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合理化建议

时间:2022-08-03 19:25:57 建议书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小学教学合理化建议范文

  小学是我们升上初中之前学习的阶段,在教学上,我们可以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小学教学建议书,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关于小学教学合理化建议范文

  目前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状况实在是让人堪忧,记得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专门为小学校长写了一封公开信,对小学教育的重要性阐述得非常清楚,并对加强小学教育的研究与管理提出了十分诚恳的意见,在我看来,小学教育水平对整个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决定性作用。可是,很多小学教育工作者还没有真正的觉醒和行动,仍然不能从“应试”的思维中走出来。针对这一情况,在今年全县年度教研工作例会上,我对小学教育提出了如下建议:

  1、追求小学教育的“童心、童真、童趣”本应有的内涵。当前,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已经没有“儿童味”,这是非常可怕的,很多教师对儿童世界根本没有必要的认识,更谈不上想办法引导孩子们在儿童世界里享受学习的乐趣,结果有很多孩子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对学校生活感到恐惧。

  2、必须把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同情心、责任心和意志品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成年人,我们都会充分认识到这些东西是多么重要,可是,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谁去认真研究,小心对待过?大多数人,常常用成年人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去驯服孩子,教师俨然成了一个道德审判员,把一些在孩子们看来不值一提的“错误”小题大作,让一些孩子从小就不能抬起头走路。

  3、高度重视学习的基本技能训练。学习的基本技能的掌握主要应该在小学阶段,比如:阅读、观察、体验、动手、思维、运用、表达等等,这些技能和习惯,从一个人的一生成长来看,这比那些现成的知识要重要得多得多,我们应该把知识的传授当成训练这些基本技能和习惯的载体,让学习过程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直接地把知识灌进孩子的大脑,不然学生就会陷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的泥潭之中。

  4、认真研究对小学生的学习评价。对小学生的学习评价,应该特别重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劳动付出”的评价,而不是结果,或是考试的分数。如果我们的教师早早地把孩子们引导到“为分数,为名次”而学习的话,那么孩子们从小就会把学习本身的兴趣放在脑后,而去关注自己对考试内容的学习和掌握,长此以往,他们就会牢固的认定“学习就是为了考试,为了获得高分”,这种导向必然让学习过程变得平淡无味,更严重的是让一部分学生早早地被大家认定为“差孩子”,而变得没有自信。

  5、切实改变对小学教育的评价与管理。我们对小学教育的评价和管理的指导思想,是改进小学教育现状最根本的要素,很多管理者仍然简单地以考试成绩作为管理小学和评价小学教育质量的主要指标,这是小学教育畸形发展的“罪魁祸首”。作为一名有良知和有责任心的管理者,我们应该彻底放弃“以考试成绩为导向”的评价办法和管理模式,真正地把学校校长和教师们引导到“培养人”的领域里来。

  小学教学合理化建议篇二

  一、教学准备

  第1条 学习课程标准,明确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目的、要求和内容。除重点掌握任教年级教材外,还应熟悉小学其它年级教材,了解教材编排体系,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英语基础,制订学期授课计划。

  第2条 认真钻研教材,明确各单元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注意单元间知识点的互相衔接与渗透、教学内容的滚动和复现;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使用教材,可对多种教材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第3条 个人备课或集体备课,应分析学生语言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备课时认真参阅相关教学参考书,关注学生语言知识输入的实践过程和语言能力形成的体验过程。

  第4条 做到一课时一教案。教案设计要确定本课时目标要求、重难点分析、媒体准备、教学过程(要体现学生活动的内容)、板书设计和活动作业。教学目标设计要明确具体、可操作,教学设计应结合教学内容有效运用听做、说唱、玩演、视听、读写等教学手段。

  第5条 在书面备课的基础上,教师必须对要呈现的说唱、表演、视听、读写等作品提前进行聆听和实战演练,尤其应多听读模仿教学录音,自身正音,尽可能呈现给学生标准的语音语调,使教学具有丁定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课堂教学

  第6条 课堂是小学生接触和使用英语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语言发展实际,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习活动,养成学生敢于开口、乐于表演的良好习惯;善于观察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策略。

  第7条 精心设计有效的活动和任务。活动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活动设计应遵循目标明确,体现梯度,操作简便的原则;活动示范要到位,让学生明白活动的步骤与过程,活动参与面要广;活动成果应有具体展示,对活动的开展和学生的表现应进行及时反馈。

