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

论语八佾优秀读书心得读后感悟

时间:2022-07-30 14:49:16 读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论语八佾优秀读书心得读后感悟(通用10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书心得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读书心得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八佾优秀读书心得读后感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八佾优秀读书心得读后感悟(通用10篇)

  论语八佾优秀读书心得读后感悟 篇1

  《论语》八佾篇,通篇都与礼仪相关,读起来似乎与现在相隔甚远,且以现在的眼光看孔子似乎孔子有些顽固,而难以变通。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礼仪的重要性。虽然随着时间之变迁很多礼仪已经被忘却所产生的内涵,而变成形式,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需要礼仪进行规矩,社会才会秩序井然。创新固然好,所有社会的进步都是需要不断地创新进行完成的。似乎看来礼仪也就是形式,与创新是相互矛盾的,不可共存的。可是创新能被社会所认可必须是符合常规,符合道德,也不能违背礼仪之内涵。

  需要说明一下,孔子所指的礼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礼,它的意义是非常广泛的,它超越了现在法律所涵盖的范围,它规范了人与人之间的准则,如父子之间,君臣之间,朋友之间,长幼之间等,同时也规范了国家运作的种种制度。

  本篇中林放问礼之本,孔子的回答是“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可以看到,孔子所说的礼是符合人心中的真性情的,而不是繁琐的仪式,礼的外表则是符合人的真性情的“文化”产物。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正朔是天子颁布的,昭示着天下还有国君,告朔是诸侯履行的,昭示着天下还有亲人,这是礼制最重要的部分。虽然现在只剩下饩羊,只有形式了,但是形式还是能够去昭示礼仪的内涵,让人们想起此种礼仪的内涵,对世人还是有启示作用的。故而,形式的存在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能因为形式而去进行敷衍,应该去思考形式所存在的内涵。这种只存在形式的礼,也是符合人的真性情,有利于社会的规范。

  因而在学习中,在工作中,要做好形式性的工作,要反思我们所学所做的内涵,要在形式中添加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内涵。

  论语八佾优秀读书心得读后感悟 篇2

  历时半年才读完《论语》的八佾第三篇,可谓拖延的时间之长,当然也没闲着,其中公事緾身、家事的牵挂,也忙得不亦乐乎。但还算是偷闲坚持把它读完了,这也就对自己有点欣慰。回过头来对这“八佾第三”小结一下心学习心得,以便日后回忆学习收获。

  “八佾”亦作“八溢”。亦作“八羽”。古代天子用的一种乐舞。佾,舞列,纵横都是八人,共六十四人。因共有八行八列而称作“八佾”。按照礼法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使用这种制度的乐舞。

  在儒家典籍《论语》中,《八佾》是其中的第三篇共有26章。主要记述了孔子关于“礼”的一些观点。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孔子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封建社会中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论语八佾优秀读书心得读后感悟 篇3

  在《论语》中“礼”的含义有三层:

  (一)礼制,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

  (二)礼仪,指具体的礼节仪式。

  (三)礼貌,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如恭敬、和顺、谦让)。

  而通过对“八佾第三”学习后,对“礼”的理解如下:

  一、“礼”能表现人之身分及人格,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做事不应“告朔饩羊(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 我们可以从每一个人的衣冠礼仪就是看出他(她)的道德修养 ,同时从他(她)对待 “宽容”“恭敬”“祭哀”这三个方面的态度中能否做到宽以待人,尊重别人、与下面的人真诚相待以及对神事——精神主体的态度中看他(她)的品德。我们也可从“礼之用,和为贵” 的角度,引申仿造一下可以说“乐之用,和为贵”,看他(她)所喜爱的音乐,而看出他(她)的表现道德品质及对“和”与“中”的哲学思想。

  二、以礼待人,他人必定以礼答之

  人在万物之上不可无礼,否则将与禽兽何异﹖也是得不到别人的尊敬,做到态度谦虚仪容端庄,行为有规律,对尊长有礼貌,待下辈慈悲博爱。所以修道必注重礼节,自重自爱自己﹑敬重别人爱人,如此品格高尚不亏礼之道也。所以要正确评价自己和别人,对待已经过去了的事的原则,另外是特别要处理好自己与上级、下级的关系,以礼待人,他人必定以礼答之

  三、做一个自信自知又能知人知天之人

  我们读书(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要使受教育者做一个自信自知又能知人知天之人。这要我们勤奋学习,在要做到“治学须谨慎 ” 使自己能修练求实好学谦虚的美德。在学习中应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绘事后素( 原意: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绘画。比喻有良好的质地,才能进行锦上添花的加工。)”,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四、做人处世要有“度”(分寸)

