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

农村人口调研报告

时间:2021-06-20 19:07:51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农村人口调研报告

一、调查背景

农村人口调研报告

随着城市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商品和要素市场的迅速发展,自主性迁移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迁移的地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并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农村流动人口群体。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流动人口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农村,流动人口主要是农民。近年来,流动人口的规模是空前的。其流动方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及经济发展的沿海地区。农村人口流动主要都是因为外出务工。

农村的人口流动给农村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那么,农村的人口流动给农村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对此,我利用寒假时间在我所在村进行了调查。

1.调查时间:2012年01月18号至2012年01月20号。

2.调查地点: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xx镇xx村

3.调查人:xx

4.调查方式:对该村负责流动人口的村委会进行访问调查、以及访问一些农民

5.调查内容:对农村人口流动情况及其影响进行相关调查

二、该村人口流动概况

通过对村委会的访问,我们了解到xx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农村人口有1925人,根据2011年xx村流动人口调查资料推算,2011年全村流动人员达924人,占到农村户籍人口总数的48%左右。其中绝大部分人口都是常年在外,紧春节期间在家停留几天。这一情况比2017年上升了约8个百分点。

流动方向大部分都是向江苏、上海、浙江、北京等一些经济发展城市。主要从事第二产业以及小部分服务业。近两年来也有不少从事第三产业的。外出人口以30岁以上的男性为主,也有夫妻共同外出的情况。还有约19%的人口是17——27岁的青少年。而且,外出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不包括外出读书的学生)。据调查显示,该村下面的一个组里,一百多口人只有18口人常年在家。尤其是近几年来,外出人口逐年增加。

当然,农村的人口流动对迁入地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给那些经济发展的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外出人口主要以成年男性为主,于是,留在家里务农的多是老人、妇女、小孩以及一些病残者。当前农村不尽合理的人口结构给农业发展带来一定阻碍,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资源有待开发,中低产田需要升级改造,农业自身的生产层次亟待提高。此外,一些农村的基本建设因劳动力的外流而取消或拖延,农业技术改良青黄不接,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对此,我们通过调查来进行一些粗浅的

分析。

三、农村人口流动带来的积极影响

随着农村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不仅为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和改变家庭生活状况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改变农民生活观念、生活习惯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由于该村四面环山,交通不便,信息阻塞,从而导致农村发展滞后。而且,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往年,农民都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属于典型的“民以食为天”。同时,种植技术不完善,产量不高。单靠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带来的微博收入越来越满足不了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于是,大多数农民纷纷外出,从而增加增加的非农业收入。

随着人口迁出迁入,不仅为迁入地解决了劳动力紧缺的问题,与此同时,也给迁出地带来了新面貌。近两年来,大部分农民都盖了新房,家用电器也从原先的电视机发展到电冰箱、洗衣机电脑等。村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如今,农民的生活观念、生活习惯都有了新的改变。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观念的转变,基本上现在不存在适龄儿童不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情况。据调查,现在农民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逐渐重视了。不像十多年前,很多家庭一方面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一方面又由于观念落后,导致跟多儿童不能接受教育。更甚者是不让女孩子入学。而如今这一情况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人口的流动同时也加强了农村与外界的联系。交通也较以前来说方便的多。几乎每天都有通往镇上和县城的班车。在农村,小型超市也逐渐发展起来,很多以前不能直接买到甚至是不知道的商品现在也都能买到了。

总体来说,农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而这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得益于农村的人口流动。

四、农村人口流动的带来的问题

事物有利必有弊。虽然农村的人口流动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影响,但它所带来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农村流动人口加大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根据该村村委会妇联主任的访问结果,我们只知道了农村流动人口离开其原居住地,形成人户分离的局面,虽然计划生育部门都强调流动人口的婚育证明管理,但实际上婚育证明管理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部分流动人口利用这一两地都管不到的“真空”机会超计划生育。这样极不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从而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及纠纷。而且或许会给新生的幼儿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

《农村人口调研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第二,农村人口的流动让社会治安面临了新的课题。农村流动人口中不乏身无长技又盲目流动的,他们很难在城市中找到谋生的工作,这些生活无保障的人会迫于生计可能做出违法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治安管理的难度和社会不稳定因素。据调查,该村某户户主的儿子,常年在外,结识了一些不良少年。形成了诸于偷窃的犯罪行为,并屡教不改。最后,其在某风景区游玩,却意外身亡。很明显这些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不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对于此类问题我们要正视,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第三,农村流动人口的生产经营居住条件和环境往往十分恶劣,部分流动家庭对子女无暇顾及,或由于缺乏经济能力,其下一代极易被某些不健康因素感染。外出务工的多为中年夫妇。因此,他们的子女只能留守在家。据调查,2011年留守儿童占所有儿童总数的70.2%。较2017年又增长了2个百分点。并且这一数据有继续上升的趋势。留守儿童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还没有发育完全,而此时是正需要父母爱护的时候,而父母却不在身边。这无疑是不利于少年的健康成长的。另外,有些家庭还有老人健在,后人外出,这又形成了留守老人这一群体。众所周知,老年人身体不便,行动迟缓,更需要有人在身边照料。中华民族以孝为先,作为子女更应及时行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作为子女应该多多陪陪父母。

