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百文网手机站

鲁人版初二语文上册绝唱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1-07-06 11:24:31 语文 我要投稿

鲁人版初二语文上册绝唱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鲁人版初二语文上册绝唱教案教学设计

  1、了解通过烘托手法突出主要人物的方法。

  2、体会通感在描绘声音中的作用,学习用通感描写声音。

  3、培养对美的语言、美的声音、美的事物的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平时看同学们写的文章,总觉得你们写自己眼睛所见到的,写得较具体,较充实,一旦写到声音就往往显得捉襟见肘、“黔驴技穷”。我想原因主要是:声音这东西无形无色无味,同学们不知道怎样去表现它才好。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老残游记》,这是一篇描写声音的名篇,我们来看看人家是怎么去描绘声音的。我相信,学习了这篇文章后,同学们以后在文章中写到声音时就会有很多办法了。

  二、简介作者和作品。

  1简介作者。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江苏丹徒人.著有长篇小说

  《老残游记》。

  2.简介作品。

  《老残游记》共 20回,署名洪都百炼生。小说中的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述其“言进闻见”,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吏治的统治下,无辜被陷害,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它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束”的狰狞,可鄙。鲁迅先生将这部书和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研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本文《绝唱》就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

  三、熟悉课文,理清结构。

  1、朗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这些字你认识吗?

  偌大 羯鼓 周匝 疙瘩 皓齿 屏气 花坞 千仞

  高谈阔论 谈笑自如 抑扬顿挫 百变不穷 鸦雀无声 千回百折 屏气凝神 轰然雷动

  结合注释,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新莺出谷 乳燕归巢 花坞春晓百鸟乱鸣

  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 三月不知肉味

  气味——人的气质和风度。

  2、梳理文章内容

  本文的主角是谁?依主角的出场与 否,本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怎样分?

  明确:主角是白妞王小玉。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1一4自然段)描述白妞演唱前的情景;后一部分(5--8自然段)描述白妞演唱时的情景。

  四、研习课文。

  侧面描写

  1、第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写了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说唱、听众的评议。

  2、作者一开头是怎样描写戏园盛况的?

  明确:从三方面描写戏园盛况:一是听书的人很早就到了戏园子;二是听书的人很多;三是因为人多,声音嘈杂。

  3、戏园的这种盛况说明什么?

  明确:一是烘托白妞说书的无穷魁力;二是通过对戏园里人声嘈杂的描写为后面的鸦雀无声作铺垫,两相对照,便可看出白妞说书的超人技艺。三是说明白妞说书可雅俗共赏,不管是读书人,还是生意人,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都是白妞的热心听众。

  4、作者是如何描写琴师和黑妞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他的相貌“甚为丑陋”,开始弹奏时懒洋洋的,大家“也不甚留神去听”,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技巧,好像只是用来打发时间的。不料作者笔锋一转,琴师“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人耳动心”,“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琴师都有如此的技艺,那说唱二人可想而知了。琴师已经技惊四座,该正角出场了吧?“停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穿戴“十分洁净”。“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让众人叹服不已.“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其说唱魅力非比寻常。正当听众心悦诚服,以为定是白妞无 疑的时候,作者借听书人之口告诉众人错了,这是白妞的妹妹黑妞,又把读者的胃口吊起来。正所谓“好花还要绿叶衬”,这样写,给人以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的感觉,衬托出白妞说书的不同凡响。

  5、在黑妞、白妞的演唱后,各有一段听书人的评论,有什么作用?

  明确:前一段评论用黑妞和白妞相互比较的方法,突出了白妞的演唱技高一筹。后一段评论用引用的方法,突出了白妞说书的艺术效果。虽然内容不同,但都是为 了烘托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

  6、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分析,总结什么是侧面描写的方法?

  明确:这种不直接写所要表现的事物,而是通过对其它事物的描绘来烘托映衬的方法就是侧面描写,这篇文章是运用侧面描写手法的典范。

  组织学生朗读第一部分,朗读的形式可以多样。

  正面描写

  一、 在第一部分浓墨重彩作好铺垫烘托后,第二部分从哪几个方面来直接写白妞呢?

  明确:①出场;②演唱;③观众的评议。

  1、请一个同学朗读白妞出场的一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段里哪句写得最精彩?

  明确:“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

  这句话先是运用博喻的修辞方法,通过多个精妙绝伦的比喻,充分写出了王小玉眼睛的美,眼神的厉害,然后再通过听众的感受,强调眼神的独特魁力,就像达芬奇笔下蒙娜丽莎的眼神,无论你站在哪个角度看,都觉得她在看你。

  2、写白妞说唱的两 段是本文最出彩的地方。请女同学齐读第6.7自然段,男同学

  思考:作者在写白妞说唱的时候,具有哪些艺术特征?

