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家长的话

写给家长的话 | 楼主 | 2017-07-20 05:08:33 共有3个回复
  1. 1写给家长的话
  2. 2写给家长的话
  3. 3写给家长的话

作为父母确实负有教育子女的责任,那么如何使家教收到好的效果呢关键还在于父母的以身作则,但孙权在繁忙中抓紧学习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子先教己这虽是老生常谈但却每每被我们的家长忽视。

写给家长的话2017-07-20 05:07:32 | #1楼回目录

写给家长的话

写给家长的话

各位家长:

你们好!我是刚接手404班的申老师,能够成为你们孩子的老师,真是一种缘分!我也感到很幸运,因为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你们的孩子都很聪明,有思想,有个性……都是祖国的希望之星!

之前是卢老师带我们班的,孩子们与卢老师已经建立起了深厚的师生情,当卢老师回家休产假后,孩子们非常伤心,心里更是一千一万个舍不得,这些我都理解,也看在眼里。很显然,在短时间里孩子是不会立即接纳我的,有的甚至对我产生敌意,上课故意捣乱,回家不认真做作业,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但是长此下去吃亏的是孩子,这样会使他们的学习成绩下降的。

接手我们班时恰巧临近期中考试,所以我对于班级的管理是完全按照之前的班规来做的,而且也只是让他们做做题,我则讲讲练习,很多地方管得比较松,旨在不挑起他们内心的伤感,不给他们的期中考试造成影响。最后,从考试成绩来看,还好,我们班发挥得正常,基本上与期中模拟测试持平,上下分数的波动不太大,在年级排名也靠前,其实这种结果已经很理想了。

在考试后的一周,孩子们明显表现出烦躁,我知道这是他们还没接纳我的表现,当然,我也是需要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所以,现在我需要各位家长的帮助和支持,这段时间一定要多加留心注意,在孩子做作业方面要监督到位,在孩子思想方面要多做做工作,帮助孩子顺利渡过这一段我们双方彼此磨合的时期。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此时此刻大家需要的是理解,是宽容,是耐心。我相信真诚一定会打动他们的,不过这需要时间,也请各位家长不要太着急,你们做好作业的监督和思想的疏通就可以了,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让他们尽快地接纳我,从而开始快乐的学习之旅的。

写给家长的话2017-07-20 05:06:39 | #2楼回目录

写给家长的话

做合格父母

古人云:人非生而知之者。要想成为合格的父母,就要从学习入手,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育人水平;要想成为合格的父母,就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想成为合格的父母,就要懂得教育规律,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孩子优良习惯的养成;要想成为做合格的父母,还应注重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感恩教育、思想品德等方面教育。为人父母者应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育人能力和育人技巧。

素质篇

家长应当以身作则

千百年来形成了这样一种事实:父母是教育者,不管这个父母自己做得如何?这其实是一种误区,自己做不到,其实是没有资格来教育子女的,正所谓“己不正,焉能正人”。

作为父母,确实负有教育子女的责任。然而,这不等于说作为父母就是天生的教育者,就可以言行不一,就可以不以身作则。尽管子女与父母有一层特殊的关系,但这层特殊的关系是不能替代一切的。许多事例证明,一些家庭中父母在教育子女上的问题上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其中一条原因就是父母的口是心非,言行不一。一些父母自己做得很差,却教育子女要如何如何,焉有不引起子女反感甚至跟你“开顶风船”之理?

那么,如何使家教收到好的效果呢?关键还在于父母的以身作则。在这里,一则《孙权教吕蒙读书》的故事,读来颇给人教益。三国时东吴名将吕蒙,原是个“老粗”。孙权教他读书,努力提高自己。吕蒙开始则以军务繁忙为由,不想读。孙权说:“如果说忙,难道你比我还忙?我小时候虽读过《诗经》、《书经》、《礼记》等书,现在主持国家政务,还读了多种史书和诸家兵书,觉得大有裨益。”后来,吕蒙听从了孙权的话,发愤学习,终于卓有成就。在这则故事中,吕蒙在不惑之年发愤学习的刻苦精神固然可赞,但孙权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更是可敬。你看孙权,身为一国之君,小时候又有基础,大可借口国事繁忙不学。但孙权在繁忙中抓紧学习,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这样的教育者,方能使部下信服,说话才有人听。反过来,孙权自己不读书,而去叫吕蒙读书,吕蒙自然不会去听他的。推及家教,道理是一样的。

教子,先教己,这虽是“老生常谈”,但却每每被我们的家长忽视。我想,如果我们的父母能像孙权那样以身作则,那么,子女的教育一定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摘自《网易博客》)

让家庭成为培育良好品德的“摇篮”

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的手中。”每个人都是父母所生、所养、所育,家庭是每个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教育的成败关乎国家命运的兴衰。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具有早期性、日常性、权威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当前家庭教育在我国受重视程度空前,不但“从娃娃抓起”,甚至还未出生就已经开始了“胎教”。然而问题在于,为应付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众多家庭对孩子不惜代价的投入,几乎全用在智力开发上,而把道德教育却放在了次要位置。殊不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比单纯学习知识更重要。德和才,好比帅和将的关系,无“帅”监管,“将”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的。所以古人说:“无德之才,贼也1

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首先取决于父母。父母的个人品德修养和知识水平,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水准和成效。家庭教育需要言传,犹重身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的言行举动,将变成子女为人处世的样板。所以,他们

能不能以身作则,言行如一,正直重义,看问题冷静客观,待人接物进退有据,对孩子都是最直接的陶冶与感化,如果家长没有一颗平常心和积极乐观的精神,不懂得把家庭教育的方向与国家的利益、人民的要求融为一体,就很难教育孩子正确看待社会。大凡个性开朗的孩子,多得益于“乐观父母”的熏陶;而“问题少年”的出现,往往也是“问题家庭”和“问题父母”所造成的。

现时,家庭构成结构发生了不小变化。独生子女家庭多了,从农村来到城市的流动家庭出现了,单亲家庭增多也成了一种新现象,于是,教育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的两代、三代几口人围着一个“小太阳”溺爱,有的忙于生计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教育,有从农村来的孩子在城里求学受歧视,还有失去家庭温暖的流浪儿童、残疾儿童。现实生活问题当然不能靠空谈重要性来解决,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不能、也不可能完全由家庭来“消化”。所以,党中央要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村镇等城乡基层单位,都来关心家庭教育问题,重视儿童的思想启蒙和道德品质培养,同时要求切实解决一些家庭的实际困难。

总之,家庭教育不是孤立的,需要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辅相成,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才能使其真正成为培养少年儿童良好品德的“摇篮”!(摘自《中国文明网》)

做“学习型父母”

教育子女是父母的天职,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给祖国培养出忠诚儿子的父、母亲,是给自己立下了活生生的不朽的丰碑”。现实生活中常有一些父母对教育子女束手无策,许多实例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个父母都会教育子女。有的家长只知道让孩子吃好、学好,放松了心理疏导,忽视了健全人格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做合格的父母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难。

现在,一个家庭大多是一个子女,未成年人的父母,大多比较年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优生优育创造了条件,但也给“溺爱”开了绿灯。父母对孩子的理想淡化、不守纪律、害怕艰苦、缺乏爱心、奢侈浪费、不会做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等现实,从心底发出感叹:今天的孩子真是不好带!许多父母在社会上和生活上是强者,而在教育子女方面则是弱者。原因虽很多,但关键在于家长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没有掌握教育、监护孩子的科学观念和方法,自身在素质上还不适应未成年人成长进步的需要。

