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

王财贵讲座的观后感

时间:2021-11-26 16:17:21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关于王财贵讲座的观后感范文

  王财贵教授不仅是一位中国文化孜孜不倦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一位可亲可敬的师者。百分网小编为你分享了关于王财贵讲座的观后感范文,希望你们喜欢。

关于王财贵讲座的观后感范文

  关于王财贵讲座的观后感范文篇一

  我很荣幸能够在课堂上观看到王财贵教授的演讲,由于时间限制,观看时间仅有短短的一个半小时。时间虽短,但我却感受到了一种不一样的教育,对教育产生了不一样的想法。

  王教授开篇就指出“教育是非常简单的事;教育是非常轻松愉快的事;要培养人才,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或许有些老师早就知道过这个观点而显得不以为然,但是对我而言,这却是一个全新的观点。因为我从来也没感觉到教育会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幼儿园时期,老师叫我们要好好学习,才能考上好的小学;小学时期,老师叫我们要好好学习,才能考上好的中学;中学时期,老师叫我们要好好学习,才能考上好的大学。似乎所有的老师教育学生的目的只有一个:考上好的学府,长大成才。就为了这个“终极目标”,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要在课上写满整个黑板,保证学生抄下所有重点;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得要含辛茹苦的批改作业,挑灯夜战;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要弄出一堆又一堆的练习卷、试卷来测试“我”的学生是否达到了“人才标准”。在我看来,这样的教育对老师来说,一点也不简单,一点也不轻松,更不用说什么不费吹灰之力了。

  然而,在这样的教育下,老师们的兢兢业业换来的却仅仅只是少数人的成才,极大多数人依旧平平凡凡,一生碌碌无为罢了。难道极大多数人是笨蛋,而那些少数人是十足的天才?当然不是,他们的起点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极大多数人的对学习好奇和兴趣被长时间繁重、枯燥的教育磨掉一层又一层,直至消失。没了好奇,没了兴趣,学习的热情就这样慢慢消失,最后只会俯首甘于平凡。

  因此,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下该如何教育,怎样使我们的下一代得到真正的教育。

  在接下来的讲座中,王教授提出来“中国人,不要忘了中国文化”、“科学教育与教育的科学化”、“儿童教育贵在耳濡目染”、“白话文是不需要学的”、“简易便行的读经教育”和“有教就有,没有教就没有”的一系列观点和建议让人印象深刻,也就是因为这样,我对中国式的教育又重新燃起的一点希望。

  话说回来这个利益至上的快速时代,拜金主义等西方文化充斥着整个社会,每一个国人都好似过客,来去匆匆,好像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自然也就谈不上坐下来细细品读中华五千年的经史文化,感受五千年的文化深度。更有甚者,现在的中国人,已经忘了中国文化。

  国家的经济实力在飞速提升,国人的素质却有着明显的下降。有人会喊: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为什么国人的道德底线正在一步步的后退,国人的步伐正一步步迈向道德的深渊?我想,这或许就是因为少了从小到大对国人进行五千年经典文化的熏陶,少了从小到大对国人讲诉中华传统美德,而使得当代人只会盲目地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不知也不管道德在哪里,道德有何用。

  我们深知:一座高楼的建造需要的不是华丽的装饰,而是最底部的奠基,一旦基石没打好,无论这栋高楼多么“傲然耸立”,最终的结局也只能是一片废墟。国人的教育也是如此,我们一旦失去了中华文化经典作为学习西方文化的基石,所有学习到的西方文化不能与中国实际相辅相成,那么中国的发展永远只能是西方的“山寨版”。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句话很是经典,也同样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但是看看现在的娃娃,哪一个不是整天学这学那,整天考级过级。由于一代又一代的长辈的错误认识:把学习技巧性的东西当成就是教育,想要让孩子们拥有更全方面的本领,才能在社会有着更好的生存。结果显而易见,当代的儿童失去了他们应有的童年,换来的是一节又一节的补习。

  小孩子的学习能力很强,耳濡目染间就足以学到很多东西。因此,把握好小孩子的幼儿时期至关重要。王教授举了好几个例子——能够有所成就的一些人,大多数都是小时候诵读过经史。或许这并不是大多数的情况,但是我们知道,诵读经史确实是有用的。正所谓:读史,使人明智。技术性的东西的的确确很重要,了解经典却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今的教育体制虽说不可撼动,但我们仍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慢慢“撬动它”。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只要是身为一名成年人就应该要为我们的下一代负责:向周围传诵中华文化经典,向世界传诵中华文化经典。让我们的下一代的生活充斥着浓浓的文化氛围,让真正的教育帮助下一代的茁壮成长。