最后,农村人口的流动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的耕地荒废。由于家庭里的劳动力流出,耕地则是无人问津,从而荒废。我国是农业大国,而如此的荒废耕地直接导致了粮食产量的减少。更有甚者,直接占用耕地建造房屋。

五、对人口流动提出的建议

农村流动人口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流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的关系问题、农村流动人口对城市社区生活的适应问题,均为农民所期盼政府予以解决的问题。

首先,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对农村流动人口要准确掌握其动态,对将外出的流动人口要掌握其流入地信息,并及时与当地相关部门联系协查建立流动人口管理档案和反馈情况。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密切配合,共同参与,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实现对流动人口的综合管理,把流动人口的负面社会效应降至最低点。防止两地都管不到的“真空”状态的出现。

其次,重点加强新农村建设。可以着手建立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使农民可以留在家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使那些流动人口不必流动也可以增加经济收入。这样也可以兼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

再次,可根据当地条件,改变农业的种植结构。从单一的水稻等粮食作物的种植到引进一些经济作物的种植。合理的利用耕地。另外,可对一些农民进行一些技术培训。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技术。用科学种地。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最后,加强对村民的道德文化教育。不定期的对村民进行教育。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的道德文化素质,同时也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人口调研报告 [篇2]

我县是个农业大县,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近十年来,随着务工潮大规模兴起及城镇化发展的快步推进,我县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人口的分布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弄清楚这一变化情况,为县委、政府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及相关发展战略决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为此,县政协人资环委根据主席会安排,组成专题调研组,在县政协分管领导的带领下,于5月下旬至8月上旬,先后深入板桥、涪阳、诺江镇、广纳、铁佛、云昙、洪口、董溪、瓦室、毛浴、永安、沙坪、铁溪、朱元等19个乡镇的37个村70个社、5个街道居委会、8个社区,以及县规划、住建、计生、房管、环保等相关县级单位进行了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坚持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与意见征询相结合,发放“意见征询表”130余份,征询各类意见180余条。现就调研情况作如下三方面汇报。

一、我县农村人口分布现状

本次调查,从19个乡镇中抽样调查了37个村中的70个社,共调查3061户,调查人口12147人。通过调查,其人口分布情况为:在家(含在中小学、大学读书的学生)4762人,占39.2%,在外7385人,占 60.8%,在外人口中,在场镇居住1502人,占12.3%,在县城居住1282人,占10.5%,县外居住515人,占4.3%,省外居住(主要指常年在外务工人员)4086人,占33.7%。农村人口城镇化率为26.5%(含3.7%在县外、省外居住的人口)。另经调查统计,全县城镇人口为30.7 万人(其中48个场镇为17.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即户籍人口)77.04万人(2017年末)的39.8%,农村人口为46.3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0.2%。按本次农村人口所调查出的分布比例计算,全县农村在家人口(含在中小学、大学读书的学生)为18.65万人,在外人口为27.69万人,其中,在场镇居住5.699万人,在县城居住4.866万人,县外居住1.993万人,省外居住(主要指常年在外务工人员)15.617万人。

《农村人口调研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二、成因及问题

1、成因

(1)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我县农村人口流动情况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4年至1995 年,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的发展商品经济,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1984年起,一少部分农民在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的鼓励下,怀揣致富梦走出农村,上街进城经商办企业,开始汇入市场经济发展大潮。第二阶段是1996年至2017年,在此期间,农民务工潮大规模兴起,大批农民开始走出农村,涌向全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各沿xx市,并经历了由无序流动向有序流动的转变。第三阶段是2017年至现在,在城镇化发展等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大批务工致富的农民,开始在场镇、县城或是县外、省外务工地购房,并实现了由农民向城市居民的转变。

