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

博物馆设计观后感

时间:2021-11-24 12:04:09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博物馆设计观后感

首都博物馆的建筑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以文物为本,为社会服务”,强调“过去与未来、历史与现代、艺术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首都博物馆设计方案,经过两轮国际招标,从16家中外知名建筑设计机构提交的22个设计方案中选出的。博物馆建筑落成后,已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一致称赞。新馆建筑用地2.4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3390平方米,建筑高度40米,地上五层、地下两层。建筑本身是一座融古典美与现代美于一体的建筑艺术精品,既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呈现鲜明的现代感。如:外观外倾斜的青铜体破墙而出,悬挑的大屋顶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出檐,青灰色砖墙模糊了古城墙与现代幕墙的界线。宽阔的广场和大堂也取材于皇家宫殿高台建筑的手法。在博物馆中轴线上,大厅外地面镶嵌清代丹陛,大厅内有明代牌楼,体现中国传统中心轴线特点。在建筑材质上,青铜、木质与砖石的大量运用更显现一种历史的久远;钢结构棚顶、玻璃幕墙又表现出北京有力的时代步伐,高大的空间和通透的视觉效果更顺应了当代建筑的国际流行趋势。?

博物馆设计观后感

新馆建筑内部分为三栋独立的建筑,即:矩形展厅、椭圆形专题展厅、条形的办公和科研楼。三者之间的空隙则为中央大厅和室内竹林庭院。自然光的利用、古朴的中式牌楼、下沉式的翠竹庭院、潺潺的流水,营构了一个兼具人文、自然的环境。?

2.

室内空间是建筑体验的重要内容,其功能意义和审美意义都是通过空间关系,环境构成,装饰形式作为体验对象的,而照明设计是所有体验的基础,也是各种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体验基础主要是照明的功能性,没有光伸手不见五指,谈何认识空间,辩识方位,观赏装饰,但更容易被忽略的是:光本身就是构成空间关系,界定空间属性,形成装饰意义,满足心理需要的关键。在作为基础照明的底光基础上,合理拉开光阶,合理布置节奏,合理突出重点是照明设计的重要内容和创造所在。

从一般的视觉感受来看,室内光环境的组成部分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基础照明形成的背景,室内家具台面形成的平面,作为突出对象的展品器物,行走空间的地面。这几个方面因为在光环境中的地位不同,作用不同,而需要不同的照明安排和投光方式的针对性选择,从而实现良好的行为环境和心理环境。

国博的展示空间开间较大,净空较高。相对“黑箱”的展陈方式有比较亮的整体环境,为布光的梯度安排拉开了空间。国博展示大厅里墙面的照度设定大约从10 lux 到20 lux不等,徜徉其间会有微弱的忽明忽暗的感觉,但正是这点微妙的变化体现出展览空间设计设计的重要规则:展品的最佳呈现。

展品是展览的主角,完美的呈现和重点突出是照明设计的核心价值。其设计的原则是掌握精确的对比关系,既背景成为前景的环衬。前景成为展品的'依托,展品完美的表达出文化精髓。所以一切照度的安排取决于对最终呈现的亮度关系的把握。

有关资料显示:在环境中的物体既要脱颖而出,又要很好的与其周边环境形成有机的整体,就需要在布光过程中精确的进行照度分配,在环境照明、重点照明、次重点照明中创造合理的梯度。

一般来讲,当环境与前景物体的亮度对比为1:2时,很难引起注意;当这种对比达到1:5时,主次关系显现出来;达到1:10,对比非常明显;对比达到1:100时,被照物体将从环境中脱离出来,割裂了主体和背景的关系。

国博的照明设计中,以文物为核心,结合保护性照明要求,结合展品的属性特点,结合展品的细部特征呈现要求,已经形成了展品及其周边的亮度的刚性要求。为了使展品成为关注的中心,就要对背景的亮度进行精妙的设计安排。既不能太亮,抢夺前景,也不可以太暗,使展品从环境中割裂出来。尤其是国博布展是按时代划分,而非展品属性划分,可能瓷器,青铜器与书画帛绢没有分开太远,展品的微观环境上亮度差异是比较明显的。这就需要对背景墙上的亮度进行相应的配合,既要照顾好与前景的关系,同时还要考虑整个面墙上光分布的均匀性与变化节奏。这是一个精妙的微调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相互妥协的过程,尤其是受到现场条件的限制,工作起来还是蛮辛苦的

【博物馆设计观后感】相关文章:

博物馆观后感06-16

博物馆的观后感12-04

萍乡博物馆观后感11-23

博物馆观后感作文06-05

参观博物馆观后感09-09

《移民博物馆》观后感05-26

锦州博物馆观后感11-23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06-13

上海博物馆观后感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