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资讯 百文网手机站

亲子之间如何沟通

时间:2021-07-06 15:34:30 职场资讯 我要投稿

亲子之间如何沟通

  亲子之间如何沟通

  总有父母抱怨,慢慢地搞不懂孩子的一些做法,不妨试试一下几个方法,你就会发现,读懂孩子的心思并不是一件难事。

  平等相处

  小明已经5岁了,在家里,父母叫他做事情时常常会这样说,“去把杯子拿来”,“把报纸拿来”,“赶快去弹钢琴”。虽然有时候小明很愿意去做这些事情,可是每每听到这样的话,反倒没有动力了。

  点评:“把杯子拿来”和“帮妈妈把杯子拿来”两句话,在成人听起来差不多,但孩子的感受却会有很大的不同。孩子虽小,但同样不喜欢命令式口吻,喜欢受人委托。所以,每当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时,作为孩子的养育者,如果总是难以忘记自己“教育者”的角色,就会在和孩子沟通时难以保持平等的地位,“你要”、“你应该”、“你不能”等词语会常常挂在嘴边,其结果是家长谈得越多,就越可能说一些不该说的话,这样,孩子就渐渐失去了与家长交流的愿望。

  学会倾听孩子

  3岁的小新是家里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十分宠爱。小新的爱好是看图画书,等爸妈回来,他就要手舞足蹈地跟父母汇报“读后感”,但由于他说话不清楚、表达吃力,爸爸往往听到一半就看报纸去了,任由小新自说自话。

  点评: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候,往往只顾自己“畅所欲言”,这其实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让他们闭嘴,发展下去就会演变成为最常见的错误——说教。孩子也有渴望交流的愿望,他们也希望自己的话能被好好倾听。

  每当孩子跟父母说话时,父母应尽可能放下手头上的事情,全神贯注地听孩子说话,这能让孩子觉得父母很在意听他说话,孩子感到受到尊重和鼓励,会很愿意说出自己心里的感受。

  勿以亲友做对比

  “你看,隔壁的小涛都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了,你还什么都不会,你怎样才能赶上人家啊?”“楼下的那个妮妮实在太不像话了,去年读一年级以来,数学从来没考及格过,将来你可别这样。”读大班的小菲现在最怕听到妈妈提小涛、妮妮,原来大家常常在一块玩,可是自从听了妈妈的唠叨,她都不知道自己还要不要和他们一块玩了。

  点评:儿童由于抽象思维尚处于发展阶段,所以在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时候,不要给他们一个笼统的“好孩子”、“坏孩子”的概念,而应该具体和清楚,更多时候还需要一个样本。不过,这个样本最好是从故事书、、文学典籍中寻找,会比较稳妥。父母若是以亲戚朋友为例,恐怕会为自己的孩子将来建立人际关系制造难题;另一方面,父母片面的评价会无形中伤害到其他人。

  孩子有了分离焦虑症 父母该怎么办?

  莎拉坐在沙发上,手里紧握着玩具熊。她的指甲很明显地被拉伤,又流血了。

  与此同时,她的妈妈又打回公司了。她必须解释为什么要迟到,这似乎是第无数次了。老板还会理解这糟糕的情况还有多久,已经不太清楚了。毕竟,8岁小孩上三年级,通常不是问题,三年级对小孩来说是应该风雨无阻的。

  但是,对莎拉来说可不是这样的。

  莎拉快要抵达学校时,心里开始恐慌。今天,妈妈简直是要拖她进来。途中,莎拉抓住门框,妈妈和老师试图将她拔走的时候,指甲被撕松了。

  这不是第一次了。

  更糟的是,这种情况感觉很糟。没有一位母亲会要伤害自己的女儿。莎拉的妈妈每天一早都感觉像是恶魔似的。她纳闷,别的父母亲有没有这样的问题?它可有一个名称吗?

  什么是分离焦虑?

  有人称它为“拒学”,也有人称它为“学校回避”,还有人称它为“分离焦虑”。

  父母亲形容它为一场恶梦。

  分离焦虑对所有小孩童来说是正常的。想象它为一种生存的本能。人类,尤其是无助的人类,需要依附于能给予他们亲近、温暖、关怀与保护的父母人物。这种必要关系的意识是人类固有的,起源于我们大脑中最原始的部位。在婴儿成长、大脑发展的同时,他们和“依附人物”的关系会逐渐地变得更复杂。因此,父母也称为依附人物。婴儿于幼儿会将他们最深的恐惧,托付于“父母能使这些恐惧消失”的这种生理上的意识。他们认为父母就像一种力场。这在某一个程度上是完全正常的。

  普通的分离焦虑,什么时候变成问题?

