役繁重,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这是自古以来史学界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西汉贾宜的《过秦论》就将秦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而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篇末的论赞中大段引述西汉政论家贾谊《过秦论》

的内容,并称赞说:“善哉乎贾生之推言之也!”由此可以推之,司马迁也很认同秦朝的灭亡是由于不施仁义之政的关系。

3. 思想文化上:“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一直是秦始皇残酷暴戾的证据,被后世天下学人唾骂了两千多年,以至于现在某些人一想到这个历史事件,仍然耿耿于怀,恨不能掘墓鞭尸,恨不能穿透两千多年的时空,对秦始皇敲骨吸髓。这种仇恨实际上是后来的文人们潜意识里面的集体恐惧,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从感情上来说,老僧也觉得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手段过于激烈,对当时的儒生们的确是太过残酷,他完全可以采取更缓和的方法。而当年秦始皇由于没有认识到可以儒学是可以利用的,所以采取了激烈手段。焚书坑儒这种手段是愚蠢而又残暴的。它毁灭了古代许多典籍,造成文化史上难以弥补的损失。

二、对“暴-政”的辨析 1. 经济上理由的辨析

“赋敛无度”:许多政论家都将其作为抨击秦始皇的一大理由。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收泰半之赋”、“力役三十倍于古” 的程度。但事实上,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出现“民参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的现象。在当时,这是很重的赋税。到了战国时期,这种赋税逐渐在各国实行。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垦殖面积的扩大,农作物的产量已有较大的增长。民众对这样的赋税已可以承受。

“穷奢极欲”:历代政论家说秦始皇“穷奢极欲”的主要证据是秦始皇在位期间大兴土木,如北修长城,南建灵榘,修建阿房宫等。对此,我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秦始皇所修建的各种工程,有“合理”和“不合理”之分,不能笼统地斥责为“穷奢极欲”,更不能简单地将其作为秦始皇是暴君的理由。所有这些,都是开创性的历史活动。

2.刑罚上理由的辨析

“刑罚酷虐”:必须承认,秦朝的法律体系,刑名众多,刑罚残酷。同时,又由于各种刑罚还可以结合使用,因而刑罚更加残酷。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这种“刑罚酷虐”的司法体系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是分不开的。历史上,史学家们常常将秦与汉进行比较,认为秦法“不合圣制”而汉法符合“圣人之制”。实际上,由于“汉承秦制”的缘故,刑罚严酷是秦汉法律体系的共同特征,秦法所出现的各种罪名,在汉法中几乎都可以找到。不同之处仅仅在于秦朝将这种刑罚严酷的法家学说作为指导思想,而汉代在统治思想上更强调一个“德”字。所以说,

“刑罚酷虐”是那个时代的社会上的共同特征,并不是由秦始皇一人搞成的,它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将“刑罚酷虐”作为秦始皇的暴-政是不合适的。

3. 思想文化上理由的辨析

“焚百家之言”:不可否认,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一次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文化专制行为。然而,当我们以分析和批判相结合的态度来看待这些历史事件时,不难发现,在这些事件当中,秦始皇并非应当负主要责任。诚如翦伯赞在《秦汉史》中所写:“这种犯罪的行为,秦始皇实在应该负责,但是具体的史实指出来,主张焚书的不是秦始皇,而是儒家的叛徒李斯.主张坑儒的也不是秦始皇,而是法家门徒诸御史。因此我们以为焚书坑儒,不应该完全归于秦始皇个人对于文化的愤怒。而应该归结为当作一个阶层的商人地主对于过去文化思想的在审判之残酷的执行。” 三、秦始皇也还有许多伟大的历史事迹1. 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使“大一统”由思想学说变为政治现实 2. 建立了延续了两千余年中央集权的制度,极大地维护了中国的国家统一和政治统一 3.在经济上和思想文化上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巩固统一的措施使中国的经济进入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轨道。

《秦始皇人物形象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恩格斯曾经说过:“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这里有双重的意思,一方面,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另一方面,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关于这个方面,例如封建制度的和资产阶级的历史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持续不断的证明。”这告诉我们:作为处于春秋战国时期向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大转型时期的君主,秦始皇的“暴-政”实际上是借助暴-力来完成的社会变革。由于这一系列的变革不符合原有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尺度,因此,它们不可比面地被贴上了“暴-政”的标签,而秦始皇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暴君”这样一种社会文化符号。实际上,这种“暴-政”的出现,与其说是秦始皇的个人性暴虐所致,不如说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制度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暴虐,时代的暴虐,制度的暴虐,秦始皇只不过是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历史使命而已。

秦始皇人物形象分析 [篇2]

