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读后感读书感悟400字

时间:2022-08-03 06:47:44 读后感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战国策读后感读书感悟400字

  相信很多人都读过《战国策》,战国策中每一篇都透出古人的智慧。它带给你的感悟是怎么样的呢?现在就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战国策的读后感吧。

战国策读后感读书感悟400字

  战国策读书感悟400字篇一

  《战国策》是西汉大学者刘向所编辑的记录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外交策略的书籍,本人读了三个版本,不下十遍,其中感想颇多,如果不记录下来,恐怕会很快遗忘,因此打算抽出一些时间,将点滴的想法记录下来,以作日后的体味和参验。下面先为今后要写的读后感作一个总序:

  一、《战国策》所记录的,大多是权宜之策,只有少数几个是关于国家发展的长远策略。比如商鞅变法,胡服骑射等,这些就是长远的发展策略。而其他的,基本上都属于应急之策,比如秦国攻打魏国,魏国就派出说客游说秦国不要攻打,怎么游说?无非就是割地进献城池罢了;同样,五国合纵抗秦,秦国同样也派出说客游说某国放弃合纵,秦国由于是强国,因此以恐吓为主,辅以利诱... 诸如此类。然而这种合纵连横的博弈,在战国时期持续了两百多年,最后由秦国统一天下,为何会是这样的结局?这是值得发人深省的,这会在以后有更具体的分析。

  二、《战国策》里记录的谋略,大多数是阴谋为主,而阳谋属于少数,比如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属于阳谋,那是制定法令,富国强兵的策略;而张仪欺楚,鸡鸣狗盗等,就是以欺骗为主的阴谋诡计。阴谋这个词,现今来说当然是贬义词,但在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阴谋也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一种策略,只是立场不同罢了。然而很多读者,甚至是编辑者本身,往往都会对这种所谓的阴谋,以现在的道德标准来去衡量,这样就会出现理解的偏差,这都是不够全面的。这种情况在以后还会详细的论述。

  三、《战国策》里面记录的史实和评论,往往带有一种盖棺定论的意味,这种没有从当时历史条件出发,以事后诸葛的眼光去看待战国时期的事件,难免会产生误解,这是阅读的时候应该注意的。比如魏武侯不用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结果他去到了秦国,通过变法使得秦国强大,为秦国最后统一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战国策里对魏武侯这一失策,大加鞭挞,认为这都是他的错。然而实际上,当时魏武侯对公孙鞅几乎一无所知,他不冒险启用新人,也是情有可原的,因此完全不应该怪魏武侯。这种评论在以后还会展开论述。

  总之,我认为阅读历史,应该既要超越时代的局限性去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又不能完全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去理解人物的行为,只有这样,对历史的理解才是全面、客观和正确的。

  战国策读书感悟400字篇二

  春秋战国时期,真可谓多事之秋,周王朝日渐衰落直至消亡;各国封建诸侯尽显其能,战火连绵不断,广大人民生灵涂炭、饱受蹂躏、饥寒交迫。诸侯迫于各自生存发展的切身需要,纷纷广开言路礼贤下士;促成了我国政治思想史上空前绝后地大发展,在思想界形成了以老子的道家、孔子的儒家、墨翟的墨家为代表百家争鸣,空前繁荣的局面。在政治上以管仲、张仪、苏秦为杰出代表的大政治家,以及众多的高士、逸民、甚至隐士也显身江湖,大展才华、叱咤风云,给后人留下许多享用不完的玄机妙算。

  古时但凡被称为“士”者,必有过人之处,此类人即使做些为常人所不齿的事情,也让你觉得合情合理,堂而皇之。不信鄙人给看客示例为证:

  《战国策》的开篇之作——《卷一·东周策》有‘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一文,说的是:秦国兴师东周,意在向东周国索要镇国之宝——九鼎。东周君王急忙找来朝臣颜率商讨,国士颜率胸有成竹的说:“君王勿忧,待我去齐国搬救兵就是了。”

  颜率来到齐国,对齐王说:“今秦王无道,兴兵向我东周索要九鼎,我等君臣商议再三,以为与其九鼎被暴秦掠去,不如送与贵国。如此一来,齐国既有挽救危亡国家之美名,又可得九鼎,一举两得。望大王决断。”齐王听后大喜,即刻发救兵五万,秦国闻讯而退;东周之围遂解。

  事后,齐王派人到东周来取九鼎。东周君王那里舍得,只得又找来颜率讨计,颜率对曰:“大王不必着急,臣自有良策。”颜率二次来到齐国,参拜齐王,行过大礼后颜率说:“我代表东周君王感谢贵国的救亡之举,并与你们共同商讨奉送九鼎的具体事宜。请问贵国准备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到齐国来?”齐王曰:“寡人准备假道梁国或者楚国。”颜率说:“此举不妥,我听说梁、楚二国对九鼎垂涎已久,九鼎一旦入其国境,必将不再复出。”齐王忙问:“那么寡人究竟从哪里将九鼎运回齐国呢?”

