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的人物形象分析

时间:2022-11-23 12:54:43 形象分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武松的人物形象分析

提起武松,人们往往喜欢举出他景阳岗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精采的故事,来讴歌这位刚强﹑勇武﹑坚决﹑无畏﹑受人敬仰的英雄,也正是这些故事,使武松成为人民群众最为熟悉和喜爱的人物,成为民间传说中勇敢和力量的化身。

武松,绰号“行者”,因为排行第二,又名武二,山东清河县人。他的经历和性格都带有英雄传奇的色彩。武松从小父母双亡,由兄长武大郎抚养长大。武松自小习武,武艺高强,性格急侠好义。一次醉酒后,在阳谷县(今聊城市阳谷县)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一只猛虎,因此被阳谷县令任命为都头。武松兄长美貌妻子潘金莲试图勾引武松,被拒绝,后被当地富户西门庆勾引,奸情败露后,两人毒死了武大郎。为报仇,武松先杀潘金莲再杀西门庆,因此获罪被流放孟州。在孟州,武松受到施恩的照顾,为报恩,武松醉打蒋门神,帮助施恩夺回了“快活林”酒店。不过武松也因此遭到蒋门神勾结官府进行的暗算,被-迫大开杀戒,血溅鸳鸯楼。在逃亡过程中,得张青、孙二娘夫妇帮助,假扮成带发修行的“行者”。武松投奔二龙山后成为该支“义军”的三位主要头领之一,后三山打青州时归依梁山。在征讨方腊的战斗中,武松为包道乙暗算失去左臂,后班师时武松拒绝回汴京,在六合寺出家,八十岁善终。

一、生活化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可信。

作者从生活出发,实事求是地写出武松的性格与心理,因而充满生活气息,满腔热情地歌颂武松,将强烈的反抗精神、高强的武艺赋予武松,让我们感到武松的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可信。

张恨水评武松说:“有超人之志,无过人之才;有过人之才,无惊人之事,皆不足以有成。何以言之无其才而不足以展其志,无其事又不足以应其才之用也。若武松者,则于此三点,庶几乎无遗憾矣,”“天下有些等人,不仅在家能为孝子,在国能为良民,使读书必为真儒,使学佛必为高僧,使作官必为纯吏”。

作为一个生活化的英雄人物,武松有优点也有缺点,作者在刻画这一人物时,紧紧抓住了他的优缺点的彼此消涨过程,从作者对武松的倾情刻画来看,武松其实被作者刻画成了生活化的英雄人物。

1、生动曲折、引人入胜的生活故事情节塑造高大的人物形象。

武松打虎是一系列精彩故事即所谓“武十回”中的第一个。通过他在景阳冈与老虎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斗,这位草泽英雄便初露头角,使他在卷入尖锐激烈的矛盾之前就在读者面前显出了英雄本色。也为他赢得了都头的职位,在他送税银出差时,武大郎被西门庆与潘金莲毒死,在去县衙告状不准的情况下,借谢邻请酒取得真实口供,手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然后到官府自首,被断配孟州。这段时期的武松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他的英武刚强却永远刻在读者的脑海里。

在孟州,武松帮对他有恩的施恩夺回了被蒋门神霸占的快活林,因而得罪了蒋门神,蒋门神的后台张都监、张团练设计将他当贼捉了。这时的武松虽然也很勇猛。但血的教训让他走向成熟,怨怒之情化作了惊心动魄的反抗行为,他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杀了蒋、张等十几口,蘸血在墙上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生活让武松认清了现实的社会,他不再向官府投案,而是先上二龙山,后归梁山泊,投身武装反抗的行列。在反抗官府围剿和攻城夺府的战斗中,武松勇敢坚定,是义军的主要将领之一。他反招安,指责宋江“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弟兄们的心!”后来他在征方腊时被包道乙砍右臂,他不受封诰,在杭州六和寺出家。

武松被动或主动地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也被生活改变了自己,作者抓住了这一点,才更深入地塑造了武松的光辉形象。这就是武松,一生光明磊落,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和反抗精神,尽管也曾被人利用,但终究从残酷的现实中,从迷失的自我中醒悟过来,一步一步地克服自己的弱点,渐渐地走向成熟。

2、英雄形象背后的“小人物”形象复杂性衬托,仍然不影响高大光辉形象。

小说艺术的创造核心是人物塑造。一部小说在读者中的影响,主要就跟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否成功有关。情节再吸引人,如果人物没有血肉、没有生命,就不是好的小说。人物性格要有许多侧面和比较复杂的内涵。《水浒传》最突出的就是写英雄人物而不避讳写他们的缺点;写缺点却又并不影响将他们塑造成高大的英雄形象------相反却显得更加真实,更加血肉丰满。武松形象的真实性来自于《水浒传》对其真实的演绎。虽然金圣叹称武松是“天神”,但《水浒传》似乎并没有把武松当成天神来看,我们可以从书中武松的许多经历看出这一点。

从武大买炊饼可知,武松大概出身于城市贫民,略有文化,并无职业,是一个凭一身本事飘泊江湖的无业游民。也正因此,既有江湖侠士的“义气”:秉性刚烈、机智沉着、好打不平;有有城市贫民的“恶习”:个人意识强、私人恩怨观念重、又甘当顺民。武松的生活道路、性格的转变,是以上二龙山落草为寇为分界线的。上二龙山落草之前,虽然演出了景阳岗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一幕幕英雄赞歌,但仍然掩盖不了他那城市贫民的恶习,而这些恶习又支配着整个前期的性格。

