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毕业实习报告

时间:2022-08-03 22:36:31 实习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文地理毕业实习报告

广 州 大 学

人文地理毕业实习报告

实 习 报 告

项目名称:人文地理学实习报告

学 院:地理科学学院

专业年级:地理

学 号:10

姓 名:

指导老师:刘毅华

实习单位:清远连南瑶族自治县、英德市

实习时间:2012年5月

一、前言

人文地理野外教学人文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通过区域的人文地理野外实习,是培养地理教育专业高质量毕业生的强有力措施,对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地理空间分析能力、形成地理学科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是其它地理教学培养方法无法替代的手段。通过实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华南地区的人文特征及其经济发展特点,提高地理课外调查考察的能力,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成为具有较强能力的合格人才。

二、 实习时间与安排

5月7日:广州——连南,沿途观察,下午前往位于连南县城南部11公里三排山脉半山腰上的三排瑶寨。了解瑶家生活及风土人情。途中经过著名的高山景观——万山朝王。

5月8日:连南——南岗镇千年瑶寨“南岗老排”——三排镇“油岭老排”。 5月9日:早餐后前往英德九龙镇,考察英西峰林石灰岩景观、古村落彭家寨。 5月10日:英德特色产业考察,英红镇茶叶生产、望埠镇英石厂、产业转移园等。 5月11日:实结及实习报告撰写。

三、实习任务

在本次人文地理野外教学实习中,学生应掌握人文地理的理论和方法,并且与区域地理的知识相联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综合的角度来探讨某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

第一,宏观上认识城市发展中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在联系,并积极探求区域协调发展的依据和途径。

第二,通过对三排瑶寨的参观考察,了解瑶家生活及风土人情、深入认识瑶族文化的形成、扩散、分布的基本特征,充分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底蕴和内涵,

第三,通过对南岗老排、油岭老排古村落和彭家祠古村落等的考察,了解其建筑文化的特征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四,实地考察万山朝王、英西峰林走廊等地,了解实习地的地貌类型特征,提高对实习地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

第五,通过对英红镇茶叶生产基地和望埠镇英石产地的考察,结合英德市的发展现状和方向,了解英德市的产业结构及其文化特征,加深对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

连南瑶族自治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东北与连州市交界,东南与阳山相连,南接怀集县,西邻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北与湖南省接壤;总面积1306.7平方公里;管辖11个镇1个乡,84个村民委员会,4个居民委员会,共有37661户,150480人,其中瑶族77367人,壮族1347人,县政府驻三江镇。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61座,最高峰为金坑镇的大雾山,海拔1659米。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一年四季分明。连南有森林,水力、矿产、风景等四大自然资源优势,全县山林面积15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35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9.4%,为广东省重点林业县之一,境内有大小河流42条,山溪250多条,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4.9万千瓦。已探明的矿藏有煤、铁、钢、铅、锰、锌、金、银、钼、钨、铝、砷以及云母、水晶、石灰石、大理石、汉白玉、石棉等20多种,这些矿藏大都品位高、质量优,开采利用前景广阔。连南境内峰峦迭嶂,山青水秀,风景如画,民族风情浓郁,富有许多独具特色的观光旅游景点。

英德市地处广东中部,北江中游,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粤北地区的结合部,南距广州市138公里,距广州新国际机场108公里,北距韶关市90公里,面积5671平方公里,是广东省国土面积最大的县级行政区,辖30个镇1个旅游文化区,总人口约100万人。 英德,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早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英德境内已同时设立了浈阳、含匡两县,南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始名"英德"。历史上曾设立过州、郡、府、路等行政建制。1949年建国后沿袭县制,隶属韶关市;1988年划归清远市管辖,1994年撤县建市。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英德,交通四通八达,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英德,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英德水力资源丰富,境内水能蕴藏量达39.6万千瓦,目前已建成的水电站装机容量达21万千瓦。其中白石窑水电厂装机容量7.2万千瓦,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县级电站。英德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矿产品种有39种,其中硫、铁、金、银、铜、锌、煤、石灰石、花岗石、英石储量较大,尤其是石灰石的储量最大(在600亿吨以上),且含碳酸钙高、质量好。而"英石"是我国四大观赏石之一,早在宋代就已名扬四海。英德土地资源充足,现有农业用地529万亩,其中耕地80万亩、林地436万亩、宜牧草地13万亩。英德市山奇水秀,是广东省拥有自然旅游资源最多的县级市,有久负盛名的南山、碧落洞、观音岩、通天岩及其摩岩石刻等名胜古迹;有号称岭南第一洞天的宝晶宫、幽雅别致的英西峰林走廊、天然奇险的仙桥地下河、翠绿欲滴的茶趣园。2000年12月获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的英德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为10.7万公顷,园内突出青山、绿水、奇峰、奇石,以及悠久的客家文化风情,包括长湖风景区、滑水山景区、英西峰林走廊景区、宝晶宫碧落洞景区等11个景区。英德是著名的茶之乡,建立了国家级大叶红碎茶生产基地,茶叶种植面积达8万亩,品种有红茶、绿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6大类100多种,其中英德红茶是我国三大著名红茶之一,连同英德绿茶、高香型茶饮誉海内外。英德笋竹种植面积达30万亩,竹笋产量居全省首位。

