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安妮日记电影观后感

时间:2023-02-19 12:43:02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观看安妮日记电影观后感范文

  2009年英国电视电影《安妮日记》是少女安妮·弗兰克对二战的真实心灵记录,安妮也已成为二战的重要文化记忆,在欧美成为人们经常缅怀的经典形象。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电影安妮日记观后感,仅供参考。

观看安妮日记电影观后感范文

  安妮日记电影观后感篇一

  天气阴沉,闲来无事,偶然看到这部电影,长时间没有读过书,出于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补充,就耐心观看了这部电影。震动人心的往往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件,细节的描述往往最能打动人心,而这部电影最后1分钟的字幕描述,让我的心里正如这天气一样,难受,压抑......

  听说过安妮日记记录的是纳粹时期,安娜一家为了躲避社会对犹太人的杀戮,躲在父亲办公楼的地下室,而这一躲就是两年时间,安娜从13岁增长到15岁,而这本13岁过生日时父亲送给她的日记本成为安娜的精神慰藉,她通过写日记来阐述纳粹德国的 恶行,通过记录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来诠释一个犹太民族的精神。电影中着重讲述了安娜家人以及皮特等犹太人躲避在地下室中两年的生活点滴,从中可见安娜的积极与乐观,虽然许多时候并不礼貌,但是她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想,在父亲教导的“Work and Hope”座右铭下,乐观的追求自己的作家梦想。

  安娜之所以如此积极开朗,我认为与其家庭的教育有很大关系,通过电影中对其家庭点滴的描述,父亲对安娜精神的不断鼓励,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下,为了她能很好的读书创造最好的条件,支持安娜一切合理的建议和要求;母亲的'朴实质朴,给安娜点滴的关爱和呵护;姐姐为了家庭的和睦,将自己的梦想安放在心底,做一个乖巧的女儿,这一切使得安娜活出自己的个性和精彩。

  通过读书,安娜在十几岁就开始探讨人类平等问题,书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这也验证了杨绛的一句话:“人之所以焦虑烦躁,就是因为读的书少,而想的事儿多”,读书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即使是十几岁的孩子就能读出人生的真谛。

  临近结尾,广播中传出的是一句句捷报,本来以为这是一个家人团聚,回归故乡的美好结尾,但是突如其来的德国军人发现了这个密室,最终,这群密室中的幸运者终究难逃纳粹集中营的厄运,这也就是在最后一分钟除了安娜父亲幸存之外,其他每一个人都显示的于什么时间死于什么集中营的字幕。幸运的是,最终一个人发现了安娜写的几本日记,并把它整理下了流传至今,也让我们能够聆听在那段魔鬼时刻,躲在密室深处一个十几岁小孩安娜的心声。

  安妮日记电影观后感篇二

  细细地品读完安妮·弗兰克的《安妮日记》,这个女孩,这个与我同龄的女孩,着实给了我很大的震撼。犹太少女安妮13岁时,为躲避德国纳粹的追杀而住进狭小的密室,他没有自由,她恐惧,她痛苦,如花的生命随时会因一次大意而丧失,她的生活没有保障,就连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都成了问题,而这样的生活她足足呆了两年之多……

  真的很难想象,当人们因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感到痛苦时,安妮却仍然能够以乐观的心态将这一切化为了为自己理想而努力、奋斗的动力。

  文中有一段曾写道“我经常心情沮丧,可是从不绝望。我将我们躲藏在这里的生活看作是一场有趣的探险,充满危险和浪漫情事,并且将每段艰辛的事情当作我日记的材料。”安妮虽然恐惧,但她不放弃,而是把逆境化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可见她的精神家园是丰硕的,富有的。

  再看看我们自己,从小就在糖水中泡大的我们就好似一个美丽的泡泡,尽管耀眼夺目,但却经不得一点风吹草动,随时可能破碎。因此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小小的挫折而轻言放弃,但相对于经历战争痛苦的安妮,我们所谓的“逆境”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微不足道。

  安妮,一个和我们同龄的女孩受到如此大的磨难都勇于为自己理想而努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呢?所以,如果你遇到了困难,请千万不要在逆境中沉沦,我们应该勇敢地站起来,奋起抗争,以乐观的心态直面逆境,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努力拼搏,并在逆境中锤炼自己,把自己磨练得更加坚实!因为,安妮一个不曾绝望的女孩;一个永远乐观永远快乐的女孩;一个面对逆境却不愿低头的女孩正激励着我们冲出逆境!

