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发言稿

《新课标》发言稿 | 楼主 | 2017-06-20 12:58:55 共有2个回复
  1. 1《新课标》发言稿
  2. 2新课标解读发言稿

语文学习不仅仅在课堂应该在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首先教师要有激情,二探行着眼语言的积累重视语文素养的培养,三导行淡化诗意讲解倡导自主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新课标》发言稿2017-06-20 12:57:56 | #1楼回目录

研读《新课标》发言稿

叶榭学校王若琼

《新课标》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红利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对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均做了明确要求。我就自己所教的四年级的学情谈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如何贯彻《新课标》的精神。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是基矗《新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累计认识汉字2500个左右,会写1500个左右。这就要求将识字与写字教学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执行下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正确书写、积累字词的意思。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教学是重点。课堂中有意识地指导阅读,让学生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阅读,初步把握文章大意,体会文章思想、感受优美的语言,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解力和感知力。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习惯,课外阅读不少于40万字。教师不妨结合课本,推荐有益于四年级学生阅读的书籍,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习作教学是难点。《新课标》要求学年习作练习不少于16次。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课上,通过让学生写作文,养成乐于书面表达的习惯。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世界,善于将感情清楚表达出来,并且能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从教学实际来看,习作教学需要长期的指导和练习,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四、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可或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们进行交流,使其能够明白他人说话的是主要意思、能够明白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想法。而综合性学习是拓展延伸的部分。语文学习不仅仅在课堂,应该在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拓展学习正是将课堂教育与生活实际练习在一起。合理而巧妙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当擅于运综合性学习。感悟和理解仅为思想,检验对错仍需实践——在教学中践行此番感悟。

新课标解读发言稿2017-06-20 12:58:02 | #2楼回目录

古诗教学的行为课堂初探

——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有感

蟠龙小学邹玉兰尊敬的祝主任、各位同行:

下午好!

在承担区教研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对《新课标》进行了再次研读,每一次研读都会有着不同的收获。今天既然是以“诗”为课例,我就结合《新课标》谈谈小学诗歌教学的一些体会。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在传统的古诗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沿着这样一种教学模式:释题目——解难字——译全篇——说情感——齐背诵。结果,本来意蕴深厚、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被简化成解词、背诵这样一个简单的设计,效率低下而无趣。我校以“激行、探行、导行、行动”为模式开展“行为课堂”的研究,我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探索:

(一)激行——以情感做引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

《课标》指出:“语文课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这热爱之情需要教师用情感去点燃。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首先教师要有激情。在古诗教学过程中的每一课、每一节,都要找准激情点,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比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充满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情绪;《赠汪伦》充溢着对深厚友情的赞美之情。在学生学习的时候,老师以情激情,找准情感的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和感召下去学习语言,去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营养,进而起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

(二)探行——着眼语言的积累,重视语文素养的培养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积累诗文,《课标》有了具体要求。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是最好的教材。我在“行为课堂”中,注重学生自己进行探究,用自己的方法进行积累,培养语感。比如,我在班上鼓励学生主动背诵,开展每周一诗、每日一诗、每节课前3分钟诗词句积累的活动,并且鼓励学生在说话或习作时也能用上一两句古诗。教学过程中还采用讲诗词中包含的故事、诵读接龙和诵读比赛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读诗、背诗的积极性。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我们学校开设了每周一次以诵读古诗文为主的晨读活动,

由全校语文老师来承担这个任务,每周通过学校广播给全校学生推荐一首唐诗或者宋词,组织全校学生集体学习、集体诵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品位。

(三)导行——淡化诗意讲解,倡导自主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反映着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由于每个学生生活积淀不同,文化底蕴不同,审美情趣不同,审美的结果也就不会相同。进行古诗文的教学,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在学生自主探行的基础上,离不开教师有意识的、巧妙的引导。在引导中,我重视幻灯、图画、乐曲、多媒体等等方式的整合。比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今天这节课)中的“劝”、“更颈、“一杯酒”这些词,教师通过情境模拟、教师引读、想象画面等形式进行有机引导,尤其是老师说:“你能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来表现吗?”“你这样的朗读肯定有着不同的理解。”等话语,充分表达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五)行动——开发课程资源,拓展阅读范围

不管是探还是导,最终落脚点还是学生的自主行动,形成学习能力。《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因此,我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拓展阅读、引导联想和多方链接的方法,每讲一首古诗之前,都要让学生到课外去搜集与该诗相关的其它古诗进行诵读。例如,教学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之前,就布置学生去搜集与本诗有关的时代背景、诗人简介、以及相关的送别诗等资料,这样,在课内学诗的时候,学生就能够说出很多与课文中诗句相关的其他诗人的诗句。课后还让学生再去积累相关的诗,或者用学到的方法去学习另外的诗。“功夫在诗外”,有了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相信学生会终生受益。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做到脑中有“标”,即《新课标》;心中有“生”,即以生本理念为指引,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校“行为课堂”的构建中,我们还将与《课标》为伍,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让我们的学生在生本课堂中,享受幸福教育。

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

回复帖子
标题:
内容: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