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故事 百文网手机站

职场寓言故事

时间:2021-11-24 18:59:28 职场故事 我要投稿

职场寓言故事

  职场故事中往往包含许许多多的哲理与感悟,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部分职场寓言故事以及职场管理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职场寓言故事

  职场寓言故事一

  所罗门王的折中智慧

  有位上班族刚下班回到家,就看见两个儿子抢着要吃一块面包,两兄弟争闹不休。

  这人于是要哥哥先将面包切为两半,怎么切都没关系,但条件就是让弟弟先选。

  兄弟抢面包最终能获得解决,是因面包只能用来吃,纵然切成两半,还是面包,而且“半片面包总比没有面包好”,这是“正确的折中”,仍符合决策的边界条件。

  可是,《旧约圣经·列王记》里,所罗门王审判两位妇人争夺婴儿的故事,就与切面包不同了。

  所罗门当以色列王时,只有二十岁。他向神求赐智慧,好让他能辨别是非,判断讼案,治理国家。

  有一天,两位妇人各抱着一个婴儿来见所罗门王,其中一个婴儿已经死亡。两位妇人都声称那个活着的婴儿是她生的,为此争吵不休。

  她们要所罗门王主持公道,究竟这个婴儿是属于谁的。所罗门王想了想,就叫部下拿一把大刀,要将活着的婴儿劈成两半,一人给一半。

  当他提出这个建议时,有一位妇人立即哭着恳求不要动手,她愿意把孩子让给对方。但另一位则认为很公平,因为这样谁都不能拥有孩子。所罗门王于是下令将孩子交还给哭着恳求的妇人,并说:

  “那个不愿意看到婴儿被杀的母亲,孩子是她的。”

  众人都被所罗门王的智慧折服。

  后来“所罗门王的智慧”就成为一个对事理辨析清楚,充满智慧的象征。例如:

  “这件案子十分麻烦,当事双方各持一理,真亏他有所罗门王的智慧,竟能如此轻松地让双方都知理屈,退让一步。”

  在这个案例里,婴儿是一条命,劈成两半,只是半块尸体了,完全不符合决策的边界条件,无法满足婴儿的活命条件,这是一个“错误的折中”。

  所以,所罗门王明白此道理,为了保全婴儿的性命,必须要果断地做决策,解决双方的争执不休。

  职场心态故事二

  佛塔里的老鼠

  我经常会听到一些牢骚满腹的员工抱怨:

  “工资这么低,活儿却要干那么多,凭什么?”

  “我为公司干活,公司付我薪水,这不过是一种利益交换。”

  “工作就是为了拿薪水,拿多少钱就干多少活儿。”

  “工作是为了公司,不是为了自己,干多干少无所谓,差不多就行。”

  这种“我不过是在为公司打工”的想法很有代表性。在许多人看来,工作只是一种简单的雇佣关系,做多做少、干好干坏都一样。

  我们到底是在为谁工作呢?作为员工,如果不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很有可能导致职业生涯的失败。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一个人无论有多大本领,都不能靠一己之力成就一番事业,员工和公司之间的关系,永远是公司成就员工,而不是员工成就公司。

  “老鼠与佛塔”的寓言故事讲的就是员工与公司之间的关系。

  一只到处游荡的老鼠在佛塔顶上安了家。佛塔里的生活实在是幸福极了,它既可以在各层之间随意穿越,又可以享受到丰富的供品,甚至还享有别人所无法想象的特权:那些不为人知的秘笈,它可以随意咀嚼;人们不敢正视的佛像,它可以在上面自由闲逛,兴起之时甚至可以在佛像头上留些排泄物。

  每当善男信女烧香叩头的时候,这只老鼠总是看着那令人陶醉的烟气慢慢升起,然后猛抽着鼻子,心中暗笑:“可笑的人类,膝盖竟然这样柔软,说跪就跪下了!”