  第8条 创设语言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教学需要,有效利用实物、图卡、简笔画、录音、录像等多种媒体手段,以及师生肢体语言,引导学生参与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特定情景下运用所学语言材料做事的能力;避免情景创设过分豪华复杂,忽视语言运用的现象。

  第9条 小学英语从“听”起步,听是说的前提。小学生语言敏感性强,乐于模仿,教师应培养学生静心听示范发音、先听模仿再说实践等良好的听说习惯,使学生充分感知英语的语音语调特点;无论是语音还是词汇教学,对话还是课文教学,都要先听后说,以听带说,在培养听说能力的同时,注意阅读能力的培养。

  第10条 明确视听教学要求,保证学生视听时间平均每周20—25分钟,每学年不少于10小时,使学生能看懂程度相当的英文动画片和英语节目。要尽可能选用纯正地道、原汁原味、体现英语文化特色的视听材料,给学生可理解的语言输入量,发挥视听媒体对小学生良好的语音语感形成的积极作用。

  第11条 英语朗读和背诵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语音、语调、节奏、语感,也有助于学生听、说、写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因此,示范朗读十分关键,教师应注重精选录音材料,选择标准的范读和领读。提倡学生在听模仿的基础上,自由读,有感情地朗读和诵读。避免集体朗读拖音明显,节奏较差,语速偏慢等现象。

  第12条 重视英语书写和初步写作能力的训练。通过抄写、默写、听写,句子改写、说后写、短文仿写等方式培养学生写的能力。教师要规范板书,注意大小写笔顺、笔画和标点符号的示范,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习惯。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帮助学生学习和欣赏英文的手写印刷体、意大利直体或圆体等。

  第13条 教学中应以主要的语言点为主干,积极带动旧知,注意知识的滚动运用,通过铺设关键词、关键句的方式,搭建语言“脚手架”,帮助学生明确语言框架,达成语言运用;对新的语言材料提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避免过多的语法讲解。通过语言实践,引导学生发现、总结语法规则,为形成学生良好的英语思维品质奠定基础。

  第14条 在日常教学中坚持语音教学的渗透,使学生了解、掌握一般发音规律,提高认读、拼读能力。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英汉词典”等工具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第15条 积极采用小组合作的课堂组织形式。注意组与组之间、组中成员之间的合理分工,教师要合理调控时间,并在组间巡回指导,避免小组活动时学生不参与,或只有个别学生参与的现象。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述、认真倾听等良好的合作习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发展的机会。

  第16条 课堂组织要尽可能运用英语,必要时运用母语,Speak Englishmmuchaspossible ButdOspeak Chinesewhen“is necessary。教学指令和语言组织要简洁明了,动作示范要准确到位;力求发音正确,口齿清楚,教态自然。

  第17条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回答,应给予客观的评价,不要重复学生的语音或语法错误,选择恰当的语气和方法进行纠正,给予真诚和正确的反馈;应给予弱势学生表现的机会,宜采用激励性评价,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第18条 每堂课的最后应留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整理、巩固与反思,尤其应注意听、说作业的指导和反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对有潜能的学生提出适当的拓展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三、作业与评价

  第19条 精心选、编作业,题量适当。针对学生的学情分层布置,指导学生认真、独立完成作业;作业批改、反馈应及时,可适当结合面批,做到表扬鼓励和严格要求相给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第20条 作业形式要多样化,应采用口头与书面、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三、四年级课外作业以磁带跟读、听说模仿、课文背诵、录音作业为主,五、六年级在听说朗读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读写练习和美文诵读。

  第21条 小学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倡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英语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作为学生英语学习评价的`主要依据。

  第22条 小学英语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教师可采用课堂学习活动评比、学习效果自评、同伴评价、学习档案、问卷调查、访谈、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等形式多样的评价活动。

  第23条 提倡行为表现评价,可以采用对话创编、课本剧表演、故事创编、情感朗读、歌曲演唱和书面成果展示等形式;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并做出适当评价, 同时引导学生对同伴在活动中的表现做出积极的评价等。表现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

  第24条 三、四年级的期末或学年评价应采用与平时教学活动相近的方式进行,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观察、对话交流、课文朗读、学生表演和创编等方式,考查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五、六年级的期末或学年考试可采用口笔试结合的方式,口试要考查学生实际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笔试主要考查听、读技能和书写规范。建议口试、听力部分占试卷总分的60%。注意控制试卷难度,使85%以上的学生能感受到成功。