《武松的人物形象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景阳岗打虎为民除了一大害,可说是侠士行为的反映。要酒喝,不给酒就骂人、威胁要将“屋里粉碎,把你这鸟店子倒翻转来”,酒家劝说他不要一个人过冈子,他说酒家“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是半夜三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却把鸟大虫唬吓我”,把酒家的好心通通反做恶意。这也可以看作是他行走江湖的警惕,同时也包含着暴躁、不讲理、强烈的个人主义等因素,说是不怕老虎,实际是有吹牛的成分。看看天晚,老虎快出来时,他又自言自语地说:“那得甚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这都是自己壮胆的话,从中透露出来的,是内心深处的胆怯。但这并不是主动的为民除害,而是因怕“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半夜三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和怕“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所驱使。打虎之后,颇的阳谷知县的赏识,县太爷有心抬举他,提出:“虽你原是清河县人氏,与我这阳谷县只在咫尺。我今日就参你在本县做个都头,如何?”武松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恩赐,受宠若惊,毫不思索,忙跪谢说:“若蒙恩相抬举,小人终身受赐。”这一跪一谢,就反映出这位英雄也存在着与宋江一样的“荫子封妻,光宗耀祖”的封建正统思想。

做了步兵都头,他结束了寄人篱下,受人冷遇的生活,为此心里也很得意:“我本要回清河县去看望哥哥,谁想到来了阳谷县都头。”行动上,他以知恩报恩的态度,忠心耿耿地统治阶级效劳,因此“上官见爱,乡里闻名”;可见他已成了封建衙门的有力的一员,也正因此,当知县让他把一担刮地皮得来的赃物送往东京时,他也满口应承,一心一意﹑诚诚恳恳去完成。

他从东京归来后,发现其兄武大郎已死,他从潘金莲的答话中理出了调查的线索,于是顺藤摸瓜,从何九叔那里取得了物证,从郓哥口里问明了奸情,得知武大郎确系恶霸西门庆和潘金莲所害。按照他那嫉恶如仇的侠士性格,这杀兄之仇岂能慢慢来。但他却一反常态,循规蹈矩地按照封建法律办事。他满以为人证物证俱在,自己又得县太爷赏识,到县里告状,一定可以伸冤雪恨。谁知县官及衙役们都接受了西门庆的贿赂,狼狈为奸,告状不准,反要他休听外人挑拨,“不可一时造次”,还斥责武松“不省得法度,”说什么“但凡人命之事,需要尸﹑伤﹑病﹑物﹑踪五件事全,方可推问得。”这明明是贪官污吏贪赃枉法,可是武松还认识不清。既然官府不问,他就想凭借自己的力量,按自己的办法来为哥哥复仇,借此来获得封建官府的同情和支持。所以他杀死了潘金莲及西门庆,居然提着两颗人头到衙门投案自首。这投案自首的行动,一方面反映了他敢作敢为,不愿连累他人的“侠士”性格,同时也表现出他遵循封建道德,尊重封建法律秩序,又甘当顺民的性格。最后他被脊杖四十,刺配孟州,他还认为“与哥哥报仇雪恨,犯罪正当其理,虽死而不怨”,对官府与豪强勾结毫无抱怨之意。

刺配孟州之后,牢中的十多个囚犯出于好心,向他诉说了管营﹑差拔们的狠毒,他们对发配来的囚犯,如无人情相送,稍有不逊,便拉进土牢里用“盆吊”﹑“土布袋”等办法害人致死,自己又亲眼目睹一批囚犯,六月炎天在日头里担水﹑劈柴﹑做杂工受罚之事。身为都头的武松对管营﹑差拔们都是些残忍的酷吏,应是知道的。为了酬报施恩父子免打一百杀威棒及优礼款待之恩,他那知恩必报的所谓江湖义气又在做崇。他看人不分阶级,视事不究是非,被施恩父子利用,还乐意充当他们的打手,深怕施恩父子信不过,又以举天王堂前石墩来卖弄自己的武艺。当施恩装模作样,好像有口难言时,武松反而迫不及待训斥施恩,又是赌咒发誓:“你要教人干事,不要这等儿女相!恁地不是干事的人了!便是一刀一割的勾当,武松也替你去干!若是有些谄佞的,非为人也!”就是这样,施恩父子还不放心,最后以与武松结拜兄弟,彻底完成了对武松的收买。而武松面对施恩父子对他的吹捧已昏昏然,与施恩结拜兄弟,更使他喜欢得大醉而回。报恩!报恩!武松再也按纳不住这种想法了,“巴不得天明”就去打蒋门神。终于为施恩父子夺回了快活林,帮施恩父子重霸了孟州道。为此武松也很得意,还说自己“从来只要打天下这等不明道德的人”。其实这不明道德的人,蒋门神虽是,施恩父子亦不例外。蒋门神与施恩父子之间的斗争实质上是强豪与酷吏间的斗争,他们是一路货色,武松并未认识这一点。如果蒋门神也能像施恩父子那样待武松,武松未必会打蒋门神了。武松敢打“倚势豪强”的蒋门神,有一定的侠士气概,但他那被人利用,充当打手反不觉悟,引以自豪,也实在可悲。

