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时间:2022-08-10 12:30:30 观后感 我要投稿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通用39篇)

  《百家讲坛》这个栏目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启发了我们的心灵,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桥梁。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通用39篇)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1

  我非常喜欢看CCTV—10频道的百家讲坛栏目,那里面都是一些很有名的老师在讲历史上很有名的故事。

  其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易中天讲的三国,就是从听了他讲的三国后我又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连环画的三国演义。有些东西尽管听不太懂,但有些大概意思我还是能明白的,里面说曹操是个很有智慧的人,与大家以前认为的曹操有很大的区别,从这个栏目中我可以学会好多知识,我以后要经常看这个节目,如果能到现场去听一下那就更好了。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2

  今天中午,我照常开起了电视看百家讲坛,今天讲的是“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外销瓷的神话”。

  一看见“外销瓷的神话”这个题目,我的心中就升起了两个疑问:外销瓷是什么?它创下了什么神话?原来,在清朝时期,海禁大开,许多外国商船来到中国,用钱来买我们的瓷器,所以就有一种专门供外国人的瓷器——外销瓷。

  外销瓷的样式有三种:中国风格、中国式样、外国图案;中国风格、外国式样、外国图案;外国风格、外国式样、外国图案。我心中的第一个疑问已经被解开了。外销瓷因为有这么多的式样,所以来买的外国人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清朝共出口了一亿多件瓷器,因此人们说外销瓷创下了神话。

  通过这一讲,我懂得了很多知识。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3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的解读《三字经》,里面的内容令我记忆深刻。钱文忠教授讲了人之初性的善恶,他讲了曹操的四个儿子,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同样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相距很大,看起来他们根本不像兄弟。还讲了周处,本性不坏,但由于他父母双亡,没有良好的后天教育,成了一大害。

  但他知道后,诚心改过,为人们做了许多好事。《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历史上的唐伯虎,从小绘画就很有天赋,他的母亲送她去沈周那儿学绘画,学了一两年,他想:哎!师傅绘画也不怎么样,说不定我比他还好呢!然后,他向师傅提出结束学业,他的师傅知道后也同意他满师了。

  唐伯虎离开之前,师傅做好了酒菜就放在一个唐伯虎没有去过的房子里,唐伯虎走进房子,看见里面居然有四扇门,每一扇门外都有不一样的景色,他先不吃饭,看看门外的风景。“咚咚咚”他的头上撞了三个包,终于他知道那些风景是师傅画出来的,他知道了自己太骄傲了,后来他专心致志地学习。

  这告诉我们: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经历,才会有所成。《三字经》告诉我们:人的本性很善良,并不坏,主要是后天的良好教育以及正确的引导,才能成为人才。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4

  这一年以来,我越来越喜欢看《百家讲坛》这个节目了,从中我学习到不少知识,尤其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文学历史方面的相关知识,这让我觉得十分充实与快乐。

  这个栏目一系列节目的播出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尤其是易中天教授品三国、讲汉代风云人物都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讲课诙谐幽默,可以将比较平淡无奇的历史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让人们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当时三国鼎立那纷繁复杂的历史时期,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易粉”,我自己也快成为其中一员了,在迅雷上面下载了许多集《易中天品三国》系列节目,并且推荐同学也看看这个节目,结果反响都很好,看来一个好的栏目还是会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的。

  真的希望会有更多这样好看的电视节目,让大家再看节目的同时能学习到一些知识,这对于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十分有帮助的!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5

  今天是星期天,下午打开电视机看了一会儿《百家讲坛》,说起这个《百家讲坛》啊。我是从去年的某一个时刻在中央电视台无意中发现的,看了一会儿就觉得还是可以吧!印象最深的要属于易中天先生讲的《三国》了。

  虽然我不怎麽看四大名著里的《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结果在中央电视台里看到《百家讲坛》中的“易中天品《三国》”这个节目。我越看就觉得越有意思,所以一看就是老半天(甚至更长)。

  后来又看了《百家讲坛》里的其他节目,觉得也还可以吧。心里好高兴,在这个节目中,我学到了好多好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总觉得受益匪浅。也明白了好多的道理,以后还有时间的话,我想自己还会继续观看的,继续品味历史的味道,哈哈!《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办的不错,我喜欢O(∩_∩)O!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6

  说起《百家讲坛》,我可是它的“超级粉丝”,它独有的魅力令我无限神往。

  每次播出《百家讲坛》,我都怀着无比兴奋、激动的心情去观看。当讲到祖国的民族英雄时,我往往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的屈辱,我又常常难过得哽咽。

  记得有一次,当复兴绍教授讲到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欢喜、激动、自豪占据我整个心扉,我竟忘情地落泪了。这是为祖国的胜利而流泪!还有一次,当隋丽娟教授讲到祖国在外国人面前屈服了,成为殖民地,像一头雄狮还没有完全醒来时,我哽咽了,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为中华民族而哭泣!

  我爱《百家讲坛》可不是图个新鲜儿,而是去关注祖国2500多年的发展史。从尧、舜、禹到末代皇帝溥仪,2000多年的历史是多麽辉煌、多麽灿烂、多麽坎坷啊!“贞观长歌”使中国的富强向前迈了一大步,“甲午战争”让多少英雄男儿为祖国英勇献身,“戊戌变法”仅仅维持了103天……多麽不平凡的岁月,多麽不平凡的民族呀!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历经沧桑,历经磨难,终于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百家讲坛》,我爱你,你让我更加了解自己的祖国,更加了解她、尊敬她。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7

  百家讲坛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说那是一种浪费。是对人生的浪费。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于丹教授把孔子说的文言文给予大家解释得惟妙惟肖。让人容易懂得为人处世道理,她讲述的人生哲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认真做着笔记。我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在我的面前总感到很困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处理为好。如今我找到了答案。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8

  看于丹的《庄子》心得,很受启发。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让我感触很大。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了。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学生,其实你看一看,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其实在日常的学习中,并不需要老师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只有抓好了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成绩,那么我们一个班的成绩也就会好了。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就像是那只最后的羊一样,只有抓好他们的成绩才是最主要的。当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当性。我们对于学习一帆风顺的学生还要有更高一层的要求。要让他们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学习,老师只是给予一定的指导就好了。

  这一次的《百家讲坛》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讲坛》是个好栏目。有时间会常看的。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9

  电视上的《百家讲坛》大家应该都看过吧!它教给我做人的道理,真是我的好老师。

  近期的主题是钱文忠教授讲《弟子规》。《弟子规》经过钱文忠教授的剖析讲解,顿时变得浅显易懂,非常精彩。其中有一期特别让我受益,接下来就让我讲给给你们听吧。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这是《弟子规》里其中的两句。意思是只要说话,必须要重而且舒缓,不能急也不能咬字不清楚。钱教授还举了两个例子:裴楷,人称“美男子”,又称“玉人”。这不光因为他外表美,而且说话字字句句声音洪亮,咬字清楚,所以被称为“玉人”。侯思正,虽然很有才能,被武则天提拔,但因语速太快,咬字不清,使他没有再得到很好的重用。

  这一期的《百家讲坛》给我震撼很大,想想我自己,虽然语速快捷,但有时也吐字不清。真想不到,语速太快,吐字不清还有那么大的害处呢!以后我一定好好改正。钱文忠教授教给我的这个做人的道理,我会铭记于心,我要不懈的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10

  午休吃饭的时候,赶上央视正在放《百家讲坛》。

  一位中南大学的男老师正在讲春天的诗词。

  打开电视的时候,正好碰到他讲到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李清照的诗词很有名,于是我便听了会老师的解析。

  老师从诗词讲到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感情生活,以及暮年写这首诗词时有些惆怅的心情。

  我对这首诗词不熟,问了万能的度娘,这才得知它的全貌。诗词很美,我还特地默诵下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我很喜欢第一句的风住,尘香,简单二字却道出意境,李清照写这首诗词时心情惆怅,我默诵多遍,不自觉间,心情竟是也莫名低落起来。

  好诗词真的很有感染力,受这次央视诗词大会影响,我越发觉得自己应该多学点诗词,感受我们文化的魅力,虽然记性不大好,背诵过总会忘记,但是被诗词浸过的心灵,总归不同。

  多学些古诗词,陶冶下自己的灵魂。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11

  今天,我看了赵玉平教授的“百家讲坛”之“跟司马懿学管理”的(1、2、3)篇,受益无穷。在这里,我认识了司马懿的足智多谋、为人谨慎、毫不马虎,对待他人的耐心,打起仗来,毫不慌乱,能仔细认真地思考,镇定无比。对待领导,谦虚恭敬,深受曹操、曹植的器重,因为他做事细心认真,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以不断升官,以前像是一栋房子的一根水管,现在像是房子顶天立地的一根梁,真是“以前靠着墙,现在顶着房”啊!

