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经典作品优秀读后感心得

时间:2023-02-18 22:49:44 读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龙应台经典作品优秀读后感心得

  每当把你读完龙应台作品,你都有怎样的读后感呢?以下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龙应台作品读后感范文,以供参阅。

龙应台经典作品优秀读后感心得

  龙应台作品读后感1:读《目送》有感

  生命的意义在于懂得放弃-----读《目送》有感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喜欢龙应台了。透过一本本凝聚着她在生命中不同时刻不同心态的书,一点一滴地触碰到,她丰富细腻的内涵。

  《野火集》中的她,是那样桀骜而犀利,用锋茫毕露的文字,呼吁国人为保护环境而努力,为社会腐-败而愤怒。

  《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她,是那样慈爱而温柔,用一个母亲的赤诚爱意,温暖孩子成长过程的每一步,给安德烈和飞利浦一个没有遗憾的童年。

  《亲爱的安德烈》中的她,是那样小心翼翼,在安德烈步入青春叛逆期时,用理性的头脑,谨慎的文字传达自己的关切,为他分担成长的烦恼。

  而今的龙应台,在《目送》中,有了更加丰富多变的内涵。

  这是一本记录她生活点滴的'散文。在这本书中,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母亲在对待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采访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亲切;记录了她做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

  龙应台作品读后感2:读《目送》有感

  翻开这一本《目送》,竟然能让我从头到尾都保持眼睛酸楚的感觉——仿佛一个饱满欲滴的石榴果,轻轻挤一挤,眼泪就要往下掉了。

  《目送》,七十三篇散文,文字抚过了父母、子女的亲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围世界的植物、动物、风景……用那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处最动人心弦的那种种感觉。读起来,便连呼吸,也充满了共鸣的激动。

  最犀利的一支笔,也有最柔软的时刻。当孩子一天天地长大,她的忧伤却与日俱增。昔日为了孩子,她辞去文化局长的官职,抛开博士高-官的美丽光环,毅然离开,重归学者作家的生活,仅仅是因为她突然之间的反思:“会不会你赢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

  她是这样优秀清醒的女人,明确地知道自己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有着怎样的责任,知道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事业的成功和虚浮的掌声,所有的精彩,在繁华落尽时,也许留下的不过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一份遗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象她这样清楚地获知生命的本象。

  在面对孩子时,优雅知性的她,和所有平凡的母亲一样,困惑而挫败。不同的是,她聪明和懂得控制的头脑,使得她在面对孩子的独立和疏远时,懂得用压抑自我的方法去尊重他们做为一个独立的人所理应拥有的自由和尊重。而她的骄傲和锐气,在汹涌的母爱面前,也只能委屈地选择让步。《母亲节》,原本以为会是一个温暖感人的故事,没想到透过安德烈寄来的一封电邮,让人在一篇既凸显了母亲的琐碎,又记录了母亲的无奈的幽默小文中,读到她心底深处那份无从说起的寂寞。

  在面对的父母时,仿若在呵护柔弱的婴儿,那般的温柔耐心,细细私语。她知道“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却再也找不到归程的旅人”,她知道“妈妈想要一个家,不是一个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滋滋香气,丈夫从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快递拿印章来’……”她年迈衰老甚至开始神志不清的妈妈想要的,只是那样平淡而幸福的时光,在那段时光里,凝聚着她一生丰盛的记忆,她的爱情,她的家人,她全部的留恋……

  她也在书中写战争的残酷,贫穷的无奈,写自己在一日日的生活中,渐渐黯淡下来的激情和慢慢平和的心境,曾经相信和不相信的东西,在陌生的`小巷见到的年幼的童工,父亲离世后巨大的伤痛,一点一滴细微的触动……

  她的文字,如冬日晨曦中沾满露珠的青草,带着轻微的潮气和清新,扑面而来。

  她的文字,如黑暗海面上绽放微光的灯塔,散发温暖的光茫和明亮,照进心房。

  从她的文字中,总能读到一个矛盾的双面的她,时而锋利,时而温婉,时而脆弱,时而感伤,时而朴实,时而华丽,却总是,如此的动人。

  也许是岁月增长,人的心也越来越容易忧伤。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迹。开始在乎起父母越来越多的皱纹,也开始担忧起孩子越走越远的脚步。

  所以,这样的文字,才这样的令人心痛起来。

  放下书,闭上眼睛,在苦涩的眼泪中,更多的领悟到生与死那一瞬间的界限。无法忍受,却需要面对的是:到底什么才是最宝贵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当我们再不能为过往的遗憾一一买单的时候,彼时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凉。