打了蒋门神,也正是暴露了武松的弱点:武松这样的人,在横暴无理的恶势力面前,不愧是敢于两助插刀﹑不胃生死的英雄;但在花言巧语,优待﹑赞许和抬举之时,他那个人恩怨﹑甘当顺民的飘飘然情绪,往往使他上当受骗,被人利用,充当子手们的帮凶。蒋门神被打了,但是这场斗争并未结束。蒋门神的后台张团练不出面,张都监却出马请武松。初次见面,又是夸武松“大丈夫,男子汉,英雄无敌,敢与人同死同生”,又是要武松“做亲随贴已人”,又是与武松“彻里彻外做秋衣”。张都监的这些小恩小惠,又蒙住了武松的眼睛。武松的官瘾又上来了,报恩思想又发作了。自从跟随了张都监,他是“寸步不离,又没工夫去快活林与施恩说话”。可见,为了死心塌地为张都监效力,他连朋友都不顾了。中秋节张都监家“闹贼,我如何不去救获。”因此,提起哨棒献忠心,结果中计被擒,直到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后,他才知道自己又上当了。

《武松的人物形象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3、人物形象塑造的复杂性的矛盾统一,使人物形象更真实。

喝醉酒可以使武松成为打虎英雄,喝醉酒也可以使武松成为连狗也打不着的狗熊。无论我们是多么喜爱这个英雄,生活自有其本身的规律,真正伟大的艺术也不可能脱离生活来胡编乱造。武松来到白虎山庄前的一个村落小酒肆。此次喝酒更是向读者充分展示了武松的“孬性”,他不仅骂人打人,而且真的把小酒店屋里粉碎了,强抢了他人的酒和肉,然后喝得大醉,比他成名前有过之而无不及。成名之前,他为了逃避人命官司到柴进庄上,回家途中,在景阳冈打虎成了英雄,这是假逃亡成真英雄。此时他却是真逃亡,成了假英雄。武松在小酒店喝得“大醉,正要寻事,恨那只狗赶着他只管吠”,于是他打狗。《水浒传》的作者确实是一位伟大的作者,写武松打狗的那种生动逼真一点也不逊于写打虎。打虎是赤手空拳,打得惊心动魄,打狗是用刀砍,砍得滑稽可笑。不但狗打不着,自己也两次翻身落在水里,他“扒起来,淋淋的一身水,却见那口戒刀浸在溪里,武行者便低头去捞那刀时,扑地又落下去,只在那溪水里滚”,极其狼狈,此时有谁知这人曾经打死过一只虎呢?打狗,是对武松英雄形象的一次解构,使他复归于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有缺点的英雄。有缺点的英雄才是真英雄。但是他的英雄形象还是得到读者的认可和赞赏。

有人说“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是武松性格的飞跃,真正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仇恨,以及对封建道德和封建法律的蔑视。我认为,“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与杀嫂﹑斗杀西门庆的性质相同,完全是为了复仇。正如他逃出孟州所言:“这口鸟气,今日方才出得松”,是他“从来只要打天下这等不明道德的人”的侠义行为的反映。如果没有这一点,他就不能成为受人喜爱的英雄。在鸳鸯楼白粉墙上,血写下“杀人者大虎武松也”八个字,与斗杀西门庆后投案自首一样,反映了他那敢作敢为,不愿连累他人的品格,不同的是,他不再投案自首了。他很清楚知道,这意味着自取灭亡,于是只好亡命江湖。后来在张青的劝导下,他已决心投奔二龙山落草,似乎他已经清醒,有了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自觉的仇恨,可是在孔家庄遇见宋江后,宋江要他同投清风寨花荣时,却是武松在《水浒》里第一个提出“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这又作何解释呢?武松此时还有心归顺朝廷,可见其并未觉悟,对封建统治者还寄予幻想,还想当顺民罢了。生活真实就是这样,英雄在伟大、光辉,也有“小人物”形象,这种作者刻画的“小人物”形象不但不损害英雄形象,反而更好地更真实地表现了英雄。永远高大、不怕、不小市井就不是人了,而成了神了,就不会感动人了。就是因为作者对人物的形象矛盾刻画,留在人们心中的永远是打虎英雄的形象。