  第25条 终结性评价可采用等级制或达标的方法记成绩,不用百分制。不要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排队,并以此作为各种评比或选拔的依据。

  第26条 以市、县(市、区)实施的区域性评价要以质量监控和抽样分析为主,监测的目的在于发现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的应有利于推进课堂教学符合课程目标要求,促进学生语言发展。

  四、课外资源

  第27条 要积极利用学校宣传橱窗、教室墙壁及黑板报等设施创设英语氛围;利用校园音像资源,网络信息,为学生定时播放原汁原味、形式多样的视听内容;根据学生的水平精选经典美文帮助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鼓励学生开展课外视听、课外阅读,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第28条 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可在校内为学生定期举办英语节;以英语社团为组织开展英语歌曲、儿歌、讲故事、演讲、英语短剧等选修课;定期举办英语沙龙、英语角、英语墙报、英语小报展示等活动。

  第29条 密切家校联系,帮助家长了解英语学习的目的、要求、方法、进程和孩子的学习情况;鼓励家长创设家庭英语学习的氛围,如通过每天定时播放原汁原味的录音或音像材料,帮助培养孩子良好的语感。

  第30条 教师应加强英语口语、说唱表演、书写、简笔画、课件制作、教具设计等基本功的学习和修炼;注意教学媒体资料的收集、开发和保管,重视资源共享,提高媒体使用的效益。

  小学教学合理化建议篇三

  一、从《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习作教学的要求来审视四年级下册习作部分的编写

  四年级下册的习作是由第二学段习作向五、六年级段习作过渡的最后一个学期,因此,这学期的习作担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所谓“承前”,也就是要对完成第二学段习作任务的情况来一次“盘点”;所谓“启后”,也就是要看这个学期的习作将为以后的习作做了哪些铺垫。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有必要先对《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这两个不同学段习作教学的要求做一番比较,研究一下不同学段习作教学要求的继承和发展。

  (一)关于《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与第三学段习作要求的比较

  将《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与第三学段关于习作的要求进行比较,最为显著的变化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要求的提高。

  第一,搜集素材要求的提高。第二学段的要求是“留心周围事物”,而进入第三学段以后,则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两相比较,在搜集和储存习作素材上,最为明显的变化是要从“留心”提高到“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用一句话概括,“有意注意”的程度明显提高。

  第二,动笔成文要求的提高。对学生的习作,第二学段的要求是“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进入第三学段后,则要求学生“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常见应用文。”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在习作的操作层面上,我们要关注从第二学段的“尝试”和“不拘形式”,走向第三学段的更加清楚、明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象的过渡问题。

  第三,修改习作要求的提高。第二学段强调的是“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而到了第三学段则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两相比较,从修改习作的角度来看,第三学段的要求无论是难度和复杂程度都较第二学段明显提高。因此,四年级下册的习作修改,我们一方面要将已经学会的修改明显错误词句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要选准适当的时机,逐步提高修改的范围与规格,为向第三学段能够达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的水准做好铺垫。

  (二)关于本册教材习作部分的编写

  明确了第二、第三学段关于习作教学要求的变化,让我们再来看四年级下册习作教材是怎样编排的吧!这册教材共安排了7篇习作。它们是:

  1写建议:春游活动去哪里好。看谁理由讲得最充分。可以配上插图或附上照片。

  2写推荐文章:推荐班级里在阅读、表演、保舰礼仪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可以推荐一人,也可每方面各推荐一人。注意有详有略。

  3写自己的新发现: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答案的?

  4围绕着最近发生的一些值得关注的事情谈谈自己的看法,再写下来。

  5写植物:从校园、公园、广场或家庭附近选择一两种植物,把观察、研究成果、想法、感受写下来。

  6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和别人讨论,也可以留心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书籍里有关这个问题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认识写篇文章,题目自拟。

  7组织、参与一次体验活动,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统观这学期要写的7篇习作,并与已经练写过的三年级上下两册的习作相联系,我们不难发现以下的变化:

  第一是习作话题的范围有明显扩大的趋势。

  统计三年级上下两册中的16篇习作,就其习作所涉及的内容而言,大多数的要求是写写自己,或在家庭、学校里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到的人和事,或者是自己直接参与过的活动,而需要学生从社会与大自然中搜集习作素材的仅有3篇。即便是猎取素材的范围有所扩大,教材要求的参考的材料,也大都是学生可以找得到的图片、短文、玩具等。但进入四年级后,关于习作素材的来源已经明显增加了取材于社会、自然的比重。仅四年级上册的7篇习作,就有3篇需学生走出家门和校门,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去搜集习作素材。比如《习作1》设计节日;《习作3》以书信的'形式介绍自己的家乡;《习作7》给来自社会生活的照片或插图配文等。而在这一册教材的7篇习作之中,直接或渗透着要求学生从社会、自然,及其他媒体搜集习作素材成分的就有5篇之多。比如《习作1》给春游活动写建议书;《习作3》写自己在自然界中的新发现;《习作4》围绕最近发生的一些值得关注的事情谈谈看法,再写下来;《习作5》从校园、公园、广场或家庭附近选择一两种植物,自己观察、研究并把成果、想法、感受写下来;《习作6》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和别人进行讨论,也可以留心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书籍里有关这个问题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认识写一篇文章等。

  有调查显示: 小学生写作素材的来源依次为家庭、学校、社会、自然和其他媒体。这其中以家庭和学校生活为学生习作素材的主要来源,因为他们的年龄尚小,社会活动较少,所以,他们只能对社会现象的表面现象有所感知,只能用自己的是非观对各种社会现象做简单评价,而且年级越低的小学生,活动的范围就越小,所能搜集到的素材就越有限。因此,在进行本学期的每一次习作之前,我们必须为学生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搜集习作素材创造条件,必须通过多种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培养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从社会、自然或其他媒体上有意识搜集习作素材的能力和习惯。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二学段习作向第三学段习作过渡的一项要求,也是不断提高小学生搜集和存储写作素材能力必须迈出的重要一步。

  第二是对动笔成文更加强调明确具体。

  首先,从教材的编排来看,本学期习作的要求已比过去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如在《习作1》中就提出了“看谁理由讲得最充分”;《习作2》提出了“注意有详有略”。特别是教材提供的可供学生参考和模仿的例文,在篇幅上已较过去明显增长,描写与叙述更加细致、具体。这从一个角度暗示我们:本学期的习作,一定要在坚持减少限制,让学生放开手脚的前提下,不断地提醒他们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注意把文章写得具体一点,详细一点。之所以这样做,是为向第三学段能把文章写得“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做好准备,打好基矗

  其次,本册习作教材还暗含了习作应当具有初步的、有条理的叙述和描写的基本要求。比如《习作1》中提出的“看谁理由讲得最充分”,实际上就已经蕴含了写文章时,应当注意条理性的要求。你想,既然是要讲理由,首先是要有根有据,而且要有个条理,“胡子眉毛一把抓”,别人就很难明白你的意思,再有理由,别人不明白,那也没有用。所以,只有把这样两条都落实了,才能够算作真正意义上的“理由充分”。当然,暗含只是具有这个成分,还不是明确的规定和标准,我们在教学时,适当引导和提倡是应该的,但不要强行规定、限制。这一暗含成分的存在,又一次告诉我们:这一册教材的习作,较第二学段前三个学期的习作已悄然提高了要求。

  另外,进入本学期以后的习作,对表现手法的要求也有所提高。比如《习作1》的写建议。教材所提供的两篇例文表现的手法就是不同的。前一篇例文是以记叙的手法写成的,而第二篇则采取分条目说明的方式写成的。前后两篇例文放在一起,明确地告诉我们:目的相同的建议,写法是可以不同的。

  第三是修改习作的难度有所提高。

  关于修改习作的要求,教材虽然没有直接标明,但是,从教材所选用的可供学生参考的例文来看,它们的篇幅已明显增长,结构形式和表现手法也更加丰富多样。这就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进入四年级下册的习作,不但成文的要求提高了,修改习作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了。

  二、从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部分的编写意图和体例来看本学期习作教学的实施

  明确了《语文课程标准》第二、三学段习作教学的要求,了解了本册习作部分在整个习作教学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教材的编写情况,随之而来的便是如何操作的问题了。围绕这一问题,建议如下:

  (一)在习作教学的进程中,密切关注学生写作兴趣、观察能力的提高以及观察习惯的养成。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习作提出了“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要求。因此,本学期的习作教学,不能死死盯住技术层面的操作,而是要在关注如何扩大搜集写作素材的范围,如何提高写作和修改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写作兴趣、观察能力的提高以及观察习惯的养成。

