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的

时间:2022-08-03 19:21:09 建议书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的范文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写的,读了这本书,你都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的范文

  今天,我们四年级组一起阅读并讨论了第30条“谈谈直观性问题”。通过阅读,我们知道培养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于思维,而直观性只有根据它刺激思维过程的程度,起着促进注意力的发展和深入的作用。使用直观手段,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既要懂得儿童心理学,又要懂得掌握知识的过程。

  乌申斯基曾写道,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所以直观性是儿童的脑力劳动的一条普遍原则。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直观地展现景象、现象、人物、历史并不罕见,并通过这些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益。

  在文中,有一句话让我们年级组老师陷入思考,继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句话是这样说的“在运用直观性时,必须考虑到怎样由具体过度到抽象,直观手段在课的哪一阶段上将不再是需要的,那时学生已经不应当把注意力放在直观手段上。”这句话强调了直观性也是要有选择地使用的,讲究一个时机,它只是在促进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上才是需要的。

  我们的语文姓“语”,学习的对象是语言,这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点。我们该考虑直观性什么时候介入,怎样介入对语言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就拿多媒体辅助手段来说,这确实对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如果我们把多媒体这个配角当成了主角,把直观展示代替了语言探究,这就是我们教师发生了认识上的偏差,用直观性剥夺了学生语言探究、语言实践的机会。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我应该自豪才对》时,制作了精美的电子白板课件,播放了沙漠中狂风卷来,黄沙漫天飞舞的录像,场景令人震撼;清晰地展现了骆驼的脚掌、睫毛、驼峰,花了大量的时间探讨了三者在沙漠中的作用,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但一节课下来,学生的生物知识得到了拓展,而语文能力未见有明显发展。笔者不禁疑惑,这究竟是一节科学课、生物课,还是一节语文课?

  我们对上述案例讨论后找到了对策,那就是我们还是要立足文本,在直观展示的时候更注意课件的内在美。课前,教师要在深入解读文本,设计有利于学生语言发展的教学流程上花大工夫,明确课件的使用是为了使已有设计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而采用,而不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才加进去。在制作课件时,要注意排除对学生学习的干扰,不追求华丽的外表,把是否能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放在第一位,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在多媒体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情感交流,让课文中的文字描述与眼前的景象叠加,然后转变为更为个性化的语言从学生的嘴里流淌出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让我们用苏老的一句话作为自勉“运用直观性原则是需要很高的技巧,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和心情的。”只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我想,一定能恰如其分地选对方法,用好方法。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的范文篇二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给教师的建议》是一部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经典书集。书中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虽是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它的一些建议竟与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有那么多相似的地方,有那么多的契合点。可以看出,苏霍姆林斯基早在用自己的思考和行动在实践着新课改的理念了。

  在书中第六十四、六十五条的建议中提出:“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和“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在这两个章节中告诉我们“课”是什么,它首先是具体的儿童。“如果教师不了解他的学生的情况,不了解听他们讲课的是些什么样的人,那么他是无法备好这节课的。”联系我们的教学,由于应试教育在教师心中根深蒂固,因此有几人在备课时能充分地想到了我们的工作对象学生。即使是新课改的公开课,很多老师也是按事先精心设计地一步一步“套”在学生身上。他们惟恐在规定的时间里完不成教学任务,乃至在课堂上遇到学生精彩的话语、独特的见解也让它石沉大海。试问这样的课堂,学生还有真正的一席之地吗?

  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说到:“在绝大多数下,数学教师和语文教师在一节课上所讲的时间,不应超过5至7分钟。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地掌握的东西”。这是多么深刻的表述啊!新课标同样也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通过课前质疑、读中释疑、学后小结,这样全程参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怎能不高呢。我认为,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做为教师,就必须学会“放弃”。常说放弃是一种美丽,而教师如果放弃的是一直以来主宰的地位,我想这也是一种美丽。

  那教师的任务是什么呢?还是传道、授业、解惑?不,不是。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这样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不断地保持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热爱,点燃创造性的火星,设法使它们熊熊地燃烧起来。这与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到的创新、个性发展不是同样的道理吗?我想只要教师主动从“首席指挥”退居到“幕后策划”,把发展的空间全部留给学生,将心比心,以情换情,那我们的课堂内外就将永远如沐春风,充满欢笑了。