二、在环境变化中塑造了人物形象。

1、对人物倾注了强烈的爱和饱满的政治热情,社会环境塑造人物形象。

在作者的笔下,武松成了力和勇的化身,在他的身上显然寄托了封建时代被压迫者反抗恶势力的理想和愿望。武松在性格上与鲁智深和李逵不同,他受城市小私有者的思想影响比较深。从小生活在贫困的家庭中,看到市井中的人和事,加上武大郎对对自己的照顾,加上当时社会的黑暗、混乱,成了自己的性格。他告状不成,他去杀了西门庆和潘金莲,而杀人后又去自首,用他的话说是:“犯罪正当其理,随死而不怨。”这随又敢作敢当,不连累别人,光明磊落的一面;但他自认是犯了罪,触犯了封建条律,则又表现了他思想上的落后面的一面。他曾说过:“我从来只要打天下这等不明道德的人!我若路见不平,真乃拔刀相助,我便死了不怕!”(第三十回)武松的性格在他屡次事件中因环境的变化得到了发展、变化。武松由于受到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在水浒英雄中提出招安的想法,而且是《水浒传》中第一位打算以招安作为出路的人。武松只是被贪官所害,和大宋王朝并没有深仇大恨。他从来没想过要造反,更没想过要当皇帝。他的志向是“一刀一枪”,博一个“封妻荫子,荣华富贵,后半世快活”。实际上当武松穿上道袍的同时,他对统治阶级的幻想已经动摇,他已经从杀潘金莲后心态失衡之中解脱出来了,武行者他已对俗世再不报大的希望,他不再妄杀无辜,如果杀人也是罪有应得,他杀蜈蚣岭的贼徒,救了一门都遭害的被掳妇人,这次行义,是新武松的第一次行动,特别是上了梁山以后,武松的视野更加宽广,看清了宋江不计后果的招安没有出路,更看清了统治阶级丑陋的心灵,所以宋江在梁山大聚义后举行的“菊花会”上,踌躇满志地写下了一首《满江红》词:“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表露心迹的时候,武松第一个跳出来大叫:“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把一场挺热闹的聚会搅得不欢而散。武松对于功名利禄、青史留名那一套已看得透亮。因此,征方腊结束后,武松对宋江说:“小弟今已残疾,不愿赴京朝觐。尽将身边金银赏赐,都纳此六合寺中,陪堂公用,已作清闲道人,十分好了。哥哥造册,休写小弟进京。”征方腊武松大功告成身留杭州,宋江对这个曾经至爱的小弟也不再废言多劝的情形,可知武松之俗心已死,已作了武行者。

2、通过矛盾冲突,以人物的行为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性格即命运”,武松的性格,包括他的是非感和道德观,决定了他的一系列作为,一切都显得那么合乎逻辑。

有高强的武艺在身,自然也就底气十足,无所畏惧,不但景阳冈的猎户们佩服、管牢营的施恩佩服、开店铺的张清夫妇佩服,就连读者也跟著佩服。宋江在江湖的名声是靠仗义疏财、笼络人心得来的,武松的显赫名声则完完全全是靠个人的拳脚打出来的。身材高大、武功高强只是个人的外在条件,要想在江湖立稳脚跟,得到众好汉们的首肯,还得有符合江湖精神的性格和秉性。武松性情刚烈,桀骜不驯,但又不是那种莽撞粗鲁、头脑发昏之辈,这是与李逵的不同之处。他胆大心细,一般不贸然冲动,因此,他的所作所为大多有明确的目的。支配他行为的,是江湖上的义气。他不折不扣地按照江湖上的规矩行事,为此也付出过十分惨重的人生代价。当然,他也有酒后惹事的时候,如同那位大闹五台山的花和尚鲁智深,好在这样的时候并不多,而且似乎他的运气还不错,有惊无险的酒后打虎成为他游走江湖的人生资本,醉打孔亮后的失手也使他得以意外的重逢自己的江湖知己宋江。更多的时候,酒是他施展才艺的一种媒介,为他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增加了许多色彩和变数。 

武松称得上是一位有情有义的汉子,他十分注重兄弟朋友间的义气,爱憎分明,虽然流浪在外,但也不忘回家去看望自己的兄长。正是出于对兄长的深厚感情,他才十分决然地拒绝了嫂子潘金莲的挑逗和诱-惑。哥哥被害后,他很快就查明了事实的真-相,但他并没有贸然动手杀戮,换成李逵,则肯定是另一种残忍的复仇方式。他十分沉著冷静,甚至想依靠合法的渠道为兄长报仇,但是由于官府对西门庆的袒护,使他申告无门,才被-迫采取法外行法的残忍复仇手段,他杀死潘金莲、斗杀西门庆,实在是迫不得已,而且后者也确实是罪有应得,死有余辜。

正是出于江湖义气,他才为素不相识的施恩出力,醉打蒋门神,帮其夺回快活林酒店。也正是因为爱憎的分明,在受到张团练、张都监等人的诬陷和谋杀后才特别愤恨,采取了十分狠毒的报复手段。固然,这次复仇有不少人成为他刀下的冤魂,但也不能因此而怀疑武松复仇的正当性。在那个暗无天日的年代里,他无法依靠合法的手段来维护个人的权益。当法律异化为扼杀无辜的绳索时,他只能采用以暴抗暴的方式来打破这种为坏人控制利用的政府工具,除非他愿意忍气吞声,打掉牙往肚子里咽。一次次的挫折和磨难使武松变得成熟,也正是因为这些经历,他才对官府朝廷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后来他的反对接受招安自然也就在意料之中。 

