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

尤利西斯的读书心得笔记

时间:2017-08-10 读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尤利西斯》是尔兰意识流文学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这本小说的倒叙写作手法让很多人都很喜欢它。现在就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尤利西斯的读书心得吧。

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的读书心得篇一

  《尤利西斯》是一本关乎语言的小说。它的语言庞杂,术语纷繁,文风屡变,结构奇奥,但如果读懂了它语言上的音乐特色,意识流特色,史诗特色的话,就不难解领其奥妙。在中文译本里,金隄的译本较之萧乾的译本更为通达传神。

  也许仅凭《都柏林人》《青年艺术家的写照》,在世界文学里,乔伊斯就足以跻身于一流大师的行列。然而真正显示其大师功力的却是《尤利西斯》。在这本书里乔伊斯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他卓越的语言才华。正是这点,使得在众多评论家眼里他对英语文学的贡献已俨然堪与莎士比亚,弥尔顿相提并论。我们记得最先承认乔伊斯的大部分是当时的一流诗人像庞德,艾略特,叶芝等,他们以诗人特有的敏感发现了他的语言才华。而那些杰出的反对者像E.M.福斯特,萧伯纳在后来终于还是不情愿的承认其伟大。(他们对乔伊斯的创作观念始终不以为然,最终限度的承认只是“屈威”于语言的成就。)即使对其小说颇有微词的博尔赫斯在论起语言时依然赞不绝口,在其晚年的《谈艺录》里论诗时,也屡屡援引其小说中的句子。

  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展现的天才横溢的语言在读者那里却呈现晦涩艰深的面目。大多数人往往对之望而生畏,最终难以一品其佳妙。的确,初看去那纷繁的术语,那时而精洁到一片空白,时而又纠结为乱麻一团的语言,实在令人困惑,一不小心即陷于语言的迷宫不复脱身,但倘若把握了它的根本特色,那就会发现语言的万千变幻一下子清澄明了了。

  意识流

  虽然乔伊斯并不是第一个使用“意识流”手法,但人们说起《尤利西斯》都免不了讨论其中的“意识流”。然而多局限于从意识的生理特征上分析,总希望在只言片语中寻求一个完整的理性的有机联系,开始时这在某种程度上对故事的详尽完整探索还有一定的贡献,但这种分析在深的层次上往往力不从心,总免不了流于空泛的更加繁琐的解析,结果离文本更加遥远(这也何以好多人觉其深奥难解之因)。很少顾及乔伊斯是如何匠心独运的用“意识流”构建《尤利西斯》。我们关照一下他同时代的另一个作家普鲁斯特的作品,就会发现同为意识流经典,风格却迥然相异。在普鲁斯特的作品里,主人公仿佛时刻准备着回忆,那些回忆冥暗中排列着,像受了诺斯丽亚的魔咒一样在冰原中静默等待,一旦得到召唤,立即绵绵不觉的化为东流长河,而他则在懵懵中溯流而上,所以从整体看去他的叙述节奏始终不变,至于叙述的摇摆仅属意识的天然本质。而乔伊斯则不同了,没有明确的方向,只是信步流浪着。那些意识则在客观的导引下,纷至沓来,然后又倏忽而去,看上去缤纷凌乱,所以他的句子更多时候是破碎零落的,甚至仅仅是些词语的闪烁,而不像普文中那些悠然光滑的句子。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和意象来说明:普鲁斯特前去看山楂花时,他坐在马车上,已经开始了回忆的方向――起码已暗中为之营造了一种氛围,而乔伊斯却是在火车上,窗外的风景在火车飞逝中碎片般的呈现。较之普鲁斯特,乔伊斯的“意识流”似乎更为纯正,更接近意识的原汁,但千万别因此麻痹,以为乔伊斯只是一个意识的忠实记录官。大脑深处暗沉沉的,意识倏忽而过,你抵达的永远只是刹那的一段,乔伊斯再天才也难以一 一捕捉。他仅是利用“意识流”的客观特性重新整理梳洗,他巧妙的利用了意识的流动性,散漫性使得叙述在时空间自由游弋,挥洒自如,摆脱了传统小说在叙事上的刻板单一。句子间省去了不必要的传统语法束缚,砍去了累赘的枝枝叶叶,行文有了别样的明了精确。而额外的精力则用来打磨那些灵光闪现的句子,使得他们提到了诗的高度。灵动的叙述中,词语也获得了句子的权力,有时一个词,生长了整整一个段落,有时一个词像一颗炸弹一样,轻而易举的销毁了全部的努力,而在词与词,词与句,句与句间的跳跃为读者提供了创作空间,使得文本在某种意义上达到了罗兰.巴特所谓的开放性文本------由读者与作者共同完成。另外意识流成就了文本的音乐性―――这一点我将在后面细说。

