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

曹禺读后感

时间:2021-06-20 15:01:53 读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曹禺读后感

曹禺在落笔《北京人》时,周围的人们在关注革命,而他却在关注人们心中的一种困境,一种终将到来的心灵革命,所以注定时时知音不多,然而多年以后,人们发现,他是预言家。

曹禺读后感

在《北京人》当中,你可以看到一种衣冠楚楚的绝望,也正因为是解决了温饱之后的衣冠 楚楚,这绝望才来的更加让人警觉。在《北京人》当中,你也都能看得到人群中的一种孤单,一个人时还好,然而在人群中,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人才真正地孤单起来,而这孤单也才来得更加让人防范。所以,看话剧《北京人》,你没有任何因岁月而产生的隔膜,反而觉得,这就是写给当下这个时代写给我们的。话剧中每个人的心灵困境,台下的我们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内心的影子,这很恐怖也很解渴。所以走出剧院,你会想:为什么剧中人与我们,看起来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可却不知道该去恨谁?而谁又是受害者呢?

新排的这部《北京人》,对于人艺来说应该很重要,在人艺的传统中,似乎更强于清明上河图般地为时代记录心理,用浓浓的京味透过典型人物为社会画像,然而与此相比,人艺的剧目中,直指人心的痛楚与人性困境的大戏还不算多,《北京人》算是一个,这也为人艺未来的传统添加了一个有益的种类。

导演李六乙在《北京人》之前,没少在小剧场里探索,甚至有的探索并未得到人群中有益的回响,然而这一次,小剧场的探索在大剧场的《北京人》当中,悄悄地补充着营养,尤其可喜的是这种反哺并不是在外在的形式上,而是在内容之中,也就是对人群中心灵困境的一种巨大的好奇与描述,我相信,过去的几年之中,李六乙本人也一定在自己的.内心中,经历过很纯净很艺术的一种很尖锐的心灵冲突,否则,《北京人》的这一口气不会如此连贯。

遗憾与可喜的是,曹禺并没有在《北京人》的结尾为 我们安排一个过于亮色的结尾,他用剧中人的口说:一切还需要等待,或许有的时候,当你可以准确地表达困境与绝望的时候,就是希望的开始,就如同我在真正痛苦的时候,并不是听轻松的音乐而是听马勒的交响曲,在痛苦的碰撞中,痛苦才有所解脱。

但是,在我的眼里,就算他和文清相爱,刚开始是文采上的契合和相互吸引,那么至少后来他们的心已经隔得很远了。愫芳的心永远透着光,平静的眼神深处透着希望的暖光。而文清已只剩下生命的空壳,抽鸦片烟成了心里向往爱情却无能为力的慰藉(当然不只是爱情,还有许许多多的羁绊)。他们不可能在一起,因为他们不只在现实我生活中有着有形的隔阂,心与心之间也有着不可预约的鸿沟,个人认为他配不上她。

他只求安宁,即使心里也有千百万个不愿意,但是他没有保护自己爱的人的能力,他永远不吭声,害了自己,同时也苦了别人。他终究有忍无可忍的时候,他终于因为怨恨逃离这个家,但毕竟是折掉羽翼的鸟儿,已经无法飞翔了。他终究还是回来了,他的思想已经被那封建的思想所侵蚀,他已经成了生活的奴隶。,个人认为,他在某些方面还是可以争取一下的:即便他现实生活的不容易,让他一切都变得懒堕。比如当她的妻子专横,泼辣,冷嘲热讽时,他是可以拿出一点夫君的威严的。既然他的思想受封建思想的束缚,为什么就不拿出“三从四德”的教条老管制一下他的妻子呢?如果他不敢抵抗,那么他的父亲以一个做父亲的身份,屈下那年迈的膝盖时,他不就应该以“百善孝为先”的信条来戒烟吗?为什么到最后还是病态的死去呢?

整个曾家,就仿佛一个老北京,这里住着传统,被封建思想熏陶的老北京人。但是,我看到了曙光,在这个棺材般的世界里,让我看到了封建制度腐-败垂死的必然性,从这个封建小家庭震荡的崩溃的图景中,看到了新生命发展的痕迹,看到了新北京人的崛起。他让我看到了生活的一种规律,腐朽的走向衰亡,然后在走向新的胜利。愫芳和瑞贞的离开,让我看到了老北京春天的气息。新的生活潮流正在冲击着旧社会的河床,奔向解放和光明。

【曹禺读后感】相关文章:

曹禺的《日出》读后感09-02

曹禺雷雨读后感07-14

曹禺 雷雨 读后感06-22

曹禺文集 读后感06-23

曹禺《雷雨》的读后感07-10

曹禺经典名言佳句09-13

曹禺《雷雨》读后感作文07-02

曹禺雷雨教学设计09-12

曹禺日出优秀读后感想心得作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