三、从人物和细节描写来衬托人物形象,使武松形象更加明朗。

1、善于用细节描写营造紧张气氛而烘托主题,使主要内容更精彩、引人入胜,使武松的形象更加清晰。

如写武松景阳岗打虎(第二十三回),是《水浒传》中最精彩的章节之一。先描写酒店挂出“三碗不过岗”酒幌,武松喝得酩酊大醉上山,醉卧于青石上,见猛地风起,地上枯枝败叶随风卷起。欲话说:云生从龙,风生从虎。前面大段的描写都是为后面武松打虎的主题作铺垫,小说高明之处在于成功烘托出决战前的紧张气氛,打虎一段反而文字精练,惜墨如金,简练的语言将武松打虎写得惊险生动,印象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文中对武松的语言描写非常有特色。如写他在酒店里喝了三碗酒以后,店家劝他不要再喝了,武松一个劲地说:“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根本不相信“三碗不过冈”的警告,显示了他英勇无畏、豪爽要强的英雄性格。后来,当店家好心劝阻他不要独自晚上过冈、以防猛虎伤害时,武松更是出语豪壮:“就有大虫,我也不怕。”“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一连两个“不怕”把武松不畏强暴、浑身是胆的英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心理描写,映射内心变化。文中对武松的心理描写非常贴切、真实,反映了武松的内心变化过程,也透露出他的英雄气概。如在写到他看到官府的榜文,“知道真的有虎”时,他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这里虽有犹豫,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气。当天将黑时,他见没有老虎,便“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这是他在为自己壮胆,也很真实可信。

动作描写,凸现英雄气势。《景阳冈》一文的重点是“武松打虎”,而“打”则是“重中之重”。作者写武松打虎,生动又传神,虎虎有生气。先是他的“三闪”,这是面临猛虎的锋芒毕露而机智避让的“三闪”,说明他有勇有谋、智勇双全。接着,武松“抡起哨棒,使尽平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只顾乱踢”,“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力气只顾打”。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如武松醉打蒋门神一回。先写武松每过一个酒肆就喝三大碗,快到快活林时已是七八分醉意,令人为武松捏了一把汗。又描写蒋门神“长大”“善相扑”,更让人为武松担心。武松大闹蒋家酒店激怒蒋门神,使气氛更加紧张,为后面三言两语描写出武松过人的武功,打-倒蒋门神、申张正义所作的铺垫是描写打斗的成功典范树立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2、通过其他人物陪衬武松人物形象

王婆和何九叔,尽管都是下层社会中世故圆滑的代表,但却一个圆滑得很毒、钻营、损人利己,一个圆滑得中庸,不愿招惹是非。两个同类性格却又存在鲜明差异的小配角,在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复杂性的同时,更衬托了武松耿直、勇猛、疾恶如仇的粗犷性格,反衬出武松敢做敢为的豪爽。

这就如同“烘云托月”的道理。画云是为了画月,云画不好,月也就画不好。当人们被月亮的美所吸引时,可能不再注意到云彩的美,但这正体现了云彩美的价值。同样的,为了“画”好武松这一形象,作者下功夫画好了作为烘托武松形象的王婆、何九叔,甚至郓哥。虽然着墨不多,却栩栩如生,逼真传神,使得人们看过《水浒传》后,被武松的性格特征所吸引,赞叹这位力大无比,且极有正义感,敢做敢为的打虎英雄。其实,这不仅仅是因为武松这一典型形象本身塑造得好,当我们回过头来仔细看看时,却发现了作为小人物,作为配角的王婆、何九叔、郓哥等人所起的作用。正是这些小人物的成功塑造,才使得小说的主人们有了生活的空间,才使人们感受到了典型人物的真实,社会的完整和人物性格的鲜明。

四、结语

武松不仅是一个英雄的形象,而且是一个复杂的形象。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的观念,这种观念在武松形象上得到了验证和暗示。他和广大的市井细民一样,市井细民身上有的他都有,他有的在市井细民身上也会这样那样地表现出来,武松的性格既为人们所熟悉,也为人们所仰慕,为人们所喜爱。

人生充满艰辛,有着太多的不幸、痛苦与无奈,人们希望能够像武松那样快意恩仇;人生也有许多束缚,使得人们不能够像武松那样做。于是,武松就成了人们潜意识中的自我。尽管武松有许多不英雄的地方,但是人们都给予了理解,他仍然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

生活有时是令人沮丧的,我们总是在意别人言论,不敢做自己喜欢之事,追求自己想爱的人,害怕淹没在飞短流长之中。其实没有人真在乎你在想什么,不要高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被别人议论甚至误解都没啥,谁人不被别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你生活在别人的眼神里,就迷失在自己的心路上。

武松的人物形象分析 [篇2]

提起武松,人们往往喜欢举出他景阳岗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精采的故事,来讴歌这位刚强﹑勇武﹑坚决﹑无畏﹑受人敬仰的英雄,也正是这些故事,使武松成为人民群众最为熟悉和喜爱的人物,成为民间传说中勇敢和力量的化身。

一、生活化塑造人物形象

作者从生活出发,实事求是地写出武松的性格与心理,因而充满生活气息,满腔热情地歌颂武松,将强烈的反抗精神、高强的武艺赋予武松,让我们感到武松的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可信。

1、生动曲折、引人入胜的生活故事情节塑造高大的人物形象。

在孟州,武松帮对他有恩的施恩夺回了被蒋门神霸占的快活林,因而得罪了蒋门神,蒋门神的后台张都监、张团练设计将他当贼捉了。这时的武松虽然也很勇猛。但血的教训让他走向成熟,怨怒之情化作了惊心动魄的反抗行为,他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杀了蒋、张等十几口,蘸血在墙上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生活让武松认清了现实的社会,他不再向官府投案,而是先上二龙山,后归梁山泊,投身武装反抗的行列。在反抗官府围剿和攻城夺府的战斗中,武松勇敢坚定,是义军的主要将领之一。他反招安,指责宋江“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弟兄们的心!”后来他在征方腊时被包道乙砍右臂,他不受封诰,在杭州六和寺出家。