  尤利西斯的读书心得篇二

  民主社会的平庸性:“如果你认为理智比才华更为有用,如果你的目的丝毫不是想创造什么英雄业绩,而只是想尽可能地形成一些息事宁人的习惯,如果你希望看到的只是缺点而不是罪恶,只要罪恶少些,宁可少一些伟大的行动,如果你满足于在一个繁荣的社会里生活而不是在一个光辉灿烂的社会里大展宏图……那么你就得为平等创造条件,组成一个民主的政府。”这样的国家不再是帝王们追求荣耀的工具,贵族等级也失去了昔日的文化垄断权,因此它不可能以千古伟业和荣誉为目标,而只能带来繁荣和安宁的小康局面。

  20世纪有时被人称为一个“意识形态的世纪”,乐于让一种包打天下的观念体系来主宰我们的精神生活,同肠胃是否有充足的摄入可能有一定关系,同时也很可能是深深扎根在人类本性的某种弱点之中。人们经常是不愿承担责任的;世事无常,人情险恶,失去集体归属的感觉,会令人心神不安;如果是在一个冲突性很强的社会里,一味坚持己见所要付出的精神或物质代价,往往也不是普通人的意志所能承受的。

  一个成功的新闻记者,他所面对的特殊困难,是他内心向他发出的要求。经常以貌似平起平坐的身份,出入于这个世界上权势人物的沙龙,大家往往是出于惧怕而对他奉承有加,但他心里始终明白,他身后的大门一关,主人十有八九会向客人们解释自己同这位“报界下流文人”打交道的原因,这实在不是件轻松的事情。更不轻松的事情是,他必须迅速而令人信服地就这事或那事发表意见,对生活中可以想象到的一切问题,即出现“市场”需求的无论什么事,表明自己的态度,又不能变得极端肤浅,最重要的是,他不能因自我表白而丧失尊严,这会造成十分可悲的后果。有许多新闻记者变得丧失人性,毫无价值可言,这并不足怪。使人感到吃惊的倒是,尽管有这种情况,这个团体中居然仍有许多可敬的、真诚的人,这实在不是外人所能轻易想象的。

  尤利西斯的读书心得篇三

  读书有意的退避是没什么必要的,有时候或许该采取强制?只要是本值得读的书,所花的时间都不能叫做浪费。虽然早知道《尤利西斯》是东方人眼里的“天书”,可这种危言还不那么容易难倒我,民族之间文化与信仰的差异,既使我惶惑,而这种惶惑又将我引到深处,便是瑰丽的色彩了。

  关于《尤利西斯》的信息还得益于读叶灵凤的《读书笔记》。《尤利西斯》第一次由巴黎的“莎士比亚”出版,但出版之后不久便被许多国家明令禁止,由于“不道德”或宗教上的某类因素,经过长期的周折,销售情况直到如今还长胜不衰。这种滑稽的玩笑总让人开怀不起来。

  乔伊斯完成这部书并正式开始发行的时候只有三十岁左右,但其在文字技巧的把握上已超乎寻常的成熟。他的文字所以难懂,典故太多只是原因之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对于我们这个遥遥的东方之国来说既陌生又复杂,再则很显明的因素,在爱尔兰有百分之九十的天主教信徒,而在中国可能百分之九十以的人对宗教还一无所知,盲目崇拜反被利用的倒数不胜数。我在读这部小说之初碰到的最大钉子就是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区别,通过《辞海》的解释才明白天主教、正教和新教从属于基督教。最初,基督教的主要信徒主要是贫民和奴隶,尔后逐步被统治者利用。又随之罗马帝国的分裂,基督教出现了天主教与正教两大派系,新教是最后从天主教分离出来的。唐朝流传至中国的景教也是基督教的一个派别。在历史的流程中,宗教被许多人认为是政治野心家利用的工具,这雷同于儒学在中国乃至日本等各国的被利用。

  乔伊斯这部小说一在反宗教,二是反英的独裁与侵略,这是到目前为止,即第八章完结后得到的最大体会。因为只读到一半的一半,便称之为随记。尽管由于我本身的原因----知识结构的缺陷,但每一章节的末尾,作者都周到的附带详实的注泽,这给我的阅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突兀、浩翰、炽烈的静穆”(P66)这是对爱尔兰人性格最恰当不过的概括。爱尔兰是一个自由又封闭的国家,特有的文化背景与残酷的战争史造就了一个深情于和平与独立的民族。

  布卢姆,沉默,但文中有大量的关于他的心理描写,一个从未静止于思考的善良人;

  穆利根,开朗,放任,深怀对宗教的不满;

  斯蒂芬,冷静,对政治极大热情,又怀恨在心。

  乔伊斯对故事的进展总是漫不经心,而作者的意图正是为了透过每一段认真的细节,以及模糊的言谈举止去表现爱尔兰人民坚忍这样一种特殊的民族气节,他们生存在深刻的历史中,又从深刻的历史中走来。于是你会发现真实的感动就在乔伊斯那看似平淡的笔,而不是那些被编的天花乱坠的曲曲折折。

  他的伟大,他的智慧,他的深情。

  >>>下一页更多精彩“尤利西斯的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