  龙应台作品读后感3:读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有感

  最近,我阅读了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随笔集《目送》,这是一本适合情感细腻的人阅读的一本好书。

  《目送》收录了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等等,在刚读完第一篇的时候,我就不忍释手,深深为之吸引,为之感动。

  龙应台先生的文字,时而锋利,时而温婉,时而脆弱,时而感伤,时而朴实,时而华丽,却总是,如此的动人。读她的文字,如冬日晨曦中沾满露珠的青草,带着轻微的潮气和清新,扑面而来。亦如黑暗海面上绽放微光的灯塔,散发温暖的光茫和明亮,照进心房。

  《目送》是《目送》的开篇点题之作。阅读它,让我的内心无比的酸楚,眼泪差点决堤。文章分为两个段落,第一段龙应台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叙述了儿子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几年的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背影的离去,一次次目送孩子的成长。第二段龙应台从一个女儿的角度,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的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最犀利的一支笔,也有最柔软的时刻。当孩子一天天地长大,她的忧伤却与日俱增。昔日为了孩子,她辞去文化局长的官职,抛开博士高官的美丽光环,毅然离开,重归学者作家的生活,仅仅是因为她突然之间的反思:“会不会你赢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

  龙应台是一位优秀并且清醒的女人,明确地知道自己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有着怎样的责任,知道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事业的成功和虚浮的掌声,所有的精彩,在繁华落尽时,也许留下的不过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一份遗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她这样清楚地获知生命的本象。

  阅读总是伴随着无数的感同身受,当阅读《雨儿》一文时,我不禁被作者所记录的一点一滴所感动,每天,作者都给妈妈打一通电话,电话那头,年迈的母亲已经糊涂的像一个可爱的孩子,思维不够清晰地说着“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当作者来到妈妈的身边,妈妈怀疑地说着“你好像我的.雨儿!”,而作者像哄孩子一样地确定着:“妈,千真万确,我就是你的女儿”,“你的女儿要看见你笑。”。作者伴妈妈睡、陪妈妈聊天、带妈妈洗温泉、坐公交车,让妈妈享受着有女儿陪伴的分分秒秒,这应该是人世间最朴实的幸福吧。所以,为人父母以后,不管工作多么忙碌,都应该抽出时间带着孩子来到父母亲的家中,做一顿母亲爱吃的饭菜,听一听父母家长里短的唠叨,然后不住地点头应和。

  忽然联想到她写的另一篇文章《寒色》,作者自认为是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可是当别人问她“家,是什么?”的时候,她却突然支吾,不知所云。接着,作者又帮我们历数了一个个叫做“家”的地方: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和人做终身的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在作者清新细腻的文字里穿梭,我读懂了太多关于爱的信息。《散步》一文中,她们为母亲发明的“大字报”;《为谁》一文中安德烈让妈妈学做的“西餐”无不浸透着真挚浓郁的爱。在《寻找》、《忧郁》的文字里,我也读懂了作者伤春悲秋的情怀,就像秦观的《踏莎行》里的句子“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在《我村》、《火警》、《手镯》等文章里,我还读出了世间的人生百态。所以说,读散文,是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的,更需要有一种对散文情有独钟的心境。这样的文字,才会触动我们的心灵,震颤我们的神经。阅读,才能变成一次快乐的旅行,实现一种深刻的人生体味。

  也许是岁月增长,人的心也越来越容易忧伤。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迹。开始在乎起父母越来越多的皱纹,也开始担忧起孩子越走越远的脚步。

  所以,这样的文字,才这样的令人心痛起来。放下书,闭上眼睛,在苦涩的眼泪中,更多的领悟到生与死那一瞬间的界限。无法忍受,却需要面对的是:到底什么才是最宝贵的?

  这是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当我们再不能为过往的遗憾一一买单的时候,彼时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凉。

  >>>下一页更多精彩“龙应台作品读后感范文”

  龙应台作品读后感4:读龙应台《美丽的权利》一书有感

  首次阅读龙应台女士的书籍,她的思维十分理性,下笔的文字犹如子弹,字字珠玑。很久没有遇到一本能让我凝神通读的书了,很久没有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了,很是惭愧。

  谈美丽的权利,实则在谈女权,而面对这样的话题,人人都有自己的解读,就连我这样的女子都会有自己的认知,不管是激进派的,保守派的,借用本书的一句话,当我们在谈"女权"的时候,也不过就是在争取充分发展的权利。