  让我们先从典型的发展角度看待分离,然后我们才能将此角度,和莎拉的经历,进行比较。

  作为父母,我们知道,我们可以将年幼的婴儿传给房间里的陌生人,孩子也会不当一回事。但是,到了9个月大的时候,婴儿开始受够了。9个月大的婴儿看到陌生的脸孔,就嚎啕大哭,惊慌地向妈妈或爸爸伸手。

  发生了什么事?

  9个月大的时候,大多数婴儿会开始辨认父母亲熟悉的脸孔和陌生人之间的分别。人类发展的专家将这个现象称为“陌生人焦虑”。这是小孩发展中的依附系统的许多里程碑之一。小孩的大脑已经形成了父母亲的心理表征,能分辨爸妈和其他人。这是一个又美妙、又实用、又有保护性的进化上的发展。

  事实上,就是这种辨认能力,促使一岁小孩开始自行探索世界。是的,他们在这个年龄比较会行动,但是他们也有安全感,知道父母亲在他们有需要的时候会来救他们。有了有经验、能信任的父母亲,他们所产生的安全感,足以让他们往未知探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密切留意他们,因为他们似乎无惧,所以可能造成各种麻烦。

  但是,到了生命的第二年,这些不受约束的探索会结束,我们看到的反而是臭名昭彰的“可怕的两岁”。幼儿开始粘着父母亲,变得诸多要求,而且会时常拒绝自己玩。这项发展上的成就,很矛盾地象征了进化上的进步。这个年龄的小孩,现在有了能力意识到有一个分开、又有潜在危险的世界,因此需要被保护。这是确保自身安全的正常过程。

  随着小孩成长,大脑继续发达,我们会看到渴望自立和恐惧分离之间有了日趋增加的紧张。要记得,某些程度的分离焦虑是正常的,是意料中事。三、四岁的儿童害怕晚上自己睡觉、五岁儿童害怕父母亲出门,将他们留给保姆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是小孩对于外在世界的风险日趋扩大的意识,所做出的正常反应。我们尤其是在小孩开始上学的时候就会看到这种情况。这种焦虑,在学前教育、幼稚园及一年级的时候很常见。

  但是,有些小孩根本不能忍受分离。他们不能自己睡觉、和别的儿童游戏约会、或者上学。他们将这些分离的情况视为危害生命的事件。他们内在的战斗或逃跑反应被引发了。但是,这种反应不是因为真正或即将发生的危险情况引发,而是所有分离情况都会引发。这犹如他们的焦虑“恒温器”已经失灵了。

  我们都知道战斗或逃跑反应是什么。当我们感到威胁的时候,我们会经历一个觉醒提高、恐慌的`状态。我们得忍受濒死感。我们的心跳率和呼吸率会加速。我们甚至会感到发抖、头晕。总之,就是我们会感到肾上腺素冲上来,以预备我们逃离危险。

  分离焦虑症是童年时的一个疾病,孩子几乎每次和父母分离的时候,就会产生犹如面对生命危险的感受。这是一种真实,却无必要的恐慌。当他们面对和父母分离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事物能够让这些小孩平静下来。他们的思想与感受,必定会转向父母亲遇到伤害的忧虑。在他们的脑海中,这次的分离,将会以最糟的损失收场。他们深怕自己会恐慌地孤单,不受保护。只有父母的存在,会让他们安心。

  像莎拉一样的孩子被送往学校的时候,会经历恐慌的肉体症状,而且会被失去父母的恐惧所淹没。他们时常被“父母会发生不幸的事”的信念所困扰。患有轻微分离焦虑症的孩子一旦进入了课室,往往就会平静下来。对这类孩子来说,危机只出现在分离的时刻。对其他孩子来说,除了和父母团聚之外,没有其他什么能缓解心情。患有分离焦虑症的孩子时常会反抗,有发脾气的倾向,也会到处发泄情绪。他们从自己的角度看到的世界中,这种破坏,远远超过没有父母的几个小时的危险。

  分离焦虑症有多常见?