  首先自己要“处世要谨守本分,明辨是非”,“做人处世还应“行为”与“本性”一致”。同时,做人处世应掌握“度(分寸)”,具体处世的“度”的有(供参考):

  在《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有一段文字:“为之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这对人在处世方面如何掌握“度”颇有启示。

  另外处世要“豁达”、遵守正当的道理办事。如遇有竞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如象射箭的场合,射得中目标与否,是十分明显的结果,更不能故意射不中目标,反而失去射箭竞争的本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要特别重视比赛的礼制,来降低竞争的血腥气氛,务求在和谐中比出高低。虽然有胜负,也不要伤了和气。

  总之,礼者天理之节序,人事之仪则也。我们要求做到:“尊重”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遵守”同时又要保持自尊;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适度”。现代礼仪强调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自律”交流双方在要求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

  论语八佾优秀读书心得读后感悟 篇4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整理的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所反映的只是孔子思想的碎片,并非系统地阐述孔子思想理论,但是却成为儒家经典著作,流传千年而不衰,这与《论语》之内涵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离不开的。

  学而篇是《论语》开篇之作,其所反映的思想是《论语》核心思想仁之前提,也是学习之真谛。学习并非只是单纯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是学习知识造福于人,其最关键的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拥有做人最基本的美德,所以学习首先要懂得伦理道德。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首先,他强调了孝悌是为人的基础,父母和兄弟是最先面对的也是最基本的一个生活圈;其次,是面对他人的关系:要谨慎、讲诚信、尽量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最后,在家能做一个好子弟,在外是一个善良诚信的人,这时候就需要去读书学习圣贤之道,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了。反观当今,我们过度重视单纯的学习而忘记道德修养的提升才是关键。生活中为人处世的原则是我们需要遵守的,不要忘记做人的初衷,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素养。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最先接触的是家人,所以从身边的开始做起,孝悌、爱众、亲仁,按照这些规则去办事,我想古圣先贤的智慧便在于此。

  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较乱,好像并不是在说为政,而是在讲孝,讲君子,将信用。其实,都是在围绕为政这个主题展开的,第一句是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接着,孔子从思无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孝无违、孝敬,从君子不器,先行言后从之,周而不比??以上这些说都是在围绕一个字展开——德,德代表着礼,代表着孝,代表着君子。曾国藩曾说过,德者,若水之源,树之本;才者,若水之流,树之叶,大概是这个意思,大概也是受我们伟大孔子的思想影响。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有两句关于谈论学习的经典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两句。

  论语八佾优秀读书心得读后感悟 篇5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论语》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全书大体是孔子弟子及其后人所记,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资料。

  历代研究《论语》的书籍很多,现存的主要有三国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是儒家学派对《论语》的代表作。

  《论语》在西汉时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全书记录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多方面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故《论语》成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中国最古的散文小品,应可远溯自《论语》。普通把《论语》作经书看,认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学论。但以文学眼光看来,《论语》一书的文学价值很高。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我有一个好主意,该不该马上实行呢?(闻斯行诸)”孔子说:“有父母兄长在世,应该先问问他们。”冉有也问道:“闻斯行诸?”孔子却给他肯定的回答:“闻斯行之!”公西华好奇,问孔子为什么给了他俩不一样的答案,孔子说:“冉有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给他打气。子路好胜,我要给他泼点冷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助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对身边人的意见应该是选择好的,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接受!“信”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诚信。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信”,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发扬《论语》中的道理。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少年君子”。我们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的!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美好,社会越来越和谐!

  论语八佾优秀读书心得读后感悟 篇6

  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我知道音乐有教化人的作用,可是却很难教化我,因为我不懂音乐,一段世界名曲在我的耳边响起,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不知道这段音乐是在哭还是在笑。

  孔子拿音乐教育学生,感化世人,是不是面太窄了,只有那些懂得宫商角徵羽的学生听得懂,那些分不清琴与瑟的音盲怎么办呢。咱总不能要求大家都是俞伯牙和钟子期吧。

  那孔子为什么要把一个音乐放到如此高的一个层面呢?

  这是我最初的想法。

  后来我对自己说,你不要拿被现代思想和逻辑影响了的现代思维去想象古人,说不定那个时候的音乐的含义不是现在的娱乐工具呢,或者那个时候的风俗,对音乐的认识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呢?

