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

读《黄帝内经》感言

读《黄帝内经》感言 | 楼主 | 2017-08-01 08:08:41 共有3个回复 自我介绍 我要投稿
  1. 1读《黄帝内经》感言
  2. 2《黄帝内经》读后感
  3. 3黄帝内经读后感

读黄帝内经之四气调神大论感言,应吃五芽椿树芽儿柳芯榆钱槐花儿花椒芽儿,如果违背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脏,大脚趾与二脚趾之间的太冲穴,在色为红与心相通在味为苦故称之为苦夏心开窍于耳。

读《黄帝内经》感言2017-08-01 08:07:16 | #1楼回目录

读《黄帝内经》之《四气调神大论》感言

春:对应于肝。

春在风为东。朱自清的《春》有言:“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东风吹来是春的象征。

春,谓之发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人们应该入夜即睡,早些起身,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使形体舒缓,放宽步子,在院中漫步,使精神愉快,胸怀开畅,保持万物的生机。

应吃五芽:椿树芽儿、柳芯、榆钱、槐花儿、花椒芽儿。以顺应天时。

春:对应于肝。

如果违背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脏。肝开窍于目,如果有眼疾,可以考虑是否有肝玻色属青,为五味为酸,其气在头,主筋。所以,春季应多吃青色的实物、蔬菜,多饮杞菊茶。易得头痛、头晕玻

肝经上至于目,中至乳腺,下至脚趾。大脚趾与二脚趾之间的太冲穴。春季,易肝郁化火、虚火上炎,当怒火中烧时,可以按压太冲穴、行间穴和大敦穴缓解。

肝,其华在爪。指甲上的小月牙,代表着身体的康健程度。

1

夏:对应于心。

夏在风为南。在色为红,与心相通,在味为苦,故称之为苦夏,心开窍于耳。

夏季,阳气发散于外,与火同类,应多吃苦瓜来调节平衡。舌为心之苗,心火旺易得舌溃疡,可以在食指指甲旁的商阳穴放血缓解。

长夏:对应于脾。

脾,在色为黄,与脾相通,脾开窍于口,故查看口(唇四白的颜色)可以判断胃口的好坏。脾。在味为甜,孩童易脾虚,所以喜欢吃糖。脾虚应多食黄色食物。如小米粥,补脾佳品还有山药、生薏仁。

夏季,是自然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果,长势旺盛,人们应该在夜晚睡眠,早早起身,不要厌恶长日,情志应保持愉快,切勿发怒,使气机宣扬,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以保护长养之气。

夏季,阳气发散于外,导致五脏寒冷,切记吃寒凉生冷食物,会导致五脏虚寒。也不应长期待在空调房,扰乱汗孔闭合的规律。应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多出汗,多排毒。

秋:对应于肺。

秋在风为西,在色为白,肺开窍于鼻,如果鼻子不通,2

可推测肺炎、支气管炎等。应多吃白色食物对肺有益,如:梨、银耳,还有甘草、川贝等。肺在五味为辛,辛辣的食物可宣肺,如大葱、洋葱可令鼻通。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肺不好的人易得大肠病,出现严重的便秘或溏泄。

秋季,自然万物因成熟而平安收敛。天高风急,地气清肃,人应早睡早起,保持神志的安宁,减轻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要躲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不断的损失。

冬:对应于肾。

冬在风与北,北风凛冽,寒冬隆拢对应五脏之中的肾。在色为黑,主收藏,阳气回归于内,应多吃动物脂肪,储存能量。

肾,在五味为咸,故老年人多喜吃咸来调取肾精。发病与骨,主水。多吃黑色食物可以补肾,如:黑木耳、黑豆、黑芝麻、黑米等。肾,其华在发,发为血之余。

冬季,谓之闭藏,是生机潜伏的时令。水寒成冰,大地龟裂,人应早睡早起,待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不要轻易扰动阳气,妄事操劳,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

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顺从了阴阳四时之道,就懂得了养生。

相反,如背道而驰,就会使机体与自然环境相不容。所以,圣人不等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正如开封中医院大门口的标语一样:“不治已病治未玻”

《你最有才》邀请的评委黄安老师说:“人,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睡觉的时候睡觉,该恋爱的时候恋爱,该结婚的时间结婚,该生子的时候生子,那么,你的人生理想就得以实现了。”

追求天人合一,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而加以适应,清静安闲,真气顺畅,精神内守,形与神俱,方得养生之道也!

《黄帝内经》读后感2017-08-01 08:07:22 | #2楼回目录

《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

《黄帝内经》是全面揭示生命大道的三坟雄文,它开辟了道法自然的天地,展示了生命之神的辉光,实现了认识史上的奇迹。面对这么一部伟大的作品,我惊讶于古代人们的智慧而深深地感到自己才疏学浅,所以只能截榷皇帝内经》的一小部分——它的养生思想,来谈谈自己在阅读这本书后的感想。

养生,也被称为“摄生”,指的是更好地保持生命,增进健康的的方法。《皇帝内经》作为医药学的早期著作,养生学是其理论的重要组成成分。蕴含在其中的养生思想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未病先防

养生的目的就是保养生命,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所以必须做到未病先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养生要未病先防,未老及养,不使生病才能延年益寿,推迟衰老。当病症能被检测出来时,其实它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了,这时再采取措施已经晚了,因为机体再也恢复不到未患病的健康状态了。比如癌症,很多时候发现得癌症时,癌细胞已经扩散。如果能通过避免辐射,不食用可能致癌的食品,来减少得癌的几率岂不是最好吗?

