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百文网手机站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突出重点长文短教

时间:2021-07-04 17:52:42 语文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突出重点长文短教

  教学中,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现象,当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学生却偷偷在看后面的课文。你说学生不喜欢读书吧?他却看得饶有兴趣,你说他喜欢吧,他却在你上课激情洋溢、唾沫横飞的时候,表现得病恹恹的。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突出重点长文短教

  其实一篇课文,对于学生而言,他感兴趣的往往是其中的形象,其中的情节,浏览了一篇也就大概知道个情节,可以说学生预习课文比精读课文更有兴趣,这主要是受”阅读期待“的心理取向的影响,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术语——“阅读期待”,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阅读能否进一步深入。由于个体的差异,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也是千差万别的。如有的是想通过阅读来印证自己预想的结果,因而侧重于情节的发展;有有的则仅仅是猎奇,关注是否能获得新奇的信息。而很少有学生主动想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那么一篇课文仅仅是满足学生这种浅显的浮于表层的阅读期待吗?大量的快餐式阅读和细嚼慢咽的精耕细作有什么差别呢?而仅仅只有二三十篇的范文到底能给学生什么?这正是我困惑的地方。

  为了应付这次论坛,我也翻阅了一些资料。其中最有感触的是,在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崔峦先先生他对阅读教学的一般模式作出的诠释:先是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交流初步感受,并提出问题、困惑。再是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主旨,感悟做人之道;同时抓住典型语言信息(如,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并积累语言。接下来走出文本,思考受到的启发,揣摩文章的写法。最后,是适度拓展。如,开展相关阅读,进行灵活多样的小练笔。

  这学期我担任四年级的语文老师,我发现该教材容量大,而时间却有限,一星期只有7节语文课,课文的篇幅也较长,往往让人感到无从下手。我觉得处理这类课文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教师要善于克服面面俱到的弊病,对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要敢于大胆取舍,对一堂课的教学安排要善于突出一个重点。这个重点应该是课文中最能表达作者写作目的之精华和表明读写规律性知识的地方。对确定的重点教学内容,要从整体入手,精心设计教法,引导学生精读细析,非重点部分则以读代讲,快节奏过去。这样不仅能做到长文短教,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学有所得。突出教学重点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抓住一句一词,串联一篇

  许多课文中都有画龙点睛之笔。这种句子容量大,常能起到提纲挈领,统领一段或一篇主要内容的作用。它与全文各个部分都有内在联系,教师如果能将对这种重点句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就可以化繁为简,直达教学目标。

  在进行《搭石》(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21课)这篇课文教学中,学生在预习时会期待着知道“什么是搭石”,读了课文已经了解了初步内容,知道了这个答案,阅读期待得到了满足,这时他们往往对课文不再有积极的兴趣。作为教师应该要及时调整,使学生产生新的阅读期待。在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教师可以利用“为什么搭石,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呢?”这个问题,激发学生阅读的动力,使学生投入到阅读中去。我们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返回文本,从文本中找依据,给学生提供潜心会文的契机。

  教学中,教师可以相机设计:搭石本身就是一道风景,在他身上演绎的乡亲们的美好的情感更是一道风景。到底是景美还是情美?学生潜在的两种观点被有效激活,引发了认知冲突,这就促使“对话”牢牢生长于学生内心的需要。同时使学生的阅读产生了新的期待,这种“对话”表现出鲜明的“多维度”“多层次”的丰富性。学生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不断跟文本“亲密接触”,寻求根据。与此同时,生生之间的碰撞、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有力地推动着对话的不断深入。

  这样一来,教学头绪单一,教路,学路清晰,重点突出,给学生的印象也深刻。

  二、精学一段,带动全文

  在《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22课)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要求:你可以说说那些地方是令你感动的,让你心中有所触动的。读一段,也可以读几句话,并说说理由。

  学生初次阅读,往往是整篇文章带给他的阅读感受,他往往不会去逐字逐句去品评,这时候学生的阅读只能是无意识的,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选取一个他们关注的对话切入点,当然我们可以美其名曰: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

  事实上,学生们会找到这些段落:如最后一段:有的学生找到最后一段“小钱得救了……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如第五段:“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等等,不一而足,但我们已经发现,所有的让学生有所感触的段落都指向文本所要表达的主旨。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逐步形成了一种共识: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语文课堂教学,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观和课堂秩序。新课程的实施更使我们紧迫地感到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多角度的反思,其中之一便是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其实要说请预设于生成的关系,我们可以借用如来和孙猴子那场斗法来形容,不管孙猴子怎样折腾,还是没有逃出如来的手掌心,当然也有如来意想不到的情节,孙猴子还撒了一泡尿。

  我们以上对《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得处理,有预设,有生成,有对学生个性阅读的尊重,如此撇开文章原有的结构顺序,以跳跃的方式来学习课文内容,既突出读写重点,又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冲动。

  三、强化一处,辐射全文

  文章中不乏感人肺腑或扣人心弦的描写,这些地方往往蕴含着丰富细腻的感情,平凡而深刻的哲理,凝聚着智慧的光芒,思想的火花。教学中如果能够围绕这些内容深入进行讨论,并辐射全文,就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

  《一片绿绿的爬山虎》(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26课)这篇课文我们就可以从描写爬山虎的内容入手:

  里面的爬山虎到底有什么象征意义?每个老师也许有自己的解读,学生也有自己的解读。我们可以认为是叶老的人品和文品的象征;也可以认为是“我”在叶老的激励下影响下对文学事业充满了信心。也许我们在这里认真的揣测,甚至因此而争论不休,我们也完全可以想象到本文的该文作者肖复兴先生可能就在一旁暗笑,或者蹙紧眉头:“我也答不上这个问题,小学语文教师真会折腾人。”接着可能会感叹“误尽苍生是语文哪”。

  假如只是满足学生自己的浅表层次的阅读期待,很显然,那就决定该文本只是“随便翻翻”,也就够了。既然它是一篇课文,我们就得把它当成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凭借。组织质疑、讨论、辩论的意义也就在此。我以为,开展这些活动,重要的不在“结论”,而在过程,藉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该文本的教学价值也就在这里。

  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心智和情感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在这时候,文本的作者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个个体而已。教师的职责,就是点燃学生心头的智慧之火,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环境,而不是揣摩作者真正写作的意图。老师应该引领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这时候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该自信地说:语文教师的意义也就在于此。我们误不了什么的!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突出重点长文短教】相关文章:

如何教小学英语06-08

小学作文如何教10-19

小学语文中的儿童诗应该如何让教07-10

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教学07-10

小学语文如何有效教学详解07-10

如何教小学生作文10-02

聋教语文教学随笔04-12

关于如何评析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07-07

如何走出小学语文教学的困境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