秦始皇是《大秦帝国》里的轴心人物。孙皓晖先生笔下的秦始皇,是一个伟大政治家的形象,而不是一个形象猥琐的暴君。

自汉朝以来,秦始皇的形象就被描画为暴君。直至今天,很多人承认了秦始皇有巨大的历史贡献,但还是说秦始皇是一个暴君。比如林剑鸣先生《秦史稿》里的评价。

历史上,也有个别的思想家对秦始皇有高度评价。唐朝的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充分肯定秦始皇推行的郡县制优越于分封制,提出一个著名观点“公天下之端之秦始”。明代的李贽直接称赞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他认为秦始皇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统一全国,这是掀翻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的伟大功业,这个伟大的功业是后世的帝王无人可比的。明代张居正对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以法治国方针大加赞赏,并以此为楷模。现当代伟人中为秦始皇正名和说公道话的首推鲁迅。鲁迅在《华德焚书异同论》一文中说:“德国的希特拉先生们一烧书,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都比之于秦始皇。然而秦始皇实在冤枉的很,他的吃亏在于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但是这些评价不是主流,而且也只是一些文章和议论,没有形成思潮,没有得到社会上最广大人们的认可。

孙皓晖先生在《大秦帝国》里,依据历史的真实和崭新的历史观成功塑造了秦始皇的文学形象,旗帜鲜明的为秦始皇正名。鸿篇巨制,娓娓道来,秦始皇的丰功伟绩和音容笑貌一一展现开来,从此后,中国文学的殿堂屹立着一个崭新的“秦始皇”,这是孙晖晖先生的贡献。

先看看孙先生对秦始皇的评价吧。孙先生说,从历史事实上来看,秦始皇时代至少有五方面的功绩旷古未见:一是统一了中国,二是创建了统一的中国文明体系,三是大规模的建设成就,四是肃清北边胡患,五是大规模开发岭南。秦始皇一生,事事石破天惊而无一不克尽全功,这样的伟大政治家,中国历史上有几个?再者,秦始皇时代人才济济如满天星云,始皇帝独能凝聚群雄开拓创造,终其一生没有杀害一个功臣,如此人格魅力,后世帝王可有一人做到?当然,秦始皇也有缺陷,但不是主流,远远不足以被歪曲得完全没有了人形。有人说,我是为秦始皇翻案。我认为,翻案说得层面太低了。我是展现历史真-相,这就是真实的秦始皇。假若同时也达到了翻案效果,我是乐于见到的。商鞅和秦始皇,是中国文明正源生成时代的两根支柱,无论是他们的人格魅力,还是他们的文明功绩,都是我们民族的泰山北斗。可以说秦与汉两个时代的精神力量是不一样的,秦人的强势精神更充分与饱满。秦始皇是最代表这一精神的人物。我觉得我们现在对秦始皇,应该有基于历史真实的客观认识。损贬、扭曲这位历史人物,不能代表时代文明的进步,反而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再来具体分析。

《大秦帝国》第四部《阳谋春秋》就开始写少年时代的嬴政,第五部《铁血文明》浓墨重彩的写盛年时代的秦始皇,第六部《帝国烽烟》写了秦始皇之死,并用了大量的笔墨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大秦帝国》塑造了上千名的人物形象,但谁也不会比秦始皇的形象更重要,也只有秦始皇这个人物,是从少年时代一直写到逝世。

《大秦帝国》第四部《阳谋春秋》下卷,王子政出场。当时王子政随王后回秦国不久,没有入太子傅府的少学馆,而是自行修习,每天的功课是读书和骑射。王子政自我要求很严格,小小年纪,谨守法度,在练习骑射时受伤,拒绝治疗,依然坚持练习完毕。在遴选储君的大考校中,王子政名动朝野,特别是他能熟练的背诵《商君书》,更是让人称奇。秦王政从少年到成为君王肩负统一天下重任的这样一段成长经历,各种历史史料中都无法找到,《大秦帝国》用丰富的想象力来表现这个时期的赢政,很成功。秦庄襄王去世,吕不韦执政,赢政继位但是不处理朝政。在13岁做秦王到21岁行冠礼这漫长的8年内,秦王赢政是怎么过的?这是赢政思想形成的最为重要的阶段,身为一个未来的君主,他会主动搜寻他所需要的知识和锻炼自己的技能的。虽然史书没有记载,但是《大秦帝国》给了交待。秦王赢政绝不是阿斗,绝不会荒疏学业,绝不在声色犬马中堕落。对待政务,赢政的态度是:不离中枢,事事与闻。学习秦昭襄王的经验,虽不亲政却守定王城中枢;但凡国事,坦诚主见;国家大典礼仪,以秦王名分主持者,决不假手他人,在日常的磨练中增长才干。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态度和才能,赢政在继位之时,才能处变不惊,指挥若定,后发制人,一举平定嫪毐的叛乱,之后又罢黜了吕不韦,收回了最高的权力,维护了秦国的稳定。