(二)顺应自然、动以养行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人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人来源于自然,不管人类文明如何发展,人类终究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必须得要遵循自然界阴阳四时的规律。自然界的变化,会通过温度,湿度,阳光等等各方面影响到人体,所以养生就要顺应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四时的生长收藏变化规律。

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还指出了具体的养生方法: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俱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其中“广步于庭,披发缓行”正是体现着“生命在于运动”的思想。

(三)恬淡无为、静以养神

“无为”最早出现于老子的道德经中,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在《黄帝内经》中“恬淡无为”的思想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这里说明了“恬淡虚无,清

静无为”对养生的重要性。在今天这样一个竞争强度如此大的时代,我们更是需要回归这样一种“恬淡”“清静”的境界,少一些忙碌,少一些名利,少一些争吵,静静地品味生活,享受生命的快乐。这样,我们可以拥有更平和的心态,获得平静的内心。《内经·痹论》言:“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通过静养,才能将神气内藏,达到清静内守的境界。如果反其道而行,“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逆于生乐,起居无节”,那么后果只能是“故半百而衰也”。

(四)避邪去害

中医认为发病的根本是内因,外因是发病的条件,如果人体正气充足而不受邪则不会发玻在《黄帝内经》中也将避邪、去害趋利作为一个重要的养生方法。《灵柩·百病始生》言:“夫百病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它还指出,不仅自然界的风雨寒暑雾霭要躲避,五味七情之过亦不宜。《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素问·举痛论》言:“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可以从中看出,风雨寒暑、偏嗜五味、七情过激都会对人体产生伤害,而养生之根本就在于去除一切有害于身体的因素。

当然,前面的这几点只是简单的概括,远没有表现出《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的全貌,但我们从中已经可以窥出它的伟大,这些思想是超时代的,是颠簸不破的。值得我们好好的体会,并把它切实地运用到平常的生活中去来保持生命,增进健康。

黄帝内经读后感2017-08-01 08:06:35 | #3楼回目录

《黄帝内经》读后感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著、中医养生学之源的国学瑰宝,自古至今,引起了无数人对它的崇拜、深思,但《皇帝内经》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其思想博大精深,泛泛而读,往往只能似是而非。最近,通过对《黄帝内经》的学习,对于其养生思想颇有一些体会。

现在,人们生活空气污染、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状态里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很多人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进而引发冠心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现代疾脖,而且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养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何为养生,就是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养生学之源,可见受推崇程度非同一般,其提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就是说上等的医生不是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要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玻对于未病先防,《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也就是说对外要适应自然环境,避免受到六淫之邪的侵袭;对内要调养精神志意,避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化,充分的体现了《黄帝内经》“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两个基本的观点,也就是整体观。

“天人相应”是说人来源于自然,生长于自然,不管人类文明如何发展,科技是如何的进步,人类终究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得要遵

循自然界阴阳四时的规律。《内经》提出:“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也就是说人体必须“顺其自然”四时气候的变化,适应周围外界环境,使机体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以增进人体的健康。所以在这个自然界的大系统中要想求得自身平衡,首先是遵循自然界正常的变化规律,其次是慎防异常自然变化的影响。但顺应自然规律并不是被动的适应,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以期更快更好的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的物质存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所以人体所需的饮食也应与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正如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的人群适量地多吃一些辛辣食物,对驱除寒湿有益;而辛辣食物并不适于生活在干燥环境中的人群,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形成了各个地方特色的饮食。一年四季不同时期的饮食也要同当时的气候条件相适应。冬季常吃红炯羊肉、肥牛火锅、涮羊肉等,有增强机体御寒能力的作用;而在夏季常饮用乌梅汤、绿豆汤等,有消暑解热的作用,这些都是天人相应在饮食养生中的体现。

“形神合一”是说人体的精神活动和身体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中医学认为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能产生精神活动和具有生理功

能,形体是本,神是生命活动及功用。所以《素问·八正神明论》曰“血气者,人之神”,《灵枢·平人绝谷》曰“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不可活,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形体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础,有形才有生命并产生精神活动和生理功能。形乃神之宅,养形为养生之首要。生命在于运动,通过运动强其形,可以使人体筋骨强健,气血经脉通畅,脏腑经气充实,功能旺盛,气血调达,通过“外炼筋骨皮”,由外至内,促使体内阴阳平衡,身体盛壮,但养形不能过度,过度了就会积劳成疾。《黄帝内经》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说明人的精神活动对形体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可见养神同样重要。《素问·上古天真论》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里说明了“恬淡虚无,清静无为”的态度对养生的重要性。《黄帝内经》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即不为外物所扰动,保持清心寡欲、恬静平和的心态来应对生活,正如《内经·痹论》所言:“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形神共养是中医学推崇的一种最高养生方法。《内经》明确提出了“形与神俱”的形神共养观点,《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故能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无论还是年老是年少,都是要养护我们的身体,保养我们的心灵,都应动则养形,静则养神,顺应自然,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相统一,形与神相统一,这样才能够达到养生之目的

——健康长寿。

【应届毕业生面试自我介绍汇编15篇】相关文章:

应届毕业生面试自我介绍范文汇编6篇01-04

应届毕业生面试自我介绍集锦15篇01-06

本科应届毕业生面试自我介绍6篇02-14

应届毕业生面试自我介绍范文九篇12-11

应届毕业生面试自我介绍范文合集7篇12-12

应届毕业生面试时的自我介绍范文09-03

关于应届毕业生面试自我介绍模板合集6篇01-09

应届毕业生面试自我介绍范文汇总八篇01-15

应届毕业生面试自我介绍范文集合六篇01-11

关于应届毕业生面试自我介绍范文合集6篇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