  关于王财贵讲座的观后感范文篇二

  读了王财贵教授的讲座,心里有喜也有忧,但喜的少,忧的多,喜的是很多国民甚至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在彷徨了很久以后,开始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用不着到国外探讨所谓的西式先进的教育,揭开老祖宗的家底,向老祖宗讨教,这才是真的出路。

  在国外掀起"论语","易经热"的时候之前,其实我们多数人对自己的老祖宗研究的不够彻底,只知道我们是古代文明之大国,有着五千年的古代文明史,至于让我们在那个方面具体说一下,就不知道怎样说了,起码说上来的不多,至少四十年前被我们批判的孔老夫子为什么被联合国的一个机构评为世界发展的中国第一人时,不论我们这些普通人想不到为什么,甚至有些所谓学者也弄不清为什么,整天忙于什么,对待我们的教育到底向哪个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弄不清一个具体的思路,形不成一个清楚的目标,可是当国外悄然兴起的 论语易经热时我们的专家、学者才恍然大悟起来,原来发展的路就在脚下,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若是像刮风那样,风过一样风平浪静,那只是搞形式,做样子,给自己的帽子染红顶子。

  记得去年美籍华人钱永健获得诺贝尔的时候,和今年高锟获得诺贝尔的时候,国内掀起了一阵风:诺贝尔到底离我们多远?上海交通大学一位教授说:清朝初期我们的科技还走在世界的前列,后来由于我们的教育落后了,人家超过了我们,现在我们的教育模式不先进,尤其在基础阶段,培养出来的孩子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创新意识,更谈不上创新能力了,只是一部部复印机。近期我读了一篇文章“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教育”,指出:中国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尽量记住(或背过)考试中出现的一切问题,大海里 捞针一样。网络“红人”范跑跑一位北大历史系的高材生也爆料:只要把书本上的背过,一定能得高分。现在为了考高分背是学题型、背作文、背科学--------------,所有的一切好似与自己的思想没有关系,可以不难理解我们周围出现的“高分低能”现象。

  尤其在我们基础教育阶段,背、背、背这种现象特别厉害,老师为了学生考高分而逼着学生学,而学生为了考高分而被老师逼着背,制度逼着老师,老师逼着学生,都为了考好成绩,给学生减负,首先应该给加负者减负,这才是根源,教育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尤其是学生的评价方法、教师的评价机制更是重中之重。

  关于王财贵讲座的观后感范文篇三

  王教授在他的讲座中指出了早教的重要性,作为一个母亲,我们从孕育生命的那一刻起,就应该把孩子的教育安排好,每一个孩子从孕育之初到13岁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时期,而我们大多的父母亲都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正如王教授所说,我们大学老师常常去埋怨高中老师,高中老师常常去埋怨初中老师,初中老师又去责怪小学老师,小学老师呢去责怪幼儿园的老师,而幼儿园老师呢去责怪家长,是呀,家长又能去责怪谁呢?只有自己罢了,在一个人的生命成长中,谁也不曾想到起关键作用的是你的家长和你的幼儿园或小学老师,有几个人又会知晓这个道理呢?我们常常会认为初高中大学更重要,岂不知,这种误区我们已经是在我们的心中深深的扎下来根,我们过多地去思考孩子的未来,而恰恰却忽视了孩子最为宝贵的现在,从孩子还在母腹之中,我们就应该给孩子听音乐、读经典,而我们的孩子理解力必然会极强,我们的语文教学处于一种浅层次,是因为我们常常自认为孩子小,所以用更加层次低的教学内容展示给他,而这却远远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因此,我想说,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都存在着一种误区,那就是孩子们不能接触到更多范围内的知识,更多范围内的资讯,他们必然会变得无用无能,而毫无思考能力,这一切都是我们教育惹得祸,是我们用一只无形的手,让孩子们失去了宝贵的学习和教育时机,我想在我作为班主任的这段时间里,我该怎样做,才能真正的让学生走出这个极为危险的误区呢,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和家长真正的认识到阅读对于孩子的巨大的作用,如果错失了小学时光,任时光飞逝,我又将如何面对孩子们的窘境呢?看看小世民、小霖一副满不在乎又自以为是的派头,我的内心真的为他们所焦急,如果我不能用一个非常有效率的方法管理学生,用高利率的方法让孩子们喜欢上阅读,是多么大的错误,今年教的是一年级,而这些天真却缺乏真诚的孩子们将如何面对以后的成长,而我内心深处却又如何自处呢?光喊口号又有什么用,光是每天给大家上一节阅读课又有什么用,光是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又有什么用?这些孩子教育的突破口我还没能找到,可自己却还在自以为是中沾沾自喜,还在自以为是中延滞了时光,孩子们的成长不等人,而我却没能拿出一个更具科学性可行性的方案。