斯特娜夫人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父母的行为要自慎,要处处给孩子做表率。孩子好的行为或坏的行为都是父母教育和影响的结果。”如今做父母,要提高自身的道德品格。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父母自私,子女就会养成爱占便宜的习惯;如果父母骄傲自大,子女就会目中无人;父母脏话连篇,子女就很难学会礼貌待人;父母不尊重老人,子女就会嫌弃老人。实践表明,父母的身教比言教更有效。

父母要努力学习,丰富知识面。现在的子女成长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时代,面临着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多。孩子对英语、网络、文学、美术、音乐、舞蹈、体育、科技以及外国的文艺、影视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就要求父母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充实和更新自己各方面的知识。要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科技、学历史,还要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我们当然不能要求父母什么都懂,什么都精,但如今是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努力成为学习型父母,应该说是为人父母的基本要求。对孩子好奇的问题要能正确回答,千万不能孩子问问题时,父母来个什么都“无可奉告”。这会伤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损害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当父母一再教育孩子努力学习,取得优异成绩给物质奖励时,不见得能培养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和刻苦精神;而父母刻苦学习、钻研业务的好学精神,却能有效地启迪孩子刻苦学习。

教育好子女是父母应尽的义务和神圣的职责。如今做父母虽然难,但只要我们知难而进,不断进取,学会做学习

型父母,就能跟上时代步伐,变难为易,为国家和社会造就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优秀接班人。(摘自《冷江中学网》)

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蔡元培曾经说过:“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胎教于家庭之中。习惯固能成性,朋友亦能染之,然较家庭,则感化之力远有及者。”可见家庭对孩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为了能更有效地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家长要引导孩子在思想认识上必须确立这样一个理念:读书学习并不是为家庭、学校,而是为了自己。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孩子养成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先决条件。孩子能否成才,除自身因素外,由家庭、学习与社会共同创建的客观因素也是十分重要的条件。其中,家庭尤为重要,家长都要尽量为自己的孩子做到如下几点:

1、注重培养孩子读书看报的习惯,在家中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应当多读书看报,孩子见到父母认真学习,自会仿效。长久的熏陶,孩子自然也会喜欢读书看报。在此过程中,家长可以向孩子说说自己的认识,问问他们的看法,鼓励他们开动脑筋,诱导他们思考问题,认清是非。

2、充分激发孩子的兴趣,减轻孩子的思想压力。只要是孩子感兴趣,而且有益的,都应该支持和鼓励,并给予适当指导。兴趣是调动积极性最有效的药剂,能使孩子在学习上事半功倍。

3、关注孩子的多个方面。作为家长应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和改善孩子学习和成长方面的物质条件,如学习的空间、必要的工具书与硬件,提高其学习效率。除学习外,家长同时要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注意劳逸结合,配合学校的工作做出辅导,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切勿仅仅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否则,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4、多陪陪孩子,让孩子有家的感觉。

由于工作关系,父母的时间非常紧张,但还是要尽量抽时间来陪孩子。有些父母没有安排好时间或没有认识到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性,往往把与孩子亲近的时间给挤掉了。他们认为该给孩子的都给了,已经满足了孩子的一切需要,只不过没有时间和孩子接触而已。这种情况如果是偶然的,那也无可非议,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发生,父母只顾忙于自己的事,不顾孩子和父母亲密接触的需要,长此以往,必定会从感情上疏远了孩子。

父母只注意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忽视孩子的感情需要,这种爱是片面的、缺乏感情的。人都是需要感情的,对于孩子来说,更需要父母的温暖。父母不能很好地和孩子接触、不重视与孩子的交往,会导致孩子性格孤僻、冷漠。安排专门时间和孩子一起活动,可以很好地解决父母难得与孩子在一起的问题,可以较容易而又行之有效地密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对于那些沮丧的、经常责备自己不够称职的父母们也是一剂良药。当父母使用专门的时间致力于改善与子女的关系时,内心深处的对于爱的需求也会得到一定的满足,还会充分体验到身为父母的自豪感。

与孩子共处可以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每个家庭成员的行为所具有的辐射性,通过耳闻目染、潜移默化,为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提供一个可以效仿的模式,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平生一直坚持自己收拾屋子、擦拭桌椅;他的衣服不求考究,只求整洁;他的书稿永远整整齐齐、一丝不苟。这些都直接得益于童年时代他与母亲共处的时光。他自己说过:“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老师吧,其中有给我影响很大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不要以为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吃最丰盛的食品、穿最时尚的服装、用最先进的电脑、买最高档的用具就是满足

了孩子的需求,其实,当孩子渐渐成熟的时候,他们的精神需要也渐进成熟,他们渴望与父母相处时那融融的亲情和爱!

5、把周末的时间还给孩子。

我们的许多家长,生怕浪费孩子的时间,非要让孩子在假期里好好补课。有的家长虽然不想让孩子补,但又怕别的孩子补了,自己的孩子没有补,开学后跟不上,吃亏,就只好同意补。殊不知,从某种意义上说,补了课,对孩子说不定有相反的效果,这就是:疲劳,学习没有节奏感,没有新鲜感,从而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而且最糟糕的是,这将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周而复始。

其实,认真观察一下,分析一下,大凡成绩比较好的孩子,假期里都并不是抓得特别紧的那些人。经常补课的孩子,往往成绩都不太好。但不少家长认为,正因为孩子成绩不好才要补课,如果不补,就更差了。此言差矣!这是一种恶性循环——越不好越补,越补越不好。殊不知,让孩子痛痛快快地玩个假期,彻底放松身心,到开学后再紧张起来,这样的学习效果才可能达到最佳。

6、别让孩子成为父母“战争”的牺牲品。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他最可靠的依赖对象。因为父母在他心中是最伟大的人,如果父母之间的关系紧张,必然会转移到孩子的心灵上,从而使他感到不安和忧虑。夫妻吵架分两种:一是关系不好,感情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吵与不吵对孩子都有很大的影响。二是夫妻之间不知道怎样相处,不知道怎样用一种更好的方法解决他们之间的问题,就吵架。虽然孩子很明白父母之间没有感情问题,但这种不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被孩子学会。所以最好不吵或少吵,如果实在忍不住,吵后要给孩子道歉,说爸爸妈妈不应该吵架。

夫妻吵架对孩子是一种心灵施暴。一项针对高中生的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吵架甚至比离婚对孩子的直接伤害更大。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父母吵架对孩子的性格有影响,很多孩子会因此而忧郁、孤僻、自卑、偏激或者易冲动、暴躁、好斗等。此外,还易影响孩子对婚姻的观念。

其实,不仅吵架对孩子有心理影响,父母的任何举动都会对孩子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这就是家庭教育要求家长们言传身教的原因。有个故事很有意思:一对夫妻怕年迈的父亲吃饭时把碗摔破,就拿喂狗的塑料盆给老父用。一日老父不慎将盆打破,夫妻俩怒不可遏。此时,年幼的儿子却捡起了盆子,并说了一句差点把他们噎死的话:我把它重新粘好,留着等你们老的时候给你们俩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做好这个老师,父母们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因此像吵架这种心灵施暴的“身教”方式还是早些弃而远之吧。(摘自《高邮教育》)