  他不但十分会用兵,而且能猜测别人的想法,无所不能,所以屡战屡胜,霸气凌人,用一个词来比喻他的性格实在是再好不过了:冷月狼。而且,在百家讲坛里,我知道了,他的脖子竟然能180度大转弯!可以人往前走,头往后看。我还知道了,曹操怕有人杀他,竟然装做梦里杀人!事情是这样的:曹操当了丞相,兴奋不已,但是他怕有人会在夜里来此杀他,就对他的手下说:“我最近不知得了什么病,经常梦见我在梦里杀人!”有一天晚上,他在睡觉,他的手下把他的被子盖好来,他听到了声音,“刷”的一声拔出剑,眼睛还闭着,就一刀把那人的脑袋给割掉了!第二天早晨,他看见他杀的人,还一直在装,问其他人,说:“谁杀了我的兄弟!”其他人都说是他自己杀的,他就对他们说,没办法,他会梦中杀人。这起到了杀一儆百,杀鸡儆猴的作用,让别人不敢靠近他,这也充分的体现了曹操这种多疑的心。

  百家讲坛里讲的都十分有道理,我还要去看咯,拜拜!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12

  我对宋史很不了解,一次,我在电脑上搜关于历史的百家讲坛视频,看到了老师做客百家讲坛讲述专题《两宋风云》之《康王赵构》,听着袁老师精彩的讲述,这段历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使我从中受益匪浅。

  《两宋风云》这个专题给我们展现了从北宋靖康之变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禅位这4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在此中,一个又一个精彩之幕不断上演。若将中华5000年的历史比作深蓝色的天空,那么这40多年的历史就是这广阔天空中的一颗闪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讲述,不仅让我对宋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朴素节俭,秦桧的富有心计,岳飞的忠心、勇敢,韦贤妃的冰雪聪明,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认真体会和学习的。

  两宋风云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仿佛划破夜空的一颗明亮的彗星,让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壮,让人惋惜它的匆促。它虽然是历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好好学习,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13

  利用这个假期,我观看了韩田鹿教授的《百家讲坛》之《大话西游》。它主要讲的是关于孙悟空出世、闹天宫、取经等一切事情,以及他对它们的想法、见解。

  我这次看了其中一个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孙悟空出世。

  首先,他出生的石头很特殊,包含了各种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数,如三百六十五(天),二十四(节气)等。而除了孕育他的石头神奇外,他也同样很神奇。说他是卵生,因为是从石头里迸出来一个石卵;说他是胎生,因为他是从卵中一下就爬了出来,没有经过孕育。所以他就是卵生加胎生。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石头上蕴含着九宫八卦,其实就是九窍八孔。而有九个窍,是胎生;有八个孔窍的,是卵生。

  而为什么孙悟空是石头缝里迸出来的呢?这是因为一则来自上古时期的古老的传说:大概讲的是大禹治水,要疏通水渠,于是就变作一个大熊挖。挖到中午,大禹饿了,忘了自己是一只熊,去管妻子要吃的。妻子看见了大熊,马上就跑,而大禹就一直追。妻子怀着孕,马上就生了,又跑不动了,于是便化作了一块石头。大禹生气了,于是喊:“还我儿子!”石头竟然应声裂开了,出来了他的儿子,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夏启。可见,这并不是作者杜撰、突发奇想出来的。

  人类和石头很有缘。毛泽东有一首《贺新郎·读史》,在开头提到:“人猿相离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可见石头对我们的重要性。而它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任何动物最重要的差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而动物不会。而石器是人们最早使用的工具。现在我们家里也有玉石,有的人甚至有钻石、金刚石等,这些其实都是石头。这说明,孙悟空出世背后其实有深厚的文化渊源。

  真正的本领在后面。他独自到瀑布后去探险,找到了水帘洞。如果当时你在场,你可能会觉得如果我要去,就也可以当王了。但是有一个关于哥伦布的故事。有一天,他为他发现新大陆庆功时,有一个人说:“如果换我,我也可以发现!”但哥伦布什么也没有说,却拿出一个鸡蛋。他说:“谁能把这个鸡蛋立起来?”每个人都试了试,都不行。他把鸡蛋往桌子上一戳,就立了起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别人做过的事情,都会成功;但不要小看别人,因为你不是那第一个做的。所以不要因此大肆放言说:“我也能做!”

  这个节目使我知道了很多从书中得不到的信息,更加深刻剖析了西游记的内涵,让我重置我对《西游记》的理解,从更深的角度了解了《西游记》更深刻的含义。我热爱这个节目!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14

  “马上快小升初了,多看看你哥的历史书,将来对你有好处”这是妈妈在寒假常对我说的话,我的心里万般委屈“妈,我也想看,可看了又记不住”要不是寒假里马老师让我们看百家讲坛,我可能以后就不会喜欢历史。

  今天的百家讲坛是说王安石与曾巩。他们俩是在京城认识的,仔细一谈发现两人还有亲戚关系,并且都很欣赏对方的才华,于是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那可以说是颇谙肺腑尽,不闻可否言。后来王安石考上了学校,曾巩却落榜了,所以两人以信的方式交流。那为何如此好的兄弟会产生矛盾呢?因为王安石受到了宋神宗的信任,于是提出了“熙宁变法”而曾巩却反对,他们各说各的最后不欢而散,近10年他们没有联系。10年啊,多么的长久!但后来曾巩的母亲不幸去世了,曾巩本身就有病,再加上母亲去世,病得更重了,所以他就卧床不起了。王安石日复一日的照顾曾巩,两人之前的不愉快就全部烟消云散了,可曾巩因为病情严重就去世了。

  真正的友谊是一个眼神就能看出来,而王安石与曾巩在众人之中结识了,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兜兜转转还是你。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15

  近一段时间来,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红极一时,其间的易中天品“三国”、阎崇年评“清史”、张瑞芳说“聊斋”、刘心武谈“红楼”。虽其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是却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理解,使其收视率大大提高。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对我们中学历史老师也有不少启示,《百家讲坛》却能深受大众欢迎肯定有其优秀之处,所以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学习、借鉴《百家讲坛》的长处也是很有必要的。

  “课程悬念化”就是值得历史教师学习的重要技巧。悬念的设置是为了引起观众紧张而期盼的情绪,《百家讲坛》的学者充分利用悬念作为牵引,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在历史教学中,悬念同样能够运用于新课导入、授课过程、课堂小结等各个环节,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使授课场景波澜起伏,给学生留下无尽思考和品味。

  “场景生动化”也是值得历史教师借鉴的。所谓的场景,包括授课过程中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情景表演等。《百家讲坛》超多运用上述这些元素,大大增加了讲座的幽默感并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这一点,历史教师透过借鉴与钻研,一样能够做到。

  “知识故事化”是《百家讲坛》值得借鉴的另一大“法宝”。之所以此刻的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重要原因在于,历史教师将精彩的历史史实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条理论,完全消磨了学生的兴趣。相反,《百家讲坛》那种故事化的讲述却充满了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情节,这也是其深受大众喜爱的重要原因。历史教师如果能尝试着将历史知识进行故事化的改造,并在讲故事的过程透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那么这样的历史教学必须是十分成功的。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16

  电视上的《百家讲坛》大家应该都看过吧!它教给我做人的道理,真是我的好老师。

  近期的主题是钱文忠教授讲《弟子规》。《弟子规》经过钱文忠教授的剖析讲解,顿时变得浅显易懂,非常精彩。其中有一期特别让我受益,接下来就让我讲给给你们听吧。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这是《弟子规》里其中的两句。意思是只要说话,必须要重而且舒缓,不能急也不能咬字不清楚。钱教授还举了两个例子:裴楷,人称“美男子”,又称“玉人”。这不光因为他外表美,而且说话字字句句声音洪亮,咬字清楚,所以被称为“玉人”。侯思正,虽然很有才能,被武则天提拔,但因语速太快,咬字不清,使他没有再得到很好的重用。

  这一期的《百家讲坛》给我震撼很大,想想我自己,虽然语速快捷,但有时也吐字不清。真想不到,语速太快,吐字不清还有那么大的害处呢!以后我一定好好改正。钱文忠教授教给我的这个做人的道理,我会铭记于心,我要不懈的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17

  今天看的是百家讲坛的钱文忠教授的《三字经》———古代儿童的启蒙教育读本。讲的是人之初最基本的做人学习道理。浅显有趣。儿时的世界是如此的清澈,是非对错,应该与不应该,都是那么的显而易见。好人与坏与就像小白兔与大灰狼般无可争议。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运动。那时的未来就像1+1=2那么简单。就算看不见,但我至少知道只要我积极向上,未来一定是伴着鲜花有绿草,森林也有湖泊。只是做人做的越来越久,玻璃世界早已蒙上灰层。芸芸众生,与所有人走一样的路,看一样的风景,从眼眼到心灵都麻木了。心中已没有白与黑,而取代的是灰,数不尽的灰色,灰的白,灰的黑,灰的蓝,灰的金,灰色的一切。灰色就是让人食之无味,丢之可惜的东西。做人做的真是够久了,需要放弃一切观念,从最初的出发点,重新审视自己。

  三字经讲到,“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五常是为人做事最基本的法则,意思是说,做人最重要的是首先是仁-仁爱,义-得体,礼-合乎规范,只有在前三者掌控下的智-明辨是非,信-专一守信才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生活的太久,会忘记和混淆世界。今天又看到三字经,然后再回头想想。撇开一切,原本是人最可贵的东西,为什么会蒙尘?