  分离焦虑症相对地罕见,只有百分之四的孩童会患上这个疾病。尽管如此,它构成了转介治疗的所有焦虑症案例的将近一半。分离焦虑症对孩子和父母都有非常负面的影响。对小孩来说,分离焦虑症除了会让他充满恐惧之外,也会造成学业退步,和同学隔绝,以及对于下次的分离逐渐增加的恐惧。另一方面,对父母来说,分离焦虑症也会涉及失去工作,睡眠不足,和朋友、伴侣相聚的时间减少,也肯定会产生绝望的感受。

  分离焦虑症时常会世代相传,也和他们在青春期和成年期产生其它的焦虑症或抑郁症有关联。除此之外,许多父母在分离时表现得过度保护性、控制性或焦虑,因此在不知不觉中强化分离焦虑症。这不是在说父母造成了分离焦虑症,而是有爱心的、负责任的父母可能不知道他们本身的焦虑,其实是强化他们孩子的焦虑。

  如何处理分离焦虑症

  好消息是,分离焦虑症会对正确的介入有即时的反应。

  以下是几个基本方针:

  1. 尽量提早寻求专业协助。就如大多数的行为障碍一样,你越早介入,麻烦的行为就越不会被强化。比方说,学校恐怖症在没有对策的情况之下,情况经过时间的推移就可能变得更顽固。

  2. 寻求全面的心理评估。分离焦虑症可能和其它心理或遗传问题有关联,所以寻求彻底的评估,以测出抑郁症、焦虑症和潜在的家庭不和,对整体的治疗非常重要。

  3. 认知行为治疗是治疗分离焦虑症最有效的方法。认知行为治疗,让父母和孩子学习分离时的新应对方法,也让他们以更正面的角度看待分离。它也能让孩子培养自立和自信,也让孩子渐进地面对分离的情况,以让他们最终能更舒适地忍受分离。

  4. 和孩子生命中的其他人协调。和教师和保姆协调,非常重要。同样地,和参与分离的祖父母和其他受信任的成人协调,会让大家有共识,也为大家提供了让小孩平静下来的一致的方法。

  5. 药物有时会有帮助。在某些病例中,抗焦虑药物能制止孩子的恐慌,也让认知和行为技术比较容易学会。焦虑太多,出了名地对学习新的行为不利。

  分离焦虑症最严重的情况(像我们在莎拉身上看到的那样)可能令父母和孩子无法忍受,但是它也易于治疗。有了一致、勤奋与谨慎的方法,莎拉的指甲将会复原,不久之后,就能有自信地踏入学校。

  父母如何真正抓住孩子的心?

  有些少年虽然人在家里,但他的心并不在家里,持续下去,很可能发生连人也不在家的离家行为,这是父母没有一步一步抓住孩子心的一种表现。目前,有一些男女少年离家出走,发生许多令人遗憾的事。可见,父母真正抓住孩子的心,成有其重要的意义。那么,父母怎样才能抓住孩子的心呢?只有倾听、理解和沟通。

  (1)倾听。父母经常倾听孩子的话,是达到抓住孩子心的一个环节。为此,父母要以微笑的脸取代苦瓜脸。学会在生活中赞扬孩子,以幽默的方式来表达生气的感觉。当孩子出了问题紧,要先了解“真相”,如果是疼爱孩子的方式发生了偏差,父母就应该努力调整自己。其方法之一,就是积极聆听,少说多做,让孩子说出心里的话。如果孩子能够把自己的缺点和消极的情绪都说出来,不仅孩子的缺点已改正了一大半,而且,孩子的心也就容易被抓住了。

  (2)理解。孩子需要父母在各个方面给予理解。当孩子在学业上受了许多挫折,都渴望能从父母、家人身上寻找安慰,以缓解苦闷。这里父母与孩子多聊天,不但能使孩子的情绪得到正常的发泄, 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而且,还有利于抓住孩子的心。父母和家人对孩子的理解,还可以使孩子情绪正常,少犯错误,使许多不该犯的错误就不会犯了。

  (3)沟通。父母应与孩子经常进行沟通,才能使孩子感到“家”对他们的重要。如果父母与孩子 之间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桥梁,就会造成“失去孩子的心”,孩子则觉得父母根本不了解自己。这里,亲子之间的距离就会越来越疏远,“家”就对孩子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其结果是,不但不能抓住孩子的心,还会使孩子出现离家出走的行为。

  父母要注意抓住孩子的心,但不能束缚孩子的心灵。当孩子长大处于“青春断乳期”时,父母与 孩子之间的心理脐带应能够完全切断,让孩子能够充分地健康成长。

  父母睡眠质量将严重影响子女健康

  据日本RecordJapan网站报道,日本睡眠改善委员会近日调查发现,父母的睡眠质量差将会严重导致自身孩子出现睡眠不足、爱睡懒觉以及饮食过量等症状。

  日本睡眠改善委员会将睡眠质量差或不重视睡眠的人群定义为“隐藏性失眠者”,并针对209名患有隐藏性失眠症(以下称为前者)以及210名能够快速进入睡眠(以下称为后者)的小学生家长进行了网络调查。