给孩子一个充满爱和鼓励的家

数天前,南方一所高中的一名高三女生从30多层高的楼上跳下,用花季生命结束了母亲无休止关于她学习成绩的抱怨。

据知情人说,这位女生的母亲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一向苛刻,孩子成绩一下降,她就特别烦躁,特别痛苦,不停地给孩子的老师打电话,不停地在孩子面前唠叨,对孩子表现出巨大的失望。最后一次因为数学考试成绩不理想,母亲绝望的口气使孩子下定决心走上了不归路。孩子走时,身上的内衣脏得不像样子,似乎很多天都没有换过。我想起在美国看到的一幕。尽管我并不认为美国的家庭教育完美,但这一幕却让我难忘。在一个社区举行的游泳比赛上,小选手们都在奋力地游着,家长们拚命呼喊加油。当最后一名到终点时,小家伙的父母和叔叔都冲上去抱住孩子,夸他“好样的1“真棒1“我为你骄傲1小家伙也很激动,不停地说着:“谢谢1仿佛这是一个冠军获得者。

当然,一个社区的游泳比赛不能和我们高考的重要性相比,但我认为美国家长对孩子的心态值得借鉴:孩子,你

参与了,努力了,我们就肯定你,赞赏你!这次失败,也许下次就会成功!这种积极鼓励的心态不仅表现在对这样的业余比赛上,而且表现在对孩子成长的一切方面。

我们很多家长缺少的正是这样的心态,一方面我们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爱和鼓励,另一方面我们又急于求成,太想让孩子出人头地为自己争光添彩了。当孩子还牙牙学语,就忙着教孩子认字,刚两三岁就找外语班上,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到孩子大一点,各种特长班红红火火,有的家长不考虑孩子适合不适合,硬塞给孩子一个“特长”,目的很明确:考级、获奖、拿证。随后便将目标瞄向了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只要能提高孩子学习成绩,只要能拿高分,什么都在所不惜。孩子成绩一上去,全家笑逐颜开,成绩一不好,全家阴转多云。结果,孩子学习压力过大,心理压力“超载”,在家庭这个最后的“避风港”里也无法获得有效的庇护,一有风吹草动,常常出现难以预料的问题。当孩子以出走或结束生命为代价告诉我们家庭教育的失败时不是太晚了吗?!

我们真正为孩子考虑了吗?当我们提倡以人为本的时候,我们以孩子为本了吗?确实,今天的孩子拥有比以往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今天的孩子面临着空前的学业、升学和就业竞争压力。失败对每一个孩子成长来说几乎都是一门必修课。这对我们的家庭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我们的家庭教育仍习惯于传统的“不打不成器”,以简单粗暴的方式指责孩子的失误或失败,不懂得尊重孩子、掌握孩子成长的教育规律,孩子的心态只能越来越坏,最后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我观察过一些各方面都很出色、心理健康、做事积极的孩子,发现他们在家庭环境上有着很高的一致性:家庭和睦,父母和孩子在感情心理上沟通良好,对学习要求并不苛刻,尤其当孩子有失误时,这样的家庭往往采取宽容和鼓励的态度。而一些问题孩子往往出自于问题家庭。正如一位美国父亲在《培育男孩》一书中所说,信仰坚定的父母与和谐的家庭,是好的教育的开端和保障。

家,应该是孩子心灵的港湾。所有的儿童都有权利要求父母给他们爱和鼓励,这是做家长的责任。如果我们爱孩子,那么就尽心尽意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宽容和鼓励的家庭环境,即使孩子在外面竞争得满身是伤,还可以回到温暖的家,有父母为他疗伤,鼓励他再次站起来,走向新的战常(摘自《新浪新闻中心》)

给孩子营造和谐宽松的家庭气氛

离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家长比孩子还着急,心理焦急表现得相当严重,以致适得其反,反而帮了倒忙。专家认为,高考前家长的心态非常重要,家长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为孩子营造宽松的家庭气氛。

不宜过分保护:不少家长在高考前把孩子重点保护起来,全家人都围着孩子转,甚至有的父母请假在家照顾孩子,实际上这不利于孩子以一颗平常心参加高考,反而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孩子的正常发挥。

不宜过分干涉:有许多家长认为,这段时间太重要了,要求孩子一门心思的复习功课,对孩子的自由活动进行过多的限制,不准孩子做这,不准做那,除了学习不能做其他事情,这样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不宜过分期待: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无端地拔高,超过了孩子的实际水平,这样容易伤害孩子的自信心。不宜过多许愿:有些家长总想用一些物质奖励来刺激孩子考大学的积极性,比如,“考上大学我给你买个笔记本电脑”,“考上北大清华,我带你出国旅游”,这些许愿不仅起不到积极的效果,反而会影响孩子的高考复习。不宜过多唠叨:一些家长整天把高考挂在嘴边,时时对孩子说,要抓紧时间复习,其实孩子的心里已经非常紧张,越说孩子就越紧张,越说孩子越烦躁,不利于孩子备考。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家长的心态、情绪和自信心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考生的心态。家长自己首先要做到情绪稳定、情绪愉快,夫妻之间、与孩子之间说话要和平常一样和谐。

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当孩子复习功课感到疲劳时,家长可以陪着孩子到室外散步谈心,互相提出想法和要求。尤其是孩子情绪低落、或遇到困难挫折时,家长与孩子之间更应多谈心。(摘自《黑龙江教育信息网》)

中国的父教缺失是我们民族很大的隐患

------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

“我至今还记得17年前的那个下午,语文老师用了整整一节课时间,给同学们念《夏令营的较量》。老师声音很沉,一字一顿,就连班上最闹的学生都低下了头。当时我们还在念小学,但那一幕,我至今还记忆犹新。”一位“80后”这样对记者说。

3月23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中,有很多让人振奋的发现:中美高中生比日韩高中生更自信、更能坚持个性;中国高中生对未来最有信心,更愿意积极采取行动改变现状。

但在发布会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夏令营的较量》一文的作者孙云晓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说,如果在17年后的今天再来一场夏令营的较量,情况其实依旧没有改变。

中国青年报:对中美日韩高中生的比较研究,您已经做了三年,您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孙云晓:中国进步很快,在很多指标上,中国的高中生都排在前列。中国学生非常自信,对未来充满信心,跟美国相似,比日韩好得多。

中国青年报:但调查也发现中国高中生的学习压力是最大的,为什么他们还能如此自信并坚持个性?

孙云晓:这跟中国社会发展的背景有很大关系。中国社会越来越开放,积极的信息也比较多。另外,我们也发现中国的代际冲突有缓和的趋势,比方说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调查发现,中学生愿意和父母交流的只有1%,现在已经在30%以上。中国父母的教育素质也在明显提高,全职妈妈多起来了,好多父母都是“教育狂”。

不过,中国高中生的学习压力是很大。日本的教育是鼓励孩子做普通人,中国的教育是让孩子做非凡的人。我们在2005年的一项调查发现,54.7%的中国父母希望孩子将来读博士,83.6%的父母期望孩子考前15名。中国的传统一向是不甘心平凡,这有积极意义,但大部分孩子肯定是不能如愿的。所以,我觉得鼓励孩子有一个充实的人生就很好了。

中国青年报:这个数据很有意思。高中生的首选倾诉对象中,中国父亲的排名是4个国家中最低的,甚至排在了“网友”之后。这是怎么回事?

孙云晓:是的,中国的父教缺失是我们民族很大的一个隐患。我有一次打出租车,司机问我是干什么的,我说是搞儿童教育的。那个司机当时就看我一眼,说:“老爷们还搞什么儿童教育啊?教育是他妈的事,我就管挣钱1事实上,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是有所侧重的。婴幼儿时期以母亲的教育为主,小学阶段父母的责任各半。而上了初中以后,母亲的影响力下降,父亲的影响力变大。高中阶段父教缺失,严重性就在这里。

中国青年报:我们怎么找回缺失的父教?