  生活太久,就好像生活在一个皇帝的新装一样的故事里,真理远离了生活,而我也随风飘浮。

  太久没有读书了,太久没有审视自己,听到了三字经的故事,儿时的感觉又来了,于是重新认识自己。于是有些灰灰的人重新亮了起来。有些灰灰的人重新黑了下去。于是自己白的部份冉冉升起,黑的慢慢沉淀。为了自己,决不改变自己,

  在这个世道上,已再无偶像,道貌岸然的他们已像炭一样沉下去,熄灭一盏又一盏我的灯。但是我还是保留那双期待和寻找的眼睛吧,心中的偶像,仅仅是可以从始至终,保持人格一致的人。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18

  在这个假期里,我在电视这个万千世界里观看到了一个使我受益匪浅的节目——《百家讲坛》。这个节目是由钱文忠教授主持的,解说了《三字经》中的奥妙。

  其中,我观看了第5集,这集是讲孝和悌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它们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钱教授说:“百善孝为先,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是人的本分。”古往今来,都有很多儿女都很孝顺父母,在这个节目中,钱教授告诉了我们一个感人的故事:《二十四孝》里的黄香在九岁的时候,就非常孝顺父母了。在炎炎夏日里,为父亲扇凉枕席;在天寒地冻的时候,黄香躺在父亲的床上为父亲温暖被褥,父亲睡在暖洋洋的床上,小黄香却浑身冷冰冰的,他真懂事啊!

  做人除了有孝心之外,还有一样重要的是“友爱兄弟”,《三字经》里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一定都听过,小孔融四岁就学会礼让和孝悌,学会把好的给别人,把坏的给自己,令人动容。

  看了这个节目,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孝和悌是永恒的,不会随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它应是人人都具备的东西。这时,我回想起平时在生活中老和别人斤斤计较,什么事都不让别人,伤了人家的心!从今以后,我要孝顺父母,关爱他人,做个新一代的小黄香!

  让我们做个有爱心和孝心的人吧,只要你是一个这样的孝道之人,那么你就会拥有用不尽的财富!另外,要多看一些有意义的电视节目,那么你一定会懂得很多的人生哲理!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19

  前段时间,我看了《百家讲坛》中的爱上语文,感悟很深。

  爱上语文总共有12集,讲的都是如何学习中国的古典诗词。其中我最有印象的是第1集和第6集。

  第1集主要讲了王安石觉得自己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过江南岸”中的“过”字用的不好,推敲修改了很多次,先后改成了“满”,“去”,“近”……等,还是不满意,总觉得有欠缺。直到他看到了一首诗当中的“绿”字,眼前一亮,最终定下了。我想:作为北宋有名的诗人,王安石写诗都要修改那么多次,那我们写作文修改的次数岂不是更多?我决定以后写作文一定要多修改,争取更加完美,使作文无可挑剔!

  第6集讲的是“言与意之间的转换”,让我懂得了怎样去解读诗。解读一首诗,要联系诗人的生平去联想他写这首诗时的画面,从而去理解其中的韵味,意思。而言与意这个中介就叫意象。例如,“饱经风霜”这个成语,老师们有两种教法。第一种是让同学们先预习这篇文章,再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第二种是由同学们在生活中见到过的饱经风霜的脸,把所见描绘出来。两种方法都可以学会饱经风霜这个成语,但显然,第二种方法更能加深大家对成语的印象和理解。这,就是言与意中意象结合的方法。

  爱上语文对同学们学习语文很有帮助,我建议大家去看看!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20

  不看经卷花和尚,酒肉沙门鲁智深要说起水浒英雄,鲁智深可是一个特别的。说他是和尚,那也不尽然。他可是个“酒肉穿肠过”,不看经卷的花和尚,可算得上是和尚中的“另类”。且看他:头裹芝麻罗万字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纽丝金环;上穿一领鹦哥绿纻丝战袍;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绦;足穿一双鹰爪皮四缝干黄靴;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落腮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好一条英勇刚武的大汉子!从渭州经略府的提辖官到梁山泊的头领,这便是鲁智深的性格斗争生命史。鲁智深被-逼上梁山,不仅仅是现实对他的迫-害,也是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结果。他虽然是个粗鲁之人,但他一身好武艺却也是名副其实。

  这不,为帮金氏,他三拳打死镇关西;遇见周通强抢民女,又将其痛揍一顿。瓦罐寺中驱恶人;野猪林中救林冲。鲁智深虽然性情鲁莽,但却有着一腔热血。他原本可以“逍遥自在”地当他的提辖,然而却无法忍受漠然的社会。鲁智深不能忍受他所存在的社会,他对自己所看到的不合理的社会压迫采取了进攻的态度。鲁智深的正义感造就了他的性格,造就了他的一生。他是个粗人,但他这个粗人却是善良的。不畏强暴,见义勇为,一副侠义肝胆,此乃英雄也。鲁莽行事的鲁智深“平生不修正果,只爱杀人放火”。他可是“酒肉穿肠过”,但佛祖是否心中留,那就得问他自己了。

  他大闹五台山,大力倒凉亭。可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自从落发寓禅林,万里曾将壮士寻。臂负千斤举鼎力,天生一片杀人心。欺佛祖,喝观音,戒刀禅杖冷森森。不看经卷花和尚,酒肉沙门鲁智深。五台山上,鲁智深虽然到处惹是生非,三番五次破戒,但他在智真方丈面前却也显得乖巧,不敢放肆。鲁智深也有他可爱的一面。鲁智深的性格中虽然有鲁莽的一面,但他却也是一个粗中有细的人。

  在菜园中他智斗众无赖,也算是有勇有谋。他在众无赖面前,力拔垂杨柳,也显示了他的力量和霸气。武艺超群,果不其然。鲁智深为人豁达、坦率,这也正是他的可爱所在。他说话一口关西腔,又显出他的爽快来。不能否认,鲁智深确实是个英雄。作为英雄,他有一份英雄的气概。作为英雄,他也有一份英雄的义气。要不然又怎么会大闹野猪林救林冲,又怎么会为救史进华州入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兄弟两肋插刀。哪怕是来到梁山后,对昔日的好友兄弟依旧是日思夜念,并决定也接他们来梁山。如此义气,如此侠肝义胆,又怎能不让人为之钦佩呢?鲁智深的一身可以说是富有戏剧性的。从起初因躲避追捕而被迫落发,到善终坐化在大刹。也可以说是从“假和尚”成了“真和尚”。他虽然被-逼上梁山,也干过些杀人越货的勾当,但骨子里,他却也不是个坏人,仍透着点佛家的大慈大悲。智真长老说他鲁智深必能修成正果,也确实如此吧。或许鲁智深已经看破了这红尘世事,他拒绝了宋江的好意,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清净的去处,得个囫囵尸首,也就此心满意足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鲁智深就这样圆寂了。鲁智深英雄一生,惊心动魄。但在临死之时,却是如此平静和自然。临死之人,如此坦荡也不失英雄气概。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鲁智深这个“酒肉穿肠过”,不看经卷的花和尚也算是做了一回真和尚,功德圆满,修成了正果。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咄!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鲁智深命中与佛有缘,这也使的他的性格善良。他豪爽,不畏强暴,杀富济贫,仗义勇为。真可谓是侠肝义胆,可歌可泣。鲁智深是个英雄。英雄都是令人所敬佩的。鲁智深是一个让人觉得可爱的英雄。真是:好个大胆花和尚,仗义勇为是好汉。杀富济贫都强暴,性格豪爽侠义胆。一拳打-倒镇关西,二番大闹五台山。留下多少英雄事,一块好钢折不断。喜欢鲁智深,不仅因为他是个英雄,不仅因为他的正直,坦率,义气,侠肝义胆。让人感觉最深刻或许还是他的圆寂。他虽然一生的经历都是如此的惊心动魄,充满着残酷的斗争,使他一腔正义的热血一直都在他的心头燃烧,沸腾。他厌恶他所存在的社会,他不能忍受这样的社会。

  于是他反抗,采取了进攻的态度。他上梁山,落草为寇,劫富济贫,疾恶如仇。真是英雄所为。他荡气回肠的一生却有着一个平静得不能再平静的结局,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他便似化作一粒尘埃在纷乱、悲哀、被压迫的社会飘荡。这样的他应该是真正“逍遥自在”的吧。好个“不看经卷花和尚,酒肉沙门鲁智深。”现在我们应该可以真真正正地唤他一声长老了吧。

  侠肝义胆是英雄,勇于斗争是英雄。上天创造了鲁达,而社会造就了英雄的鲁智深。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21

  近几年,历史似乎突然火了起来,打开电视是循环播放的百家讲坛以及各种历史揭秘节目。走进书店,又是满满的各朝"那些事儿"和一本书读懂各代史。

  在百家讲坛刚刚兴起的那几年,不得不承认,确实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讲师,像是阎崇年、易中天、刘心武等等。他们属于有自己专攻的领域,对自己的学术范畴有着深入的研究。例如刘心武,作为在当代红学研究中有一定地位的学者,通过对自己研究成果以及周汝昌先生等等大家研究进行综合,取其精华,去除糟粕,将复杂的红学内容用简洁易懂的语言介绍给大众,一时引发了再读红楼梦的热潮,可以算是相当成功的。

  而到现在,百家讲坛的讲师越来越多,讲述内容越来越杂,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所谓学者,都试图通过这一平台来成名成功。上百家讲坛,然后出书,巡讲,似乎成了一大批人"成名"的固定套路。上过节目,总有人会买账。而就他们本身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术水平并不过硬,在讲述历史时,更是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色彩,很容易对观众产生误导。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出发点很好,但如果不能保证高质量的节目,结果难免适得其反。