  明确:①描写极有层次。可以分为五层:”‘初不甚大”——演唱开始;“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陡然一落”——一旋律的跌宕;“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人弦俱寂”—一演唱的结束。②比喻特别精妙。

  3、说书艺术主要在声音的魅力上,作者运用了各种比喻使白妞的声音美形象化。试找出这些比喻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作者设喻是多方位的:用感觉设喻,白妞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让人感到舒坦欢畅,“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用视觉没喻,白妞越唱越高,“忽然拨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再如白妞演唱至“节节高起”处,作者以攀登泰山作比,具 体而形象地描绘出愈翻愈险,愈险愈奇”的歌声;描写白妞宛转千回的歌喉时,作者以“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为喻;活灵活现;描写渐寂忽起的时候,又用“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真是声光色俱备,让人浮想 连翩。其他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更是突出了声音配合的神韵。以上这种特殊的比喻,修辞学上把它叫做“通感”。而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转移到另一感官上,凭这种感受相通,使读者产生联想,达到认识了解事物的目的

  4、结尾花了一段的笔墨写听众的反应,有什么作用?与第一部分是不是有重复之嫌?

  明确:白妞演唱完毕,和前文一样,又借听众之口赞扬一番,粗看是重复的文字,其实前面只是说白妞演唱的技巧,这里赞叹白妞的演唱让人“三月不知肉味”,更突出白妞演唱的精神魅力。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伴你学

  选做题:请同学们回家欣赏一支乐曲,模仿本文巧用比喻的写法,用一二三百字表达出自己欣赏音乐的感受。

  教学反思

  第一次反思:

  1、读是语文课中最重要的一环,读就要有目的,有的放矢才能起到一定的效果。这节课包括教师范读在内,一共有八次,但有两次可以省略,不必要的重复,学生三次齐读,去掉两次可能更好。

  2、目标教学重在目标的制定与落实,教学目标字数过多,无法在黑板上展示。同时,目标过大,如“深入体会”,“熟练掌握”,“培养能力”等词语,显然在一节课内是无法落实的,设计的目标应该注重三维目标的知识技能,而不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并不是放弃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而是在授课的过程中去贯彻落实、去潜移默化。

  3、在落实目标的过程中,没有抓住主要的目标,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学习用比喻描写音乐的方法”,教师介绍了用比喻写声音的方法和技巧,但讲解简单,学生缺乏直观感受,若在朗读时,进行对比读,即去掉比喻句与原文进行对比读,这样可以形成反差,可能更好地突出比喻句在文中起到的作用和效果。

  第二次反思:

  1、制定目标:即通过教师个人,备课组深入的备课研讨,依据大纲、教材学生实际,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便于教师和学生掌握,把教材知识点落实到目标中去,目标力避大而空、讲求小而实、简明、具体可实现、可操作,而不是做花样文章或照搬教学参考资料,每堂课目标的确定是需要认真啄磨,反复推敲的,有是还需要集体研讨。教学目标应包括四个内容:一是教学对象;二是学生行为;三是行为条件;四是掌握知识的程度。

  2、展示目标:它的基本功能是把教学目标转化为教与学的共同目标。主要是学的目标,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将本节课的目标明明白白告诉学生,教师要围绕目标教学,学生随时根据目标检查自己达成情况,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目标展示的方式本来也灵活多样,但最佳的展示时间是在课前。

  3、追求目标:或说实现目标,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方法与手段,整节课围绕目标进行课堂教学,是实施教学目标的关键程序,涉及到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双边互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得以实现。

  4、检测目标:所谓目标是学习的一种结果,具有可检测性,目标实施后教师可利用教材上的练习,或自行设计的练习,组织学生自测或检测,让学生自我测评,收集整理反馈信息,检测目标的完成情况,同时为下一节课的备课反馈,矫正收集信息。

  科学的确立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展示目标让师生心中装着目标,老师时时紧扣目标进行教学,自然就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减负增效就成为了现实。

  《绝唱》阅读练习及答案

  绝唱

  ①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却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 ,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我只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去。

  ②诚然,荷花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我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③诚然,荷花的红、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亭亭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认为了。

  ④那是十多年前的十一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时,无意之间,却被蓦然呈现在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的倒影中间,是一池残荷——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些景象,我顿时感到自己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世界。

  ⑤“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你从中可以发现一种美,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是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充满自信和孤傲的凄美。

  ⑥它是满池桔梗残叶,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但它却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地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⑦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风雨声中听残荷”吧!去听它的精神,去听它的力量!

  1.联系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亭亭:指荷花直立挺拔美丽的样子。

  2.第④段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了残荷的枯萎、折断、残败的样子,第⑤⑥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赞美了残荷的精神。

  3.按照要求品读、赏析下面的句子。

  (1)从修辞的角度: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赏析:句中将“绿叶”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将绿叶上“汪汪点点的'水露”比喻成“珍珠”,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绿叶的青翠、晶莹,水露的圆润、灵动。

  (2)从含义的角度: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赏析:句中的“撕破”“卷作黑色的一团”体现了“秋风”摧残之重,“依然”“高擎”则突出了残荷(荷叶)不屈、孤傲的品格。

  4.作者在写残荷时多次提到圆明园的断墙残柱,这两者有何相似之处?