  带着疑问读书就是有好处,这样说不定在什么时候就有发现,于是乎,我找到了第一个现象:

  古时候的很多乐官都是瞎子。

  与此相关联的是,古时候的史官也是瞎子。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现代心理学有一种理论叫做“补偿假说”,某一种感官通道的缺陷将对另外的感官通道的知觉产生重要影响。

  原来如此,盲人在失去了视觉思维后,上天给予的补偿是:

  一、高度发达的听觉,

  二、记忆力的强化。

  明白了,没有了视觉的干扰,盲者反而能更加集中自己的力量,专注于听,所以他们是最适合搞音乐的人。

  史官也是瞎子,记忆力超群,在没有了文字的干扰下,他们可以靠背诵而记下历史,荷马不就是瞎子吗?荷马同时还是诗人,这中间似乎存在着很合理的联系。

  联系到另外一个现象,诗经不是诗人的作品吗?诗,乐,史之间的联系,似乎也有些明朗了。

  打个比方,乐是一首歌的旋律,诗是歌词,而史则是歌词大意。好像很合理啊。

  论语八佾优秀读书心得读后感悟 篇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这个子贡,上一节课刚刚说到礼仪制度是灵活的,你就跳出来要跃跃欲试啊。

  你这个小气鬼,想把告朔仪式上的蒸全羊给撤了,那大伙祭祀结束后分肉,不就少了很多吗?你这个搞商业经济的,帐算得太精细了吧?一只羊值多少钱?你算算,如果当官的都不把礼仪制度当回事了,这得多少钱?

  孔子立刻把子贡教育了一顿。

  子贡,你就是舍不得一只羊,可我舍不得的是礼仪,你自己看着办,哪个重要?

  子贡不敢吭气了。老师发威,你以为他是病猫啊。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你现在见识到了吧。

  论语的编者很有意思,立刻把子贡拿出来举了个例子。

  礼仪制度虽然可以灵活处理,但还是要有限度的。不是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底线在哪里?这是个问题。

  是要保证礼仪制度的完整性,以便可以给大家更好的教育吗?

  齐宣王易牛以羊,孟子没有说什么。子贡如果易羊以鸡,和易牛以羊有什么区别?家里不富裕,难道还非得倾家荡产买只羊啊!

  同样保证了礼仪的完整性,同样可以提醒大家我们要重视礼仪,保证礼仪的威严。

  显然,理由并不充分。

  论语的编者在这里说这一句,除了承接上文,表达礼仪的灵活性,并同时表达出灵活的限制外,还想说什么?在惜墨如金的论语里,论语的编者肯定还安排了其他的意义,好和后面的章节衔接起来。

  回头再仔细看看,子贡去掉羊是为了节约,而在孔子看来,是利欲之心在作祟,而利欲之心正是礼仪制度的大敌,多少好的理想就是坏在这个利欲之心上。

  论语的编者巧妙的用了子贡的这个例子来说明,不要以为善小而不为,更不要以为恶小而为之。好像后面会说到的一句话,“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礼仪制度可以灵活处理,但其底线是不要有利欲之心,不要因为有利欲之心而去改变礼仪,这样会让礼仪制度走向灭亡的,今天是一只羊,将来就是整个礼制,皆可放弃。

  不幸的是,孔子言中了。

  论语八佾优秀读书心得读后感悟 篇8

  《论语》是一本好书,孔子是一个君子。细读细品,定会获益良多,启明心性。

  孔子从品德上主张“仁、义、礼、智、信”。这短短的五个字中包罗万象,枝叶庞杂,融入着他的道德、教育、治国等的思想精华。其足以囊括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本书需要细读,融会贯通,从心底的思想认同,与严苛的自律、坚守。而孔子做到了,他的一生,以其笃信的精神内核贯穿始终。对人对事,对内对外,无不彰显出其坚毅豁达的儒家气度。也使千百年来的中华文明熠熠生辉,华夏民族之道光明正大。可以说,儒教,其实就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信仰。我正值需要这样的精神洗礼,使自己回归纯明朗达的品性。与我,意重在人们的印象中,儒家一直以仁政、民本等思想著称,强调君主要善治,要时刻考虑重视人民的利益。孔子赞赏“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行为;孟子认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强调在一个国家里,人民是最重要的,甚至觉得为了人民安康,社稷也是可以变更的,“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然而,在回答子贡关于政治治理的问题时,孔子却把人民的生命放在了“信”后,这是不是与“民为贵”的思想起了冲突?首先,我们必须明确,通常情况下,不同于“兵”与“食”,“食”与“信”间不存在着直接竞争、相互抢夺资源的关系。一国国库有限,该把钱花在军事上还是该把钱花在改善民生上,这个“兵”与“食”的冲突自古就存在;然而“食”与“信”更多的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政府改善好了民生,人民自然就会对政府有信心,民生搞不好,或者政府罔顾人民,政府的民望自然也就会下降。

  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的,企业也一样。

  论语八佾优秀读书心得读后感悟 篇9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佾:yì古时乐舞的行列,一佾八人。《周礼》规定,周天子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士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