  同样的还有如今泛滥成灾的历史书。假期去书店,走到历史书的一架,满眼都是花花绿绿的"速食"类书,像什么"一本书读懂中国史"、"一本书读懂近代史",而真正大家大作,都被淹没在它们之中。当然不排除有些书确实不错,这种类型也确实迎合了当代人的"快"心理,可是仔细想想,几千年的历史,岂是一本薄薄的小书能够叙述完全的?这样

  的文化泛滥,只会给人们造成越来越多的错误引导。

  我面对前辈们穷尽一生的研究成果,崇敬非常,而面对如今这看似红火的历史热,却有一丝担忧。很多历史院校招收的学生数量已经呈现明显减少的趋势,而快餐历史再发展下去,会不会越来越没有人愿意投身历史研究?会不会在大众看来,历史学是个多余的存在,研究者多年的汗水付出,纯属吃饱了撑的?细思恐极。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22

  百家讲坛之百家姓这一部中,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向我们解读中国一本人人皆知的书——《百家姓》。

  《百家姓》中记载着我们中国上百个姓氏,而钱教授就是向我们解读每一个姓氏的起源,而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百家姓》中的严华金魏姓的那一集。

  “严”是我的姓氏,一直以来,我都想知道严姓的起源,当我看完这一集时,我心中的谜团终于被解开。

  严姓的起源有几种说法,最广为流传的是出自庄姓的说法。《史记》云:「楚之先,出自颛顼高阳氏。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因其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重黎死,其弟吴回继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季连。季连,芈姓,楚乃其后也。周文王时,季连苗裔鬻熊事文王,成王时,封鬻熊之后熊铎於荆蛮之地,建楚。」 楚第六位国君庄王后代以谥为姓,始有庄。 东汉庄光避明帝讳,改为严姓。

  此外,其他几种说法有:

  1、战国时代时,秦国昭襄王任严君疾为相,封他於蜀郡严道县(今四川荥经县),号严君,故以邑为氏。

  2、据《姓考》记载,古代有严国,国人以国名为氏。

  3、据《晋书》记载,五胡十六国时后燕有丁零人以严为氏。

  4、少数民族中满、彝、土、锡伯、朝鲜等族皆有严姓。

  “庄”与“严”两个字,经常被连在一起使用,表示一种无比肃敬的意思。

  庄严二姓 关系亲密,奇妙的是,以这两个字来表示的姓氏,实际上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有的严姓是庄姓改来的,所以有一部分姓严的人,根本就和庄姓是一家人,二姓之间的关系,真是亲密万分。

  庄、严二姓的奥妙关系是这样形成的:据《正字通》的记载,汉明帝的名字叫做刘庄,按照当时的`习惯,为了避讳天子的名字,一些本来姓庄的人,像名满四海的一代高士庄光和大学者庄忌等,都改姓为严,变成了后世大家所熟知的严光和严忌。据说,这两位当代名人改姓为严之后,许多姓庄的人都纷纷仿效,就此以严为姓。至于他们在决定改姓的时候,为什么不用别的姓,而要采用严字,后世推测,大概也跟庄、严两个字经常被连在一起使用有关系。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然而姓氏正是我国文化中的一颗闪亮明珠。为了让我国文化永远明亮,需要中国人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为了着一目标,让我们加油、加油、加油!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23

  说起《百家讲坛》,我可是它的“超级粉丝”,它独有的魅力令我无限神往。

  每次播出《百家讲坛》,我都怀着无比兴奋、激动的心情去观看。当讲到祖国的民族英雄时,我往往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的屈辱,我又常常难过得哽咽。

  记得有一次,当复兴绍教授讲到郑成功收复失地时,欢喜、激动、自豪占据我整个心扉,我竟忘情地落泪了。这是为祖国的胜利而流泪!还有一次,当隋丽娟教授讲到祖国在外国人面前屈服了,成为殖民地,像一头雄狮还没有完全醒来时,我哽咽了,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为中华民族而哭泣!

  我爱《百家讲坛》可不是图个新鲜儿,而是去关注祖国2500多年的发展史。从尧、舜、禹到末代皇帝溥仪,2000多年的历史是多麽辉煌、多麽灿烂、多麽坎坷啊!“贞观长歌”使中国的富强向前迈了一大步,“甲午战争”让多少英雄男儿为祖国英勇献身,“戊戌变法”仅仅维持了103天。多麽不平凡的岁月,多麽不平凡的民族呀!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历经沧桑,历经磨难,终于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百家讲坛》,我爱你,你让我更加了解自己的祖国,更加了解她、尊敬她!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24

  记不清从哪个时候起,各类媒体开始高频率地宣传创建和谐社会。没过多久,我们这个小城也刮起了和谐风,电视、广播、路边广告处处可闻可见“和谐”二字。接着,“和谐”这个词出现在学校的会议上,出现在演讲词中,出现在论文里,出现在各种公益活动中……总之,“和谐”从上至下,一步一步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一个一不留神就进入人们视界的时髦词汇。素不关心政治的我并不解中央这一“创建和谐社会”政策的内涵,也不曾去了解过。

  春节期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坐客中央10台《百家讲坛》栏目,现代解读《庄子》。我至始至终都陶醉在于丹教授的心语中,一句话:字字在理,句句启发人心。我无法把于丹教授的每句教诲熟记于胸,无法讲清其中博大精深的精髓,只觉得“博大精深”“精髓”“超然脱俗”“大彻大悟”等词汇突然明朗了,只觉得自己是个愚人。时而为自己平时良好的行为而欣慰坦然,时而为自己的过失而惊恐惭愧。

  于丹教授通过《庄子》的现代解读,以中国经典文化的精髓提醒观众怎样以平和的心态和得当的处世态度追求我们的梦想,在追求的过程中遭遇挫折时,怎样坦然面对,在竭力追求的过程中,怎样协调好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怎样处理家庭和事业的关系。让人们明白奋力拼搏为了什么……概括起来说是: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现代社会的竞争空前激烈,人们的神经高度紧张,各行各业的“白骨精”们以及正在修炼的准“白骨精”们在义无返顾的追求途中,往往遭到诸如工作升迁、爱情、亲情等方方面面的打击,由此,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成为社会隐患。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分子,我也深切感受到这种情况的存在。于丹教授提醒我们:在沉醉于工作时,不要错过与父母、爱人、孩子共享天伦;在遭遇打击时,要以坦然的心态面对;在确定奋斗目标之前,要正确看待自己;在平凡的工作中,怎样感悟与超越……此时,我汗颜,每每想到为了做点自己的事情,就把孩子扔给妈妈,心里觉得愧对于孩子。

  此时,我突然想起“和谐”,于丹教授不也在倡导一种和谐吗?物质与精神的和谐,追求与放弃的和谐,事业与家庭的和谐……(肯定有更丰富的外延,可是我找不到词语去描述,我不知道怎么分类,所以只能用省略号。下同)社会的和谐,自然的和谐,人性的和谐……这是不是就是哲学中的“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政治中的“不要左倾右倾”啊?我只觉得我的思维混乱,可是我明显地感受到我在思考,在成熟,或许在人家眼力是极幼稚的。

  正写着,新闻联播报道:春节期间播出的于丹《庄子》心语受到观众热情的拥捧,该书也在热销中。可见,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心灵是多么疲惫呀,是多么缺少这种和谐呀,是多么期盼心灵的解放啊!

  在此之前,已于2006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播出了于丹《论语》心得。我想,在这样两个非常时间播出,也是政府、电视台为创建和谐所费的良苦用心吧!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25

  小时候每看影视作品,例必要写观后感。但年纪越大,观后就难以有感,尤其是对于电视节目,绝大多数是消磨时间看完就忘,即使有感也是一闪而过,骂完就算,例如:怎么这么多药品广告、哪个猪头做的这种低B的简单重复的广告词…………。所以,难得有感,能让自己

  央视广告说: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虽然连我儿子都知道,广告就是言过其实的东西,但能吸引我每周(不是每晚)必看的节目,质量还算是上乘的。

  象今天,听完于丹教授读《论语》。我深有感触,僵坐在沙发里久久沉思…………

  我知道自己不可能隐居到三清山顶或者桃花源里,但只要内心充盈和自由,我仍然可以快乐,心灵的快乐可以让蓬荜生辉。其实,就是要真正做到“随遇而安”。

  以前我和LP呕气,恨儿子懒散,怨工作繁琐,憎恨世态丑恶……如此种种皆因自己心不宽。“看别人不顺眼,是因为自己修养不够!”