  大家知道,兴趣、能力、习惯都是内隐的非智力因素,是习作教学非常重要的目标之一。现在的问题是: 兴趣、能力、习惯都是很难用计量的方法进行定量测评的。所以,在本学期习作教学的进程中,一定要通过对学生参与习作时的情感、态度、方法、行为的变化,与习作结果的观察、统计,采用纵向对比和抽样测评等方式,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分析,不断地对这三个方面的落实和进展情况进行排队摸底。比如,关于学生平时对习作兴趣和习作潜能情况的观察与分析;关于学生习作成果的统计分析;关于学生动笔热情和能力的分析……

  总之,我们要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方式与多种渠道进行综合调研,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大培育非智力因素成长的力度。绝不能单一地、紧紧地盯住学生的习作结果,更不能仅凭考卷上的一篇习作论成败、论“英雄”。

  (二)在习作教学的进程中,牢牢抓住习作的核心与关键,在“得心应手”上狠下功夫。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我们认为:这一定义的核心理念,可以用"得心应手"加以概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既是"得心"的源头,又是"得心"的渠道;"进行创造性表述"的实质是从"得心"成果向"应手"转换的要求,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则是"应手"所要达到的目标。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习作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得心应手"的基本能力。结合本册的习作,在落实这一核心理念上,我们觉得,尤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点是要关注学生"得心"的渠道与储备情况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了"米"而硬要"做饭",就连"巧妇"也会感到为难的。习作不也是如此吗?因此,习作之前,首先要准备好"下锅之米"--与这次习作话题具有相似性的习作素材。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习作"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解决好习作素材的储备问题。这也就是说,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逐渐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锻炼他们的观察、感受、思考、想像能力;另一方面是要不断地强化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善于搜集、储备习作素材的意识,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身心去体验,用自己头脑去思考。尽量减少那种"一对一",为习作刻意安排的、带有直接搜集习作素材任务的"演练"。实践告诉我们:那种未曾活动先布置习作任务的做法,往往会事与愿违,活动不开心,习作素材也没有得到多少。"带着镣铐跳舞,总是难以尽情舒展自己的潜能"。

  第二点是要关注习作动机的诱发,要注意习作关键环节的指导,促进从"得心"向"应手"的创造性转化

  《语文课程标准》认定:"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应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就习作教学而言,最为重要的是通过我们的教学,让学生把得于心的东西,创造性地转化成"应手"的成果。

  怎样做才能促进这种转化呢?首先是诱发习作动机的问题,然后是"写什么"、"怎样写"和"写成什么样子"的问题。我们认为:《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二学段习作要求中所说的"乐于书面表达"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诱发学生的习作动机,把习作变成他们的一种需要,从原来的"教我写"变成"我要写"。对此,张光鉴先生在《相似论》中曾明确提出了"只有在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振动,才能使学生与所学知识产生共鸣;只有发现知识间的相似性,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观点。(张光鉴等著《相似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第227页)现在,就让我们先从教材编写的角度,去看看是如何诱发学生的习作动机的吧!

  打开教材,你会发现:这册教材的习作设计,篇篇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具有相似性的情境。其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创设情境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间的共振去引发他们的表达欲望。《习作1》就这样写道:"春天来了,建议班级举行一次春游活动,去哪里好,大家先把自己的意见写出来。看谁理由讲的最充分。/某校四年级(1)班,今年春游前开了个讨论会,结果,钱学亮和华健勇同学的建议被大家采纳了。"你看!在这一段提示中,春游前开了个讨论会,研究"去哪里好"的问题,并要求"先把自己的意见写出来",就是一个创设与学生已有经验具有相似性的生活情境去诱发习作动机的范例。可以想见,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一定会对写好春游的建议产生浓厚的兴趣,一定会产生"乐于书面表达"的内在动机。

  我们说,尽管每次习作的导语不尽相同,内容也有很大差异,但所要达到的目的是相同的--诱发他们的习作动机。因此,只要我们能用好教材,按教材的要求组织好创设交际情境的活动,从而引发学生内在的写作动机,变原来的"要我写"为"我要写",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进入不吐不快的境界是完全可能办到的事情。

  写什么?是在诱发强烈的习作欲望后,呼之欲出必然要求。为此,本册教材采取多种方式去激活学生已有的写作储备。归纳一下本册的7次习作,大体采用了5种方式去激活学生的写作储备。

  一是列举法。《习作2》、《习作5》都属于这个类型。比如《习作2》的提示语就提出了"你们班级里在阅读、表演、保舰礼仪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一定不少",那些同学能获得雏鹰争章活动的四枚奖章呢?请你写一篇推荐文章。这其中的"阅读、表演、保舰礼仪等",就列举了可供学生选择的项目。

  二是提问法。比如《习作3》就是这样设问的:"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你是用什么办法解决找到答案的?"