孙云晓:我觉得全社会都应当推广这样的理念:父教不可缺!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明确父亲的责任,像瑞典就有《父亲法》。现在绝大多数人还是认为教育是妈妈的事,实际上是很不够的。如果是男孩的话,父教缺失的伤害会更大。

其实也有很多好的例子。比如说国际奥委会中国首席代表李红,她父亲从她7岁开始带着她去跑步,一直跑到高中毕业,最后跑进了清华,又到哈佛留学。可以说,这个跑步成就了她。

实际上我们对运动的理解是特别片面的。体育不仅仅是锻炼身体,它是讲规则、责任、团队合作、服从、荣誉的,体育给了儿童一个最有效的社会化模式。在带领孩子运动方面,父亲有特别大的责任。

中国青年报:您也是一个父亲,我们很想知道,您是怎么和女儿沟通的呢?

孙云晓:一定让她独立,教是为了不教。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我们会引导。具体的沟通方式很多。比方说我们大部分寒暑假都是在旅行,在她18岁以前就一起走了13个剩而且往往是跟几个家庭一起旅行,让孩子们一起玩。每次旅行她都特别愿意跟我聊天。我们会在长江三峡游轮上讨论历史人物,晚上在甲板上仰望星空,探讨人生和梦想。

中国青年报:这次调查也提到中国学生的学习时间最长、压力最大。但在2006年你们做的一个调查中,又提到中国学生压力是四国中最小的。中国学生的压力到底是多大?

孙云晓:那其实是另一个问题。日韩美学生的压力大,是因为他们要独立,要是学习不好,找不到工作,压力会很大。所以他们的压力是真正的压力,是独立生存的压力。而中国学生的压力只在于学习、在于应考,大学生就是找不到工作也压力不大,啃老嘛。

中国青年报:对。您看中国父母虽然关心孩子,但他们关心的内容都是学习成绩,比例高过对孩子身体健康、生活习惯、交友情况的关注。这是不是有一点舍本逐末?

孙云晓:中国父母有一句最经典的话——“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句话几乎所有中国孩子都太熟悉了!我认为,这句话就是“教育荒废”的宣言。实际上从教育的本质来说,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绝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还有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各方面的发展。我曾经提过一个观点:如果你的孩子没有朋友,那比考试不及格还要严重。

中国青年报:“教育荒废”的说法是日本文部省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的,那个时候日本被称作“考试地狱”。咱们现在比起日本当时如何?

孙云晓:我认为还要严重。中国政府也意识到不能搞应试教育,所以小升初考试取消了,但却催生了五花八门的考试,反而更复杂,学生的负担更重。

中国青年报:您1993年发表的《夏令营的较量》距今已有16年了。如果今天再来一场夏令营的较量,结果会怎么样?

孙云晓:我们每年8月都会举办这样的夏令营,情况还是没有根本改变。《夏令营的较量》的结论,到现在依然是这样——日韩的孩子顽强,中国的孩子还是叫苦连天。

我从来就不认为中国的孩子不如日本的孩子,中国孩子也是很优秀、很可爱的。但是中国教育危机四伏,导致中国孩子某些能力的缺失,比如吃苦耐劳、实践能力、团结合作,这会影响一代人的基本取向。像日本孩子现在休学旅行非常普及,有些中国孩子甚至连门都不敢出。

中国青年报:真的这样吗?我们原以为现在的中国孩子会有更好的表现。

孙云晓:也许中国孩子还会更差。因为现在他们锻炼更少了,体育、野外生存的机会不多,这是我们的一大弱项。我在2000年参加过日本举行的一个夏令营,早上5点就出发爬山,一直爬到晚上7点回来,整整14个小时。不要说中国的中学生,就是成年人也受不了啊,我走下来简直跟死过一回一样。日本的孩子却如履平地!日本的国民都有共识:应该让孩子锻炼,出了事不能找学校。

现在春天到了,对于中国的教育界却是一个尴尬的季节。因为校长、老师和家长都提心吊胆,不敢组织孩子去春游。要我说,没有春游,那对于孩子来说,就等于没有春天。但绝大多数中小学生都享受不到春游的快乐。因为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家长就会把学校告上法庭,学校既要赔钱,又要受上级处分,干脆就不组织了。你说这是什么问题啊?差距就在这里!(摘自《新浪论坛》)

认知篇

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作为少年期的结束,青年期的开始的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不平衡性。青年期是个体在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上走向成熟的时期。作为青年初期的高中生。正处在从幼稚的儿童期向成熟的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处于与儿童的外界获得时期相对应的内部获得时期。在这一时期、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他们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还未达到成熟的指标,还处在人格化的过程中。也就是说,高中生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具有异时性和较大的不平衡性。

(2)动荡性。高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生理和某些心理发展同道德或其他社会意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一方面创造了个性发展以及道德和社会意识发展的条件,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高中生心理过程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表现出一种成熟前的动荡性。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的:“青年期也就是向成年过渡的时期,这种过渡往往总是分裂、不调和的。一个人已经不满足于自然的意识和朴素的感觉,他想知道更多。可是因为他在获得令人满意的知识之前,必须经过千百次的迷误,必须同自己作斗争,所以他也有磋跌的时候。这一点无论对于个人或是对于人类,都是一个确定不移的法则。”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动荡性表现在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例如,他们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有极大的波动性。他们的意志品质也在发展,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是意外伤亡率最高的年龄阶段。在对社会、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常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家长、教师表现出较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3)自主性。高中生正处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时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温斯把它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的明显加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的发展,高中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热衷于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不论是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还是在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自己的主张。他们已不满足于父母、老师的讲解,或书本上的现成结论,对成年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事实的证明和逻辑的说服力。对许多事物都敢于发表个人意见,并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如果说生理上的断乳是个体被动地离开父母,那么心理上的断乳则是个体主动地离开父母。

(4)前瞻性。青年是连接过去与将来的中间环节,是从过去通向未来的过渡阶段。正如F·马赫列尔所说:“青年是在把过去、现在、未来联结起来的连续轨道上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处于青年初期的高中生有着最广阔的未来前景和最佳的前景距离,他们对发展与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向往,发展与未来是高中生最向往也是最广阔的领域。这种面对未来的前瞻性使得高中生特别地富于理想,它引发高中生迫切地追求自我实现,这种对未来的占有优势,使得人们总是把青年同社会的未来相联系,指出“谁赢得青年谁将赢得未来”。

(5)进取性。由于生理上的迅速发育成熟,以心理上的迅速发展,使高中生精力充沛,血气方刚,反应敏捷,上进心强,不安于现状,富于进取,颇具“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如果说成老年人容易满足于已得到的利益,趋于保持现状,不思进取,青年则事事正在有待解决之中,常常是满怀希望,乐于开拓。

(6)闭锁性。高中生不像儿童时期那样经常向成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他们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采,但又不轻易表露出来,心理的发展呈现出闭锁性的特点。他们非常希望有单独的住宿房间,有个人的抽屉,并喜欢把抽屉锁起来,好像有什么秘密的东西不愿让别人知道,其实里面并无什么要紧的东西。他们不大爱对长辈讲话了,在长辈面前显得寡言。高中生爱写日记,也是这种闭锁性的表现。记日记既可倾吐心声,又可保守秘密。

