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

观看朗读者电影观后感

时间:2021-11-24 13:02:09 观后感 我要投稿

观看朗读者电影观后感范文

  《朗读者》的命题十分严肃,严肃到令人不得不去思考。《朗读者》让人们的思维变得更加地深刻。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朗读者的观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观看朗读者电影观后感范文

  朗读者观后感篇一

  和文盲的汉娜相比,那些拥有文化的人,学得了虚伪、相对主义和掩饰。而她是那样的单纯、直接和勇敢,她的担当的行为是对文明的嘲讽。她的一生苦楚和磨难是对不健全的社会、法制的控诉。她是平静的,而我们的社会多么局促。她的罪过,用完了他一生去赎还。那些死者和幸存的生者在她的牢狱之苦中灵魂真的得到了安慰?他们不思考这政治和法制的深刻缺陷?这一切灾难为何会发生?谁真该为这场人类灾难承担罪责并赎罪?

  在狱中,没有了外边世界的自由和欢乐。汉娜艰难地学习认字和写字,她签名时大写的“H”,是从右对左、从下到上的笔顺。这个镜头让我痛楚不已。她其实远离这个社会的文明生活。真正的文明的光芒永远照射不到她的身上,社会的虚假文明成了戕害善良、正直、单纯的罪魁祸首。

  那曾经的纯粹之爱,具有永恒之美,深深存活于两个相爱的人的生命里。人至老、死,这爱会掺入世俗的风尘杂质。但那是社会乖厌之过,不是纯美的人性之责。爱,是生命的永恒之光,超越一切外在的形式 ,照射你我的生命路程。与物质生命和心灵永生共存。

  那个男人麦克尔,也是执着和坚强的爱着。他选择了支持她精神的存活。背弃了一切物质的东西,只求精神的美好和升华。尽管他表达爱情是晦涩的、退缩的、决绝的。我们能谅解他的麻木和逃避。那是社会文化的过错。它那么貌似强大,足以淹没任何一个普通人的执着的守望。

  感谢电影《朗读者》,给我们对社会和爱的思考,让我们审视我们的历史和文化、爱和心灵。我们从历史看到了今天和未来。我们从爱情和担当,看到了我们心底的美好事物和经历。电影给我们精神洗礼。使我们的理智和情感又获生长。

  朗读者观后感篇二

  “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导演史蒂芬.戴德利在拍摄这部二战纳粹集中营题材电影的.时候,没有去拍摄集中营也没有拍摄战争场面,却用了男女主角的爱作为了整个故事的主线,去让大家理解什么是“平庸的恶”什么是“失落的正义和宽恕”。

  汉娜·施密芝在获得自由的前一天在监狱里自杀了。她是为了洗脱自己的罪还是无法面对麦克·伯格对她40年里无法忘记的爱呢?汉娜·施密芝看上去平庸的不能再平庸了,她本身不认识字,在战后的工作中敬业的她听到自己从一个剪票的卖票员被提拔到办公室工作以后,她很恐慌,怕大家知道自己是一个文盲,她选择了逃离,这些与第三帝国保安总部第四局B-4课的课长艾希曼一样,平庸的不能再平庸,艾希曼确实是一个尽忠职守、严谨勤奋的官员,每天埋头于时刻表、报表、车皮和人头的统计数字,极具工作效率。第三帝国的“国家理性”完全支配了、也合法化了艾希曼这样的“平庸”官僚的行为。他反复强调,自己只是庞大系统中的一个小齿轮。但他确让几百万的犹太人走进了集中营,甚至于火车不够用的时候,让大部分的犹太人走着走到死亡集中营中,被称为死亡行军。汉娜·施密芝就用了工作的职责去解释了死亡行军中的火烧教堂事件,是职责让她们不能去开启教堂的大门,致使几百名犹太人葬身火海。这就是纳粹时期统治下的一个普通人的“平庸的恶”

  汉娜·施密芝确又是一个非常喜欢文学作品的人,她是文盲,战后她认识麦克·伯格后让他朗读给自己听,战争中在集中营她让犯人给她去朗读着听,在被德国战争法庭审判以后她在监狱中用了20年的时间学会了认识这些文字并可以简单的书写,“纳粹”“凶手”“集中营的女看守”的这样标签对汉娜这样一个卑微的文盲来说是实在是太大、太沉重了。然而,这些标签已经足以让多数人在理解她之前已经对她下了判决。在法庭上,汉娜实话实说,她显然对自己的未来并不知道归宿是什么?在整个审判过程中,各种身份的人之间充满推托、谎言、策略、计算,唯独缺乏对正义的虔诚。汉娜最终因为要坚持隐瞒文盲的身份而被定为罪首,处以重判。一个文盲真的能写出那份教堂火灾的事故报告吗?正义在这里以悄然不见。汉娜·施密芝固然有罪,但那应该是一种平庸的罪。也就是说判决是“正确的或合法的”同时也是“不正义的”。

