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百文网手机站

高中政治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07-18 14:52:39 政治 我要投稿

高中政治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很多高中生在学习政治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选修部分的知识,其实选修课本的知识是必修课本的一个延伸和拓展。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选修三必备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中政治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1

  一、联合国

  1、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1)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

  (2)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行的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各会员国必须履行宪章所规定的义务;各会员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各国必须避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侵害别国的领土完整、政治独立;各会员国对于联合国依宪章规定而采取的行动,应尽力予以协助;联合国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内政的事务。

  2、联合国的主要机构

  (1)、联合国大会:

  大会是联合国的主要审议机构,拥有广泛的职权,由全体会员国的代表组成。

  表决程序:每一会员国都有一个投票权。有关重要问题的决定, 例如关于和平与安全、接纳新会员国和预算事项的决定, 必须由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其他问题则以简单多数决定。

  职权:大会就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广泛议题进行讨论并作出决议;接受并审议安理会和其他机构的报告;批准会员国的加入和除名;选举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全部理事国、托管理事会部分理事国,与安理会各自独立选举国际法院法官,经安理会推荐任命秘书长;审查和批准联合国预算,向会员国分摊会费。

  (2)、安全理事会

  安全理事会负有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由中、法、俄、英、美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十个由大会选出、任期两年的非常任理事国组成。

  表决程序:安理会对程序问题的决定以15个理事国中至少9个理事国的同意票通过。对实质性问题的决定也需9票通过,并且不得有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投反对票。

  职权:安理会有权调查可能引起国际摩擦的任何争端或局势,提出调解争端的办法;制定计划,以处理对和平的威胁或侵略行为,建议应采取的行动;促请各会员国实施经济制裁和除使用武力以外的其他措施,以防止或制止侵略;对侵略采取军事行动。(安理会是联合国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和平的机构)

  (3)、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由大会选出的54个理事国组成,任期3年,每届大会改选三分之一,可连选连任。

  职权:就有关国际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卫生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研究并向大会、会员国及有关专门机构提出建议案;促进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和遵守,并提出建议;就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召开国际会议,起草提交大会的公约草案;协调各专门机构的活动。

  (4)、托管理事会,是负责监督托管领土的管理机关,协助安理会或大会履行它们在国

  际托管制度方面的责任。已完成历史使命。

  (5)、国际法院,是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而设立的联合国主要司法机构,由15名法官组成。法官任期9年,可以连选连任。

  (6)秘书处,由秘书长及办事人员组成,从事各种日常工作,为其他主要机构服务,并执行这些机构制定的方案与政策。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首长,由大会根据安理会推荐任命,任期5年,可以连任。

  高中政治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2

  第一课:

  1. 什么是国家性质?它是由什么决定的?

  答:国家的性质,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什么阶级就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就是被统治阶级。

  国家性质的决定因素: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

  2. 民主和专政的关系是怎样?

  答:民主与专政,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民主与专政是相互区别,互相对立的。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相互依赖,共同体现国家的性质,同时两者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3.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怎样?

  答:⑴国体决定政体,并通过一定的政体来体现;政体体现国体,并服务于特定的国体。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

  的政体会危害国体。

  ⑵政体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影响它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影响等。

  第二课:

  4. 如何理解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

  答:从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及其职权范围看,现代国家大致有两种基本管理形式:即民主共和制与君主立宪制。(怎样看待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有效性;虚伪性或阶级局限性;不适应性)

  5. 如何理解议会制和总统制

  答:从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看,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分为四种形式,即议会制国家、总统制国家、半总统制国家、委员会制国家。(具体区别见高效课堂P8)

  6. 为什么说“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

  答:

  ①资产阶级运用金钱的力量,以民主的形式掩盖其国家的阶级性质

  ②这体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要求

  ③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和统一。

  高中政治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3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及原因是怎样?

  答:

  1. 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 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它决定着国家的其他各种具体制度。

  ⑵它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高形式和重要途径,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2. 民主集中制的具体表现?

  答:⑴从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一方面,各级人民代表受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的监督,选民或原选举单位有权罢免自己选举出的代表。另一方面,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⑵从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看,人民代表大会既是立法机关也是国家权力机关。一方面,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另一方面,在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下,其他国家机关依照法定分工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

  ⑶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看,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构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划分职权。一方面,地方必须服从中央。另一方面,在保证中央统一领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怎样坚持民主集中制?

  答:

  1. 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正确认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⑴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尊重人民的民主权利,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才能实现正确的集中,制定出真正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方针、政策。离开了民主就不可能有正确的集中。

  ⑵集中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保障。

  离开必要的集中,民主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就不会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人民当家作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只有在集中的指导下,才能有健全的民主生活。

  2. 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克服官僚主义和极端民主化、无政府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⑴只讲集中,不讲民主,是官僚主义的集中;只讲民主,不讲集中,必然导致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

  ⑵官僚主义和极端民主化、无政府主义都会给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带来危害。

  官僚主义压制民主,妨碍公民行使民主权利;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追求不受限制的、绝对的自由和民主,反对一切必要的集中和纪律,反对一切组织领导,只能造成社会动乱、动摇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

  (3)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

  每个公民,既要充分行使民主权利,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又要按照“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的组织原则办事,增强纪律性,维护中央权威和全国法律、政令的统一。

  高中政治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篇4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1、 文化的内涵:

  2、 文化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 文化与经济、政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为推动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作用、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4、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1)重要性:

  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③提高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提高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

  ①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③提高文化软实力

  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⑤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充分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⑥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

  5、文化对人的影响: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注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④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申遗利于保护文化遗产,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为什么?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③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④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怎样尊重?

  ①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原则: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共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③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3、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①对内: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②对外:利于世界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利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的关系,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4、 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5、 文化传播的媒介: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现代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中华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

  ①传统习俗的继承,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被成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继承性

  ②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③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能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3)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4)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因此,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有者。

  (5)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①从文化传承的外部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②就文化自身的传承的而言,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及教育。

  (6)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②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7)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③文化创新反作用于社会实践,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7)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

  8.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④文化创新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

  9.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2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又要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既不能离开传统文化,又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③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交流、借鉴与融合,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分,还要以为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④要把握好对待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⑤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进行文化创新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自觉投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⑥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1.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3.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

  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4. 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②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③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④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

  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包括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两层含义。“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6、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7、民族精神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的特性。

  8、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①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②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③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9、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①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怎样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1)公民要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拒绝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污染,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2)国家: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①应积极发展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

  ②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③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含义、危害及存在原因

  (1)

  ①落后文化,是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落后文化危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毒害了人们的心灵,败坏了社会风气,使人们丧失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对落后文化需要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②腐朽文化,即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腐朽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对腐朽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2)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

  ①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②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权钱交易、损人利己等现象。

  3、发展先进文化的

  (1)含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意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3)怎样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①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⑤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

  ⑥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⑦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践行公民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要性与重要性(为什么)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②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有利于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

  ③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和谐社会.

  (3)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5、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2)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①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③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我们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6、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要求:

  ①见主要内容。

  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有明辨“什么是光荣的、什么是可耻的”,才能在全社会扶正祛邪、扬善惩恶,引领良好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7、为什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3)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在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既凝结着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又融入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既有先进性的导向,也有广泛性的要求。

  8、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

  (1)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2)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可以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3)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9、怎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要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高中政治选修三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中政治选修3知识点总结11-25

高中政治选修三知识要点总结10-27

高中政治选修2知识点归纳04-07

高中政治选修3知识点归纳10-27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11-26

物理选修知识点总结05-20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11-08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11-26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框架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