(7)社会性。虽然心理内容的社会性早在儿童时期就已开始出现了,但是更大规模的深刻的社会化,则是在青年期完成的。小学生进入中学后,就好像在人生的旅途中,豁然开朗地步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如果说小学生心理的发展主要是接受家庭和学校的影响,那么,高中生心理的发展就愈来愈多地接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高中生对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很感兴趣,喜欢探听新鲜事,很想像大人一样对周围的问题做出褒贬的评论,对社会活动的参与日益活跃。充分表明他们思考问题已远远超出学校的范围,做集体、国家主人翁的思想开始萌发并日益强烈。尤其对未来生活道路的选择,成为他们意识中的重要问题。他们在考虑未来的志愿及抉择时,比小学生和初中生更具现实性和严肃性。而这种对未来生活道路的选择,对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社会性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摘自《百度空间王宝祥》)

成绩好不等于心理健康

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将南京市4所学校的2211名学生,根据学习成绩分为优、良、中、差4个组,然后采用世界先进的自评行为量表,对他们进行退缩、焦虑、抑郁等因子的测验。结果发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其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尽管低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但远远高过学习成绩良好和中等的学生。

我国青少年教育的重点是升学考试,取得好成绩成了学生们的巨大压力。如果不能以合适的方法缓解他们的压力,就会出现各种心理卫生问题。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由于自卑和压抑,易发生注意障碍、攻击行为等问题。而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则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易发生焦虑、抑郁等问题。那么,这些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过分追求完美。一方面,对自己期望和要求过高,行为上关注细节,稍有一点事情做得不够,便惴惴不安,严重的甚至出现强迫症症状。另一方面,对他人和环境的期望过高,他们不是抱怨周围同学素质低,就是埋怨环境设施不尽如人意,因而很少有幸福感和快乐感。

其次,关注消极面。一些优秀学生在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上,往往容易关注不足和弱点,对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却视而不见。关注消极面还表现在经常担心会发生什么不尽如人意或令人害怕的事,不能容忍自己的失败等方面。第三,过分关注自己的形象和别人的评价。一方面,这些优秀学生过于追求完美的特征使得他们总想给人留下好印象,因而很在意他人的评价。另一方面,他们过分关注消极面的特点,使他们在与人交往中对自己的举止不满意,事后还要反复考虑有什么偏差,使自己很不轻松。

另外,一些优秀学生还表现出对失败异常敏感,面临选择时患得患失、犹豫不决。不少人为保持“优秀”的评价而紧张焦虑,持续的不良情绪转化成了躯体症状,如头晕、失眠、胃痛等。

因此,家长要注意对成绩优秀的孩子的教育,不要以为学习好就一切皆好,要让孩子多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以拓展视野、锤炼意志、开阔胸怀,并加强对孩子的挫折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使孩子健康成长。(摘自《凭栏论BBS》)

家长要帮孩子适应高中生活

高中学习与初中学习有很大的不同,一是课程知识量更多,听课不像初中那么顺利,单元测试的分数往往没有初中高;二是老师的授课方式有变化,初中老师讲得细,学生以模仿为主,而高中则更多依靠学生的主动思考。建议家长在这两方面多多关注和引导孩子。

纵向对比树自信:当孩子信心不足的时候,家长要指导孩子纵向对比,自己跟自己比。这时孩子很容易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家长要帮助学生找到这样的一种感觉:我有进步,我能行,我永远不松懈。比如单元测试的分数没有初中时高,家长不要批评,要多鼓励:“一两次考试说明不了什么”,并指导学生不为分数而学习,抱着

每天获取一些新知识的态度听课,慢慢帮孩子找回自信。

找适合的学习方法:王老师说,要想孩子尽快适应高中学习,最主要的是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预习、听课、复习,是找到学习方法的关键步骤。课前做好预习,不是要孩子自学课本,也不要求完全看懂课本,而是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他对第二天老师讲的知识产生兴趣,最好是带着问题去听课。

刚进入高中听课时,学生也许会有听不懂的时候,有的学生一听不懂就放弃,思想开小差,这样会越掉越远。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耐心听下去,将不懂的记录下来,课后向老师或者同学请教。有时一个环节没听懂,只要耐心听下去,也许就能解答没有听懂的部分。

课后的复习也很重要,复习主要表现在作业部分。进入高中,家长往往不能辅导孩子的学习,但可以适当关心,留意一下孩子做作业的速度,看孩子哪门学科学习有困难。一般情况下,孩子花在哪门功课上的时间越多,哪门课就是他得意的项目,而那些他们不愿意做的作业往往是弱项。一旦发现孩子的学习困难,家长最好及时跟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沟通商量应对策略。(摘自《网易博客与爱同行》)

中学生厌学症的产生及对策

众多调查资料表明,厌学症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

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厌学症是由于学生学习行为获得的内外反应不同而造成的,中学生患病率最高。其内在原因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存在偏差,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也起消极的强化推动作用。有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由于种种原因,经过多次努力却只获得一次次的低分和失败,又长时间受到社会的偏见、家长的漠视、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他们学习中无法满足成功的愿望,生活中又无人能理解关怀,品尝到的只是失败感和乏味感。逐渐形成学习无价值、自己是学不好的观念,又反馈到学习行为上,如此的恶性循环,很快就患上了厌学症。另有一些学生小学时成绩较好,上了中学后生活学习环境改变,面临新的挑战,由于心理适应能力差,在挫折和失败面前无法正视自己,丧失自信心,消极地对待学习,从此一蹶不振,也容易患上厌学症。作为一名教师,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根治厌学症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转化差生、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如何有效地矫治中学生的厌学症呢?可试着从以下几点入手。

1、改善环境,愉悦心境。要改变厌学学生对生活的态度、对学习的认识,首先就必须要改善他们所处的环境。一个好的环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之间相互配合。社会的鼓励、家长的关怀、教师的重视、同学的友好都有利于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消除厌学学生被抛弃、被歧视的感觉,对学习由厌恶感、恐惧感变为愉悦感、舒适感,从而积极、主动、愉快地开始新环境中的生活、学习。

2、改变观念,接受自我。让厌学学生重新认识自我价值,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这是变厌学为乐学的重要一环。应认真地发现厌学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从正面予以肯定,并不断强化,让他在前后比较中接受自我,认识到自己并非无可救药,而是能学好的,相信自己也是一个有能力、有前途、受尊重的人,改变自己无能的观念。当然,对厌学学生的评价必须客观、中肯、善意,不能讽刺偏激,以免增添逆反情绪。3、培养兴趣,树立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厌学学生对自我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后,随即就要开始自我实践,这种尝试结果的好坏是他们能否彻底转变自己的关键。要尽量创造环境,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

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当然,对于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厌学学生,靠以上常规性的辅导和转化还不能根治的,就必须尽早请心理医生诊断,利用医学手段来治疗厌学症。对患有厌学症的学生进行教育和帮助,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学习心理问题,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顺利走完健康成长的历程。(摘自《家长学校》)惩罚,要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

1999年10月,2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名教师和200多名学生,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动。主持人设计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大杰克和小杰克是孪生兄弟,正在学校读书。家长给他们配了一辆轻型汽车作为上学的交通工具。这兄弟俩由于晚上贪玩,好睡懒觉,经常迟到。有一天上午考试,尽管教师事先警告他们不许迟到,但他们因在路上玩耍,还是迟到了30分钟。教师查问原因,他们谎称汽车在路上爆胎,到维修点补胎误了时间。教师暗暗查明了补胎是他们编出来的谎话。假设你是杰克兄弟俩的教师,你将怎样处理?”

