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

电影英国病人的观后感

时间:2021-11-26 13:22:01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关于电影英国病人的观后感

  《英国病人》是米拉麦克斯影业公司出品的一部爱情战争片,根据著名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获奖同名小说改编,演绎“英国病人”与汉娜两人跨越时空的爱情悲剧。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电影英国病人的观后感,仅供参考。

关于电影英国病人的观后感

  关于电影英国病人的观后感篇一

  有一种电影,它能让你回味并且思考生存的意义与爱情的真谛,它的斑驳光影能封存在记忆里永远不会褪色;有一种爱情,他能把生命中曾经失去的美丽转化为一卷无影无形的胶片珍藏在心中,如酒一般越存越醇。有一部叫《英国病人》的影片,它让我们在流畅大气的影象里见证了烽火年代的点滴印记。当这些承载着情感与回忆的胶片在闪烁的记录中被复活时,爱情与人性的美好得到了最完美的呈现,并让我们在这段超越了国界与道德的战火爱情中,享受到心灵回归自我的宁静,品味到生存与命运的变幻莫测,并带着永远无法企及的爱情梦幻奔向永恒。

  影片《英国病人》改编自著名作家迈克尔·翁达吉曾获普立兹等各项文学奖的同名爱情巨著。小说讲述了两个哀宛感人的爱情故事,虽然两段故事的结局完全不同,却又意想不到的纠葛在一起。并把爱情这个人类永恒的主题放置在残酷的战火年代,悲叹出命运与情感的无常,形成一部关于爱、关于人性的史诗画卷。如果说作家迈克尔·翁达吉用挥洒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烽火岁月的人性浮雕,那么英国著名导演安东尼·明格拉则用深沉细腻的光影释放出爱情的光辉,并用时空交错的手法展现出心灵渴望超越的深层意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名在沙漠中意外坠机导致全身烧伤的男子被救起,身处意大利的加拿大籍护士在荒废的修道院中看养了他。这名如迷一般的英国病人开始每天向善良的护士诉说一段迷样的爱情故事。这段爱情将两个生命紧紧的连接在一起,超越了信仰与伦理,冲破了国界与道德。似乎世间的一切在这样的爱情面前都是苍白而软弱的,但这份执着的爱却在残酷的现实下也如玻璃玫瑰一样脆弱的不堪一击。然而,难以控制的战火却毁灭了英国病人和他的恋人,他们死于战争,更死于爱情,死于难以控制的“拥有和被拥有”。为了爱情挺而走险的欧洲贵族,擅离职守的英军护士,内心充满矛盾的锡克族士兵,被砍掉两根手指的双重间谍,这些受到战争重创的人们都有一种超越的渴望。这种渴望潜藏在被制约、被规范了的人性底层,就犹如那被掩埋在荒漠之中的古老壁画。

  在回忆与现实互相交错的时空下,影片中的所有人都成为了战争的受害者,他们在人性,国界与战争的面前都显得是那么软弱与渺小。虽然他们自身的爱是具有毁灭性的,但却无法与战争所带来的灾难相比。也许在战火中脆弱的生命只有超越战争,回归到爱,回归人性才能得到心灵的平静。于是,英国病人的爱情在影片中被演化为某种符号,象征着个体在战争中的精神创伤,传递着关于忘却与记忆、伤痛与疯狂、精神与欲望的种种信息。身受战争重创的人们,渴想着用爱来呵护与滋润自身;“英国病人” ,就成为了一种走向文明的人性象征。而战争在影片当中,就如同那漫漫大漠 ,蛮野又空秃 ,凌人而酷吏,宛若是一抹罪恶的荒沙。

  或许乱世中无法把握的爱情,都透着一种悲凉,因战争失落的情感也让人无奈。而在战火中演绎的爱情故事,蕴涵了太多的深情与无奈。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只有在乱世中才显得夺目和珍贵,战争也只有在爱情的叹息面前才显得既残酷又无力。影片中的英国病人在面对死亡时是无悔的,正象他的情人临死时在日记中写到的那样:我们虽死,但却饱含着爱与经历。他们在生活上、情感上的纠葛与冲突全来源于自我身心的迷惘与彷徨。经历战火的洗劫后,英国病人也似乎只能生活在对往事的回忆当中,希望能从思索中重新找回人生的方向,逃避着思想与情感的痛苦与折磨,也许他那颗充满遗憾的心灵永远也找不到心灵在战争后的归宿与宁静。当道德的大厦倒塌后,当信仰的天平失去指针后,这些从战争暴力的漩涡中幸存下来的人,将要受着比战争本身还要沉痛的创痛。