  “天空中没有留下痕迹,但鸟已经飞过”,泰戈尔的名言曾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在中国古典文学里,同样意境的名言更多,其中有一副对联“风来疏竹,风过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过去,我所缺乏的,就是这么一种平和的心态,总把自己贴上完美主义者的标签,事无巨小都劳心劳力。象林彪元帅打仗,每仗都求全胜、全歼。很累。为事所累,放不下,输不起,自己的心老是要拴在某件事上。

  这段时间于丹教授一夜窜红,不逊于易中天,其实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后者。人曰:读史可以明志,但对于我这种立志做闲云野鹤的人,无心仕途,多读史又有何用?无非是教教小孩讲讲故事罢了。所以我还是想潜心看看诸子百家,听听孔孟之道。

  虽然《论语》不及《三国》精彩,虽然我不喜欢于丹JJ的外貌(女人味不够,更不喜欢她穿普通的短袖衫就出镜的形象)。但我还是感谢她的讲述,为我提炼了以上几点人生哲理,虽然这些道理原本就存在于我的脑海里,但却过于朦胧,不深刻,现在是恍然大悟!蓦然回首,自己近年干的有些事情幼稚得令人发笑。

  有人形象地比喻看百家讲坛有如“嚼饭哺人”,没了嚼的过程,滋味和营养必然少了。有位名家有另一个比喻:历史古典文学象美味果仁,只有少数社会菁英能尝到,大学教授上电视讲故事就象把坚果敲开,让大家分享果仁。

  没办法,我只是平民布衣,没闲情逸趣也没本事去“敲”再“嚼”,只好接受别人“哺”了。的确,在这个多元信息化的社会,我不可能去买线装竖排繁体的《论语》20篇来读,老实说,我好久没有读书了。

  有人把于丹比喻为“文化奶妈”也很有意思,哈哈,人奶最有营养!

  其实与这两位相比,我又更欣赏讲清史的名家阎崇年老师,一个绝对出色的学者。还有其它登坛的名师,待日后慢慢品味,希望自己能陆续有感而作。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26

  今天,我观看了《百家讲坛》的王立群读史记的秦始皇系列。我觉得秦始皇之所以能统一天下的原因,是由许多人的智慧和汗水换来的,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从秦国的祖先秦穆公开始,就一直在发动对外战争以及与六国的交涉。先王在百里奚、蹇叔的辅佐下确定了秦国的发展方向。秦国在向西扩张势力的同时也遇到了重重困难,苏秦的“连横”(苏秦起初以“连横”游说秦,但秦没接受,后以“合纵散横”对付秦)对付秦国的方法传入秦国后,令秦国束手无策,最后,由张仪出谋划策确立了“远交近攻”的长远战略方针,在战国末期,由秦始皇、丞相李斯、姚贾联合确立了统一天下的大计,并且这个大计与韩非之死密切相关,制定出“军事”“金钱”双管齐下的总攻略。用武力占领城市,用金钱收买他国重臣。秦王用这一方法只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将六国统一了。

  我觉得,秦始皇能成功地统一天下离不开一群精忠报国的文武大丞和谋士,王翦父子是战国中赫赫有名的两员大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们不但精通用兵之道,也会一些谋略。正是王剪父子辛勤汗水,战国七雄中的五国都是被他们消灭,白起、张仪、百里奚、蹇叔、吕不韦、李斯等都是精忠报国的,为了祖国而不停奋斗精神的人。这让我想起我们伟大的子弟兵—解放军,正是他们保家卫国,抗洪行动圆满成功,抗震救灾行动成功落下帷幕,正是他们在那废墟中抢救出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在抗震救灾行动中人民解放军不顾地势的险恶,天气的恶劣,尽自己最快的速度抵达了难区。到达了灾区,也要日夜不停地移开沉重的石头,救出伤员,直到双手磨出了血,腿脚筋疲力尽,仍坚持在第一线,为的是救出老百姓。

  其实,《百家讲坛》讲的事实上是人性,让我们从事件中去感悟人生的哲理,怎样做一个更好,更完美,对社会有用的人。如果这个社会懂得如何报国,如何关爱社会、集体和他人,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战争,而是和平与美好!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27

  是央视制作的一个很成功的节目,也是为数不多我所能坚持收看且喜欢收看的节目之一,就象是和一位素未蒙面的女孩儿时常联系,而她又与我"心有戚戚焉"于是就总想一睹她的芳容一样,看久了学者们在电视上谈笑生风挥斥方遒的潇洒神态,也就萌生了去现场看一看;的想法,机缘巧合,偶然在网上看到了最近的一期录制节目的时间安排表,正好有空,而地点又在央视附近,正好不远,当下兴奋不已

  真没想到收视率如此之高,影响如此之大的;是安排在一个宾馆的地下室录制的,左拐右转才寻觅到了拍摄现场,真有点"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人却在那黑不隆冬处"感觉,进了演播室门,左侧是六排呈阶梯状的椅子,右侧就是哪个熟悉的大讲台,总共有300多平米大,能容纳将近100人,三个摄象机机位,整个演播室简朴到近乎简陋的程度想想也是,;只是一个传播文化与交流知识的媒体平台,侧重的是资料,要的是实打实的东西,外表朴素内心华丽就行了,这到是对包装艳丽奢华到发指的地步但资料空洞虚假无聊到及至的春晚一种莫大的讽刺!

  我听的是易中天老师的讲座,他是我在;中相当欣赏的一位主讲人,我不太喜欢用崇拜这个词,记的一位哲人说过:"伟人之所以为伟人,是因为我们跪着"崇拜岂不就是趴下了,还是站在一个相对平等的角度较为理性的去看一个名人比较明智些!中午一点开讲,来听讲的人很多,易老师的人气还是很旺的,他来的稍微迟了些,个头不高,一米六五左右,但人很精神,举手投足间一股儒雅之气迎面而来,开始先和现场的观众做了一些交流,随和,睿智,不端架子,平添了我对他的好感,然后全场肃静,讲座开始!

  易老师的专业是中国古典文学,在;中讲的却是历史,这与他除在专业领域的底蕴之外兼修中西方哲学,美学,历史学等诸多方面的深厚造诣是密不可分的,他用现代甚至是后现代的语言去解构历史人物,使得原本枯燥的历史突然象个身着红巾绿袄的小姑娘---鲜嫩生动了起来,也使得那些"化为尘泥拈作土"的历史人物一个个活了起来丰满了起来,语言的生动幽默,个人独到的见解与视角,博览众家的信手拈来,举重若轻,造就了易中天那极具个人魅力的讲史风格,而阎崇年,周汝昌,纪连海等人无不是此中的高手,;为他们打造了一个百家争鸣的舞台,他们为;注入了无穷的魅力而这正是这个节目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所在

  也有很多对主讲者个人的非议甚至否定,有象牙塔中其他学者傲慢的嗤之一鼻,有世俗功利主义者的不屑一顾,诚然,;就起资料而言也有它的缺憾与不足之处,但我们不能用非此极彼,打倒一片的__思路去看问题,不能用放大镜去看它的缺憾,毕竟,瑕不掩玉首先,它是一个面向大众的节目,自然不能用写学术论文的标准去看它,;使很多人对历史,对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学术与知识从庙堂走向了江湖,它们不再是学者们高高在上,闭门造车,阳春白雪的东西,高山流水也能象我这样的夏里巴人所认同,所理解,所吸引,;在这两者间能搭起一座互通的桥梁,在这个浮躁,功利,物欲横行,到处是追名逐利而视文化知识如粪土的行尸走肉的社会中,一个节目能做到这点,能影响到这么多人,善莫大焉!

  至于主讲者个人的观点见解看法的对于错,是与非,我想就应尽量看到自己的偏见与感情情绪,将其与理性剥离开来,尽量客观的去看历史,去看他们讲的历史,不偏信,不盲从,持续怀疑,自己漫漫的去甄别,去分析,去触摸历史,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些历史,自然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理论观点去统领历史,每个人都因学识,兴趣,个性等因素的影响对历史有着各种各样的偏见,因此,越是接近真实接近历史的偏见才是就应去坚持去相信的,至于这个"度"的把握,则要同过自己超多的阅读比较推理等去把握,;这个节目从整体的角度看,在一个极其简陋的环境中,透过这些学者严肃,认真,平易,人性化的整理并介绍历史的记载,展现了知识的美丽,历史的事实以及对当今人心的启迪,我们有什么理由去否定它去不屑它去嘲笑它又有什么理由不去欣赏它呢!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28

  经常看《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它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启发了我们的心灵,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桥梁……它带领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过去,让我们了解了我国5000年的历史,了解了古代伟大人物的故事,了解了我们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看了百家讲坛我明白了不少,本以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是真正的三国,因为《三国演义》把东汉末年的战事夸张的淋漓尽致,自从听了易中天教授品论《三国演义》后才明白真正的三国并不是那么惊心动魄,只是少了几分精彩,多了几分阴险。

  《三国演义》里把诸葛亮说成了一个神机妙算的智多星,关羽、马超等一帮文武双全的大将成了诸葛亮手中的一线木偶,只需在危急时刻打开诸葛亮预先准备好的锦囊,依计行事,就能够安然退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把那些文武双全的文臣武将贬得是一文不值。在《易中天品三国》中,易中天把三国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展此刻我们眼前,其实与其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不如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政治家。火烧博望,火烧新野……

  我觉得《百家讲坛》除了《易中天品三国》,还有更加精彩的评述,比如说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王立群的《品汉代风云人物》……这些都是大师级人物在百家讲坛上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且有自己的观点来证实真正的历史。我渐渐喜欢上了历史,所以我就要尽量多看历史节目,来丰富我的历史知识。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29

  寒假,老师布置作业要求我们看《百家讲坛》关于苏轼的内容,并且还要我们写一篇观后感。我艰难的看完了苏轼的十集一开始不以为然的,可到后来听《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热血沸腾,再到《江城子—记梦》时,感于苏东坡先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言简意深。全篇看下来,让我觉得这位古人为世界创造了许多历史。