  安妮日记电影观后感篇三

  安妮.弗兰克是一个活泼可爱、眉目清秀的犹太少女,由于法西斯对犹太人的残害,她们全家人和四个犹太人邻居,带上生活用品,一起躲到她爸爸公司里一个很隐蔽的房间里,他们把那里叫做“密室”。

  密室里的生活既艰苦又难熬。走路要轻;要在公司的人来上班之前先洗漱完毕;还要在公司的员工下班以后才能下楼用热水……如果不遵守以上条例,就可能被人发现,并被带到集中营去。飞机投下来的'炸弹虽然能炸毁房屋,但却炸不毁安妮坚强的意志。在她感觉无聊时,就用学习和从阁楼上的窗户眺望大自然来消磨时间。安妮就是这样坚强不屈地生活着。

  后来安妮和彼得.威尔彼此相爱,每当他们互相亲吻的时候,她就感觉幸福走遍了全身。

  《安妮日记》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战争和种族迫害,而且让我看到了身处逆境的人们是如何克服困难,顽强地生活着。安妮的生活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下一页更多精彩“安妮日记电影观后感”

  

  安妮日记电影观后感篇四

  《安妮日记》让我们得以从一个少女的视角反思战争与种族迫害的行为,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到了人性的罪恶和人性的坚强与善良。密室外是无情的炮弹,但当笔尖与纸张相遇的那一刻,一颗少女懵懂的心却在战火与硝烟中悄然绽放——安妮﹒弗兰克的日记记录了一个残暴的时期,一个被冰冷的钢铁和炽热的爆炸碾压和吞噬的时期,一个依然拥有爱与希望的时期。

  像大多数少女一样,安妮有着那个年龄特有的活泼与可爱,即便是在动荡的.战乱阴影中。安妮也有自己的梦想,她一开始想要成为一名舞者或电影明星,后来又改变了主意,希望能成为一名作家——她希望自己可以留下一些什么,即使在自己的生命结束以后。而不是像自己的妈妈或者其他许多人一样悄无声息地出现,然后消失。显然,战争不会顾及安妮的梦想,比起权利和勋章,所谓的爱与希望根本不值一提。

  几本日记所能承载的仅仅是一个孩子内心世界的寄托,这叶弱不禁风的小舟无法抗拒整个世界的疯狂与挣扎,一滴泪水算不了什么,即使泪流成河也无可消弭扭曲的罪恶——只有勇敢得去面对,在每一个艰难苦涩的日子里,活出笑容。

  没有人愿意记录迫害,因为没有人愿意承受迫害。希望所有的记录都是为了爱而落下笔端,不要再让纯真的眼眸定格在废墟的边缘。

  安妮日记电影观后感篇五

  看《安妮的日记》完全是个巧合,没有看预告,没有相关的信息,只是某晚睡不着打开电视看到了开头,一个穿呢子大衣的女孩很干净的样子,于是被吸引的看了下去。

  我不知道原来结尾这么的残酷,如果提前知道的话,我也许会拒绝看了。但是拒绝看,我也许就看不到那个让我现在想起来仍然有点心痛的爱情。

  在阁楼的`拐角,一点阳光从外面照进来,那也许是整个避难处唯一可以看到外面天空的地方。天空很晴朗,湛蓝,无云,可以看到一棵树的顶尖,郁郁葱葱的,生命旺盛的好像不是生存在这个纳粹横行的世界。每天固定的时刻可以听见教堂的钟声,厚重,深远,悠长。我还记得安妮和那个小男孩并肩依靠在一起的样子,阁楼里没有一点声音,大人的吵闹慢慢的也听不见,望着天窗射进来的一点光,好像有希望,又好像没有希望。