  这部耗资仅两千七百万美元的《英国病人》一举获得了第6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电影配乐等9项大奖。评论界更是对这部由英、美、法多个国家参与制作的电影格外珍爱,盛赞它是一部“多年不见的佳作”,是自《日瓦戈医生》以来最浪漫的史诗片,堪与《阿拉伯的劳伦斯》相媲美。一位欧洲的评论家甚至把它看作是对经典文学进行改编的一座新里程碑,并让银幕重新返回到产生《乱世佳人》、《永垂不朽》等电影的黄金时代。而影片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功,也让导演安东尼·明格拉,彻底成为了继英国著名电影大师大卫·里恩之后,又一位善于驾御浪漫史诗的国际型大导演。

  作为独立制作的一个颠峰,《英国病人》不但在找寻着电影史上的诗意传统,也充满着对精神自救的无限隐喻。作为影像的财富,《英国病人》给世界影坛留下了简约而凝重的一笔;作为历史的记忆,《英国病人》更让我们缅怀着那些散落在时间深处的爱情故事。也许这个世界上能存留于人们记忆之中的惟有战争与爱情,前者带来无法忘却的痛苦,后者带来不可磨灭的幸福。而战争中的爱情,就宛如生长在痛苦悬崖之上的小小幸福,总能为人吟唱。

  关于电影英国病人的观后感篇二

  他有一双深邃的眼睛,眼光能够直接渗透你的灵魂。他有高高的鼻梁,能够给你温暖的避风港湾。他有一双极赋灵感的手,能够测绘地图,更能够触摸你的孤独。

  她有一副迷人的面孔,能够让你忘记一切。她有天生的幽默感,让你乐意呆在她的身旁。她有从容淡定的眼神,若即若离,令人捉摸不定。

  他和她,相爱在战争年代。她为人妻子,能够爱上他已是不易,能抛开世俗的纲常,跟他在一起,更需要勇气。昨天晚上和朋友聊天,说了一句话,“懂我已是难求,志同道合对我来说就算是半个完美”,剩下的那半个完美,我觉得就应该是他和她的这种爱之深和心底里的不离不弃。

  她因为爱他,引起了丈夫的嫉妒和恨,丈夫本想三个人同归于尽,结果自己先丢下了性命,留下了满是伤痕的妻子。她可爱,她想埋葬在自己家乡的花园里。但她死在了山洞里,灯光用完,面对无边无尽的黑暗,她在想些什么,是幸福还是不幸。如果她知道结果是这样的,是否还会让他去找医生。她死去的时候很安详,像是一个熟睡的婴儿。她是幸福的,有自己爱的人,也有爱自己的人,这在世间已是难求。

  他为了救她,把测绘的地图给了德国人,因为英国人不把他当做一个英国人,他只能投靠德国人,做的所有一切都只是为了爱她。他为了埋葬她,飞机坠毁,浑身烧伤,最后在医生的朗读声中走向天堂。医生朗读的是她在漆黑里留给他的话。他们死得都很安详,似乎他们来到世上就是为了这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是爱情夺走了他们的生命,但他们死而无憾。他们约定,互不占有,他最讨厌的是占有别人和被人占有。她最终占有了他,她活在他的.整个心理。他也占有了她,她最后想到的就是和他高高兴兴的在一起,还有很多好友。她这样的女子,世间少有。不是具有高大灵魂的人爱不起。

  也许爱情就应该这样,轰轰烈烈,灿烂一时。现在才知道能够拥有爱情的人是多么的幸运,不管遇上多么大的风浪艰险,始终有一个灵魂在陪伴着你的灵魂。不会让你有对死亡的恐惧。从容面对死亡,试问世间有几人能够做到?

  关于电影英国病人的观后感篇三

  现实生活中的爱情经常是淡如虹丝却温暖如初,也不免伴随着容忍和理解。所谓容忍并非单就对于爱人来说,容忍自己更是令人煎熬的一关,在爱情沐浴之下,它不仅重新点燃我们面孔青春的幻想,更令我们在承受爱与付出爱的同时懂得从生命的另一端审视自己,让我们学会骄傲,学会自卑,试炼勇气,体验距离,最后破茧成蝶或在一个美丽的黄昏飞舞之后幸福的凋落,或从此迷惘在所谓姹紫的嫣红之中。

  为什么会觉得《英国病人》是很好的一部爱情剧呢,况且实话说本片用于反战的寓意也着实不少,但单凭一个凄美绝无法勾勒出无垠沙漠的冷漠和掩埋在这背后的热情,也无法让雷夫范恩斯的双眼重新影射下那一缕淡淡的蓝。