  颜率答:“我东周君臣也在为此事,替大王犯愁。因为九鼎并非油瓶、醋罐之类器皿,手提怀揣就能带到齐国来。当初,周武王伐殷纣王而获九鼎后,为拉运一鼎而动用9万人,共用九九81万人;此外还要准备很多搬运工具及辎重粮草。如今大王即便有此人力、财力,但不知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到齐国?所以臣一直在为大王担忧。”齐王大为不快,说道:“你说来说去还是不想把九鼎送给寡人!”颜率连忙辩解:“我怎敢欺骗贵国呢?只要大王能迅速定从那条路搬运,我东周君臣一定迁移九鼎以待命。”齐王最终打消了获取九鼎的'念头。

  大谋士颜率口口声声要履行送九鼎的承诺,并一再为齐王“出谋划策”,可字里行间却分明是在赖帐,而又让人抓不到丝毫把柄,到头来逼得齐王只好主动放弃了取九鼎的念头。

  诸位觉得此招如何?体体面面赖得个一干二净,怕只怕哪一日颜率转世,现如今的讨债公司可要大难临头,呜呼休矣!

  注:摘自《战国策》,《卷一·东周策》之一.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战国策读书感悟400字篇三

  人们时刻处在各种扑面而来的问题之中,问题的解决不是靠简单、粗暴和轻率的行为,而是靠人类的头脑。“有话好好说”,言语足以解决问题、化解危机,而战争、冲突等暴力行为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会运用谋略和口舌的人,他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显得非常轻松,就像“草船借箭”的诸葛亮,他获得十万支箭的方式竟是那样的轻松快捷、匪夷所思。换了你在当时的处境,不知会怎么办?

  无论是战国时代还是当今社会,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竞争和冲突是永恒的。当一个弱者处在利益主体林立的“丛林”中时,他应该象颜率一样清醒: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主动地帮助弱者;只有利益的诱惑才能使那些应该帮你的人来帮你。天下美誉和九鼎之宝的诱惑永远强于对弱者的同情心。你自己不关联着他人的利益,他人会资助、借贷给你吗?

  晓之以理,才能说服他人;挑明真相,才能使一时反应不过来的人恍然大悟。说话的功能很简单,就是把事情讲清楚,由不同的行动讲到不同的结果,由发端讲到演变,再讲到结局。其实很多事情就是一层薄窗纸,由话语轻轻一点,就能捅破。只可惜没头脑的事主们往往弄不清事情的真相,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千万不要对要说服的对象估计过高,该捅破的就一定要捅破,该说清楚的一定要说清楚。

  说话需要谋划,脱口而出的东西是最没有价值的。说话一定要说到点子上,一定要解决问题,否则宁可不说。这就要求我们在说话前要深思熟虑、谋局排篇。象苏子一样句句都迎合西周君的心思和利益,使西周君觉得“放水”最符合自己的利益,然而这恰恰落入了苏子的整体战略安排之中。

  语言是人类的传播工具,事实需要传播,没有传播就无法了解起码的事实。在现代西方哲学看来,事实的真相是人们永远无法了解的,人们只能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和媒介来了解事实真相。这样,语言本身就对事实真相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苏子巧妙地利用语言传播对事实真相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让他的受众完全听信他对事实的`解释,可以说,他轻易地垄断了受众的“知情权”。现代社会中,只要我们明白事实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也会说服受众、左右他们的行动。

  对大臣的非议就是对君主的赞美,说客把这一层辨证关系给挑明了。好与坏,黑与白,高尚与龌龊,是经常转化的。好的东西在一定情景下会成为最为不好的,而不好的东西反而会成为好的。就像大臣的高风亮节会导致君主的委琐,而大臣的龌龊反而成就了君主的美誉。对照今天,我们应该把上司的位置与自己的位置摆正,“功高震主”,“水至清而无鱼”,作为下级,其高过上司的声誉和高风亮节在一定的火候绝对不是好事。聪明的下级知道要学会为上级掩饰过错,要知道在中国社会,经常是“吃亏是福”。

  >>>下一页更多精彩“战国策读书感悟400字”