  那个吻很干净。那是一种心灵的慰藉。我看到了他们心里的恐惧与空虚,无助与彷徨,真的很需要一个人怀抱来依靠,需要一个人的温度来取暖。

  可是安妮还是没有能够活下来,我很难过。

  阁楼里那个静谧的下午,那个无声的吻,也许只有时间记住了。

  安妮日记电影观后感篇六

  与其他《安妮日记》电影不同的是,这部迷你剧是在美国女作家梅丽莎•缪勒所作的《安妮•弗兰克:安妮传记》的基础上改编的,从它的名字(”Anne Frank: The Whole Story”,而不是《安妮日记》广为人知的英译名”Anne Frank: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就可以看出,与其说是对《安妮日记》的改编,不如说是安妮本人和那段历史的纪录片。

  对于喜爱《安妮日记》的读者来说,这部迷你剧展现了如此之多亲切、细腻的细节:安妮和雅克谈论的“约普和里奥”,是安妮最喜欢的《无忧的约普》系列书中的男女主人公(安妮曾经在日记里说,她要让自己的孩子也读西丝•凡•马科斯菲尔特的作品);从亚琛来到阿姆斯特丹的祖母送给安妮的那支红色自来水笔,后来“葬身”于密室的炉火之中,安妮还特别为它写了一篇《笔颂》(她说:“我的自来水笔火化了,我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如此。”);安妮的生日会上,大家一起观看的电影是《小狗林丁丁》;安妮在睡前卷头发、漂白嘴唇上方的汗毛的习惯……等等。剧里的每一个情节,都可以在安妮的日记里或安妮的传记中找到对应,几乎没有一个情节是虚构的;而这里面的每一个演员,多少都与ta所扮演的那个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有一些样貌上的相似,从密室里的八个人到他们的.帮助者。这些都让这部迷你剧如此真实,因而也就让它更加令人痛彻心扉——当密室里的八个人被盖世太保带走,安妮看着自己的日记散落一地,玛戈痛哭失声;当安妮在奥斯维辛-伯克瑙被剃光头发,在前臂被刺上编号;当安妮在卑尔根-贝尔森因为虱子而丢掉所有的衣服,仅仅裹着一张破烂的毯子四处寻找食物,面颊深陷、眼睛无神地告诉汉妮莉她不想再活下去了;最后的最后,玛戈因为斑疹伤寒离开了人世,几天以后,安妮跟随而去……这一切的一切,都真实地发生在七十年前,发生在一个笑容比阳光灿烂的犹太小姑娘身上。

  而片子结尾处的字幕说:纳粹杀死了超过一百五十万的犹太孩子。安妮•弗兰克,只是这一百五十万分之一。

  七十年前,有一百万个像安妮一样活生生的、爱笑爱闹的犹太孩子,有六百万个凡•佩尔斯先生和太太那样的普通犹太人死在集中营里。不管多少次想起这个事实,我都忍不住要问,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怎么会?

  我找来了扮演安妮的演员Hannah Taylor-Gordon成年后的照片,她仍然是个美女,有着明亮的黑色眼睛。2001年,14岁的她与照片中的安妮如此相似,那么,如果安妮能够长大,应该差不多就是那个样子吧?她曾经怀着多么美好的梦想在日记里写道:“我希望我能一直像这张照片里一样,这样,说不定我能有机会去好莱坞呢。”

  PS,如果说这部迷你剧在我这里还有一些什么遗憾的话,就是一些安妮本来只是写在日记里的话,被改编成了她与家人之间的对话。虽说这样的表现更加自然,但有些情绪与秘密是安妮不曾与家人分享的,她只向她的吉蒂诉说,日记里那个更加理智、更加丰富的“充满矛盾的小妞”是不为人知的。

  另外,安妮日记里的“普蒂”(Putti)本是凡•佩尔斯太太对凡•佩尔斯先生的昵称,而在剧中反了过来。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对我来说,这已经是非常完美的安妮·弗兰克。


【观看安妮日记电影观后感】相关文章:

看电影街头日记观后感范文08-03

天堂电影院电影观后感12-03

电影院观看电影简爱有感08-03

观看韩国电影婚纱观后感范文08-03

观看电影超级礼物的观后感08-03

观看电影《长空之王》观后感06-03

电影观后感02-01

电影观后感01-13

电影的观后感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