  年少的苏轼,有着很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得一手好文章,对苏轼很严格。苏轼之名的由来,便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苦心期待。苏洵希望儿子不要太过于锋芒毕露,而是一点一点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苏轼少年成名,22岁考了相当于现在全国高考的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考卷,写的太好了,但怕人说他徇私舞弊,把这份考卷点了第二名,实际考卷是苏轼的。后来欧阳修对老友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苏轼25岁时在制科考试中被皇帝点为第一名。制科考试在宋朝只举行过22次而且不定期,录取的人员只有41人,苏轼是所有人中成绩最好的,百年第一。

  那个时代的苏轼善于以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抒情、论国策,所以我们今天才有机会读到他的许多作品,并在文字的带领下回到那个时代体会他的心静与喜怒哀乐。反观如今,我们真的没太多机会写作了。其实写作,一在记录,二在思考。更何况苏轼可以一直保持以一颗赤子之心去生活并抒发自我情感,只这个境界就是足以贯穿千古。无外乎欧阳修曾说,千年之前没有出现过苏轼这样的才华超群的人,我不知道千年之后,还能否出现第二个苏轼。

  苏轼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文豪,他的词自成一派,让人望之感叹。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迈的胸襟,能包容天下,虽寄情与山水之间,却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解读,他的政治抱负未能施展于朝野,却通达于后人。正所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都做到了。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30

  寒假,我艰难的看完了苏轼的十集一开始不以为然的,可到后来听《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热血沸腾,再到《江城子—记梦》时,感于苏东坡先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言简意深。全篇看下来,让我觉得这位古人为世界创造了许多历史。

  年少的苏轼,有着很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得一手好文章,对苏轼很严格。苏轼之名的由来,便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苦心期待。苏洵希望儿子不要太过于锋芒毕露,而是一点一点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苏轼少年成名,22岁考了相当于现在全国高考的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考卷,写的太好了,但怕人说他作弊,把这份考卷点了第二名,实际考卷是苏轼的。后来欧阳修对老友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苏轼25岁时在制科考试中被皇帝点为第一名。制科考试在宋朝只举行过22次而且不定期,录取的人员只有41人,苏轼是所有人中成绩最好的,百年第一。

  那个时代的苏轼善于以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抒情、论国策,所以我们今天才有机会读到他的许多作品,并在文字的带领下回到那个时代体会他的心静与喜怒哀乐。反观如今,我们真的没太多机会写作了。其实写作,一在记录,二在思考。更何况苏轼可以一直保持以一颗赤子之心去生活并抒发自我情感,只这个境界就是足以贯穿千古。无外乎欧阳修曾说,千年之前没有出现过苏轼这样的才华超群的人,我不知道千年之后,还能否出现第二个苏轼。

  苏轼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文豪,他的词自成一派,让人望之感叹。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迈的胸襟,能包容天下,虽寄情与山水之间,却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解读,他的政治抱负未能施展于朝野,却通达于后人。正所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都做到了。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31

  我对宋史很不了解,一次,我在电脑上搜关于历史的百家讲坛视频,看到了老师做客百家讲坛讲述专题《两宋风云》之《康王赵构》,听着袁老师精彩的讲述,这段历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也使我从中受益匪浅。

  《两宋风云》这个专题给我们展现了从北宋靖康之变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禅位这4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在此之中,一个又一个精彩之幕不断上演。若将中华5000年的历史比作深蓝色的天空,那么这40多年的历史就是这广阔天空中的一颗闪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讲述,不仅让我对宋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使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40多年来,宋金两国虽有几次议和,但仍处于战争状态。一场场著名的战事令人拍案叫绝,一次次错误的决定让人嗟叹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在深入了解他们后,更使人顿生敬佩之情。老师说,事物应该一分为二地去看待。虽然诸位人物身上有许多的缺点,但我们更应懂得汲取其中的精华之处。正如《论语》所讲:“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朴素节俭,秦桧的富有心计,岳飞的忠心、勇敢,韦贤妃的冰雪聪明,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认真体会和学习的。

  两宋风云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仿佛划破夜空的一颗明亮的彗星,让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壮,让人惋惜它的匆促。它虽然是历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好好学习,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32

  我是《百家讲坛》一名忠实的小“坛友”,收看这个节目已经两三年了。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个节目增长了我的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最近一期节目是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讲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有人说秦始皇是一个暴君,暴虐无道,也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听了王教授精辟的讲解和独到的见解,我对秦始皇有了新的认识,也了解了许多这位“始皇帝”鲜为人知的故事。

  世人对秦始皇的功过评说不一。他有许多伟大的功绩,像众所周知的灭六国、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统一车轨、修建驰道和水路等等。并且秦始皇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一次,秦始皇派兵攻打楚国,由于没有听取老将军王翦的意见,而是派遣了没有经验的李信,李信大败而归,秦始皇事后非常后悔,便亲自去王翦家认错,请王翦亲征伐楚。这件事反映出秦始皇知错就改的品质和他宽厚的胸襟气度。

  当然秦始皇犯的错误也不少,他增加税赋,刑法严苛,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甚至听信术士的邪说歪道,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使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他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虽然保卫了领土,并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迹,却也埋葬了无数的生命,家喻户晓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就是百姓们对秦始皇暴政的'控诉。

  王立群教授还告诉我们,“焚书坑儒”这个典故也是有争议的。“焚书”应该是指焚烧经书,“儒”并不是指儒家的读书人,而是算命的人,也就是“焚经书,坑术士”,这是后人对秦始皇的误解。除此之外,我还知道了与秦朝有关的“奇货可居”、“指鹿为马”、“图穷匕见”等成语的由来,真是令我受益匪浅。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个节目呢?那么每天中午12点45分,我们就相约《百家讲坛》吧!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33

  今天看了百家讲坛,这次王立群教授主要讲的是“合纵连横”,说实话,刚刚听到这个词的确有点陌生,下面,我就向大家来说说什么叫合纵连横吧!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东西相连,故称连横。

  讲一个关于合纵连横的典故吧。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国的使臣张仪来到楚国,对楚怀王说:“秦王愿意和大王结成兄弟之国。大王如果能同齐国断交,秦国愿献地六百里,两国永远和好。”楚怀王听了非常高兴,便一口答应下来,并派使者同张仪一起来到秦国,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刚入秦国境内,张仪就假装从车上摔下来,称病不出,拒绝会见楚国的使者。楚怀王见秦王迟迟不肯献地,以为秦王担心楚与齐的断交不够彻底,于是又派人北上大骂齐王。

  齐王被惹怒了,坚决和楚国绝交,并且与秦国建立了联盟关系。当楚使再次向张仪索讨献地时,张仪却说:“哪有六百里地献给你们,一定是听错了,只有六里宽嘛。”楚怀王发觉上了当,决定发兵攻秦,结果受到秦、齐两国夹攻,楚国大败而归。接着,在蓝田交战中,楚国又被秦国打败,割给秦国两个城市。从此,楚国就一蹶不振。这就是张仪采用连横政策,帮助秦王离间敌国联盟,扩张秦国势力的典型例子。

  合纵连横就是一种外交的国策选择,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其历史作用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是智慧的一种表现。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34

  百家讲坛是央视制作的一个很成功的节目,也是为数不多我所能坚持收看且喜欢收看的节目之一,就象是和一位素未蒙面的女孩儿时常联系,而她又与我心有戚戚焉于是就总想一睹她的芳容一样,看久了学者们在电视上谈笑生风挥斥方遒的潇洒神态,也就萌生了去现场看一看;的想法,机缘巧合,偶然在网上看到了最近的一期录制节目的时间安排表,正好有空,而地点又在央视附近,正好不远,当下兴奋不已。

  真没想到收视率如此之高,影响如此之大的;是安排在一个宾馆的地下室录制的,左拐右转才寻觅到了拍摄现场,真有点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人却在那黑不隆冬处感觉,进了演播室门,左侧是六排呈阶梯状的椅子,右侧就是哪个熟悉的大讲台,总共有300多平米大,能容纳将近100人,三个摄象机机位,整个演播室简朴到近乎简陋的程度想想也是,;只是一个传播文化与交流知识的媒体平台,侧重的是资料,要的是实打实的东西,外表朴素内心华丽就行了,这到是对包装艳丽奢华到发指的地步但资料空洞虚假无聊到及至的春晚一种莫大的讽刺!

  我听的是易中天老师的讲座,他是我在;中相当欣赏的一位主讲人,我不太喜欢用崇拜这个词,记的一位哲人说过:伟人之所以为伟人,是因为我们跪着崇拜岂不就是趴下了,还是站在一个相对平等的角度较为理性的去看一个名人比较明智些!中午一点开讲,来听讲的人很多,易老师的人气还是很旺的,他来的稍微迟了些,个头不高,一米六五左右,但人很精神,举手投足间一股儒雅之气迎面而来,开始先和现场的观众做了一些交流,随和,睿智,不端架子,平添了我对他的好感,然后全场肃静,讲座开始!