(2)农民思想与生活观念的彻底转变。务工潮大规模兴起,是农村史无前例的一场深刻社会变革,在推动农村经济超常规大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农民超常规的思想观念大解放,生活观念的大转变。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70、80后已成务工大军的主力,农民身份、守土守祖业、离土不离乡等思想观念逐渐淡化,农民已不再是他们身上永恒的标签,读书已不再是束缚他们出农村脱“农皮”的唯一途径。可以这样讲,思想观念的大转变推动大批农民工走向了城市,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又助推了农民工生活观念的大转变,改变他们的生存环境、生活条件,与城市人过上一样的生活,也便成了他们最大的梦想。随着一批批富裕农民工群体的不断崛起,他们这一梦想也便逐步变为现实,他们将所挣到的钱首先用在了生存环境与生活条件的改变上,纷纷在场镇、县城或是务工地购房,为彻底走出农村迈出了最为关键的一步。在本次所调查的3061户中,除在场镇、县城购房外,在县外、省外购房达114户,占 3.7%,其中省外购房58户,占1.9%,也即是说,在我县农村100户中,就有近两户在省外购房安家,这不能不说是农民思想与生活观念彻底转变带来的结果。

(3) 城镇建设快速推进为农民到城镇购房定居创造了条件。近10年来,特别是最近5年来,为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我县城镇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一是县城及各中心场镇在发展框架上得到了成倍拉大,二是住房建设快速推进。一方面,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广大农民到城镇购房定居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大批农民到城镇购房定居推进了城镇建设,也加快了我县城镇化发展进程。本次所调查的 12147人中,在场镇、县城居住的就达2784人,占22.8%。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聚集,基本上是在10年内形成的,其主要又是在最近5年里。

(4)“一差四难”问题的存在,促使一部分农民向城镇流动。一些地方“一差四难”仍然存在,“一差”即生存环境差,“四难”即上学难、入托难、就医难、饮水难。从调查情况看,农村发展还存在一些死角,一些边远村社与公路沿线村社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农民的生存条件至今没得到根本改变。沙坪乡会家坎村,全村没一口堰塘,老百姓一直是靠天吃饭;兴隆乡转石村全村无一台变压器,群众用电来自相邻四个村,由于低压线过长,电器根本无法使用;两河口、板桥口、朱元、泥溪等乡镇部分社未通公路,全县有相当一部分村社,虽说修通了公路,因没硬化,大都只是一个摆设。“四难”问题主要表现在入学难、入托难、就医难,最突出的又是入学难。本次所调查的37个村,只有9个村有小学,占24.3%,(其中有两个村,分别只有2个学生和10个学生在读), 28个村无小学,占75.7%,铁佛镇22个村,就有18个村无小学。由于村无小学无幼儿园,老百姓就只有将子女送到十几二十几里外,甚至三十几里外的场镇中心小学入学入托(如毛浴乡杨坪村离最近的毛浴乡也是30多公里),或是到县城入学入托。为方便子女入学入托,则被-迫想方设法在场镇或县城购房,实在无力购房的就在场镇或县城租房。到场镇或是县城入学入托,家人必须陪读监护,在经济、劳力、安全等诸方面给老百姓形成非常大的压力,老百姓对此反映非常强烈。在本次所调查的3061户中,在场镇、县城租房送子女入学入托高达504户,占16.5%。

2、问题

(1)城镇建设与城镇化发展进程不相适应。从目前看,城镇建设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了农民入城进镇“住”的问题,而且还有大量房源储备。据调查,到目前为止,县城空置房有9800余套,在建房11000余套,共计20000余套,可容近7万人入住。中心场镇空置房约 5000余套(其中,涪阳、广纳、洪口、铁佛四镇达2100余套),可容近2万人入住。可以这样讲,房源大量储备,为我县城镇化进一步快速推进创造了条件。但是,从我县城镇建设总体情况看,还存在许多与城镇化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一是规划与建设质量不高,特别是原区所在地的一些中心场镇,由于原规划严重滞后,房屋建设无序、基本上是见缝插针,致使场镇功能不健全,绿化率低,缺少一定的文化氛围。由于在建设中,大多数建设单位无资质,违章建筑多,建设质量差,安全隐患严重。同时,因政府投入少(投入主要靠规费、罚款返还部分),广场、公园、消防通道、排水排污及垃圾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差,致使脏乱差现象严重存在。二是缺乏产业支撑,农村人口城镇化过程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让农民安居,另一方面是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让农民乐业。从目前看,无论是县城,还是一些中心场镇,均缺乏产业支撑,其中,中心场镇更为突出,绝大多数农民在场镇基本上是居而无业,仍主要以外出务工维持生计。