  我想,所有这些只能从一点一滴中积累、从一点一滴中去发现,同时,还要不断地从同事中去倾听、去学习与沟通、再者还要向网络学习,向书中去学习,只有不停地行动中,才能真正的找到一条适合的道路,如果只是在发愁中空度了时光,又与事何补呢?行动着,从各个方面,我不能停止,否则前功尽弃,没有成功只有坚持,没有了坚持就不会有什么结果。

  >>>下一页更多精彩“关于王财贵讲座的观后感范文”

  

  关于王财贵讲座的观后感范文篇四

  王财贵教授在关于读经的讲座中提及“凡是认知的科目最好按照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来安排。”“美国的科学教育正应该按照认知心理学来教,所以他们科学的教育是安排得比较合理的,如果我们没有照这样的合理的安排,恐怕我们的科学教育不一定能够教得成功”王财贵教授提出了科学的教育要学生“懂了才教”。他所说的“懂了才教”是科学的教育(即自然科学学科)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反思我们的“科学的教育”,个人觉得很大程度上是“不懂就教”。

  我有个学生,她的各科成绩在班里是比较差的,数学成绩是班里后十名(全班有五十名学生)。这个学生是个很开朗大方的孩子,但是一谈到学习就表现很不自信,平时上课发言很少。在十一岁的时候跟随父母移民到澳大利亚,在澳大利亚学习一年后回国,回校看望老师和同学,我发现她的变化非常明显,说话做事显得非常自信,谈及她的数学学习,她说在那边的学习很轻松,内容浅显易学,而且同年级的很多知识已经在国内学过。所以她再也不用“怕”数学了,而且还特别喜欢数学,因为每次测试都能拿“A” 。看着她自信的表情,我感到自己犯了错误!看看我们的数学教学内容,确实很难很深,而我也没有采取保护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有一位初中生告诉我,在初中一次考试中,他六十多分,不过在班里已经是很厉害了。如果像他这么说,要不是他所在班级学生都很差,要不就是教师教的不好,要不是题目太难。其实,根本原因就是考试题目太难了。这样出现的问题可能会让学生害怕学数学,觉得太难了反而产生厌学的想法!王财贵教授说,“我们不要赢他六年,输在一辈子。”我看,其实就是输在了这关键的六年。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也即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再来看看大家议论纷纷的“奥数”。有专家提出,只有5% 的孩子适合学习奥数,可是据我了解,我所教的学校估计30%~50% 左右的学生在学奥数。很多家长以为学习奥数可以培养孩子的思维,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其实,学习的结果根本不是他们所想,很多孩子因为学奥数而害怕数学,讨厌数学。基础不好的孩子学习奥数,超出了他的认知能力,只能在那里坐着受罪,更加认为数学是个可怕的“怪物”。成绩一般的孩子,一个星期除了学校的数学学习,还要在课外学习数学,能消化那么多嘛?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出: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我在深圳书城看到很多学前儿童的书籍,其中不少有关数学的。我取来一看,不少内容是关于加减法训练的,这些内容其实在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数学课本才会出现。现在的幼儿教育已经很“小学化”了。 1987 年1月,75 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会聚巴黎,有人问其中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说:“幼儿园。”他说幼儿园教会他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讲,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这些。现在很多家长急功近利,想方设法让孩子提早学习知识,于是不少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过早让孩子进行读、写、算的训练。这带来的弊端是不容忽视的。杨巧莹在《浅谈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弊端克服》一文中论述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弊端:孩子处于身体发育的阶段,过长时间的果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并引起心理上变化。过早、过多的规范性学习还能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不良症状产生。过早地对幼儿实施小学教育超越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幼儿期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如果此时强迫幼儿象小学生那样学习和做许多功课,他们的智力水平是跟不上的,如果学习过于吃力,幼儿会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情绪,从而会扼杀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小学化倾向”对幼儿的未来学习不利。由于一些学前班使用的是小学一年级教材,学一年级时,不用花多大力气就可以获得好成绩,由于重复教育,使这些儿童养成了不动脑、不思考、生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当他们升入二年级以后,面对新的学习内容,一下子不能适应,结果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学习跟不上的情况都得以产生。 看来,“不懂就教”不仅在中小学教育成为问题,连幼儿教育也不能避免。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文中提到, 我们所以仅仅把儿童当做匮乏,是因为我们用成年期作为一个固定的标准来衡量儿童期。这样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儿童现在所没有的、他成人以前所不会有的东西上。于是,成人往往不顾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好像为了争取时间,随意为儿童增加学习的内容,这样做的后果是不良的。