武松被动或主动地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也被生活改变了自己,作者抓住了这一点,才更深入地塑造了武松的光辉形象。这就是武松,一生光明磊落,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和反抗精神,尽管也曾被人利用,但终究从残酷的现实中,从迷失的自我中醒悟过来,一步一步地克服自己的弱点,渐渐地走向成熟。

2、英雄形象背后的“小人物”形象复杂性衬托

小说艺术的创造核心是人物塑造。一部小说在读者中的影响,主要就跟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否成功有关。情节再吸引人,如果人物没有血肉、没有生命,就不是好的小说。人物性格要有许多侧面和比较复杂的内涵。《水浒传》最突出的就是写英雄人物而不避讳写他们的缺点;写缺点却又并不影响将他们塑造成高大的英雄形象------相反却显得更加真实,更加血肉丰满。武松形象的真实性来自于《水浒传》对其真实的演绎。,既有江湖侠士的“义气”:秉性刚烈、机智沉着、好打不平;有有城市贫民的“恶习”:个人意识强、私人恩怨观念重、又甘当顺民。武松的生活道路、性格的转变,是以上二龙山落草为寇为分界线的。上二龙山落草之前,虽然演出了景阳岗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一幕幕英雄赞歌,但仍然掩盖不了他那城市贫民的恶习,而这些恶习又支配着整个前期的性格。

景阳岗打虎为民除了一大害,可说是侠士行为的反映。要酒喝,不给酒就骂人、威胁要将“屋里粉碎,把你这鸟店子倒翻转来”,酒家劝说他不要一个人过冈子,他说酒家“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是半夜三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却把鸟大虫唬吓我”,把酒家的好心通通反做恶意。这也可以看作是他行走江湖的警惕,同时也包含着暴躁、不讲理、强烈的个人主义等因素,说是不怕老虎,实际是有吹牛的成分。看看天晚,老虎快出来时,他又自言自语地说:“那得甚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这都是自己壮胆的话,从中透露出来的,是内心深处的胆怯。但这并不是主动的为民除害,而是因怕“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半夜三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和怕“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所驱使。打虎之后,颇的阳谷知县的赏识,县太爷有心抬举他,提出:“虽你原是清河县人氏,与我这阳谷县只在咫尺。我今日就参你在本县做个都头,如何?”武松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恩赐,受宠若惊,毫不思索,忙跪谢说:“若蒙恩相抬举,小人终身受赐。”这一跪一谢,就反映出这位英雄也存在着与宋江一样的“荫子封妻,光宗耀祖”的封建正统思想。

做了步兵都头,他结束了寄人篱下,受人冷遇的生活,为此心里也很得意:“我本要回清河县去看望哥哥,谁想到来了阳谷县都头。”行动上,他以知恩报恩的态度,忠心耿耿地统治阶级效劳,因此“上官见爱,乡里闻名”;可见他已成了封建衙门的有力的一员,也正因此,当知县让他把一担刮地皮得来的赃物送往东京时,他也满口应承,一心一意﹑诚诚恳恳去完成。

他从东京归来后,发现其兄武大郎已死,按照他那嫉恶如仇的侠士性格,这杀兄之仇岂能慢慢来。但他却一反常态,循规蹈矩地按照封建法律办事。他满以为人证物证俱在,自己又得县太爷赏识,到县里告状,一定可以伸冤雪恨。谁知县官及衙役们都接受了西门庆的贿赂,狼狈为奸,告状不准,反要他休听外人挑拨,“不可一时造次”,还斥责武松“不省得法度,”说什么“但凡人命之事,需要尸﹑伤﹑病﹑物﹑踪五件事全,方可推问得。”这明明是贪官污吏贪赃枉法,可是武松还认识不清。同时也表现出他遵循封建道德,尊重封建法律秩序,又甘当顺民的性格。最后他被脊杖四十,刺配孟州,他还认为“与哥哥报仇雪恨,犯罪正当其理,虽死而不怨”,对官府与豪强勾结毫无抱怨之意。

刺配孟州之后,牢中的十多个囚犯出于好心,向他诉说了管营﹑差拔们的狠毒,他们对发配来的囚犯,如无人情相送,稍有不逊,便拉进土牢里用“盆吊”﹑“土布袋”等办法害人致死,自己又亲眼目睹一批囚犯,六月炎天在日头里担水﹑劈柴﹑做杂工受罚之事。身为都头的武松对管营﹑差拔们都是些残忍的酷吏,应是知道的。为了酬报施恩父子免打一百杀威棒及优礼款待之恩,他那知恩必报的所谓江湖义气又在做崇。他看人不分阶级,视事不究是非,被施恩父子利用,还乐意充当他们的打手,深怕施恩父子信不过,又以举天王堂前石墩来卖弄自己的武艺。当施恩装模作样,好像有口难言时,武松反而迫不及待训斥施恩,又是赌咒发誓:“你要教人干事,不要这等儿女相!恁地不是干事的人了!便是一刀一割的勾当,武松也替你去干!若是有些谄佞的,非为人也!”就是这样,施恩父子还不放心,最后以与武松结拜兄弟,彻底完成了对武松的收买。而武松面对施恩父子对他的吹捧已昏昏然,与施恩结拜兄弟,更使他喜欢得大醉而回。报恩!报恩!武松再也按纳不住这种想法了,“巴不得天明”就去打蒋门神。终于为施恩父子夺回了快活林,帮施恩父子重霸了孟州道。为此武松也很得意,还说自己“从来只要打天下这等不明道德的人,打了蒋门神,也正是暴露了武松的弱点:武松这样的人,在横暴无理的恶势力面前,不愧是敢于两助插刀﹑不胃生死的英雄;但在花言巧语,优待﹑赞许和抬举之时,他那个人恩怨﹑甘当顺民的飘飘然情绪,往往使他上当受骗,被人利用,充当子手们的帮凶。