(2)农村劳动力缺乏,土地撂荒严重。 农村劳动力缺乏,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外出务工;二是整家在县外、省外定居或务工,本次所调查3061户中,有378户长期整家在外,占12.3%;三是在场镇或是县城陪子女上学入托。除此之外,在家的绝大多数都是年老体弱的老人,主要是尽守家和看护小孩之责,田地能种多少就种多少,部分农户虽有人在家,但也无力耕种,虽身处农村,吃粮还得靠买。去年通过对5个乡镇8个社 380户抽样调查,全县农村土地撂荒面在40%以上,部分社撂荒面高达60%以上。火炬乡唐村坝村七社,46户,175人,有耕地155.3亩,去年5处连片撂荒85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4.7%,有15户耕地全撂荒;兴隆乡漂草村二社,51户,237人,耕地319.5亩,去年有4处连片撂荒161.5 亩,占耕地总数的50.5%,有29户耕地全撂荒;洪口镇古宁寨村六社,75户,297人,有耕地390亩,去年5处连片撂荒262.5亩,占耕地面积的 67.3%,有32户耕地全撂荒。

(3)部分农户存在攀比心理。据调查,在县城或是场镇有无住房,已逐渐成为农村农民身份、地位或是穷富的一个标签。一部分农户在场镇、县城购买或是租房并不是为了住,而是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或地位。一部分人到场镇、县城定居后,好逸恶劳,不务正业,逐渐养成一些惰性,给社会及家庭形成一些不安定因素。

(4)人户分离现象严重,管理难度大。人户分离,无论是在县城还是中心场镇均表现突出,特别是一些中心场镇表现尤为严重,就铁佛、洪口、广纳、涪阳、泥溪五场镇调查情况看,无户人口就达19912人,占人口总数72079人(不包括中小学生)的27.6%。据调查,铁佛镇无户人口分别来自重庆、xx县等外省(市)外县5个乡镇,县内14个乡镇。人户分离现象的严重存在,给城镇管理带来诸多新的问题与困难。

三、几点建议

各类报告

1、着眼长远,加快农村边远山区的发展。农村边远山区,既是我县经济发展滞后地区,同时也是我县农业产业发展潜力较大地区。党的所确定的要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这些边远山区与小康社会要求还差相当大的距离。为此,加快农村边远山区的发展,已迫在眉睫。第一,县委政府在着眼全局抓发展时,要将发展注意力逐步有计划有步骤地转向农村边远山区;第二,要将抓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民生存环境与条件的改变上,切实解决好与农民生存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利、照明、道路、通讯、电视等方面的问题;第三,搞好情况摸底,做到有的放矢,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与落实时间表;第四,要将新农村建设或是连片扶贫开发示范带,逐步向边远山区深处,特别是一些发展死角地带推进,以点带面推动发展。

2、合理布局农村教育,彻底解决农村入学入托难问题。 第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农村村小教学点,确保农民子女能就近入学入托。一是要切实采取措施,巩固和完善好农村现有村小教学点,二是坚持有计划地做好有条件的边远山村教学点的恢复工作,做到条件成熟一个恢复一个。教育部门要将此事真正当成一项惠民生、解民忧的德政工程来办;第二,坚持教育资源下沉农村,让农村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的农民子女能分享到最基本的优质教育资源;第三,科学制定乡(镇)中心小学教学规模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村分段教育机制,确保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第四,进一步提高农村办学质量,使我县农村教育资源逐步实现有序流动。

3、进一步加大城镇建设,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一是进一步提升城镇发展规划与建设质量。城镇的发展规划必须适应城镇化发展基本要求,要有前瞻性,要有可持续性,落实要有刚性,决不能顾此失彼;二是加大投入,加快原区所在地、风景旅游区所在地中心场镇的城镇化发展进程。据查,县城人口2017年近6万人,2017年发展到13万余人,增加7万余人,增长1.17倍。涪阳、广纳、铁佛、洪口四场镇2017年居民总数为1.42万人,到2017年发展到6.75万人(不含中小学生2万余人),10年增加5.33万人,增长5.7倍;非中心场镇的泥溪乡街道,2017年870人,现为4509人(不含中小学生),10年增长5.2倍。由此可见,中心场镇的人口增长远高于县城,在城镇化进程中真正起到了半壁河山的作用;第三抓好县城到中心场镇及中心场镇间的公路建设,确保有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公路建设重点要抓好县城到至诚,以及至(诚)洪(口)沙(溪)片区中心场镇间的公路改造,特别要抓好沙(溪)洪(口)公路的拓宽改造,确保该片区有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同时,在中心场镇城镇化发展及建设过程中,要认真注重其文化氛围的积累,保护并开发利用好文化历史遗迹遗址,提高其文化及历史品味。