  有一天,一只饿极了的野猫闯了进来,一把将老鼠抓住。

  “你不能吃我!你应该向我跪拜!我代表着佛!”这位“高贵的俘虏”抗议道。

  “人们向你跪拜,只是因为你所占的位置,不是因为你!”野猫讥讽道。

  然后,野猫像掰开一个汉堡包那样把老鼠撕成了两半。

  这个寓言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员工与公司之间的关系。员工就像“老鼠”,公司就像“佛塔”,我们在社会上所获得的尊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背后的公司。尤其是那些跨国公司或知名公司的员工乃至经理人,他们的.名声、社会地位以及荣耀其实都归于他们背后的“佛塔”,公司的光芒照亮了他们的人生。

  我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我是在为自己的梦想打工,为自己的幸福和未来打工。

  公司是员工学习的平台、发展的跳板,是员工实现理想的舞台,为员工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所以,我们应该感激公司提供给我们的平台,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好本职工作。公司发展得越好,员工的收益就越大。

  其次,我们要认识到:员工花的是公司的钱,成就的却是员工自己,看似在为公司打工,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工作。

  我有一个在一家大型贸易公司工作的朋友,干了不到一年就想辞职。我问他:“这么好的工作为什么要辞掉呢?”

  他说:“公司虽然名气挺大,但是实际工资却不高,‘驴粪蛋子表面光’,而且老板整天一副爱干不干的样子,对我也不太重视,这样下去能有什么前途呢?”

  原来是这样。我对他说:“你的抱怨也有道理,但是以我的经验来看,一个人在刚刚进入一个公司的时候,工资一般都不会很高,你的薪水和公司对你的重视程度都是随着你的业绩提升而逐步增加的。找一个大公司的意义不在于每个月多挣几千块钱,而在于你能够在一个比较大的平台上学习和发展。”

  接着我问他:“你在公司工作了这么短的时间就要辞职,你把贸易公司的业务弄清楚了吗?这个行业你了解了吗?”

  他回答说:“没有。”

  “既然这样,那我觉得,除非你打算以后不再从事贸易行业,否则你在这个公司工作的一年就等于是白费了,你什么都没学到就辞职等于在浪费资源。我建议你先静下心来,深入钻研一下业务。你把这个行业摸透了再辞职也不迟啊!”

  时隔数月,我又在一个朋友聚会上碰到了他。

  我问他:“那份贸易公司的工作辞了没有?”

  他回答说:“开什么玩笑?自从上次听了你的劝告之后,我觉得这个公司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离之可惜,所以就放弃了离开的想法。这段时间工作得很卖力,也很辛苦,不过总算有了些起色,最近刚刚升职为部门经理。我现在明白了,工作是为自己,公司的平台不能随随便便就放弃。”

  没有不完美的工作,只有糟糕的自己。既然选择了工作,就要坚持到底。

  有很多人简单地认为,员工与公司是一种对立的关系,给多少钱就干多少活儿,认为自己是在为公司或老板工作,而不是在为自己工作,所以在工作中能敷衍就敷衍,老板在的时候就干点儿,老板不在的时候就松懈。实际上,在公司这个平台上学的本事都是员工自己的,对工作敷衍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作为员工,应该记住:每个人都是在为自己的未来与梦想而工作,为使自己的将来是成功的、幸福的,现在就应该努力工作。为自己的幸福、梦想和未来而工作,工作效率会更高。

  职场管理故事三

  剩饭管理学

  从环保的角度看,倒掉一碗饭比扔掉一堆塑料制品的罪恶感要小一些,因为我们通常认为剩饭不出3天会腐烂降解。但是,长期关注香港的食物浪费、垃圾处理的独立记者陈晓蕾说:“如果你吃一盒叉烧饭,10块叉烧只吃了7块。你死后,7年后已经化为白骨,可是你吃剩的3块叉烧,埋在填埋区域10年都不化。”