  三是提示法。比如《习作4》中的"生活中经常发生一些事情,值得我们去关注,请围绕最近发生的这类事情,相互谈谈看法,再写下来。"

  四是讨论法。比如《习作6》中所说的"请从以下几个问题中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展开讨论。"

  五是体验法。比如《习作7》中所要求的"组织一次体验活动,""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激活学生习作储备的做法往往是与激发习作动机交织在一起的,我们之所以分而述之,是为了让大家看得更加明白,其实,在实际的操作之中,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

  关于"怎样写"和"写成什么样子"的问题,教材并没有特别强调,采用的是在每一次习作中出示一篇或两篇与学生习作水平相似的例文,用暗示的方法提醒学生:这一次习作可以这样写;可以写成这个样子。在这里,需要提请大家注意的是:例文只是例子,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模仿只是模仿,而不能是依样葫芦的照抄。千万不要把例文变成了限制学生自由表达的"样板文"。小学生的习作一定要在减少限制,放开手脚,让他们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上着力。

  (三)、紧紧抓住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在的相似联系,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

  关注全体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是这一次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习作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也必然要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大量的实践业已证明:语文学习的任何组成部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将组成部分置于整个系统之中,并处理好它与其他组成部分的关系,才能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基于此,在本册习作教学的进程中,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处理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关系的问题。

  1、发现习作与阅读课文内在的相似联系,力求习作与阅读相互促进

  从广义上讲,读与写是相互联系的,读是吸纳,写是倾吐。但是,从读到写,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内化与积淀的过程,一一对应、立竿见影的想法与做法,常常会陷入捉襟见肘、难以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所以,真正意义上读写结合,是发现与把握阅读与习作之间内在的相似联系,逐步实现吸纳与倾吐的交融与互动。

  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习作虽然是作为相对独立的系统呈现的。但它依然和阅读教材有着这样或那样内在的相似联系。你就拿《习作1》来说吧,教材之所以把这次习作安排在这个位置上,显然与这组课文《走,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古诗二首》的内容有关。当然,这种相关或联系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联系,而是宏观的、内在的。所以,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意课文对习作的引领作用;在进行习作教学时,要鼓励学生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表达。你比如,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情况下,要提示学生注意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词语。句子、章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那样:"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2、寻找习作与口语交际的相似性,处理好习作与口语交际的关系

  本册教材《练习1》中"口语交际"的内容是"推荐或自我推荐"。而《习作2》恰恰就是要学生写一篇推荐文章:推荐班级里在阅读、表演、保舰礼仪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应该说,这两项练习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因此,口语交际中的许多经验是可以迁移到习作中来的。

  以上的例子告诉我们:在学生已经进行过的口语交际的练习中,有许多是与本学期的习作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内在联系的,我们完全可以以前车为鉴,采取温故而知新的策略,促进从口语交际向习作的正向迁移。其关键是寻找、发现它们之间的有机的联系。

  3、充分利用综合性学习、探究性活动带来的动笔机会,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提高写作的本领。

  实践证明: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及探究性活动的开展,能够给学生带来许多动笔的机会,我们一定要抓注用好每一个动笔的时机,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习作能力。问题是要我们,审时度势,见缝插针,适逢其时,水到渠成,让动笔写作真正成为开展饶有兴趣活动的一种需要、一种必然。

  教材是搞好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平台,但它同时又需要我们去开发,需要我们以此为基点去进行二度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牢牢地把握《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习作教学一定能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小学教学合理化建议】相关文章:

小学家长的合理化建议书09-29

对小学教育的合理化建议范文(通用10篇)10-17

给超市的合理化建议09-24

对大学教学工作合理化建议(精选11篇)11-14

给大学老师教学方式合理化建议11-10

写合理化建议的格式10-28

行政部合理化建议07-24

关于对电工的合理化建议11-09

合理化建议书08-18

质量合理化建议范文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