  两者都经受摧残,外形都是残破的,精神都是不屈的。

  5.文段⑦中,“留得残荷听雨声”与“风雨声中听残荷”有何不同?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留得残荷听雨声”听的重点是雨声,表现的是一种审美的情趣;“风雨声中听残荷”“雨声”是陪衬,突出的是感受残荷所表现的一种精神和力量。起点明文章中心作用。

  6.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本文题目“绝唱”的含义。

  指圆明园的残荷虽然饱受摧折,枯败残破,但它呈现给人最后的姿态依然是自信、孤傲的,绝唱是听到残荷的心声,表现的是一种绝美的精神。

  18.文章第⑥段“我却被蓦然呈现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圆明园残荷为什么会给作者强烈的“震撼”结合本段内容,概括回答。(2分)

  19.本文第②至⑤段文字分别表现了荷叶与荷花的美,但又对其“最美”提出质疑。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具体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写得很好,试评析其妙处。(3分) 21.文章第⑦段说“它表达着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作者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这种“力量” 与“精神”?这些形象是如何具体表现这种“力量”与“精神”?(4分) 2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一波三折,作者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 B、作者借对残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坚强、独立、历尽苦难而不屈的精神的赞美之情。 C、在构思上本文颇有特色,一是文眼显现,反复照应,二是说理水到渠成,卒章显志。 D、本文语言华丽,词藻丰富,且大量地运用修辞手法,呈现出一种典雅高贵的富态美。

  参考答案:

  18.①圆明园残荷即使残破也要高高挺立,即使被摧折也要守住自己的根,显示了一种不屈的精神;1分②与圆明园的断壁残垣相映衬,具有象征作用,体现了一种历史的沧桑和民族气节。1分(共2分) 19.质疑是为引出下文写残荷之美(为下文表现残荷精神与力量张本)1分, 用荷花、荷叶“红红绿绿的俗美”“迎合季节的庸美”来反衬(衬托)残荷“蕴藏于残破枯败 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那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充满无比自信的高尚的凄美(精神美)”1分(共2分) 20.运用比喻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花绿叶的美1分;运用叠词,增加了音韵美1分。 21.用枯梗、枯叶、衰蓬等来表现“力量”与“精神”。1分 枯梗:只要没被折断,就毅然在空中高高的耸立着。1分 枯叶:只要没被撕破,就依然在空中高悬着,即使倒伏,也守着自己的根。1分 衰蓬:有的虽变成黑色,也依然在空中高举着,向上,不屈,自信,孤高,永远无法摧毁。 1分 莲子:隆冬过后,新芽又将破水而出。1分 (以上4点答出任意3点即可得3分) 22.B

  1、文章以“绝唱”为题,有什么深层含义?(4分)

  2、作者写“残荷”之前依次写了对荷花绿叶、红花的美的认识,这样写有何好处?(4分)

  3、作者说”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他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6分)

  4、结尾段作者写道:“只要精神上拥有关,便谁也摧毁不了你的美。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存在就是力量。”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1、①保有孤高和自信的残荷拥有最独特的美,是胜过色与香的荷花生命之美的最高升华;(2分)

  ②荷花的枯梗残叶和圆明园的断墙,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这样的存在是至美,是“绝唱”。(2分)

  (每个要点2分)

  【参考答案】2、①作者写自己否定绿叶红花为‘最美”的认识过程.留下悬念,引发读者的兴趣,为下文写残荷的美做了铺垫;(2分)

  ②前后的不同描写也形成了对比,有利于突出作者对残荷之美的赞美之情。(2分)

  (每个要点2分)

  【参考答案】3、①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组成了各种神秘而美丽的图案;(2分)

  ②残破枯败蕴藏着自信和孤高,表达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远胜于红红绿绿的俗美、迎合季节的庸美;(2分)

  ③残枝败叶里蕴含着生命复苏吐绿的自信与可能。(2分)

  (每个要点2分)

  【参考答案】4、①绿叶红花的美随时而逝,断梗残枝在风雨时光的摧毁中“高高耸立”“高悬”“高举”,以这样的存在显示着自信、孤高,显示着力量。(2分)

  ②圆明园只剩断壁残垣,一段抗争的历史却无法摧毁,它持续提醒、鼓舞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向世界展示着不屈的力量。人也应该追求精神上的经过磨砺的孤高自信的美,在挫折中塑造自己壮美的精神情操。(2分)

【鲁人版初二语文上册绝唱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鲁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期末训练试题04-18

鲁教版洋流教学设计04-22

《秋天》教学设计鲁教版12-07

鲁教版诫子书教学设计10-05

九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 (鲁教版)09-28

初二语文上册《枯叶蝴蝶》 教学设计01-22

初二上册语文台阶教学设计11-25

初二上册语文《台阶》教学设计04-23

鲁人版语文劝学测试题目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