200多名教师完成了答卷。主持人从中归纳出25种处理方式。有中国式的处理方法:一是当面进行严肃批评并责令写出检讨,二是取消他们评比先进的资格,三是报告家长。有美国式的:对兄弟俩说,假设今天上午不是考试而是吃冰淇淋和热狗,你们的车就不会在路上爆胎了。有日本式的:把兄弟俩分开询问,对坦白给予赞扬奖励,对坚持谎言者严厉处罚。有英国式的:把真相告诉家长和全体学生,请家长对孩子严加监督,让全班孩子讨论,引以为戒。有以色列式的:提出三个问题,让兄弟俩分别在两个地方同时作答。三个问题是:你们的汽车爆的是哪个胎?你们在哪个维修点补胎?你们付了多少补胎费?

200多名孩子中有91%的孩子选以色列的方式为自己最喜欢的方式。主持人认为,绝大部分孩子喜欢的方式,就是惩戒教育的最好方式。以色列的方式为什么受欢迎?因为它带有游戏性质,孩子不难堪。前文案例中以色列的处理方式,体现了好的惩戒教育方式大都是在一定的情景和活动中的特点。一般说来,孩子不喜欢程式化的教育方式。简单的说教和体罚、辱骂都是孩子反感的;针对学生的个性和所犯错误的性质,设计适当的情景,把惩戒融入具体的活动中,让孩子在情景和活动中体验、反思、感悟,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摘自《武汉教育信息网》)

教育中惩戒有必要

人类自身是存在惰性的。好逸恶劳,追求轻松愉快几乎是人的天性。尽管学习也能给人带来欢乐,但前提必须是学得会、学得懂,并且还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于是,极少数孩子在课堂上喧哗打闹,违反课堂纪律,教师的苦口婆心、谆谆教诲也很难奏效。在教育一时难以奏效时,为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维护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权利,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问,必须对这些严重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采取措施,否则就是失职。

同时,由于这个时期的孩子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建立,对世界懵懂无知,对于道德、纪律、法律的认识还很肤浅,责任感、道德感意识不强,其行为的不确定性很大,对外界的诱惑很难抵御,抽烟、喝酒、说谎、打架等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孩子甚至有严重的暴力倾向,说出的话令大人都感到吃惊。对于这些违反道德、纪律、甚至法律的行为,学校、教师也必须作出反应。对这种需要“特殊关爱”的学生,教师当然应以教育为主,但教育不是万能的。惩戒作为教育的另一种方式是必不可少的。且惩戒必须具有威慑力。教师、学校作为预防未成人犯罪的重要防线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阵地,必须具备惩戒的权力和手段。“没有制动器不可能有汽车,而没有克制就不可能有任何意志”,对于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的孩子,外部的限制——惩戒,显得尤为必要。

倡导赏识教育的周弘先生讲:对待孩子应该是豆腐嘴,刀子心,要讲原则,原则就是高压线。简单粗暴的打骂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赏识一样,惩戒也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无论采取何种惩戒措施,都应以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为目的,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为原则,都应尊重学生并有益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使孩子对法律道德产生敬

畏之心,成为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否则就失去了惩戒的意义了。赏识如同汽车的油门能提供动力,鼓舞学生前进;惩戒如同刹车,警告学生停止,避免车毁人亡,伤人害己。因此,赏识、惩戒二者缺一不可。(摘自《网络中文期刊》)

过多的爱也是伤害

近日,有两篇文章对我触动很深。一篇是生活在一座孤僻小岛上的一对老夫妇,丈夫常年捕鱼,妻子喂养些鸡鸭。他们除了买些油盐外,很少和外界发生联系。有一年秋天,一群飞往南方的天鹅正好落在此岛上休息。他们夫妇为了招待这群远方来的朋友,把他们喂鸡鸭的饮料和刚打来的小鱼给它们吃。他们的热情好客,也许感动了这群飞往南方的天鹅,它们没有往南飞。当冬天来到,天鹅没有食物吃时,老人凿开封动的冰面为它们寻觅食物,当北风呼嚎、大雪飘飞时,老人把它们领进温暖的小屋。于是,这群天鹅和老人度过了第一个寒冷的冬天。以后,每到冬天,这对老夫妇都要为它们默默地奉献着爱心。后来,当这对老夫妇因年老离开了这座小岛时,这群天鹅却没有飞往温暖的南方,而是饿死在冰冷的湖面上。

另一篇是在上海工作的一对年轻夫妇,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学习更多的知识,以便在未来的社会中拥有比别人更多的发展机会,在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他们就制定出了早期的教育计划。丈夫下班在家跟儿子用英语交流,妻子下班在家跟儿子用日语交流,孩子的爷爷奶奶在家时用上海话跟孩子交流,保姆带孩子时则用浙江话跟孩子交流。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孩子到了两周岁时还不会开口说话。于是父母带着孩子到医院检查,检查结果却是:孩子因为不堪重负,患上了“失语症”。

这两篇文章,看似毫无关系,其实都从一个侧面为我们的家长教育孩子敲了一次警钟。对今天的父母来说,教育孩子何尝又不是如此呢?为了自己的孩子有一个美好的前途,他们可谓操碎了心、吃尽了苦,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他们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他们都很注重孩子早期智力的开发。当孩子还没出生时,他们就开始了最初的教育——胎教。到孩子呱呱坠地后,他们又开始研究合理的营养配方,生怕孩子发育迟缓。当孩子走进课堂后,他们自作主张给孩子开设了很多让他们并不感兴趣的辅导班、特长班。即使在休息日也不让孩子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还要让他们完成让人头疼的大量作业。家长为了自己的面子,也为了孩子的未来,时时刻刻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这些不谙世事的孩子。家长想得太多、做得太多,所以很多本应属于孩子自己做的事情都由父母包办,导致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丧失了独立自主的能力。然而,父母的过度关爱不仅没有得到孩子的认可,反而使他们认为自己做的事情要父母来做是理所应当。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父母的希望。为了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的前途,哪怕只有一线希望,父母对自己苦点、累点都毫无怨言。然而,就是这种毫无怨言,让自己的孩子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丧失了吃苦的机会,让这些从小就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使得他们根本体会不到生活的艰辛。所以,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不会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复合型人才,反而是增加越来越多的高分低能之人。

《左传》中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因此,为了能让孩子能够独立地适应社会,父母应做长远打算,不能只看眼前利益,爱孩子一定要有个度,过多的爱也是一种伤害。所以,对于子女的事情,父母请不要大包大揽,在特定的时间把他们“赶出家门”,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摘自《武汉教育信息网》)爱孩子要有度

近日,看到一篇文章:为了让城里的孩子体验贫困生活,某报社组织了28名城市孩子到全国重点贫困县的一所小学去体验贫困生活。这一天,对于那些在农村等候的孩子来说,他们不仅要挨饿一天,还要处处看城里孩子的脸色行事,甚至还要默默地忍受来自城里孩子的冷嘲热讽。而对于那些来自城里的孩子而言,就显得轻松多了,他们根本没有体验贫困生活的压力。相反,他们把这次体验当成了游山玩水。一路上,非名店不逛,非名吃不买,