4、加强管理,确保城镇化工作有序进行。针对我县城镇化工作所表现出的问题,加强管理迫在眉睫。一是要建立健全社区及街道居委会基层管理组织机构,加强其管理职能及工作责任;二是试点探索城镇人口人户分离及无户人口的综合管理办法,按照国务院今年7月29日《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试点探索和制定城镇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建立和完善在县城及场镇的落户制度,逐步让有条件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三是强化宣传教育,特别是在中心场镇,宣传工作要坚持经常性,要联系实际,做到喜闻乐见。通过宣传教育,逐步引导群众从改变不良或不文明生活习惯入手,加强自我管理,做遵纪守法合格公民,确保城镇化工作在我县健康有序地发展。

农村人口调研报告 [篇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十一五”时期8项工作任务的第一项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就何谓新农村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了全景式的描绘。

深刻领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精神,透彻分析当前形势,对于我们抓住机遇,开创人口和计划生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

我们应该紧紧地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加大人口和计划生育改革力度,多渠道、全方位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全面提升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笔者认为,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应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健全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阵地,筑牢村级服务网底

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描述,要求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为此,从直观角度上分析,国家将会对村级建设,特别是对西部地区村级建设有大的投入,必然会形成以村委会为主体和形象代表的基层组织阵地建设高-潮。

人口计生系统要抓住这个机会,将村级计生办,尤其是生殖健康保健服务室的阵地建设纳入其基层组织阵地建设的统一规划之中,使之不断健全、完善,构建起以区(县)生殖健康中心为龙头,镇生殖健康分中心为骨干,乡生殖健康服务站为主体,村生殖健康服务室为基础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体系。

在抓好阵地建设的同时,注意村级服务室设备配置,至少要保证有床、桌、凳、避孕药具柜、人口计生宣传资料等基本物件,形成环境优美、技术优良、服务优质、管理优秀、群众满意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阵地,能为广大育龄群众提供卫生、整洁、优美、舒适的生殖健康保健服务环境,让广大育龄群众在接受人口计生优质服务过程中分享改革、发展的物质成果。

二、加速先进生育文化建设,促进乡风文明

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搞好物质文明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同时还要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实现乡风文明的目标。

乡风文明是各个领域、各项具体工作实现文明化的集合。就人口和计划生育而言,应着力抓好建设先进生育文化,树立文明婚育新风,这既是服从大局、服务大局的需要,同时也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有力抓手。

在当前,重点要在“一破一立”上狠下功夫。“一破”就是尽快彻底破除“早栽秧,早挞谷,早生儿子早享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以及重男轻女、男尊女卑、多子多福等几千年以来形成的传统婚育观念。“一立”就是在全社会,尤其是在农村树立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等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

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强化宣传教育和利益导向,大力推崇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家庭,增强其荣誉感和实惠感。运用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这一有效载体,唱响先进生育文化主旋律,把婚育新风真正吹进千家万户。建立起人口和计划生育公益性宣传机制,协调、动员广电、报刊、文学艺术创作等所有宣传资源,从更具深刻的角度、更加广阔的视野关注人口问题,发挥好群体作用,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上用先进的生育文化去影响人、引导人、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给广大育龄群众以前进方向,给以精神动力,给以知识支持。

把建设先进生育文化,树立文明婚育新风融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中,融入育龄群众身心,使计划生育转化为更多育龄群众的自觉行动,从而稳定现有的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健康、持续、深入发展。以先进的生育文化促进乡风文明,通过乡风文明展现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新风尚。

三、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促进管理民主

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的、崭新的新农村,包含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全部内容。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也是新农村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

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一种新的管理办法,是走好党的群众路线的新探索和新实践,是依法行政、依法治村的重要内容。要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调节人口的合理分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数人做少数人的工作,实施村民自治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人口和计生系统要紧紧抓住当前的极好时机,把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融入整体村民自治之中。具体工作中应充分发挥村、组计生基层网络和协会组织的主体作用,构建计划生育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组织基础;规范自治章程和自治协议,规范计划生育村务公开、村民代表民主议事、民主监督等制度,建立完备的村民自治制度体系;把奖励扶助、优质服务等工作与村民自治有机结合起来,引导群众更加自觉地参与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从而真正形成村级组织作用发挥好,规章制度科学实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有效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机制,加快实现新农村管理民主目标的进程。

【农村人口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下乡驻村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范文07-14

大调研大走访调研报告07-11

调研报告的格式06-23

乡镇调研报告07-19

行业调研报告01-16

超市的调研报告06-21

调研报告格式06-21

旅游调研报告06-22

供热调研报告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