  又如他在建议中多次提倡的“阅读”,都是我们当今新课程改革中提的最多的内容。在他的例子中生动地告诉我们“书籍对于少年来说,并不是真理的仓库,而是内心体验的源泉。”告诉我们“一个现代的人,如果没有经常与书籍的精神交往,如果没一种想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的尊严的自豪愿望,那么他的生活就是不可思议的。”是的,读书能打开智慧背囊。一个愚昧的'孤陋寡闻的人不可能有智慧,只有用源源不断的知识清泉去滋润才能茁壮成长。就像我们县里组织的“以读为主”的课改实验、“书香润校园”,还有今天的读书心得交流等等这些读书活动,不仅促使学生启迪智慧,开阔视野,也使教师提高自己的修养学识。

  另外如果我们认真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就会发现他的有些理念比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理念还要全面还要深刻。所以当大家遇到困难,无从下手时,那不妨拿起这本书来读读,领会领会其中的真谛。或许他经验和思想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课改中遇到而无法解决的难题。

  所以,我真诚地邀请工作在一线上的同行们,一起来读,一起来实践!因为它就是一位老师,会与你面对面的交流,会给你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它就是一面镜子,会让你找到真正的答案,会使你变得更加完美。

>>>下一页更多精彩“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的范文”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的范文篇三

  刚刚升入五年级,发现孩子们长大了、懂事了。以前你争我抢、告状、调皮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团结、互助、合作。孩子由活泼、好动、乐于表达演变成稳重、内敛、不善言辞。每件事情都有他的两面性,物极必反。课堂上,你争我夺积极发言,如今,变得沉默寡言了。十二、三岁的孩子应该这样吗?

  最近,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本书,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教育智慧,事例生动、分析精辟,启人深思。“你们是否观察到(或者从别的教师那里听说过),儿童有时候对教师的话抱着一种爱听不听的、无动于衷的态度?譬如,您给儿童讲述一件很有趣的事,可是他目光黯淡,木然地坐着,您的话并没有触动他的心。您完全有根据为此而感到不安:这种对于词的冷淡和不易接受性,是学习上的一大缺点,如果这个缺点扎根很深,一个人就会对学习越来越疏远。”读到这,令我大为震惊,长此下去,不得了!找到其根源所在迫在眉睫。

  “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首先是用来获取新的知识)。”孩子们所学的知识,一半是理解掌握,一半是死记硬背。那些不经常运用的知识很容易忘记。在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在许多教师看来,“知识”这个概念就意味着会回答提出的问题。这种观点就促使教师

  对学生的脑力劳动和能力做出片面的评价:谁能把知识储藏在记忆里,一旦教师要求,立刻就能把它“倒出来”,那么他就被认为是有能力、有知识的学生。这在实践中会造成什么结果呢?其结果就是:知识好像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最好能够尽快地摆脱它。

  如何改变现状?“必须首先改变对‘知识’这一概念的实质的看法。知识——这就意味着能够运用。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知识的积极性、生命力,——这是它们得以不断发展、深化的决定性条件。而只是不断发展、深化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只有在知识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这样的规律性: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的学习就越容易。”

  遗憾的是,在实践中常常是适得其反:每向前一年,学生就感到学习越来越困难。

  请大家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

  怎样才能实际地做到这一点呢?

  在低年级,从教学的最初步起,知识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词,更确切地说,就是词里面所反映的现实的周围世界;词在儿童面前展现出新的、在他入学以前完全陌生的那许多个方面。儿童在知识的梯子

  上攀登时,使他迈出最初的、在我看来也是最宽阔的步伐的,就是通过词来认识世界。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这是多么重要啊。如果你想使知识不致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那就请你把词变成进行创造的最主要的工具之一。如果词不是作为一种创造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记诵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用词把它们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对词采取冷淡、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

  在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实际工作中,教学和教育的这一方向性体现为: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地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

  数学方面,通过精心的备课,向学生渗透知识源于生活,运用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做生活的强者。

  一、导入环节情境的建设。上课伊始,把学生引入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想解决的热情。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如此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二、学习过程中的新旧联系。学习运用其他的基础知识,来学习较复杂的难点。比如:在学习体积单位换算“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时,借助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盒子内能放多少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动手摆一摆,一横行摆几个?一竖行摆几个?