处处以城里人自居。结果,体验贫困变成了嘲笑贫困。养尊处优的生活让这些城里孩子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贫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自己虽然辛苦了一辈子,但是为了子女能有一个美好的前途,哪怕只有一线希望,自己苦点、累点都无所谓,为了他们就是砸锅卖铁父母也心甘情愿。而对于这些从小就在蜜罐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来说,早已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养尊处优的生活,根本体会不到生活的艰辛。尤其是独生子,家长更是宠爱有加。三对家长守着一个宝贝,更让这些温室里成长的孩子把享受生活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他们不但根本没有机会吃苦,而且更不想去吃苦。因此,这些孩子之间从不比个人能力高低,而是比谁的父母间的权力大,谁的生活水平好。

这种溺爱子女的做法就好比在温室里培育幼苗。它外表虽然长得很鲜艳,但是经不起外界风霜雪雨的考验。它只要一离开温室,就很容易被外界的狂风暴雨摧残得奄奄一息。所以,对于这些衣食无忧的孩子来说,我们的家长应多给他们提供一些在温室外活动的机会,通过这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来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适应外界生活的能力。尤其在孩子上学期间,不要溺爱孩子。不要因为孩子在学校吃的饭一般,就隔三差五的大包小包的往学校带好吃的东西。他们想吃什么,就往学校送什么。这样做,对他们的成长是不利的。要知道,小鸡不啄开蛋壳是长不大的,小鸟不离开鸟巢是学不会飞翔的,孩子不离开温室适应独立的生活,是经不起风霜雨雪的考验的。汉代孙敬好学,头悬梁、锥刺骨,终成大儒;欧阳修小的时候家里穷,其母就用树枝代笔、用沙土代纸来教他练字,使他终于成为宋代诗文的领袖。洪战辉,13岁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担,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家长爱孩子要有度,不要溺爱孩子,应多让他们接受大自然的洗礼,多经历一些风雨的考验。(摘自《衡水晚报》)

别把饭桌当成数落孩子的课堂

生活节奏的加快,减少了家庭成员间交流的时间,相形之下,进餐时间当成教育孩子的课堂,不是对孩子的学业成绩不理想横加指责,就是对子女的活动、交流等刨根问底,弄得孩子很不舒服,使全家团圆的饭桌充满了“火药味”。

饭桌上乱“开庭”不可取,主要原因有三:其一,从科学角度讲,愉快的进餐气氛可以使大脑神经和消化系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有利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倘若不良情绪干扰了这种兴奋,大脑神经会由兴奋急剧转为抑制,降低味觉神经系统的敏感度,不但引起食欲下降,而且胃肠道消化功能也减弱,影响食物营养的消化吸收。其二,饭桌上的指责取代了家庭教育,也会使孩子对吃饭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惧怵和恐慌,长此以往,也容易诱发心理疾病,导致心理障碍。其三,饭桌上家长板着脸,以严厉的态度对待孩子,不仅毫无教育效果,反而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敢怒不敢言,只能忍气吞声,心情受到很大的压抑,从而妨碍了血液正常循环,影响孩子的健康和发育。

当然,家长借聚餐时对孩子加以善意、积极的启发引导也并非不可。比如,三言两语地了解一下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但必须注意分寸,切不可一味地质问追询、提要求、下命令。更不能不容孩子分辩,话不投机,就吹胡子瞪眼睛,以至摔碗筷拍桌子。

要培养孩子健康的体格,健全的人格,家长不妨改饭桌“开庭”为风趣的亲子交流,调剂饭桌气氛,优化孩子的生长环境。(摘自《中国家庭教育网》)

对孩子期望过高会让孩子失去学习兴趣

浙江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心理咨询部部长万红说:“作为家长,不要给孩子定过高的目标。在我们国家目前的应试学习环境里,家长和老师包括孩子们自己都做不到对考试成绩不在乎。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里本身压力就非常大了,作为父母要尽量去体谅他们,帮助他们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越具体越好,太大和太高的目

标,或者近期很难实现的目标,都有可能让孩子产生放弃的念头。”万部长说,其实,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家长的责任也不小,“如果想让孩子保持学习的兴趣,就要尽量给以他们鼓励,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切记不要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更不要把自己伟大的理想强加给孩子,不考虑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不考虑孩子的具体的条件。不要把成绩看得太重,只要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就行,让孩子慢慢地一点点地进步,不要让孩子因为没有达到你们的要求而有负罪感和内疚感。”

有一点值得提醒家长的是,不要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去比,尽管这样可能会培养孩子的竞争心理。这会让孩子过早学会防备别人,把别人都当成对手,会妨碍他将来进入社会后与同事之间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严重的话还会出现社会适应不良。

另一方面,要让孩子独立自信。很久以来,我们的家长对孩子都是过度保护的,生怕孩子受一点伤害,使得孩子做事放不开手脚。有的父母还会很具体地帮孩子设计“人生”规划,使很多孩子失去了自己的兴趣,做着自己并不想做的事。可是在现代社会里,孩子们进入社会后还是需要时时面对“选择”,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这就需要孩子具有独立性、责任心、选择能力、判断能力,如果这个孩子只是被动地听话,等着家长去做决定,那他即使不被别人欺负也会被别人看不起。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呢?首先,要从小让孩子学会自己去解决自己的问题,让他从一件件小事中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当他们经历了失败,要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来帮助孩子增加对事物的判断和分析能力。切记,不要惩罚失败。家长可以惩罚懒惰、逃避、不负责任等不良行为,但不要惩罚失败。失败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惩罚失败可能会挫伤孩子创造的动力,要鼓励孩子在失败中成长、坚强。其次,要把选择的权利给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让孩子知道有些事情父母只是提供意见,最后的决定权还是在于你,而且随着长大,自己来决定的事情会越来越多。当然,家长要信任自己的孩子,因为信任比惩罚更能激起孩子的责任心。另外,不要用太多的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让孩子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不要任何事都代替包办。(摘自《三水视窗》)

多鼓励才会有自信

和美国人接触多了,他们的自信常会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总是勇于表达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渐渐地我体会到,这和美国人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父母和学校的肯定式教育法让这个民族受益终身。我想,这也是中国的父母和老师应该学习的。多给孩子些鼓励和赞美,这样他们才能更有自信。

我曾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感人至深。一位初中数学老师在教一个新概念时,很多学生感到难以理解。他们说,自己感到强烈的挫败感,觉得自己真笨。因此,这群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开始情绪低落,以致影响了学习兴致,开始有人厌学。这位老师没有因此疾言厉色地责备学生,而是先把课停了下来,然后让他们写下班上每位同学最突出的优点。最后,老师将这些评价发给学生。几乎每位学生都是笑着看完了纸条,有的还惊呼道:“我真有那么好吗?”、“我不知道自己这么受欢迎”。

多年后,班上一位叫马克的学生战死沙场,数学老师去参加他的追思会。这时,马克的战友说:“您是马克的数学老师吧?他临终前一再交代,要把这个交给您。”这位老师接过来一看,竟是当年课堂上的那张小纸条。马克的父母上前深情地说:“感谢您给了马克这样一份让他终身珍视的礼物。您和同学们的肯定和赞美,让他成长为一个自信乐观的小伙子1

当天,参加追思会的同学们也纷纷感谢老师这种肯定教学法,有位同学说,因为了有了肯定和鼓励,他才有了自信,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其实,在生活中,孩子也经常会因为学习、交友而感到受挫,家长和老师不要总责备孩子“你怎么这么笨”,一幅

“恨铁不成钢”的面孔。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亚内尔博士就提出,此时孩子已经容易因受挫而变得自卑,因此,家长和老师就更应该给孩子些鼓励和赞美,如夸奖孩子擅长的一方面,让他们看到自身的闪光点,就像这位数学老师的做法一样。尤其是对青春期孩子来说,肯定式教育对于他们树立自信更有效。(摘自《国家人才在线网》)