  结果显示,就寝较晚的孩子中,前者比例达到了41.6%,后者仅为19%;而爱睡懒觉的孩子中,前者比例为16.7%,后者仅为7.1%。

  此外,饮食过量的孩子中,前者比例为19.1%,后者为11.9%;具有肥胖倾向的孩子中,前者比例为20.6%,后者为12.9%。

  日本睡眠改善委员会分析称:“子女睡眠不足的原因很有可能与其父母就寝时间晚存在关系,而子女肥胖也存在同样的道理,因此呼吁家长应当先改善自身的睡眠质量。”

  教父母们如何为肥胖的儿童调整饮食

  儿童肥胖的治疗与成年人不太相同,由于其处在身体发育阶段,任何过激的治疗方法,对儿童的健康发育成长都会构成不良影响。

  加之小儿不象成年人那样能较好地配合医生,给治疗方案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父母们的密切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教父母们如何为肥胖的儿童调整饮食。

  就饮食疗法来说,必须有家长的参与,并要求家长掌握一些有关方面的知识,如不让孩子偏食、过食,不给予高糖、高脂肪等高热量饮食。

  对小儿进行节食治疗,让其忍受饥饿之苦,这也是一种较难的事情。因此在进行饮食控制之前,务必将肥胖的危害,节食的道理和治疗方案,耐心而详细地告诉给孩子,以求得他们的配合,这一点对于治疗的顺利进行与否,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对小儿进行饮食治疗,先要掌握病儿的食物营养特点,以便于对各个年龄阶段和各个病程阶段的患儿制定节食食谱,但总的原则应限制能量摄入。

  同时要保证生长发育需要,使他们食物多样化,维生素充足,不给刺激性调味品,食物宜采用蒸、煮,或凉拌的方式烹调,应减少容易消化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如蔗糖)的摄入,不吃糖果、甜糕点、饼干等甜食。

  尽量少食面包和土豆,少吃脂肪性食品,特别是肥肉,可适量增加蛋白质饮食,如豆制品、瘦肉等。然而,并不是一提减肥就一点糖及含糖食品都不能吃。

  重要的是小儿肥胖是处于发育期的肥胖,要避免极端地限制热量,学龄儿童每年能增高5~6cm,只要体重维持在现状的情况下,一年后其肥胖程度将得到改善。

  极端的饮食限制会给儿童造成心理上的压抑,有时也会引起对治疗的抵触。总之,只要合理调整肥胖儿童的饮食,就能取得又减肥又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良好效果。

  性教育应先抓父母和老师

  对性知识方面的调查问卷中,家长和老师的准确率反而要比小学生低,学生获得性知识竟主要靠自己的同伴。近日,青岛市南教体局和市南计生协在联合组织的一次小学生性知识问卷调查中得出的结果,不能不让人感到意外。

  性大汗淋漓是肾虚 ·体外排精对男人健康无好处 ·冬季健康房事 重在把握分寸 ·7件事能帮女性预防乳腺增生 ·女性经期怎治“怪病”? ·冬季生吃板栗补肾强筋

  据了解,市南区为能率先在小学生中开展性知识教育,在该区6所小学发放了2300多份性知识调查问卷,其中家长500份,教师300份,五、六年级小学生1500份。结果表明,小学生准确率接近50%,而家长和教师的准确率尚不足40%。据市南计生协于瑞龙教授介绍,两份调查问卷,题目难易程度差不多,但想不到家长和教师的性知识调查问卷准确率这么低,如在回答“什么是性交行为”这一问题时,竟有很多答卷选择的是“拥抱”。

  面对老师家长性知识的匮乏,小学生是如何获取性知识的呢?从调查题目看,小学生在“对男女生殖方面”的知识上,获取的7项途径中,竟有40%的学生从和自己一样大小的同伴那里获得,另外是从上网、看书等途径,而通过父母、教师获得的却是寥寥无几。很多学生提到“无法”或“不敢”和父母、老师交流性知识,有的学生甚至说,家长和老师对性知识根本不知道。

  在本次问卷调查活动中,有50多名家长拒绝答题,有的家长甚至在卷面上直接写上“胡闹”。对此,市南区计生协刘新华会长认为,从孩子来说,接受性知识教育完全没有问题,关键还是社会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加强对家长和教师的性知识教育,让他们转变观念才是根本。

【亲子之间如何沟通】相关文章:

家长孩子之间如何沟通05-12

家长与子女之间如何沟通06-07

部门之间如何有效沟通07-28

部门之间如何协调沟通07-09

如何更好的做到亲子沟通07-13

如何让亲子沟通无障碍05-27

如何进行亲子沟通05-25

如何疏通亲子沟通障碍07-18

老师、家长、孩子之间如何沟通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