  “不懂就教”不仅体现在教学的内容上,而且还体现在教学的方法上。现在很多的教学方法很是强调效率,为了迎接考试,往往和时间赛跑,在假期补习,将下个学期学习的内容用1-2 个星期学习完。追求效率的同时,强调灌输,不求甚解,记住公式,知道计算即可。王财贵讲到,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凡是属于认知的科目都要认知得非常清楚,假如他一知半解,你就要教下一个科目,下一个单元,那你就在残害我们的孩子了。德国哲学家 叔本华在《论教育》一文中这么阐述:我们年轻的时候,为什么经过长时间的学习、阅读,却总还是半天真无知,半带着对事物的错误概念开始认识世界,致使我们的行为时而精神紧张,时而又偏激自信。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我们的头脑里充满着一般概念,而我们自己又总想着去运用它,却又不易正确无误地运用。这也是直接违背大脑自然发展的结果,亦即主张先有一般概念,后有具体观察的结果,这还不是本末倒置。教师不去发展儿童的分辨能力、教他们独立判断和思考问题,只是一味地给他们灌输别人的现成思想。错误地运用一般概念而引起的错误的人生观,须通过长期自身的体验才可能加以纠正,但也很少能全部纠正过来的。他提出,对儿童进行教育要通过观察产生概念,这才是自然的教育方法。自然科学的教育应该遵循观察具体事物,建立具体概念而后才有一般概念。学生没有经过观察和发现,直接灌输一般概念,只会使得他害怕和紧张。比如,在学生还没有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之前,就让学生去解方程,可能照芦画瓢也能解出来,可是在解答的过程中,学生会显得茫然和紧张。

  王财贵认为改变目前学生学习自然科学教育感觉困难的办法有两个: 第一个办法是降低我们的科学教材程度,适合儿童,让他学得很高兴,以至于培养思考的兴趣;第二个办法是,从小就是提升他学习的能力,让他也能够应付高度的数学教材。  读经是否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我所在学校没有进行读经,身边也没有这样的例子,所以它的作用暂不能论证。在目前,改变教学内容不是教师能力所及。但是教师可以改变教学的方法和评价的方法,因为这是由学科教师自己决定的。我们教师可以在教学和评价中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让学生不要为“知识”所累,也不要为“知识”而怕。

  关于王财贵讲座的观后感范文篇五

  观看了王财贵教授的 《一场演讲百年震撼》讲座,我感触颇深。这个讲座是针对教师家长的,在我心中也激起共鸣,使我得到一些启发。

  讲座主要讲述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观看过程中有两个地方让我心潮澎湃,先是讲到我们是当今大量存在的文化侏儒,没有能力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王财贵教授讲中国留学生回答不出外国学生关于《易经》,《老子》,《礼记》等中国经典著作的提问,这些著作在我二十几年人生中几乎都没看过,身边大部分人也和我一样,没有奠定好的基础,我们的身体长大,文化和精神却停滞不前,心灵中没有自己祖国的好的文化信仰,再去学别人的文化就只能全盘接收,学到的大多不是精髓。可惜我懂的太晚,再去读经已经效果不大,人生观基本形成,但我还愿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来使自己心胸宽阔。