写给家长的话2017-07-20 05:06:44 | #3楼回目录

写给家长的话:

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前提条件,一旦熟练地掌握了这种语文辅助式工具,就能帮助孩子大量识字,提前阅读,提前写作,学好普通话。

所谓熟练掌握汉语拼音,就是学生能看到一个音节或音节群就像看到一个汉字或一个词组一样直接读出来,听到或想到某个音节,就能正确地写出来。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就具备了初步的阅读儿童注音读物的能力,就能进行初步的写作,为孩子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矗因此,学生要想掌握拼读这种能力,就需要学生多次的、反复的练习,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希望在您和老师的努力下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熟练拼读这个要求。让孩子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加速在起跑线上。

1、bpmf

bàba(爸爸)māma(妈妈)bóbo(伯伯)pópo(婆婆)mìmi(秘密)pápō(爬坡)pùbù(瀑布)dàfó(大佛)mābù(抹布)dàmǐ(大米)mùfá(木筏)mùmǎ(木马)

bǐmò(笔墨)mómò(磨墨)mìmǎ(密码)mófǎ(魔法)

fùmǔ(父母)pífū(皮肤)pípa(琵琶)bùpǐ(布匹)

2、dtnl

nítǔ(泥土)dàmǎ(大马)dùpí(肚皮)dátí(答题)dìdi(弟弟)

nǔlì(努力)

lǎba(喇叭)

dàdù(大度)

dúlì(独立)

mógu(蘑菇)

báhé(拔河)gé

gùkè(顾客)

hémǎ(河马)

túhuà(图画)

朵)dīdā(嘀嗒)nálí(拿梨)nǎlǐ(哪里)tǔdì(土地)túdì(徒弟)dìtú(地图)làbǐ(蜡笔)lùdì(陆地)tàbù(踏步)dǎdǔ(打赌)lǐfà(理发)fǎlǜ(法律)3、gkhhèkǎ(贺卡)húli(狐狸)húlu(葫芦)bì(隔壁)gēge(哥哥)dǎgǔ(打鼓)kělè(可乐)kèkǔ(刻苦)kěpà(可怕)gūgu(姑姑)bāgè(八个)héhuā(荷花)huǒguō(火锅)guāguǒ(瓜果)huāduǒ(花

4、jqx

jīqì(机器)jīmù(积木)mǔjī(母鸡)qímǎ(骑马)qǐlì(起立)mǎxì(马戏)fùxí(复习)dǎqì(打气)jítǐ(集体)xīguā(西瓜)xiàqí(下棋)guójiā(国家)jìlǜ(纪律)jùdà(巨大)júhuā(菊花)gēqǔ(歌曲)lèqù(乐趣)guòqù(过去)húxū(胡须)bìxū(必须)jìxù(继续)

5、zcs

cūxì(粗细)zǔfù(祖父)zǔmǔ(祖母)zìmǔ(字母)zǐxì(仔细)zìjǐ(自己)cíqì(瓷器)cāxǐ(擦洗)pōsǎ(泼洒)lǜsè(绿色)zǐsè(紫色)zájì(杂技)júzi(桔子)hézi(盒子)sījī(司机)dǎzì(打字)zǐnǚ(子女)gēcí(歌词)sùdù(速度)zǔguó(祖国)xǐzīzī(喜滋滋)

6、zhchshr

rìzi(日子)rìchū(日出)zhuōzi(桌子)zhúzi(竹子)

rúuǒ(如果)zhuǎzi(爪子)zhírì(值日)làzhú(蜡烛)shuōhuà(说话)shùzì(数字)dúshū(读书)zhíshù(植树)

shīfu(师傅)chúshī(厨师)rèchá(热茶)zhíchǐ(直尺)

zhīzhū(蜘蛛)rìzi(日子)zhīshi(知识)lìshǐ(历史)rìlì(日历)

7、yw

yǔyī(雨衣)wūyā(乌鸦)zhībù(织布)āyí(阿姨)wūzi(屋子)yīfu(衣服)

yǐzi(椅子)dàwù(大雾)xiàyǔ(下雨)yālí(鸭梨)wàzi(袜子)zhuōyǐ(桌椅)mùwū(木屋)wáwa(娃娃)

8、aieiui

báicài(白菜)méihuā(梅花)shūguì(书柜)wūguī(乌龟)

báitù(白兔)nǎinai(奶奶)chábēi(茶杯)wěiba(尾巴)chuīdí(吹笛)nǚhái(女孩)báigē(白鸽)dàishǔ(袋鼠)

fēijī(飞机)mèimei(妹妹)huǒchái(火柴)bēizi(杯子)cìwei(刺猬)sǎshuǐ(洒水)zāishù(栽树)bǐsài(比赛)hēshuǐ(喝水)màizi(麦子)kāishuǐ(开水)huíjiā(回家)

páiduì(排队)fèizhǐ(废纸)duìwu(队伍)kāihuì(开会)rùshuì(入睡)huàméi(话梅)huílái(回来)měilì(美丽)shuǐguǒ(水果)hǎidài(海带)mǎicài(买菜)báié(白鹅)zuǐba(嘴巴)láihuí(来回)zhuīzhú(追逐)tuìbù(退步)qíuài(奇怪)xīshuài(蟋蟀)měishù(美术)kuàilè(快乐)

xǐài(喜爱)tǔduī(土堆)hēisè(黑色)háizi(孩子)zìláishuǐ(自来水)guāiháizi(乖孩子)

9、aoouiu

máobǐ(毛笔)màozi(帽子)tiàowǔ(跳舞)gāoǎi(高矮)pútao(葡萄)liǔtiáo(柳条)pǎobù(跑步)hǎiōu(海鸥)

xiǎohóu(小猴)píqiú(皮球)shūbāo(书包)xiǎoniǎo(小鸟)

lǎoshī(老师)gāolóu(高楼)xiǎoqiáo(小桥)zǒulù(走路)

huāgǒu(花狗)duōshǎo(多少)bàozhǐ(报纸)jiāoào(骄傲)

chǎonào(吵闹)zhīdào(知道)dàolǐ(道理)jìláo(记牢)gàosù(告诉)zǎocāo(早操)shūtóu(梳头)yāoqiú(要求)

niǔkòu(纽扣)shuǐgōu(水沟)yōuxiù(优秀)jiǔcài(韭菜)

tiàoshuǐ(跳水)huāgǒu(花狗)yágāo(牙膏)shǒubiǎo(手表)

kǎoshì(考试)nǎodāi(脑袋)shuǐniú(水牛)méiyǒu(没有)

xūyào(需要)zhāoshǒu(招手)shǒupà(手帕)xiūxi(休息)

hémiáo(禾苗)tóunǎo(头脑)zhīliao(知了)jiàoshì(教室)

guòqiáo(过桥)hāhāxiào(哈哈笑)lǜyóuyóu(绿油油)shuǐmìtáo(水蜜桃)

10、ieüeer

yēshù(椰树)yèzi(叶子)rìyuè(日月)yuèer(月儿)xuěbái(雪白)xǐquè(喜鹊)nǚér(女儿)érzi(儿子)yuèdú(阅读)bùxié(布鞋)húdié(蝴蝶)xuěhuā(雪花)

yǔxuē雨靴)ěrduo(耳朵)xuéxiào(学校)yéye

回复帖子
标题:
内容: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