  才疏学浅的我,抱着一份敬意,分享自己在读这本书的感受。是不是没有对于女权背景的了解,我们就不能参与这个话题呢?在《美丽》这本书里,我的思考一直跟随着龙女士那只急切的笔,亦或是本书里收录的其他读者的文章来寻找答案。代序里她写自己,"毫无选择,而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我什么也不是,只是我自己。我对世界有着超出寻常的好奇;因为好奇,我得以用近乎童稚的原始眼光关照世界的种种,这种眼光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穿透力。我对人和事又怀着极大的热情,热情使我对人世的山浓谷艳爱恋流连。别人的流连也许以华丽的辞藻托出,我却喜欢简单,总想让自己的文字如连根拔起的草,草上黏沾湿润的泥土。"

  《美丽》一书分为三辑,每一辑,都会有一篇主文章,以此引发不同观点的辩论,每一章辑里都有出彩的观点。开篇的一辑下笔之重,引起的争论之多,这里面的说了社会群体里各个年龄层的女性,她们或柔或刚,在依然重视男权的社会里,这些女性的生存现状,以及反映的一些由于观念导致的问题。由"查某人的情书"一文,可以读到,作者作为一名女儿,妻子,儿媳,大嫂,和女人,每一个角色都有许多烦杂的事务等待着她处理,究竟哪一个角色才是属于她自己?或许诸多中国女性有着同样的不解。

  女性,我们在分担着社会给予我们的生育责任和家庭责任的'同时,依旧要在工作场合发挥自己的作用。我们希望得到认同与理解,而不是处处透着一种被动接受的责任,这些是你应该去完成的事情,这样的态度,让人透不过气,也无法理解,这样的应该究竟从何而来?但我们依然能够理解,男性也有社会价值体系里给予的不能抗拒的压力,所以在家庭里,我们试着分担了繁杂的家庭事务,是出于爱和体谅,也是希望我们可以在同一个平等的位置上,相处与交流。

  女性亦可在社会中,找到自我的社会价值,在《美丽》一书的第二辑星洲风波中,我们看到的女性理性探讨社会问题的可能,并且是从批评的角度出发,而批判有时候并不是不好,是出于希望得到改正,做的更好的关切之心。作为一个宽容的人或国家,我们要肯定真实的批评,合理的自我审视,适度的做出改正,善于接纳帮助自己成长的不同"声音".

  最后一辑,以"啊,上海男人!"为主导,跳脱出了之前略显强硬的行文风格,转而舒缓俏皮了一些,上海男人作为地域特色化的一列分支,总被传闻得略显"娘娘腔",而旧时上海女子被形容的"嗲兮兮"得风情,现如今也是少有显见。于此同时国内的青少年成长问题也开始凸显,大家觉得男老师少女老师多,教育环境导致现在的男孩子越发的"温柔",女孩子越发的"勇猛",于是家长们开始担心,男生是否缺失的某些男性气概,而女生是否又太过男性化?这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或许是我们越来越重视男女平等问题的引线。

  这本书写在1985年,而放在今日的中国,又完全没有距离感,有些问题依然存在,但可贵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女性开始发现自我,愿意为争取人性的平等发展的权利而努力。还是引用本书最初吸引我的一段话作为结束吧,"所以,当我们在谈女人处境的时候,我其实同时在谈男人的处境,因为,如果女人觉得自己被双重负担压得透不过气,如果她觉得丢失了性别和自我造成了心灵和情感的残障,如果她的女人角色使她疲惫不堪,力不从心,那么与她共处的男人,下厨也罢,不下厨也罢,怎么可能生活在幸福快乐中呢?"

  龙应台作品读后感5:《牵挂》读后感

  到龙应台的《牵挂》,言语的平静似乎在诉说着每个有“牵挂”之心的人们,让我的心头为之一热,感到莫名的温暖。

  龙应台写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但我却从中读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牵挂。(自己打的,不满意改一改)

  牵挂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深深的惦记。是连接(亲情、友情、爱情)感情的纽带。牵挂是一份亲情,是一缕相思,是一种幸福。

  牵挂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最珍贵的情感,它没有虚伪的杂质,也没有功利的色彩

  牵挂是慷慨的给予与无私的奉献,是深深的祝福和默默的祈祷。

  有时,牵挂却是一杯浓浓的感情的琼浆,又是一句依依惜别的美好祝福,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细节行为。

  龙应台作品读后感6

  很早的时候,就听说过龙应台这个名字,最初还以为是个男的,可当我得知她是台湾女作家时,猜想也一定如她的名字一样:刚毅,硬朗、豪气、严峻、犀利。可当我有幸读过她的“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后,一个温情脉脉的女子、一个柔弱女儿的形象,一位温婉母亲的形象便镌刻心中。她专注于对生活的细腻体会,关注孩子的成长,陪伴亲人的衰老,体验生命的变动,都在这些文字里闪烁。