  在讲到不管是科学还是非科学,都要早一点教。最重要的时间阶段是0 ―3 岁,超过3 岁到6 岁机会小一点,13 岁以后就基本没用了。尤其是最后十几分钟王财贵教授告诉我们的关于他教育自己孩子们的经历,让我感到期待,我想等我以后有了小孩一定要给他听古典音乐,听英语,读经给他听,等他会说话了就让他背经,学语文,培养他的智力和记忆力,来补上遗憾。

  王教授的演讲,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了解到每个孩子十三年的幼儿期,是记忆力在人生一辈子当中最好的时候,错过了,再弥补都来不及了。做家长的,就要抓住机会,不要浪费时间,给孩子最经济的教育,带着孩子一起读经。国学有如此多的好处,不仅让我们文采倍增、学会怎么做人、学会怎么做事而且树立一个好的人生态度。我们赶快行动起来吧!

  关于王财贵讲座的观后感范文篇六

  我看了《王财贵教授儿童经典诵读讲座》后,感触很深。

  讲座先讲台湾的孩子从小接受类似于美国的教育,渐渐忘记了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对中国的许多名著一无所知。自己祖国的文化都不了解,如何去学习别的国家的文化呢?接着,就引出了本次讲座的主题:倡导孩子读经。经就是指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这些都是中国历史悠久,教人做人的书。每小句三个字,朗朗上口,短小精悍,脍炙人口每一部分都有一个历史故事。像弟-子规主要教人孝顺。每一小段都有一个有关这一段的内容的故事,且一字一句都包含一个深刻的道理。短短几百字,概括了一生的哲学。只要我们去品读,去感悟,去体会,就会感觉到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华夏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

  同时,现在全国兴起“国学”热,不禁让我一点担忧:

  孔子不是说要因材施教吗?我感觉王教授的读经计划似乎分量过重了。也许孩子对现代科技、自然科学等其他事物更为感兴趣,对语言不“感冒”,过多读经是否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热情呢?教育部门又如何把握分寸呢?“知心姐姐”说过:“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 过多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无奈 ;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无措。”我觉得一方面注重经典的质量,还要注重孩子情绪。

  他说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等等学科不用教,这个观点我是不赞同的。如果小孩不需要教,那么要老师来干嘛,我们读师范又来干嘛?没有老师来跟他讲解,小孩念了也是白念。

  儿童从小开始读经,然后能背,能出口成章,再然后能理解,能运用自如。而在其中如果没有老师的参与,我觉得这只是一条理想而不可能实现的模式链条。毕竟,能自学成才的天才只是少数。如若不能,是不是就成了孔乙己。芸芸众生,不是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我们只是一群等待开启智慧的学生,单单靠一本赖以背诵的经书是不够的。读经是必须的,但不是唯一的,他需要有人给他讲解。能读懂经书的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知识和文学修养,而这不是单单靠背诵就能够得来的,他往往需要在读经中的理解,能有心领神会的参与,而不只是囫囵吞枣,不知所云。

  虽然对王老师的教学方式抱有疑问,不过,对于他传颂经典的积极态度,我是非常敬佩和赞同的。而我在其中最赞赏的是一种学习态度。古人因为要科举考试,所以十年寒窗苦读经书。

  我们现在不在需要科举考试,四书五经也不再被列为考试内容。有人说它是精华,有人说它是糟粕。其实,我觉得造成它难以传承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因为它不再是考试的必备内容。现在的学生和家长是现实的,聪明的。他们觉得只要把考试的内容完善后就能一路直升。至于考试以外的知识,不妨等到大学以后再来慢慢学习。毕竟知识怎么学都不晚,而考不上理想的学校,又如何能够一举成名。想想,有多少学科如同经典一样,淡出了课堂。音乐、美术、体育、礼仪……而重读经书的出现,不正是能挽救我们这发育不全,以考为大的教育模式吗,它告诉我们,我们遗忘了多少,我们毁灭了多少。


【王财贵讲座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王财贵经典语录05-13

王贵与安娜经典语录05-14

王贵与安娜经典台词05-14

《王贵与安娜》的精选经典语录06-23

王贵与安娜经典台词语录大全06-20

王贵垣题灌洋村口牌楼对联赏析07-05

育儿讲座观后感06-20

教育讲座的观后感08-17

物理讲座观后感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