  麦克·伯格在影片中两次选择了沉默,第一次,麦克知道了汉娜是文盲,却没有告知法庭这一事实,而选择了沉默;第二次,汉娜在监狱里学会了读写,并给麦克写来了字体蹩脚但饱含希望的书信,但麦克却选择了沉默,没有给出汉娜最需要的回应。这也就造成了汉娜的两次无法挽回的悲剧,最终在狱中自杀了解了生命。麦克·伯格难道没有罪吗?没有真正的正义和宽恕。哪怕在面对自己初恋真爱的人的时候,为了自己虚伪的体面而掩盖了事实的真相。

  德里达说,宽恕“不可能宽恕的”才是宽恕。

  朗读者观后感篇三

  看完凯特温斯莱特主演的朗读者,感人至深,几乎是从头哭到尾。但看完以后,有一种很大很大的力量从心灵喷涌而出,是生活的力量。当然不及《闻香识女人》,这是一种看完《辛德勒名单》后相似的感受。之所以说相似,是因为还有很多的不同。

  相同的是。同样是对人性善与恶非常艰难的界定。但《朗读者》中为它归结的原因是无知,是因为不识字。这是悲剧的来源,很深很深的悲剧。汉娜因为不识字,也羞于承认这一点,对自己的工作无知,在犯下罪行之后也甚至也不太明白。法庭上她只是凭着自己所知道的说着yes,殊不知这yes背后真正的意义。听者都震惊,汉娜那样平淡地承认自己所作的事,我也是。看起来可怜、可恨、无知而又可悲,因为她无知,她不识字。也不知道自己曾经的工作意味着什么,电影中没有介绍她之所以挑一些少女为她朗读又送他们“出去”的原因,但我想,汉娜应该是不知道的,挑选出来的人意味着什么。

  经过审判之后,她很长时间里是很坚强的。男主迈克给她送去录音带,听到了久违的朗读之音,汉娜如饥似渴地听着,沉浸在文学的世界中,自然而然地开始学习文字,她开始从图书馆借书,一个字一个字地开始学习,由此寄信给迈克。这段感人至深……

  从某种角度来说算是脱离文盲之后,汉娜真切地了解了自己所做的事。也许那并非出自她的恶意,但做过的事不可磨灭,死去的人也不会再复生。汉娜与迈克再见,似乎没有了她在狱中听磁带的感觉,她发觉自己面对迈克没有了原先那种感觉,因为她发现了自己灵魂上的罪恶,是她自己无法原谅自己,那是天性善良使然。汉娜最终选择了自杀,我并不震惊,但还是为她流泪,她的悲剧无以言说,一生的孤寂和脆弱,即便她死了也没有人在意,除了迈克。

  汉娜没有朋友、没有亲人。她的一生真正像是一颗尘埃一般,她一个人居住在一个昏暗的地方,没有朋友来看望她,与迈克的相遇是因为她的好心。种下的善因终会结出善果,却无法磨灭她一生的悲凄。她一个人呆在小小的角落,外面的世界变得很快,汉娜跟不上脚步,但她还是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并且深陷其中。人们无法了解她,也就像迈克的一个朋友所说,一个杀死了300多条无辜的生命的人,了解她干什么?!但是她也是一个人,她也有生命,有感情,我相信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无奈。我们有自己的立场,对于别人的想法和别人对自己的想法都是无可厚非的。所以汉娜并不怪任何人,从某种角度来说她也是幸运的,她所看不到的一切在外人眼里是无法容忍的,但在她大部分的生命中她由于自己的无知而被隔离在外,并没有意识到。

  汉娜的不幸只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文盲所带来的悲剧也在她的身上被放大,这是艺术的魅力。

  再说精神和肉体的问题。在影片中,这一段的尺度拿捏得恰到好处,真正的爱情是包括精神与肉体的。肉体的一定尺度给了影片一定的美感,也让影片中的人更有温度,更有人性。迈克与汉娜在这两方面都有着契合,但也有着矛盾的地方,他们毕竟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迈克是一个知识分子,而汉娜不同。但是因为阅读,他们真正的灵魂得以相遇,这是跳出了世俗的世界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我们是独立的个体和生命,我们都有追求未来的权利。但是我从影片中更明白了一点,为我们所得到的我们必定付出了同等的代价,上帝是公平的,若你无法忍受疼痛,你就无法享有对等的幸福。所以对于身边的悲哀我便能接受了,这是选择带来的结果,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而我们每一个人,也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上帝是公平的……

  望汉娜安息,迈克幸福。


【观看朗读者电影观后感】相关文章:

电影《朗读者》观后感范文08-18

观看朗读者第12期观后感01-12

观看战马电影观后感影评08-07

观看国王的演讲电影观后感08-10

观看祝福鲁迅电影观后感08-02

观看《暖春》电影观后感06-19

观看孩子的天空电影观后感07-21

观看英语电影观后感作文07-24

观看草房子电影观后感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