瑶族或徭族是亚洲的一个民族,其历史比较悠久。中国的瑶族人口为2,637,421(2000年),62.1%在广西(147万),21.5%在湖南(70万),8%在广东(20万),8%在云南(19万),1.5%在贵州 。此外,江西、湘西等地亦有分布。

瑶族跨境而居,在越南、老挝、泰国北部也分布一些。是越南的54个民族之一。越南瑶族人口超过62万,是越南第9大民族。东南亚国家排华年代里,部分还飘洋过海移民到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法国等地。 瑶族民风比较淳朴而强悍。由于常受历代统治者的驱除和歧视,一般在山区居住,因此有“无山不成瑶”之说。分支众多,语言差异大,有勉语、布努语、拉珈语等多种。80年代创制了瑶文,用拉丁字母拼写勉语优勉土语。通用汉语。很多人能同时操壮语、苗语等语言。

因其生产方式、居住,服饰和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瑶族又细分为:

蓝靛瑶——广泛分布于云南、广西,及越南、老挝等国,穿着用蓝靛染的衣物。

红瑶——主要居住在广西龙胜县,穿着红色衣物。

盘瑶——主要居住在广西桂平。尊崇盘王。“盘王节”是该分支的重要节日。

山子瑶 顶板瑶 花篮瑶

过山瑶——因受统治者的驱除和歧视,垦荒种植两至三年即离开,重觅垦荒地的瑶民。因总是翻山越岭寻觅垦荒地,无法定居,故称“过山瑶”。居住在湖南新宁县的“八峒瑶”即属此。

白裤瑶——主要居住在广西河池南丹。喜穿白裤,故得名。

八排瑶——主要居住在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

平地瑶 坳瑶 茶山瑶

背篓瑶——主要居住在广西百色凌云。

四、 实习研究

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分析与建议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包含的内容来看,瑶族自己的节日:盘王节、祭春节、达努节、耍歌堂、啪嗄节等都可以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体是瑶族同胞。以盘王节为例,瑶族盘王节源自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歌会,每逢这天,瑶民便汇聚一起,载歌载舞,纪念盘王,并逐渐发展为盘王节。“盘王节”,又称“还盘王愿”,有单家独户举行的,也有全村人举行的。盘王节的限期包括三天三夜和七天七夜两种,其仪式主要分两大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请圣、排位、上光、招禾、还愿、谢圣”,整个仪式中唢呐乐队全程伴奏,师公跳“盘王舞”,包括“铜铃舞”、“出兵收兵舞”、“约标舞”、“祭兵舞”、“捉龟舞”等;第二部分是请瑶族的祖先神和全族人前来“流乐”,“流乐”的瑶语意思是玩乐。这是盘王节的主要部分,恭请瑶族各路祖先神参加盘王节的各种文艺娱乐活动,吟唱表现瑶族神话、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等内容的历史长诗《盘王大歌》。这是传统瑶族盘王节所承载和构建的历史,是一种集体记忆和个人记忆的共享传统文化的身体实践,在仪式的过程中,人们通过这种参与,强化了自己情感和认同,明确了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和责任,对他们的家庭生活、村落生活和情感生活都是很有利的。

