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百文网手机站

学习语文是一个怎样的过程_解析

时间:2021-03-19 13:53:40 语文 我要投稿

学习语文是一个怎样的过程_解析

  篇一:

学习语文是一个怎样的过程_解析

  学习是一个“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过程。十年寒窗,每一天都在跋涉,每一刻都在超越。只有坚持再坚持,才是攻下高考这座堡垒的惟一的渠道。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一阶段一定要做到扎实,老师布置的任务一定要不折不扣地完成,不能将任务拖到第二轮时所见的容易误读的字和容易望文生义的词语(主要是成语)全部收录,然后利用晨读大声朗读以加强记忆;一个是文摘集锦,专门收集一些俗语或从报刊中摘录一些他认为比较好的在床上拿出来翻翻,这样既可以记忆也可以催眠。每晚睡觉前可以看3~5条成语。不要认为每次看得少,一旦长期坚持下来,一年就会记住1000多条成语。

  文言文:硬骨头天天啃

  说到文言文,它在语文试卷中虽然只占20分左右,却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很多考生一提到文言文就害怕三分,因为古代社会的语言习惯与现在有很大区别。平时要多翻翻文言文字典。对于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没必要求全,只要能掌握考试大纲规定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以及一些特殊的例句即可。

  其实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也不多,20xx年要求掌握的文言实词有100个左右,而文言虚词只有18个,如果再把这些分摊到每天去学习的话,量就很小了。大语文:广摄取活应用

  语文无处不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离不开,在语文的学习中要强调大语文观,注重广泛摄取,形成一定的积累,然后试着灵活应用。大语文观要我们平时学会注意周围,其实周围有很多我们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而这些往往就在于你经意与不经意之间。比如校园内张贴的一些名人名言、电视或广告牌上的广告词等,这些都可以去留意并形成积累,

  以备用时之需。

  对于作文是语文考试的重头戏,也是很多同学不易得高分的部分。老师常常讲作文的注意事项,可别轻视这些事项,它们往往是作文制胜的法宝。首先,要重视卷面,即要书写工整——书写潦草是作文的大忌,出现这种情况,阅卷老师在心中给你扣掉的印象分可能不止5分,甚至是一个档次的问题。其次,掌握好文章的两头——凤头,短小精悍;豹尾,刚劲有力。在平凡中力求创新,多运用一些名言名句,多运用一些修辞会令你的文章增色不少。

  最后,还要注意文章标题的制作,标题不可太俗气,这样会令人觉得你水平一般。平时多模仿一下报刊上的优秀标题,必要的时候采用拿来主义,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除此之外,对于高三复习有三点经验。一是坚持。高三一年的复习非常枯燥,尤其是语文,读、写、背是永恒的主题。没有坚强的意志,想学好语文是不可能的。惟有持之以恒,将自己的各项计划按时完成,最终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二是重视写的作用。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可以加深记忆,充分利用大脑的各种感官,在做到心脑手统一的同时,也可以起到预防错别字的作用。三是听老师的话。这一点好像是教小孩子的口吻,许多同学不以为然,老是有自己的一套,全然不顾老师的计划。其实,这种做法有时是舍本逐末,因为老师的经验比我们丰富得多,该学什么,该怎样学都是经过仔细琢磨后才形成的。

  篇二:

  一、语文教学应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而不是执行和传递的过程

  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学就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的人都相同,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这种教学过程将真正成为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谭金芸老师的《三教,三窥课改》就体现了课改教学逐步发展的过程,同时也体现出新课程的教学在创生与开发中的创新。谭金芸老师一教《社戏》,“流”得满堂彩。这节课好评如云:教师基本功过硬,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圈点评改的好习惯,课堂容量极大,学生却乐此不疲,真是“流”得满堂彩。可忙忙碌碌的一节课,学生又能记住多少呢?有些斑驳的碎影就不错了。整个流程中,教师提的问题顺利解决,算是成功。课堂上教师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学生只是皓月旁不显眼的星斗。二教《社戏》,品得满堂诗。伴随着新的教学模式的产生,谭金芸老师采用“整体——局部——整体”这种模式,它符合认知事物的规律,抓住要点,攻克难关,还培养了读书成诵的习惯,并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且通过拓展锻炼了能力。用了浑身解数,领着大家嚼来嚼去,品得满堂诗。三教《社戏》觅得满堂美。课前布置预习:

  (1)读课文一遍,所有拿不准的字查字典,并将课后生字新词默写下来。爱写几遍写几遍,只要能全对。(2)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全文的大意,只要言之有据。课上抽查,总结疏漏之处,表扬优胜者。接着以“用美丽的眼睛在《社戏》中发现美”为题把空间奉送给学生,让他们边朗读边奋笔疾书发现美。学生的发现令人吃惊,又让人感动,真可谓群英荟萃,浮想联翩,师生共同徜徉在大自然的殿堂。下课铃响了,小树林似的小手还在高高扬着。

  二、语文教学应是一个互动、交往的过程,而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

  语文教学应是一个互动、交往的过程。在这个互动、交往中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补充,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尤其是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互动、交流对教学而言意味着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

  比如在训练“仿用句式”时,我大胆地尝试了互动、交往教学,切实体会到上课不是单向付出,而是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课上,我写出“舞台小社会,社会大舞台,演尽人间悲欢离合”,让学生以这句话为例句,分别用“家庭”、“课堂”开头,仿写两句话,组成一组排比句。首先分析例句,抓住例句的特点。学生看出有顶针的修辞方法,第一句话结尾的“社会”一词用在第二句话的开头。这时我就因势利导“找得好,再抓特点”。学生说句中的“小、大”可固定不变用到仿写的话中,因为排比句至少应有三个相同的词或相似的结构,再因为相对关系认为“小、大”应用到仿句中。学生的潜力如此深大,真让老师欣慰不已。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又发现“演尽人间悲欢离合”还有点儿什么特点,可一时支吾着说不出来,读,一遍、两遍、三遍,读出来了,“悲欢离合”是一个并列词组,并且是一正一反的并列形式。老师又引导,找出与它相似的四字词语:“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阴晴圆缺”、“荣辱兴衰”。同学们的答案似泉涌,使老师这个够大的容器放不下。其中有一个“优胜劣汰”的答案,我没有评判它的对与错,让该生自己分析。“优胜”对“劣汰”,它不符合,“悲欢离合”是一正一反的两个并列,它只有一个正反关系。想出答案并能检验,层次提高了。例句的特点分析出来了,那仿写的句子不就水到渠成了吗?再看仿造的句子:“课堂小人生,人生大课堂,展现人间喜怒哀乐。”“家庭小世界,世界大家庭,尝尽生活酸甜苦辣。”“家庭小国家,国家大家庭,造就历史荣辱兴衰。”好多准确生动的句子在轻松愉悦中仿造了出来。又写出四道题进行巩固,不用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师生互动、交往,昭示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师生互教互学,即教师式学生,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在教学中成长。

  互动、交往的教学过程意味着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位置适时转换:(1)“全方位指导”转换为“适时指导”。(2)“学生倾听教师”转换为“教师倾听学生”。

  三、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

  课堂不仅是科学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语文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语文课从本质上看无疑是“立人”之课,它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语文课的目的在“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不能仅仅

  拘于认知范畴,应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课本中许多课文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而文学作品也恰恰是作家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艺术加工,所以在学习一篇课文以后,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特点,把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的实际情感、生动事例以及简单朴实的道理作为切入点进行人文学习。每位学生几乎都会对父母心存感激,遇到这样题材的课文,如《背影》、《我与地坛》、《走一步,再走一步》等就可在引入的环境中引导学生来畅谈自己对父母的情感体验,唤起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学习语文是一个怎样的过程_解析】相关文章:

怎样学习初中数学实例解析08-24

专家解析怎样学习初中数学08-24

怎样学习好语文呢06-30

我是怎样学习语文的03-21

怎样学习高中语文06-29

奥数学习过程中得重难点解析07-16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语文教案11-28

科目三考试过程解析10-07

我是怎样学习语文的作文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