  可忍:可以忍心。

  这则的大意是说:孔子在谈论到季孙氏的时候说:“他用天子的规格在自己的庭院里乐舞,这样的事都忍心去做,那还有什么事情不可忍心去做呢?”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应用。本意是:如果这件事情能容忍,那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这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了。只是用此句来反问鲁公,激起他羞愧之心以反击季氏的僭越、专权。而现今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什么场合,人们动不动就说出这句话,缺少语境和语意,违背了这句话的本意。

  从“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句,可以看出孔子的态度,表现出了对季氏破坏礼乐制的极大愤慨。

  论语八佾优秀读书心得读后感悟 篇10

  学习了孔子“八佾”,主要是孔子为复“礼”而做的一些论述。孔子终身为天下和平而游说诸侯,希望通过复“周礼”而实现各阶层“守其序,司其职”,从而天下太平。但在弱肉强食的春秋纷争时代并不被统治者接受。这可以理解,那时代的诸侯趁周天子势微,都想借此机会强大自己,没人想做狼群中的羊,弱者意味着灭亡,强者才能生存。这时候孔子的“礼教强国”之路必然不合时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条路对于竞争日趋激烈时代而言,对于急于求成的各路诸侯而言,太过漫长。但他们并不否认这条路的可行性,所以诸侯对儒家一行敬重但不重用,他们更看重法、墨、兵、纵横家之类能快速帮其强国称霸的实战派。所以孔子终身比较落迫,也曾自嘲“累累若丧家之狗”。

  如此这般,孔家学说没用么?然而并非如此,虽然当时儒家不受待见,但我们不可否认,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统治思想都是儒家思想及其演化,包括现在!这是相当伟大的,世界上甚至把儒家与三大宗教相提并论可想,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对世界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近代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更是印证了儒家在世界的地位。

  孔子的思想,在战乱年代不被接受有其根本原因,那就是人性的特点。孔子的理想化治理国家的手段是更多是建立在精神层面,但人性的基本需求是先物质后精神,即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不知道的自己百度)。所以,在物质需求有保证的时代下,儒家思想自然大行其道,首先它非常符合统治阶级利益,儒家倡导的“修齐治平”“君臣兄长父子”理念完美的规划了社会的层次与制度,保证了社会这个大熔炉有序安定,同时也为各阶层之间的规划好了发展路径,保证了社会有序和平稳定幸福的发展。所以,和平时代需要儒家思想!

  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存需要之外,呼唤精神满足与幸福感的提升。不可否认我们的物质条件较40年前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但是因为思想约束的不到位,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不良的现象,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大家感慨、报怨的原因,因为不幸福。孔子克复“周礼”,其实是在克复一种和谐的社会准则和规范,或者讲是规则。礼只是行为规范和规则的外在表现形式。我们经常讲“无规矩不成方圆”,其实是一个道理。做人要讲忠孝节义,做事要讲智信仁勇,人活一世,修身齐家,立已成人,服务社会……这些道理在我们前几十年一心注重经济建设的时代慢慢遗忘了,丢失了!更恐怖的我们差点永远失去它们,我们的孩子,80后的我们被社会教导理想是科学家、教师、工人,长大服务人民,那时候感觉人生很精彩,社会很精彩,前途很光明,我们的人民币上印的是农民与工人,因为他们是我们最尊敬最羡慕的人,劳动最光荣,奉献最光荣!90后呢?他们被教导的是超女,网游,早恋,富二代、炫富……一切向人民币看齐,只不过这时的人民币上已不再是农民与工人!

  还好,中华民族是最聪明的民族,5千年历史的经验让我们的人民,让我们社会,保持着时刻反省与改进的好习惯,世界4大文明古国只剩中华民族屹立不倒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感恩社国,改革开放不到40年,我们完成了外国佬100年才能达到的小康水平。今日,我们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我们开始发掘自己的先进文化,重温传统优良思想,重塑中华之魂。感恩我们的祖国,感恩我们的政党,我们的小初高开始推行国学教育,我们的媒体开始宣传中华瑰宝,我们的社会开始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发的加入到中华传统文化回归与建设的服务当中。虽然现在我们的时代仍然金钱至上,虽然我们的青年仍然哈韩哈美,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时代的趋势不容改变,国学的发扬必然不容改变。儒家“礼”是现时代我们最需要的工具,做一个知礼,懂礼,身体健康精神富足的时代幸福者,我们愿意与孔子同行!

【论语八佾优秀读书心得读后感悟】相关文章:

国学经典论语优秀读书心得感悟08-04

八佾篇读书笔记03-03

论语优秀读后感心得感悟作文08-14

论语里仁篇优秀读书心得感悟作文07-24

孔子论语优秀读书笔记心得感悟400字08-12

论语里仁篇优秀读后感心得感悟07-27

论语读后感想心得感悟作文08-09

读书与做人优秀读后感心得感悟07-25

优秀的读后感读书心得感悟作文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