  战国策读书感悟400字篇四

  《战国策》是一部记载战国时代的历史文献之一,是依次分国家编排的,其中记录当时一些的重大事件。

  但这之中,我记忆最深的还是《魏策四·南辕北辙》,故事讲的是: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后,便马上赶了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参见魏王,他对魏王说:“我回来的路上看见一个人驾车去楚国,却向反方向走,我问他为什么向北走,他说:‘我的马好啊,可以日行千里’我说:‘你的马虽然好但不能向反方向走啊’他说:‘我的盘缠很多啊’我说:‘盘缠再多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那人又说:‘我的车夫十分善于赶车’我说:‘虽然这几样很好,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反而会让你离楚国越来越远’如今,大王您的每一个行动都想扩大国界,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但是,如果依仗魏国的强大,兵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从而使得土地扩展,大王这样做的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就是越来越远了,国家土地虽然扩大了,但又有多少百姓会死于战乱之中呢?久而久之,大王又怎么会深得民心呢?那么,您就会离您的`的霸业越来越远了。就和那位想去楚国而却向北走的人一样了”。

  季梁,他凭着他的口才和智慧,避免了一场一触即发的大战争。同时他也让许多黎明百姓免受战乱之苦。我想:国家也正是缺少像季梁这样有政治智慧,敢于直言,并且有思想的人。同时,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这就是《魏策四·南辕北辙》给我的启发,这本书中每一篇都透出古人的智慧。

  战国策读书感悟400字篇五

  花了两个多月终于看完战国策。

  我读完第一本资治通鉴后,对先秦时期颇觉兴趣,便开始读战国策。感受如下:

  一,战国策作为先秦时的文章,行文显然比资书晦涩。就文意来说,资书我可以看懂八成,战国策只能看懂六七成。而且故事情节上显然也不如资书。司马光真是个讲故事的高手。

  二,战国策里是纵横家的世界,大量的演讲,夹杂着很多寓言,排比。而且策略上存在着相互模仿。有些故事中记录者为了显示纵横家的说服力,动辄一段话说完就会对国家对外政策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我蛮怀疑的。国家大事就这么容易受影响吗?有很多苏秦张仪的'对立。前一篇苏秦成功地说服合纵,后一篇就开始写张仪成功地说服连横。

  三,战国时期各国政策千变万化,纵横家们也常常更换明主。没什么忠诚度可言。本国贵族与外来谋士的矛盾在当时普遍现象,不止于秦国嬴政那场著名的驱逐客卿。

  四,谋士的说服,主要是以利为主,结合各国的现状和君主们的心理,他们的建议很可能名为A国,实为B国。

  继续开始看资治通鉴,这书可比战国策好读多了。

  战国策读书感悟400字篇六

  《战国策》读后感春秋战国时期既是诸侯乱战的舞台,也是百家思想的源头。怀着对春秋战国年代的景仰和敬畏,我经常翻开《战国策》,试图穿过时空隧道,追寻战国战争硝烟的余温,追逐战国时代的智慧之光。战国时期,催生了张仪、苏秦、公孙衍、陈轸、范睢、司马错等一批人们耳熟能详的智士谋臣。他们为了各自的国家或统治集团的利益,远交近攻,合纵连横,勾心斗角,针锋相对,力求使强国更强,弱国不灭。用今天的眼光看,这些智士谋臣从事的'主要工作就是综合协调。因此,重读这段历史,对搞好党委办公室综合协调很有启示。

  搞好综合协调必须时刻把握大局张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中连横派的杰出代表人物。他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对时势大局的准确把握。张仪初任秦国客卿时,秦国刚刚经过商鞅变法,国力有所增强,但还远没有达到一国独大的局面。张仪认为,面对“西秦、东齐、南楚”三足鼎立的格局,只有赢得魏国的支持,才能使秦国在与齐国、楚国的争斗中占据优势。因为魏国与秦、齐、楚三国相连,魏国既是秦国征服东方的战略基地,也是秦国防备其他国家进攻的前沿阵地。张仪分析天下大势,提出了连横魏国的协调总原则。秦惠文王坚决支持这一原则,甚至不惜通过质子外交实现秦魏和好。结果证明,连魏策略的实施,为秦国的改革发展赢得了时间,并深深影响了战国格局的基本走势,间接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的诞生。党委办公室综合协调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包括党务工作协调、经济工作协调、社会事业方面工作协调等。做好如此纷繁复杂的协调工作,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时刻把握大局,始终服从服务于党委工作的大局,在大局下……


【战国策读后感读书感悟400字】相关文章:

《战国策》读后感03-03

战国策读后感范文10-19

《战国策》读书笔记(精选19篇)05-08

战国策经典语录11-04

《战国策》文学历史成就09-19

读书的感悟读后感04-07

简爱的读后感悟02-02

《亡羊补牢》读后感悟09-28

《茶馆》读后感悟06-28

《刻舟求剑》读后感悟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