3、人物形象塑造的复杂性的矛盾统一,使人物形象更真实。

生活自有其本身的规律,真正伟大的艺术也不可能脱离生活来胡编乱造,成名之前,他为了逃避人命官司到柴进庄上,回家途中,在景阳冈打虎成了英雄,这是假逃亡成真英雄。此时他却是真逃亡,成了假英雄。武松在小酒店喝得“大醉,正要寻事,恨那只狗赶着他只管吠”,于是他打狗。极其狼狈,此时有谁知这人曾经打死过一只虎呢?打狗,是对武松英雄形象的一次解构,使他复归于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有缺点的英雄。有缺点的英雄才是真英雄。

我认为,“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与杀嫂﹑斗杀西门庆的性质相同,完全是为了复仇。后来在张青的劝导下,他已决心投奔二龙山落草,似乎他已经清醒,有了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自觉的仇恨,可是在孔家庄遇见宋江后,宋江要他同投清风寨花荣时,却是武松在《水浒》里第一个提出“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这又作何解释呢?武松此时还有心归顺朝廷,可见其并未觉悟,对封建统治者还寄予幻想,还想当顺民罢了。生活真实就是这样,英雄在伟大、光辉,也有“小人物”形象,这种作者刻画的“小人物”形象不但不损害英雄形象,反而更好地更真实地表现了英雄。

二、在环境变化中塑造了人物形象。

1、社会环境塑造人物形象。

在他的身上显然寄托了封建时代被压迫者反抗恶势力的理想和愿望。武松在性格上与鲁智深和李逵不同,他受城市小私有者的思想影响比较深。从小生活在贫困的家庭中,看到市井中的人和事,加上武大郎对对自己的照顾,加上当时社会的黑暗、混乱,成了自己的性格。这随又敢作敢当,不连累别人,光明磊落的一面;但他自认是犯了罪,触犯了封建条律,则又表现了他思想上的落后面的一面,他的志向是“一刀一枪”,博一个“封妻荫子,荣华富贵,后半世快活”。实际上当武松穿上道袍的同时,他对统治阶级的幻想已经动摇,他已经从杀潘金莲后心态失衡之中解脱出来了,武行者他已对俗世再不报大的希望,他不再妄杀无辜,特别是上了梁山以后,武松的视野更加宽广,看清了宋江不计后果的招安没有出路,更看清了统治阶级丑陋的心灵,武松对于功名利禄、青史留名那一套已看得透亮。征方腊武松大功告成身留杭州,宋江对这个曾经至爱的小弟也不再废言多劝的情形,可知武松之俗心已死,已作了武行者。

2、通过矛盾冲突,以人物的行为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性格即命运”,武松的性格,包括他的是非感和道德观,决定了他的一系列作为,一切都显得那么合乎逻辑。

有高强的武艺在身,自然也就底气十足,无所畏惧,不但景阳冈的猎户们佩服、管牢营的施恩佩服、开店铺的张清夫妇佩服,就连读者也跟著佩服。宋江在江湖的名声是靠仗义疏财、笼络人心得来的,武松的显赫名声则完完全全是靠个人的拳脚打出来的。 身材高大、武功高强只是个人的外在条件,要想在江湖立稳脚跟,得到众好汉们的首肯,还得有符合江湖精神的性格和秉性。武松性情刚烈,桀骜不驯,但又不是那种莽撞粗鲁、头脑发昏之辈,这是与李逵的不同之处。他胆大心细,一般不贸然冲动,因此,他的所作所为大多有明确的目的。支配他行为的,是江湖上的义气。他不折不扣地按照江湖上的规矩行事,为此也付出过十分惨重的人生代价。当然,他也有酒后惹事的时候,如同那位大闹五台山的花和尚鲁智深,好在这样的时候并不多,而且似乎他的运气还不错,有惊无险的酒后打虎成为他游走江湖的人生资本,醉打孔亮后的失手也使他得以意外的重逢自己的江湖知己宋江。更多的时候,酒是他施展才艺的一种媒介,为他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增加了许多色彩和变数。 

武松称得上是一位有情有义的汉子,他十分注重兄弟朋友间的义气,爱憎分明,虽然流浪在外,但也不忘回家去看望自己的兄长。正是出于对兄长的深厚感情,他才十分决然地拒绝了嫂子潘金莲的挑逗和诱-惑。哥哥被害后,他很快就查明了事实的真-相,但他并没有贸然动手杀戮,换成李逵,则肯定是另一种残忍的复仇方式。他十分沉著冷静,甚至想依靠合法的渠道为兄长报仇,但是由于官府对西门庆的袒护,使他申告无门,才被-迫采取法外行法的残忍复仇手段,他杀死潘金莲、斗杀西门庆,实在是迫不得已,而且后者也确实是罪有应得,死有余辜。 

