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候语

古代中国的人有什么问候语

时间:2021-11-22 16:34:26 问候语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代中国的人有什么问候语

  问候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交际口语,在古代见面有哪些的问候语呢?本文是小编整理古代见面问候语的资料,仅供参考。

古代中国的人有什么问候语

  古代见面问候语

  1.敬扣金安。这是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敬:恭敬,尊敬;扣:以头扣地,旧时最敬重的礼节;金:比喻尊贵,贵重,这里是指对方的身体;安:平安。意思是恭敬地向您瞌头交祝您身体平安。

  2.敬请福安。写给父母书信结尾的问安语。请:敬词,无实在意义;福:幸福,祝福。意思是恭敬地祝你们幸福安康。

  3.谨祝康安。这是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康:健康;安:平安。意思是恭敬地祝您健康平安。

  4.谨祝荣寿。这是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谨:恭敬,郑重:荣:高,长。意思是恭敬地祝愿您健康长寿。

  5.恭请示安。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恭;恭敬,恭顺;请:敬词;示:给人去信的敬称。意思是恭敬地写信与您并祝您平安。

  6.顺扣崇祺。这是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顺:恭顺;叩:以头扣地;崇:高;祺:吉祥。意思是恭顺地向您瞌头交祝您吉祥如意。

  7.虔请崇安。这是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虔:虔诚;崇:高。意思是虔诚地祝福您幸福平安。

  8.敬请钧安。这是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钧(jūn):旧时一种敬辞,用于下级对上级,钧,是古代重量单位,这里引申为贵重。意思是恭敬地祝您平安幸福。

  9.恭请福安。这是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福:幸福;绥(suí):安好。意思是恭敬地祝愿您幸福安好。

  10.恭请褆安。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褆(tí):福。意思是恭敬地祝您幸福平安。

  11.恭请颐安。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颐(yí):保养。意思是恭敬地祝您好好保养平安幸福。

  12.肃叩堂安。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肃:拜;堂:堂上。本指尊长居住的地方。《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堂上启阿母。”此指父母所居的正房,从而便因此指代父母。意思是两手作拜用头扣地祝您平安幸福。

  古代见面问候语讲解

  问候语,属于日常礼貌用语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语言系统中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语言都有不同的礼貌用语,这些礼貌用语是一定的语言社会、语言群体长期形成的习惯说法,它们既是语言修辞的洁净,又是社会文化的沉淀。一种语言的礼貌用语往往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对语言的影响和制约。

  如,德语常用的问候语是:“秩序还好吗?”这句问候语,鲜明突出地反映了严谨认真的德意志民族注重社会秩序,严守纪律的民族性格。

  汉语的日常问候语也颇具特色,从古至今,汗民族社会历史的变迁也可以在问候语的变迁过程中得到真实的反映。汉语问候语的变迁,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发展历程的一个真实的写照。每个阶段的问候语都反映了这一阶段人们社会生活的特点。

  一、无它乎?——原始穴居生活的真实写照

  问候语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从一句简单的问候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个民族在某一时期的社会生活的特点和人们生活的方式。

  在我国上古的洪荒时代,人们见面时,总是问:“无它乎?”(没有碰到蛇吧?)这句问候语是汉人祖先的穴居生活的真实写照。

  “它”,即“蛇”的初文。《说文》:“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

  上古时代,人们穴居野外,经常受到野兽、毒蛇的袭击,俗话说:“野兽易躲,毒蛇难防”。因而古代的人时时要注意“无它乎”,见面是也关切的互问“没有碰到蛇吧?”

  “蛇”与我国古代文化关系非常密切。神话传说中的女娲就是人首蛇身的。而这种“人”与“蛇”的关系,在问候语中也体现出来了。

  二、无恙乎?——贫穷年代的基本保障

  《说文》:“恙,疡也。”“疡,头创也。”创,本义为刀剑伤。

  《尔雅释诂》:恙,即“痒”,“痒,病也。”痒之为病是由于伤痛,孳乳为“恙”,由伤病引申为忧伤(生理的疾病引申为心理的疾病)。

  “无恙乎?”是古人常用的问候语。与“无恙乎”相似的还有一句“无伤乎”,也是古代常用的问候语。

  《左传.成公十七年》:“无伤也,言之莫而卒。”

  《孟子.梁惠王上》:“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随着穴居生活的结束,人们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都大大改善,毒蛇和野兽不再严重威胁人们的安危了,但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比较差,自然灾害、部落战争给人们带来各种疾病及伤痛,不时困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时又没有先进的医学技术,于是,没有伤痛疾病就成了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保障,“无恙乎”也就成了这个时期的日常用语,人们见面时就会问:“没有病吧?身体没有不舒服吧?”这一简单的问候语既体现了人们的相互关切之情,也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