  易老师的专业是中国古典文学,在;中讲的却是历史,这与他除在专业领域的底蕴之外兼修中西方哲学,美学,历史学等诸多方面的深厚造诣是密不可分的,他用现代甚至是后现代的语言去解构历史人物,使得原本枯燥的历史突然象个身着红巾绿袄的小姑娘——鲜嫩生动了起来,也使得那些化为尘泥拈作土的历史人物一个个活了起来丰满了起来,语言的生动幽默,个人独到的见解与视角,博览众家的信手拈来,举重若轻,造就了易中天那极具个人魅力的讲史风格,而阎崇年,周汝昌,纪连海等人无不是此中的高手;为他们打造了一个百家争鸣的舞台,他们为;注入了无穷的魅力而这正是这个节目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所在也有很多。

  对,对主讲者个人的非议甚至否定,有象牙塔中其他学者傲慢的嗤之一鼻,有世俗功利主义者的不屑一顾,诚然;就起资料而言也有它的缺憾与不足之处,但我们不能用非此极彼,打倒一片的文革思路去看问题,不能用放大镜去看它的缺憾,毕竟,瑕不掩玉首先,它是一个面向大众的节目,自然不能用写学术论文的标准去看它,;使很多人对历史,对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学术与知识从庙堂走向了江湖,它们不再是学者们高高在上,闭门造车,阳春白雪的东西,高山流水也能象我这样的夏里巴人所认同,所理解,所吸引;在这两者间能搭起一座互通的桥梁,在这个浮躁,功利,物欲横行,到处是追名逐利而视文化知识如粪土的行尸走肉的社会中,一个节目能做到这点,能影响到这么多人,善莫大焉!

  至于主讲者个人的观点见解看法的对于错,是与非,我想就应尽量看到自己的偏见与感情情绪,将其与理性剥离开来,尽量客观的去看历史,去看他们讲的历史,不偏信,不盲从,持续怀疑,自己漫漫的去甄别,去分析,去触摸历史,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些历史,自然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理论观点去统领历史,每个人都因学识,兴趣,个性等因素的影响对历史有着各种各样的偏见,因此,越是接近真实接近历史的偏见才是就应去坚持去相信的,至于这个度的把握,则要同过自己超多的阅读比较推理等去把握;这个节目从整体的角度看,在一个极其简陋的环境中,透过这些学者严肃,认真,平易,人性化的整理并介绍历史的记载,展现了知识的美丽,历史的事实以及对当今人心的启迪,我们有什么理由去否定它去不屑它去嘲笑它又有什么理由不去欣赏它呢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35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让我们在《百家讲坛》中尽情地畅游,细细地品味吧!观《百家讲坛》有感我这个人酷爱历史,一有历史节目就“爱不释手”,有一个节目就是让我更深一层了解历史的,这个节目就是《百家讲坛》。我酷爱历史是因为一本书,那就是《三国演义》,我本以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是真正的三国,因为《三国演义》把东汉末年的战事夸张的淋漓尽致,自从看了《易中天品三国》才知道真正的三国并不是那么惊心动魄,只是少了几分精彩,多了几分阴险。 《三国演义》里把诸葛亮说成了一个神机妙算的智多星,关羽、马超等一帮文武双全的武武将成了诸葛亮手中的一线木偶,只需在危急时刻打开诸葛亮预先准备好的锦囊,依计行事,就可以安然退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把那些文武双全的文臣武将贬得是一文不值。在《易中天品三国》中,易中天把三国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展现在我们眼前,其实与其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不如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政治家。

  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这些精彩的故事都是罗贯中为了使《三国演义》更加的好看,而胡编乱造的。我觉得《百家讲坛》除了《易中天品三国》,还有更加精彩的评述,比如说阎崇年的《正说明亡清兴六十年》、《正说清朝十二帝》;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王立群的《品汉代风云人物》、《读史记》……这些都是大师级人物在百家讲坛上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且有自己的观点来证实真正的历史。我觉得,如果是仅仅喜欢历史,而没有打算钻研历史的人,那么《百家讲坛》对他就没有多大的作用,而我不同,我想当一个名噪一时的历史学泰斗,并且登上百家讲坛这个舞台,所以我就要尽量的多读历史书、多看历史节目,来丰富我的历史知识,我现在的历史知识好比是深不可测的海洋里的一滴微不足道的水珠,渺无人烟的沙漠里的一粒微不足道的沙粒,海阔天空的世界里的一粒微不足道的灰尘,无比浩瀚的宇宙中的一颗行星,一次我还需要不断的努力看书来增长知识,当然,如果一个人的知识十分局限,那也不行,因为那样就成了一个井底之蛙。观《百家讲坛》有感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大这个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将永远生活在阴影之中。也许我们无力改变生活中的缺憾,也许我们无法避免人生中的苦难。《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

  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的确告诉了我们很多,那我们何不照着论语上说的那样呢?人生百年,孰能无过?如果我们整天就纠缠在里面问为什么,整天闲着倒霉的事情怎么就落到我的头上了。那么我们的人生永远都不可能快乐。要学会去化解遗憾。

  1〉认可遗憾的存在。承认遗憾是不可避免的,用平常的心态去面对。

  2〉尽可能的去弥补。用自己可以做到的,尽自己的力量去弥补这些遗憾。孔子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敬”是内心的一种端庄、一种正直所表现的一种态度。和别人共事,要做到“恭而有礼”。这样我们还需担心自己没有朋友吗?一定会是西海之内皆兄弟。泰戈尔说过“如果你因为失去月亮而哭泣,那你也将失去星星了。”总看着遗憾,心里总是想着遗憾,这遗憾有可能就会变成生命中的一个阴影,影响生命的质量。

  如果不能避免遗憾,就要用不同的心态去面对,这样就会改变生活。用信心驱除遗憾。我们要做一个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遗憾。泰戈尔说“乌云自己遮住了太阳,却怨天气不明朗。”我们要用自己内心的富足和饱满去弥补遗憾。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要用内心的富足弥补遗憾,而不借助外在的荣耀给自己浅薄的骄傲。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君子有一个前提,那便是“义”。如果没有义,便会烦乱,小人如果没有义,便会为小偷。所以说,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君子之勇,崇尚的是“制约”。

  “以约失之者鲜矣。”要有日三省的习惯。韩信的勇在于肯受“跨下之辱”,而为刘邦决胜于千里之外。勇敢,有时候是一种理性制约下的内心的自信与镇定。苏轼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则为勇。”因此又说“有德有仁,才可以做到真正的心灵的勇敢。”如果自身的力量不能改变社会,就用心灵的力量改变自己的心境。有的人欢欣而温暖,有的人则整天职责抱怨。关键是他们的心态不同。如果桌子上同样是有半瓶酒,悲观者便会叹息道:“这门好的酒,哎,只剩半瓶了。”而乐观者却会庆幸道:“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身边的事情。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泰而不骄”指的是心有大志,心有定力,泰然自若。“骄而不泰”则指的是处处骄傲。君子的“骄”,只得是内心的风骨,而小人的“骄”则指的是外在的傲气。要记住“人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 “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36

  我每天看电视最爱看什么呢?最喜欢什么呢?说出来可能大家也是喜欢的,音乐、小品、相声、电视剧。可是,近一年多时间以来,我却非常喜欢中央电视台十频道的电视了,如“百家讲坛”、“探索发现”、“走近科学”、“人物”。最让我期盼的还是“百家讲坛”了,差不多天天关注。

  易中天的品三国、王立群的读史记、纪连海的正说鳌拜、孙立群讲李斯、阎崇年谈清史、马瑞芳说聊斋、刘心武新解《红楼梦》、于丹的《论语》心得、隋丽娟的说慈嬉。太多太多了,真的是无法一一列举。

  而我看了这么多专家教授的论述评说,心里除了崇拜,那就是还有一点点心得,唉,实在是羞于写出,我知道我看了这么多,有些也没有完全看懂。

  三国时代,那可是人才辈出,刘备作为汉室后代,三国演义小说将他做为正方写,曹操、孙权相对就以反方呈现,可是纵观三国,留给后人钦慕的还是曹操的魅力,他能文能武,却被后人视为奸雄,有人说曹操为人奸诈、篡汉、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就是这么的评价,让一千多年的曹操被后人憎恨,后来在20世纪,鲁迅提出了对曹操的看法,第一个为曹操翻案的人就是鲁迅,直到今天,人们才从《史记》、《后汉书》,得知一个真实的曹操,他也有温清的一面,他也有宽容的一面,他也有真诚的一面,这些在《三国演义》中也能看出来,建安文学的主要作家群——就是曹操、曹丕、曹植,还有“建安七子”,“三曹”是那时文坛的领袖人物,成就最高。

  再读史记,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不管是为财而爱,还是为貌而爱,总之这在那个封建社会已是难能可贵的情感了,“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挂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我聊奈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天别人摇扇我独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郎!”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人间唯有真情让人感动。

  再看万人憎恶的慈嬉,慈嬉真的是大坏人吗?有人说她丧权辱国、贪恋政权,凶狠毒辣,可是又有几个皇帝皇后是不杀人的,凡有统治就有血腥,有法就有治,唯唯诺诺、没有主见的人总是被人欺负,一个国家不可能永远处于鼎盛之势,总要经历消亡,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所以我并不是很讨厌这个人,还有些佩服她的能力和勇气。慈嬉如果少听政一些时间,也许这个皇太后就不会这么被万人唾骂,清朝后期,本就是列强兴起,在道光年间,已经受到外国的侵略了,这就是著名的“鸦片战争”何况再过几十年,咸丰帝同治帝的无能昏庸早死,清朝能有这么一个女子驾驭,是中国男人的嫉妒还是自认为没尊严了呢?可能也有吧。