  龙应台有众多标签:作家、思想家、社会批评家、学者、教授,但她最在乎的,却是母亲这角色。在《亲爱的安德烈》封三,她如此简介自己:三十四岁第一次做母亲,从此开始上“人生”课,至今未毕业,且成绩不佳。

  《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我深深地记得那句“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正是因为这种温柔而细腻的爱,在教育孩子、陪伴孩子成长方面,她极其耐心,温情,洋溢着浓郁的母性意识。也正是因为这种爱,她愿意与孩子一起站在成长的起点,与生命的本质素面相对,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热爱”。她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等那个街边的小女孩,“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她五岁的手指”――母性的温情,如水般滋润流淌。

  母子分别,四年后相聚,她尴尬地发现,那个叫安安的孩子,已经成了十八岁的小伙子,而她跟他,非常陌生,隔阂,无法沟通。这让她备感焦虑。于是,母子间约定通信,以文字为桥梁,连接心灵。这就是《亲爱的安德烈》的由来。三年多时间,他们就亲子关系、自由与责任、民族和国家、民主和公民、人生和成功、流行与经典、平等与正义、环境与生态等问题,进行了极有意义的探讨。虽然充满追问、争辩、反诘、质疑和交锋,虽然彼此并未完全认同对方,但他们到底因此而进入了对方的世界和心灵。安德烈在序言中坦诚,这些通信,“刻下了永远不会忘记的生活岁月”,也给了自己一个“份”——与母亲有了连结的“份”。

  读完《亲爱的安德烈》,对东西方教育的差异,包括台湾教育与大陆教育,有了更多感怀和感慨。我们今天的教育,看似与国际接轨,可依然是“分分分考考考”,强调培养听话的乖孩子,强调所谓的精英教育。而台湾教育,非常注重民主、自由、个性,很小的孩子,就要参加各种选举辩论,相当有主见。龙应台曾说,儿子即使同路,也不愿搭自己的车,因为这是他成长的必经之路。而作为母亲,她所能做的,不过是把自己看见的风光、经历的风雨,全部告诉儿子;不是作为经验教训,而只是为了让他经历体验。

  因此,在龙应台温情的文字后,还有教育的智慧。宽容,耐心,理解,尊重,温情,细腻,对生命本身的怜悯与敬畏。《亲爱的安德烈》如此,《目送》也是如此――长长的路,慢慢的走,每一个母亲,甚至每一个人,都会从那个等待、引领的`人,最终变成目送的人,话句话说,人生就是慢慢分离的过程。这是亲情的无奈,也是生命的必然。在《目送》里,她以温婉的情怀,写父亲的死、母亲的老、儿子的离,写对父母的怜惜和体恤,对孩子的挂牵和担念,还有自己的失落和放手、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从牵着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满满的亲情,到青春后期孩子与自己渐行渐远的背影,龙应台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儿子远行,父亲离世,两个背影,让她对生命中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有了深刻的理解: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样的感悟,既有遗憾,也有坚定,既有失落和忧伤,也有毅然的勇气,让我们的心也跟着拨动。想起自己的孩子,一向独立,随着年龄增长,离我们,也就越来越远。无论是他母亲,还是我,有时想与他有所亲近,拥抱或爱抚,他会本能地拒绝,甚至,显露出不高兴来。他长大了,他读初中,然后又高中了。他有了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想法,也就有了自己的生活。“蒲公英年年都有,孩子那样幼小却只有一次”,仿佛只是一转眼,他已年少,再一转身,我已不再青春。看着龙应台的那段话,莫名的感触油然而生,混含着幸福和忧伤。

  因此,读这些书,我们不仅能更加理解如何做父母,也能更加理解如何做教育――它告诉我们什么是爱,应该怎样去爱,它也告诉我们什么是教育,应该怎样去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最好的老师,总是能将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对待。

  “无情未必真豪志,怜子如何不丈夫。”这样的话,用在龙应台、龙先生身上,似乎也不为过。


【龙应台经典作品优秀读后感心得】相关文章:

龙应台的《目送》优秀笔记04-18

龙应台《目送》心得04-02

龙应台目送优秀读后感想心得感悟08-03

叶圣陶经典作品优秀读后感心得(通用86篇)02-01

喜欢经典作品03-02

叶圣陶经典作品优秀读后感作文(通用26篇)08-08

叶圣陶经典作品读后感悟心得08-03

龙应台目送读书心得10-10

龙应台目送读后感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