  怀疑爱情不是没有道理的,在不同人心底的内蕴也同样注定了它本身的复杂。范恩斯曾经就是个旁观着的绅士,混杂着他孤独而迷惑的文字令他的小说满是破尘破土的无奈。“车,坏了的车,人拉的车,都是车,没有什么不同”形容词显得如此虚无缥缈。“爱,绝望的爱,孤独的爱,热情的爱,同样是爱,却有很大不同”克丽斯丁这针锋相对的反驳就像是范恩斯那片沙漠一样单调无边的感情天空上被吹开的第一片云彩。影片就这样通过简单的一场对手戏,一下子阐明了两个主角的感情基础,一个在徘徊,一个在等待。片中的篝火十分精妙,在火光的映衬下,画面变的温暖而热情,拉近了所有心的距离,然而我们却很难随之而情绪高涨,这也是令人称谓的地方之一。导演安东尼明格拉聪明的利用倒叙手法重温这场邂逅,由病床上的范恩斯通过回忆来引出曾经的鼓点和笑语令影片的气氛自然的流露出无可挽回的淡淡忧伤,将全片的基调“温柔”的把持在了一个一致的水平上,令所有纵而燃烧的激情都渗透出不可思议的冷静和无奈。

  就如片中所说“心是由烈焰铸成的”。火热的感情怎么能一直被压抑和隐瞒。岩洞墙壁上满是游泳的小人,克丽斯丁静静的用朱红临摹那个姿势的同时,她更在体会那种心身自由解放的意境,除掉所有衣物的牵拌,随着河流飘荡辗转,和所爱的人一起纠缠流连直到用尽生命的温度,这种一笔笔画上的形体充满了渴望的炙烈和空灵的美好,是一种情感的极韵。赠送自己的画则是希望得到范恩斯对这种想法的认同。相对而言,范恩斯则是一直在情感的边缘犹豫不绝。

  距离,如何把持距离是爱情道路上的一道难解的迷题。影片的表达也很有意思,片中有两处“碰头”,第一次是在岩洞中雇佣工的头碰在了岩壁上,马上就有范恩斯朋友关怀的问候,两人还嬉笑不已,关系十分融洽,但过于靠近和表面化过强的友情马上就直接导致了紧随其后沙漠中的车祸。第二次碰头是在露天电影院,克丽斯丁说“最好别再见面了”以后头碰在了木桩上,很快随之而后两人由于过于频繁的幽会也渐渐被克丽斯丁的丈夫洞察一切。这中唯一的不同就是范恩斯在克丽斯丁碰头后没有上前问候,这正是一种心灵深处的担心和猜疑,口口声声说不喜欢占有和被占有只是在逃避感情对自身的征服。预见了结局的范恩斯用同样的想法解释了克丽斯丁的行动,这个时候的他流露出的是自私的偏激和无助,已厌倦了掩饰的暴躁和发自内心的恐惧,范恩斯这个时候只想同样毁了克丽斯丁,这样感情的波动是理智在人性深处颤抖的结果。所以不难理解范恩斯在最后的知自己并非是痛苦唯一的承受者时,那夺眶而出的泪水,欣喜中搀杂了太多的内疚和悔恨。这个时候的他已经“破茧而出”,他有一个美丽的黄昏,昏暗的灯光下他对克丽斯丁的那番叮嘱就是这个黄昏最美的一片云彩。当克丽斯丁手里的光明渐渐被黑暗吞噬下时,两只妖娆的蝴蝶已经一起漫漫升华成沙漠中连在一起的一坐沙丘,炙热的阳光下散发着奇妙的媚影和温度。

  在片子结束时,范恩斯选择了用吗啡结束自己的生命,似乎从克丽斯丁死后他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将自己的爱情故事告诉了朱丽叶比诺什。心固然是由烈焰铸成的,但太过靠近一样能炙伤彼此的眼睛。比诺什深深明白这个道理。她自己在片中和“扫雷王子”有一个短暂的爱情故事,这个充满浪漫色彩的相识是英国病人的爱情一个明亮的对比,也像是它的第二种结局,当比诺什的男友发生“第三次碰头”时(战友被藏在石像头里的炸弹炸死),比诺什意识到是自己导致男友开始从她的角度审视生命而造成工作失误,她选择了与英国病人截然不同的方式——问候以后,给予理解和放手,帮助自己的爱人抹掉了心底影响他的那个影子。但这个结局却因分手而充满了期望的无尽可能,就好似凡人的一场美丽的好梦,遗憾之余却因真诚而回味无穷。

  导演安东尼明格拉在影片结尾特地在比诺什搭乘的开往佛罗伦萨的卡车上安排了一个小姑娘,毫无疑问——同样的起点,更多的希望。

  影片中的两个爱情故事在结尾处浑然一体,却都不尽完美。当然,战地的背景令这爱情充满了太多的无奈和生离死别,然而这也完全可以视做我们生活中面临的挑战的象征。不变的忠贞,才是爱情永远的主题。

  “你书里的那个k是我吗?”——这始终是我听到过的最美的告白


【电影英国病人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英国病人观后感10-31

英国电影观后感07-05

《英国病人》里的一封情书08-14

电影的观后感06-10

2016年英国电影类专业院校推荐08-12

电影《活着》的观后感想06-25

革命电影观后感06-20

电影心曲的观后感06-30

电影《云图》观后感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