  看古《聊斋志异》,多数人是读不懂的,文言文,是啊,古书都是这样的,读不懂,如今听了这些专家的上课,也懂了好多,这本书虽然说的是乱七八糟的鬼怪,可是他们却比正人君子更可爱,几分庄严,几分诙谐、几分玩笑,几分感慨,此中滋味,谁能解得开,花妖、鬼、狐狸精对人是又恨又爱,可叹可敬,还有好多写女性和男性在社会上的不同际遇,却是最让人佩服的,“女扮男装,懒汉致富、刺贪刺虐、独撑家业、自食便液”而那人鬼情的故事,却至今伤怀痛心,一首“人鬼情未了”,让人听的荡气回肠,一首“倩女幽魂”,催人泪下。

  《红楼梦》,我读了好多次,翻阅数次,也还象个盲人一样,看了红学家的谈红楼,说红楼梦中的男人和女人,让人不能只说男人有多淫x,让人不能只说女人有多可怜,更让人不能只说女儿有多纯洁,最近买了新解红楼梦,知道了很多红学知识,秦可卿的'来龙去脉,原型还是一个废太子的女儿,在清朝也是一个格格了,谜!谜!只能还是谜,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而又最复杂的作品,一想到泼辣、大管家、人未到笑先闻就是她王熙凤,一想到纤尘不染、质本洁来还洁去就是她林黛玉,一想到金簪雪里埋就是她薛宝钗,一想到豁达奔放就是她史湘云,一想到才自精明就是她贾探春,贾宝玉是男儿中的女儿,难怪作者自己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永久的艺术魅力,让人永远也百读不解、百读不厌。

  没法一一说完这么多的感慨,可是最近又看了《红旗渠的故事》,虽说与“百家讲坛”原来设置的栏目有点跑题,但听了《红旗渠的故事》,我一样感动得热泪盈眶,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家乡就有这种渠,父母在那个年代就是挖渠道、修马路的人,几十年过去了,再看那些长长的流着河水的渠道,真让人不忍糟蹋,一块块巨石堆砌的人工幸福渠,是可以让它流芳传世的。

  “百家讲坛”我还要继续观注,它就象一本厚厚的书,永远也翻阅不尽的,古往今来,谈古论今,还有多少的人和事需要我们大家探讨,我期待着更多人不同的评论,我很喜欢,虽然在中午十二点四十五分后是重播,但我一直是把它放在首播时来欣赏的,虽然中午观看很疲倦,对于这时的我来说,下班回来能看到如此精彩的节目,不睡午觉都是值得的。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37

  《康震评说李清照》这本书一口气读完了,其中对于李清照诗词风格的分析和背后蕴含美学情感的表述流畅到位、情节感人,自不必说。读罢有些许感叹惋惜也久久挥之不去。

  感到书中亮点是在第122、第123页,《再嫁婚变》里的“信其所守、得其所哉”一节。(李清照是否再嫁,从古至今研究者各持一说,争论不休。此本学者专家之分内,而非我等普通观众所能。)但真如文中作者观点,甚至从张汝舟的角度来分析李再嫁后的感情和家庭生活,则让人眼前一亮,“文物字画既不可得,家中一应事务也不能完全做主,自己粗鄙的言论行为也许还曾遭到李清照的冷嘲热讽,这对于五十岁的张汝舟而言也难以忍受。由此看来,两人在思想情趣、生活观念、双方的期望值都存在较大差距,两人之间龃龉争吵甚至打闹势必难免。”对于李清照这样的爱情理想主义者,没有共同语言怎么能够在一起走下去?诚如作者所说,这是造化弄人的婚姻悲剧。而在今天不如意的婚姻又何尝不是如此?人毕竟是高级生理动物,再嫁又离婚,在传统的男权社会,李清照这样的举动要付出多大的勇气,背后又要承当多少流言蜚语、悲愤和孤独!然而曾经和赵明诚彼此真心相爱,这对李清照来说就已足够。为真爱的短暂难得而叹,为爱情的理想主义而叹。

  在《金石录后序》里记载经过颠沛流离,文物终去十之七八,不禁令人扼腕。然而又怎能苛求李清照对文物的保护不周呢?在国破家亡的大时代里,个人的力量终究微弱渺小,以一女子孱弱之身却要在赵明诚后保护数量巨大的金石字画文物,谈何容易。假若文物未经收集整理,而是藏于民间,是否就能逃过战火洗劫和宵小计算?她说: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又说:“呜呼!余……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这是多么无望的表达,无助的旷达,无奈的坦然!为散失毁灭的文物而叹,更为个中折射出的民族空前灾难和时代悲剧而叹。

  及至晚年,李清照欲授其生平所学于孙氏小女,岂料孙氏小女一句“才藻非女子之事也,这与朱淑真《杂题》云:“翰墨文章之能非妇人女子之事”何其相似,“朱淑真等到的是死亡”,而李清照则陷入更深的失望。多年后,陆放翁在为孙氏女写的墓志铭云:“夫人幼有淑质。故赵建康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时夫人始十余岁,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渭南文集》卷三十五《夫人孙氏墓志铭》)。一代词宗就此没有传人,诚如作者所述:“这是中国文学史的巨大遗憾,也是古典知识女性的遗憾。”所幸还有《后序》、《词论》,还有易安诗词传于后世,至今研读不衰,它渗入文明的点滴,甚或成为我们的文学生活方式之一,这正是易安永恒之所在!为李清照没有传人而叹,更为她的诗词穿越时空,依然优雅鲜活而叹。

  掩卷长思,时移事易。感谢康震老师带我走近李清照。云涛晓雾,星河帆舞,在时光深处,仍旧伫立着那个美丽的身影,清新婉约、风骨卓然,直到永远。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38

  今天中午,我继续收看了百家讲坛这个节目。这次主要讲了关于饮食方面的礼节。

  在饮食方面,不能挑食,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我们时常做不到的。遇到好吃的食物,总会不停地吃,对不喜欢吃的食物从来不吃一口。这样不仅不会营养均衡,在和别人吃饭的时候,也会给对方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我们平时总是只吃自己喜欢吃的,别人对你的印象自然也很差的。我们看见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也不要暴食暴饮。在饮酒方面,我们不能饮酒,而有些家长却十分喜欢饮酒,我们要经常提醒家长。

  钱文忠教授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吃相的故事。古代,有一个人叫郑浣,已经当了官,他是一个非常看重吃相的人。有一天,他的远方孙子要看他,这个孙子是农间种地的,并没有见过面,也不懂礼节,衣服很破。郑浣没有嘲笑他,问他想做什么?孙子说他想当县尉。郑浣便想去找相关的人说一说,并在晚上让他和他一块儿吃饭。那天吃的是蒸饼,他发现孙子只掏里边的瓤吃,第二天便把他送走了。试想,如果给我们一个蒸饼,相信我们也会吃只瓤,对外面的饼皮视而不见。就是因为这么一个小细节,使本来对孙子印象很好的郑浣,对孙子的印象一下子差到极点。

  看完这期节目,我发现在饮食这么一个小的细节中,我还有很多礼节没有做到。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篇39

  今天中午,我打开电视机,又开始看百家讲坛了。

  这次主要讲了对事情了解不够清楚明白时,不能轻易发表意见,不能任意传播不合仪礼的事,不要轻易答应。说话时,对于没有把握的事,千万不能乱讲乱说。这样有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并且,对一些谣言,既不要相信,也不要传播。钱文忠教授说了一句话:“谣言止于智者。”谣言对于智者来说已经没有用了。所以,我们对那些了解不够清楚的事情千万不能传播,万一它是一句谣言呢?而对于做不到的事,不要去承诺别人。如果已经承诺了,那就要想方设法地去做到,否则,就会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

  钱文忠教授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名字叫《荆棘刻猴》。从前,有一个皇帝,非常喜爱收藏各种奇珍异宝。有一天,一个卫国人来找到他,说他能在荆棘尖上刻一只猴子。其实他根本就刻不成。过了几天,皇帝问他刻好了没有?可是他根本就没有刻。他只好说:“刻好了,但是你必须半年不进后宫,半年不吃肉、不喝酒。还要赶上一个雨后天晴的日子,并且要在那阴晴转换的一瞬间才能看见。”

  后来,一个铁匠听说了这件事,来问皇帝:“看见那只猴子了吗?”皇帝说没有,并不把那些卫国人说的要求说了一遍。铁匠听后说:“你可以问他有没有这把小刀。”皇帝照做了,卫国人便回去取。可一直都不来。原来早已逃跑了。承诺是沉重的,卫国人本来就做不到,可他还是承诺了,最后进入了进退都错这种地步。我们千万不能学他,要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看完这期节目后,我学到了很多,以后一定按照《弟子规》上的要求去做。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相关文章: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201509-15

观看百家讲坛易经的观后感09-20

观看2017百家讲坛观后感08-04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600字09-18

观看百家讲坛观后感150字怎样09-14

观看百家讲坛苏轼的观后感(精选14篇)08-05

观看百家讲坛三字经观后感09-15

《百家讲坛》观后感03-17

百家讲坛观后感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