  香港的3个垃圾填埋区即将饱和,其中有1/3是厨余——剩饭剩菜、瓜皮果壳、超市处理的过期食品。但是,单纯从道义上谴责浪费,作用有限。陈晓蕾在内地看到餐桌上居然有鲍鱼剩下——餐桌浪费背后有面子的问题,也有体制的影响。比如,鲍鱼或许是公款消费的一部分。

  “剩饭问题”无法单纯依靠政府颁布的某条法令,或者由政府主导的某项运动来解决。《剩食》一书的作者陈晓蕾告诉我们,在香港,剩饭问题的解决主要依靠社区市民和活跃于社区的NGO长期不懈的努力。

  “环保是一个很生活的题材,需要用生活的方法来处理,而不只是颁布某条法令。处理厨余是整个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关键是让市民觉得这件事情需要处理。”陈晓蕾说。所以,每次被问及一个城市该如何处理堆积如山的厨余时,她总是需要花很多时间来解释。在香港,每一个社区、每一个NGO都会有不同的方法,没有一个通行的、统一的办法,也没有政府强制主导的行为。事实上,在“剩饭”问题上,政府还得向经验更为丰富的NGO请教,需要借助他们的力量深入社区解决问题。

  曾经在日本研究过有效微生物的刘家强成立了“微生物技术小组”,培育出香港本土的Bokashi(日语“发酵”一词的音译),用于分解厨余。本土Bokashi的价格相对低廉,厨余发酵后可以作肥料,而且使用本土Bokashi,发酵过程中不会有异味,特别适合屋顶种菜的家庭。

  乐饷社主要接受食物生产业界捐赠的食物,再转送给十几个慈善团。香港的很多食品经销商为了减少库存,会将卖得不好的食品整批丢掉。比如,面太脆,影响了口感,就会被丢掉。乐饷社与很多商会都建立了联系,通过商会找到进口商,将这些面要过来,由慈善团体送到弱势人群手中。

  捐助者由于担心捐出食品会产生一些不可预料的问题,一般都会找律师写一份合约,承诺捐出的食物是安全的,但是,如果有人食用之后出现问题,不可以诉诸法律。这是遵循了《好撒玛利亚人法》的精神,该法原意是为伤者、病人的自愿救助者免除责任,目的在于使人做好事时没有后顾之忧,不用担心因过失造成伤亡而遭到追究,从而鼓励对弱势人群施以帮助。

  无论身处哪种社会环境,个体都可以选择不浪费或者少浪费的方式生活。在《剩食》这本书中,陈晓蕾用一碗鱼骨熬制的鱼汤讲述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蒸鱼不放酱油,吃的时候蘸酱油便可。吃剩下的骨头、鱼碎加一碗水,放料酒,大火煮15分钟,就是一碗鱼骨浓汤。浓汤去掉鱼骨放入冰箱冷冻,用来焯菜、煮面、当上汤。还有一个绝妙做法:鱼汤加豆腐一起煮,再撒上一把冰冻小虾。好生活与月收入没有必然的联系。

  爱惜食物不只是节俭的体现,当代年轻人主要还是受到环保教育和绿色革命的影响。陈晓蕾说,在英国,年轻人吃素、使用公平贸易产品的比例比他们的父辈高;台湾有很多返回乡下种地的年轻人,他们都不想继续被纳入消费社会的体系,不想过一种被商品塑造的生活,为了买更多的东西努力赚钱,让自己每天压力都很大,实际的生活质量很差。

  还有很多处理厨余的案例,比如用废弃的鹅油做肥皂,用果皮加上糖做成酵素,替代化学清洁剂。这些“慢生活”方式与追求高效的现代生活相悖。如果自己没空去做,可以去买这样的产品。生活方式一时难以改变,至少可以慢慢改变消费方式。
 

【职场寓言故事】相关文章:

职场寓言故事分享07-29

职场寓言故事五则06-23

职场寓言故事有哪些08-11

有关职场上的寓言故事06-18

职场管理的搞笑寓言故事06-19

职场上必看的寓言故事07-20

职场二则寓言故事07-20

关于职场的寓言故事四则06-19

寓言故事职场笨驴翻身记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