  摆几层?共摆多少个?从而知道,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以此类推,3、75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又运用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换算方法,高级单位向低一级单位换算换算,需要乘他们间的进率。这又渗透“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知识。乘上1000等于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三、学习方法的收获。下课之前,都要进行知识的梳理总结,问孩子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应该引导由简单的知识收获向学习方法,怎么学到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延伸。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认识》一课,谈收获时,学生说“我知道了正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我发现了长方体顶点、面、棱的特点。”于是,我追问“你是怎么发现的?”“借助实物来观察。”“通过动手操作,比一比、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等方法。”掌握学习的方法,以此来解决类似的问题,拓展知识面。这就是知识的再发展。

  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使思想在活动、在丰富,使儿童养成思考能力,于是他们体验到一种无法比拟的思考的乐趣和认识的享受,引导他们变成思想家。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的范文篇四

  不喜欢看理论性的书籍,在无奈之下开始翻阅此书,却深深被它吸引。对此书的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更有了一种崇敬之情。

  《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30多年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书中,他提出的一百条建议虽然在时间上过了几十年,但是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仍然可以领悟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精髓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教育思想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的。他的教育实践经验,他的至理名言,至今仍是我们学习的内容。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对教育的一些新视点、新启发,启迪自己在现行教育环境下进行更多的思考。

  其中的第87条《谈谈教师的素养》,从而使我了解到了一些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素养以及如何才能具备教师的教育素养。

  什么是教育素养呢?首先是教师要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我们经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长流水”,说的就是这个问题。在文章里,苏霍姆林斯基举了两个例子,通过对比,生动地说明了教育素养的重要地位。拥有教育素养的教师,他们是按照《课程标准》,而不是按照教科书来备课的.;他们会设身处地的、用学生的眼光去看教材;他们在课堂上注意的,并不是所学的东西的内容的本身,而是学生。而不具备教育素养的教师呢,处于他们注意中心的知识教材内容,他们缺乏情感,从而导致孩子们失去了兴趣。因此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的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可见,只有拥有了深刻的知识,你的讲课才能深入孩子们的心灵;反之,就谈不上教育素养。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这种教育素养呢?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的思考。”对教师而言,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教师要读书,要有学习的愿望,要有对知识的渴求,才能使你达到教育技巧的巅峰,到达通往师生心灵交往和谐的境界。因此教师只有多读书,

  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可是我们很多教师没能产生这种阅读的需求,也没能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因而,如何激发教师的阅读需求,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就如这一次,如果没有压力,我也将错失一本好书。

  另外,阅读后的思考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而教师对教学的思考更是必须的。一直记得这样一个故事,日本近代有两位一流的剑客,一位是宫本,一位是柳生,宫本是柳生的师傅。当年柳生向宫本学艺时,曾就如何成为一流的剑客请教老师。柳生问:“以徒儿的资质,练多久才能成为一流剑客呢?”宫本答:“至少10年”。柳生一听,10年太久,就说:“如果我加倍努力,多久可以成为一流剑客呢?”宫本笑了笑,“20年”。柳生又说:“如果我再付出多一倍的努力,多久可以成为一流剑客呢?”宫本叹了口气答道:“如果这样的话,你只有死路一条,哪里还能成为一流的剑客?”柳生越听越糊涂。这时宫本说:“要想成为一流的剑客,就必须留一只眼睛给自己。一个剑客如果只注视剑道,不知道反观自我,不断反省自我,那他就永远成为不了一流的剑客。”宫本不愧为一流剑客,让柳生茅塞顿开。

  我们的教学也是如此,如果一位教师只顾埋头拉车,几十年如一日,从不抬头看路,也不反思回顾,那么充其量他只能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教书匠。教学重在反思,要静下心来不断叩问自己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如果我们整日忙忙碌碌,毫无闲暇,被日常教育生活所蒙蔽,如果我们的大脑里塞满了教育中的繁杂琐碎的事务,那我们将和那个柳生一样,难以睁开独立思考的眼睛,也难以在自己的心中清理出一块静心反思的空间。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自由时间是根,它滋养着教育艺术的枝和叶。”上好一堂课后,静静地坐在办公桌前,然后从容地整理自己的教学思路,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这样倾听到自己内心真实的与众不同的声音。那样才能在教学中不断地提升自我,实现自我。

  读这本书,好像在与大师对话,带给我极大的启示和教育。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的】相关文章:

读给教师的建议(精选48篇)09-01

读给教师建议心得体会04-15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12-13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01-07

关于《给教师的建议》心得12-08

给新教师的建议08-24

给教师们建议读书随笔01-13

《给教师建议》读书笔记01-23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01-16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