  三、吃了吗?——农耕时代的生活镜象

  进入农耕时代,由于生产力的进步,人们的生活环境大有改善,但另一方面,人也越来越多,而生产力水平仍然有限,农耕技术落后,人们生产出来的粮食、副食品往往不能维持基本的温饱。因此,“吃饭”就成了重大的社会问题。

  据《史记》记载,当时人们每天只吃两顿饭。到汉代以后,有些地方才改成每天吃三顿,而大多数老百姓仍然是维持一日两顿,贫穷的甚至吃了上顿没下顿,成语“饔飧不继”就是这种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维持温饱是社会生活的基本问题,人们努力劳动,为的就是多吃一顿饭。能否吃上饭,是衡量社会生活的具体标准。因而,人们见面寒暄时,往往就要问对方“吃了吗?”

  “吃了吗”这句问候语在当时实际上包含着很丰富的含义,可以真切地表达问候者对对方的关心,有没有饭吃,吃了没有,生活得怎么样?能不能维持基本的温饱,是否需要帮助?在那种饥不择食、食不果腹的年代,这一问候语显得自然、亲切又颇具人情味。

  有时,这一问候语还有特别的意义。如《史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赵王正是通过这一问候来试探廉颇的作战实力。

  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这一问候语经过长期使用,其实在的含义已慢慢地虚化了,变成了习惯使用的问候语。但民族文化的特点经过语言的习用沉淀下来了。

  这句简单的日常用语集中地体现了汉民族传统文化中“民以食为天”的人生哲理。

  与此相似,在河南的南阳、驻马店,安徽的萧县等地,晚饭后,人们常用的问候语是“喝汤了没有?”

  关于这一独特的问候语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元朝时,南阳遇灾粮食失收,南阳王为搜刮粮食,强令老百姓把每日三餐改为每日两餐。不准吃晚饭。有一天,一家人偷偷地做了晚饭,不料差点被来搜查的元军发现,只好谎称是煮汤喝,一家人才躲过一场灾难。后来,“喝汤了没有”就成了当地人晚饭后的问候语。

  这类问候语,是老百姓艰难生活的真实反映。随着社会的发展,问候语也逐渐发生变化。

  四、上网了吗?——现代生活的多样化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语言也逐渐发展变化,问候语也越来越多样化了,

  也同样具有时代特色。

  有一般的问候语,如:

  你好。

  早上好!身体好吗?

  也有随双方身份、职业、年龄、场合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问候语:

  王师傅,在修车吗?

  王老师,去上课啊?

  到图书馆去吗?

  也有许多问候语颇具时代特色:

  在哪里发财?(已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走上致富的道路。)

  五一到哪旅游啊?(由温饱走上小康。)

  升了没有?解套了吗?(股票热潮的反映)

  离了?(婚姻观念的改变)

  买房了吗?(房改热潮)

  上网了吗?(电脑科技网络的普及)

  种种问候语形式多样,反映了现代生活的多姿多彩。

  汉语问候语一般问得比较具体,这反映了汉民族的大一统的思想观念。

  中国人自古就有“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一家”的大一统思想,讲究“中和之道”的人情味。既然是“一家”人,是“兄弟”,就应该互相关心,更不应有什么隐私,日常见面问候,很自然就会关心对方的衣食住行,无微不至地询问对方的吃喝拉撒,行动去向,问得越多越具体,就越能体现双方的那种热络亲密的感情和人际关系。相反,如果只是问“你好”,反而显得冷淡、生疏。

  这种细致具体的问候语,在西方国际并不适用。这反映了汉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人见面,互问“吃了没有?”显得热络并富有人情味。而在西方,同样的问候却令人尴尬。

  在西方国家,人们注重的是个体精神,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有自己的隐私权。生活细节、行动去向其实都是个人隐私,旁人不能随便询问。所以,在西方国家,不能随便询问别人一些太具体的事情,否则会令人尴尬,甚至引起反感。问候语的差异也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古代中国的人有什么问候语】相关文章:

古代皇帝说的话有什么07-26

古代元宵节有什么习俗12-13

中国各地的民间习俗有什么03-01

古代七夕节有什么习俗11-24

古代中国励志口号06-19

有什么好的人生格言05-31

中国农村结婚习俗有什么07-29

中国酒桌有什么礼仪规矩11-24

中国传统婚俗的禁忌有什么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