《秦始皇人物形象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从《史记》里的记载也可以印证《大秦帝国》刻画青少年赢政形象的准确和真实。比如《大秦帝国》里反复强调的秦始皇的法治思想,是有根据的。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就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针,也形成了较好的法制社会环境。青少年时期的赢政苦读《商君书》也是可信的。赢政21岁时,吕不韦完成了《吕氏春秋》的编写并公之于众。由于《吕氏春秋》提倡的是杂家治国理念,赢政的态度是冷漠对待和极力排斥。与之相反,赢政读到法家韩非的著作时,大为叹服,并十分感慨的说:“嗟呼!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赢政能及时读到韩非的书,说明他真的酷爱读书;赢政很倾慕韩非,说明他赞同法家。所以,青少年时期的赢政苦读《商君书》的情节是可信的。

荆轲刺杀秦王赢政时,拿着淬有毒药的匕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突然发难。当时的赢政是33岁,他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能迅速走脱,并及时出手反击砍杀了荆轲。这个行为,也表明赢政在青少年时代的确是文武兼修的。《大秦帝国》里少年赢政苦练技艺的描述也是有根据的。

《史记》还记载了青年赢政平定嫪毐之乱后,驱逐了母亲。这个行为等于向天下昭示母亲的丑行,也公开了自己与母亲的矛盾,反映了赢政政治上还不够成熟,还有情绪化的一面。但是,赢政能听从茅焦的劝谏,重新接回母亲,说明他有为顾全大局而克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同样,还是同一年,因郑国间谍身份暴露,23岁的赢政下了逐客令,这也是他情绪化发作时做出的错误决定。但是,他看到李斯的上书以后,立刻收回了成命,改正了错误。《大秦帝国》刻画的秦王赢政和《史记》记载的史实是一致的,但是更丰富更形象,读者可以看到一个成熟,干练的政治家的成长历程。

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是在他的盛年时期创造的。他用了十年的时间统一天下,又用了十年的时间治理天下。秦始皇之所以能够名垂千古,是因为他干了很多大事,每件大事都给中国的历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大秦帝国》在展现秦始皇的功绩的同时,也深入到了秦始皇的思想深处,立体的刻画了这个人物形象。

在统一天下的连绵大战中,不可避免的会有杀戮和痛苦,但是秦军没有屠城的恶行,也没有杀害其他诸侯国君,这是历史上的“义兵”。秦始皇建立的多民族、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秦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的新纪元,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的,从此后,大一统的思想观念深深的扎根在中华大地上。

统一天下之后,如何治理天下?秦始皇否定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史记》记载了秦始皇的一段话: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其实,天下争斗,最苦的不是贵族和国君,而是普通的百姓。不能说秦始皇没有爱民之心。秦始皇推行的郡县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奠定了统一国家的政治制度。章太炎先生曾指出,秦始皇能不顾父子、兄弟之私情,而以国家的长治久安为重,断然废除实施了近千年的分封制而推行郡县制,这不仅需要远见卓识,更需要极大的勇气。《大秦帝国》写出了秦始皇在历史关口的民族大义,和无私无畏的勇气。

还有,统一文字,形成了维护中国统一的无形力量。正由于有划一的书面语言的书写形式,汉语的书面语言就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成为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个特殊载体。《大秦帝国》开篇说,大秦帝国是中国文明的正源,也可以理解为,集中代表战国时代精神的大秦帝国,是我们今天文明的真正的开端,我们是从大秦帝国那里继承的文明体系。统一的文字也是从大秦帝国那里开始的。

除此,秦始皇还有其他的历史贡献,孙先生也都谈到了。《大秦帝国》用了大量的事例来告诉读者,秦始皇真的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我们的民族英雄。试想一下,一个内心龌龊的残暴君主,怎会有兴趣关心统一文字,度量衡!一个自私贪婪的君主,也不会积极推行郡县制的,事实上,秦始皇如果分封子弟为诸侯,秦帝国也许不会那么快灭亡。读完《大秦帝国》,感觉秦始皇的形象基本是正面的、光明的、伟大的;当然也有阴暗的,比如焚书坑儒的事情,但不是主要的。这是作者在有意拔高秦始皇的形象吗?又不是,主要的事件和言行都是有据可查的,有史书的记载的,孙先生只是还秦始皇的本来面貌而已。这也是《大秦帝国》创作时的初衷吧。

【秦始皇人物形象分析】相关文章:

《雷雨》人物形象分析03-07

《心声》人物形象的分析03-09

周瑜人物形象分析03-17

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01-20

边城人物形象分析05-01

浮士德人物形象分析05-01

保尔人物形象分析05-01

李逵人物形象分析07-23

林冲人物形象分析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