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 读后感

时间:2022-11-23 15:03:52 读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营销 读后感

经济衰退下的企业营销思考我们身边到处显露出衰退即将来临的迹象。次贷危机的溢出效应不但在削弱消费者信心,也在遏制刺激美国经济增长的消费者支出,其中多数是信贷消费。公司在制定2008~2009年营销计划时,应该牢记以下八个要点:研究客户。不要削减市场调研预算,而是应该更多地了解消费者如何重新定义价值、如何对经济衰退做出反应。面对瞬息万变的价格弹性曲线,消费者在搜寻耐用品时会更仔细,侃价时也会更厉害。与以前相比,他们更乐意推迟采购,购进低档的产品,或降低采购的数量。以前必须拥有的东西如今也变得可有可无。获得信赖的品牌尤其受人推崇,并且这些品牌仍会成功地推出新产品,但人们对新品牌和新产品系列的兴趣在逐渐消退。炫耀性消费的现象越来越少。 关注家庭价值观。一旦经济出现衰退迹象,我们就会躲进自己的家园。因此,公司在做广告时,应注重营造温暖舒适的家庭氛围,以此来取代极限运动、冒险行径、不修边幅的个人主义等形象。基于恐惧的小丑般的幽默和诉求早已过时。相反,不确定因素促使我们在足不出户的同时,尽量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因此,贺卡的销售、电话的使用,以及用于家居装饰和家庭娱乐的可支配性支出,将持续上升。 维持营销支出。公司此时不应削减广告支出。有资料表明,与经济衰退期削减广告投入的竞争对手相比,那些增加投入的品牌可以付出低于经济良好期的成本,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及投资收益率。对产品感到不确定的消费者需要知名品牌为他们树立信心——而坐在家里看电视的观众越多,预期的消费者人数就越多,每千人成本也就越低。因此,财大气粗的品牌可趁机与广告商商谈更有利的广告价格,并要求在今后数年内维持原价。如果你不得不削减营销支出,那就尽量保持广告原有的播出频率,将30秒的广告时长缩短为15秒,用电台广告代替电视广告,或者加大直销的力度。这些做法都可获得立竿见影的销售效果。 调整产品组合。由于消费者倾向于选购低档产品和物超所值的产品(比如功能较少的汽车),因此销售人员必须重新预测产品线上每款产品的需求。经济不景气时,多用途产品要比专业产品更受青睐,而产品线上的弱势产品则应被淘汰出局。就食品杂货而言,优质的自有品牌将日益侵袭全国性知名品牌的领地;而工业产品客户更想看到产品和服务取消捆-绑,实行单独定价。广告噱头早已失灵;消费者看重的是产品的可靠性、耐用性、安全性和性能。企业仍应适时推出新品——特别是那些针对消费者现状、对竞争对手造成压力的产品,但产品广告仍应重点突出卓越的性价比,而不是公司形象。 对分销商提供支持。在经济不确定时期,没有人会让营运资金冻结在过剩的库存里。为刺激分销商购入你的全线产品,你可以提供各种优惠,如:提前购买折扣、延长贷款期、慷慨的退货政策等。对那些尚未被认可的新产品,更要采取上述措施。在向低价产品分销渠道扩张时,你一定要小心谨慎,因为此举可能危及你的现有关系及品牌形象。然而,也许你也该趁这个时候甩掉那些业绩不佳的分销商,聘请被其他公司裁掉的优秀员工,改善自己的销售队伍。 调整定价策略。为达成最佳交易,客户会货比三家。你不必非得降低标价,但你应该提供更多的临时性价格促销,比如:降低数量折扣的门槛、延长长期客户的还款期、积极降低小包装产品的价格等。在经济低迷期,降价比抽奖和邮购优惠等促销活动更能赢得消费者的欢心。 注重市场份额。除少数成长前景良好的技术产品外,几乎所有公司都在为获取市场份额而战,有时甚至是为生存而战。此时,你必须了解你的成本结构,这样才能确保每项削减或合并举措都能在节约资金的同时,尽量不对客户产生影响。行业优势明显、成本结构出众的公司——如沃尔玛(Wal-Mart)和西南航空(Southwest Airlines)等——有望扩大市场份额,而其他财务状况良好的公司则可通过收购弱小的竞争对手来实现这一目标。 强调核心价值观。多数公司都存在冗员现象。不过,为巩固军心、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公司的首席执行官(CEO)应该做到:向员工郑重承诺公司会像以前一样渡过难关;坚持产品的质量标准,而不是投机取巧;为现有客户提供服务,而不是取悦所有人。此外,CEO还必须加强与客户及员工的交流。经济衰退会让财务部主任的资产负债表显得比营销经理的损益表更重要,营运资金的管理也会超越客户关系的管理。对此,CEO必须予以回击。即使是在经济衰退期,成功的公司也不会放弃营销战略,而只是做出适当的调整。

营销 读后感

【营销 读后感】相关文章:

市场营销营销计划07-15

市场营销营销方案04-24

营销方案餐饮营销方案04-06

《营销文化》读后感09-02

营销计划 营销策划计划03-10

关于市场营销的营销方案04-27

市场营销营销计划范文08-29

市场营销产品营销方案01-05

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与的区别03-01

网络营销读后感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