除了瑶族自己的节日,当地政府也有组织与节日相关的一类活动,如盘王节举行时与其同时举行的摄影年展,从其名称“中国连江第八届中国瑶族盘王节暨第二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 从节日的名称不难发现,这是一次捆-绑式的展演,是一次地地道道的政府行为,以保护文化遗产为名,以发展本地的经济、旅游为实的大型的文艺演出。从此,盘王节叙事的主题从民间、底层向官方、上层转移,仪式不再仅仅是个人的、村落的、分散的、自由的,而上升为民族的、政府的、集中的、组织的。这是一个重新认识、建构、重现的过程。政府、学者、开发商、民间组织、媒体在共同建构一个新的神话,现代版的神话——中国瑶族盘王节,而真正的文化遗产的传承者、持有者——瑶族同胞,成为仪式表演的观摩者、局外人,政府和媒体掌握了话语权和操控权,他们在对文化遗产重新进行梳理、包装、整合和推销。这就是今天瑶族同胞所经历的盘王节,似乎已经悄悄变了味道:由亲近自然而变得遥远陌生。原来,节日就是自己生产生活的一部分。那么亲近而自然,如今,生活变成了表演,成了远方城里众人观瞻的节目,虽然还是熟悉的那套仪式和表演。却是显得那么的陌生。

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现实:当遗产不可避免地进入了现代社会中的发展进程中,当遗产进入到社会再生产的操作程序,当遗产变成国际组织和政府立法、行政的一种商议和实践对象时,现代权力便要“发言”,遗产便很难真正成为“发声”的主体,而要通过政治权力和经济手段来实现对它的认识和保护价值。这是一种必然的结果,毕竟商业化连接着一个巨大的文化再生产系统和消费观念,其中有许多是中介性机构和组织在起作用,它们各自拥有自己的职能、利益和目标,它们会将遗产的价值引导到符合自己利益和目标的方向上去,当今的盘王节就像历史一样不能例外,它既是一种传统的仪式,也是一种“传统的制造”,而在制造“传统”的过程中,政治权力和商业利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的仪式的发生地已经转移,在远离他们生活村落的城镇,仪式的内容和风格发生了变化。更多的是符合舞台和媒体转播的要求,戏剧化、虚拟化、夸张化、舞台化。在这种市场化、旅游化、消费化的盘王节仪式表演或者庆典中,瑶族完全是缺场的,这种替代和错位的正好给政府从过去的“利用、发展”到今天的“保护、守护”敲响警钟,热闹的表象背后是对遗产的漠视。

笔者通过对瑶族盘王节事例的分析总结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弊端:

简单资本化。当前国家软实力即文化实力在国力竞争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人们逐渐意识到文化是一种资源,一种资本,一种可以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

这就使得人们简单地对文化资本产生出了商业化的错误判断。文化遗产的商业化使得其被关注和保护,但在商业化的背景下,原有文化遗产无法自由发展并面临被扭曲的处境,模式化和扭曲化使得文化变得不再生动,这种急于眼前利益的开发破坏了原始的遗产文化,文化将逐渐变得消沉,最终没落。

过度脱域化。现今的文化仪式发生地转移,远离文化起源兴盛的村落和城镇,仪式的内容和风格也发生了变化。过度的脱域化使得原有的非物质遗产文化变了味,更像是被政府、传媒、资本等创造出的一种新的文化。这一新的文化形式,虽冠以原始文化遗产之名,但已经无其实。新的文化只是商业化哗众取宠的卖点,它盗用了原始文化遗产,也改变了原始文化遗产。

文化快餐化。随着全球化和快节奏生活的变化,以及急于出成效的商人和政府的多方面促使下,文化变得快餐化。

结合所提出的弊端,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重新树立全民的文化保护观念。在当今的文化保护的意识中,出于多方面的原因,现今的文化保护观念过于急功近利。我们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下,进一步的矫正文化保护的观念,提升全民的文化素养。

树立正确的政府角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但主导并不意味着全部的承担,而是要把握方向,确定规则,监督运行,不能急功近利地求发展又主张完善地保护。

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研究。科研学术界应主动自觉承担这一重任。一是加强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二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学科的相关建设,提高我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学术水平。

【人文地理毕业实习报告】相关文章:

人文地理实习报告08-04

人文地理实习报告01-04

关于人文地理实习报告11-18

人文地理实习报告15篇01-04

人文地理实习目的01-27

人文地理实习目的2篇01-30

毕业实习报告实习02-04

毕业的实习报告11-07

毕业实习报告06-19

毕业实习报告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