正是出于江湖义气,他才为素不相识的施恩出力,醉打蒋门神,帮其夺回快活林酒店。也正是因为爱憎的分明,在受到张团练、张都监等人的诬陷和谋杀后才特别愤恨,采取了十分狠毒的报复手段。固然,这次复仇有不少人成为他刀下的冤魂,但也不能因此而怀疑武松复仇的正当性。在那个暗无天日的年代里,他无法依靠合法的手段来维护个人的权益。当法律异化为扼杀无辜的绳索时,他只能采用以暴抗暴的方式来打破这种为坏人控制利用的政府工具,除非他愿意忍气吞声,打掉牙往肚子里咽。一次次的挫折和磨难使武松变得成熟,也正是因为这些经历,他才对官府朝廷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后来他的反对接受招安自然也就在意料之中。 

三、从人物和细节描写来衬托人物形象,使武松形象更加明朗。

1、善于用细节描写营造紧张气氛而烘托主题

如写武松景阳岗打虎(第二十三回),是《水浒传》中最精彩的章节之一。先描写酒店挂出“三碗不过岗”酒幌,武松喝得酩酊大醉上山,醉卧于青石上,见猛地风起,地上枯枝败叶随风卷起。欲话说:云生从龙,风生从虎。前面大段的描写都是为后面武松打虎的主题作铺垫,小说高明之处在于成功烘托出决战前的紧张气氛,打虎一段反而文字精练,惜墨如金,简练的语言将武松打虎写得惊险生动,印象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文中对武松的语言描写非常有特色。如写他在酒店里喝了三碗酒以后,店家劝他不要再喝了,武松一个劲地说:“你如何不肯卖酒给我吃?”“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根本不相信“三碗不过冈”的警告,显示了他英勇无畏、豪爽要强的英雄性格。后来,当店家好心劝阻他不要独自晚上过冈、以防猛虎伤害时,武松更是出语豪壮:“就有大虫,我也不怕。”“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一连两个“不怕”把武松不畏强暴、浑身是胆的英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心理描写,映射内心变化。文中对武松的心理描写非常贴切、真实,反映了武松的内心变化过程,也透露出他的英雄气概。如在写到他看到官府的榜文,“知道真的有虎”时,他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这里虽有犹豫,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气。当天将黑时,他见没有老虎,便“自言自语道:‘哪儿有什么大虫!是人自己害怕了,不敢上山。’”这是他在为自己壮胆,也很真实可信。

动作描写,凸现英雄气势。《景阳冈》一文的重点是“武松打虎”,而“打”则是“重中之重”。作者写武松打虎,生动又传神,虎虎有生气。先是他的“三闪”,这是面临猛虎的锋芒毕露而机智避让的“三闪”,说明他有勇有谋、智勇双全。接着,武松“抡起哨棒,使尽平生力气,从半空劈下来……”“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只顾乱踢”,“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力气只顾打”。这里的“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如武松醉打蒋门神一回。先写武松每过一个酒肆就喝三大碗,快到快活林时已是七八分醉意,令人为武松捏了一把汗。又描写蒋门神“长大”“善相扑”,更让人为武松担心。武松大闹蒋家酒店激怒蒋门神,使气氛更加紧张,为后面三言两语描写出武松过人的武功,打-倒蒋门神、申张正义所作的铺垫是描写打斗的成功典范树立了武松勇武过人的高大形象

2、通过其他人物陪衬武松人物形象

王婆和何九叔,尽管都是下层社会中世故圆滑的代表,但却一个圆滑得很毒、钻营、损人利己,一个圆滑得中庸,不愿招惹是非。两个同类性格却又存在鲜明差异的小配角,在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复杂性的同时,更衬托了武松耿直、勇猛、疾恶如仇的粗犷性格,反衬出武松敢做敢为的豪爽。

正是这些小人物的成功塑造,才使得小说的主人们有了生活的空间,才使人们感受到了典型人物的真实,社会的完整和人物性格的鲜明。

四、结 语

武松不仅是一个英雄的形象,而且是一个复杂的形象。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的观念,这种观念在武松形象上得到了验证和暗示。他和广大的市井细民一样,市井细民身上有的他都有,他有的在市井细民身上也会这样那样地表现出来,武松的性格既为人们所熟悉,也为人们所仰慕,为人们所喜爱。

人生充满艰辛,有着太多的不幸、痛苦与无奈,人们希望能够像武松那样快意恩仇;人生也有许多束缚,使得人们不能够像武松那样做。于是,武松就成了人们潜意识中的自我。尽管武松有许多不英雄的地方,但是人们都给予了理解,他仍然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形象

【武松的人物形象分析】相关文章:

周瑜人物形象分析10-13

孔乙己人物形象分析09-06

李逵人物形象分析07-23

雷雨人物形象分析10-18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09-08

曹操人物形象分析09-08

王熙凤人物形象分析09-19

罪与罚人物形象分析10-18

貂蝉人物形象分析09-08

荆轲人物形象分析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