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百文网手机站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时间:2021-06-30 16:35:40 语文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范文

  知识能力目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范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单元20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绿线内的4个字要求会认读。

  3、能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的含义。

  4、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段落和词句学习课文,体会文中语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感受“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这一单元主题。

  5、积累俗语,学习关于戏曲的词语,丰富语言。

  6、学会在受到误会时进行解释;学习写毛笔字单耳刀、口字旁。

  7、能细致观察,根据剪纸作品展开合理的想象,完成一篇习作。

  情感目标

  1、《12 姥姥的剪纸》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2、《13、牛郎织女》体会牛郎、织女及老牛之间的真挚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14、安塞腰鼓》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狂、豪迈、开放的性格。

  4、通过习作练习,欣赏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剪纸,初步感知我国传统的剪纸艺术。

  课时安排

  《姥姥的剪纸》 3课时

  《牛郎织女》 3课时

  《安塞腰鼓》 3课时

  习作4 3课时

  练习4 2课时

  12、姥姥的剪纸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4.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三、课前准备:多媒体

  四、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精读感悟的学习习惯。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导入课题谈话导入

  1.人人都有姥姥,她们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白或黑,或普通或神奇……你的姥姥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她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和她的感情怎么样?课前请同学们准备了一张剪纸作品,请几位同学说一说你剪的是什么,是怎么剪的?

  2.有个叫笑源的人,她和姥姥的感情非常深厚,他的姥姥最拿手的是剪纸。为了表达他对姥姥的深切思念之情,他特地写了一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姥姥的剪纸》。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会剪纸的姥姥,她剪的纸怎么样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了解课文大意。

  2.指读课文,及时正音:“择、猪、爽”为翘舌音,“屯”为前鼻音,“爽”为后鼻音。并纠正字形:“岂”上下结构,下面为“己”,不出头。“刁”下面为提,不是撇。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姥姥的剪纸。

  3.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出示词语:

  小屯 广结善缘 有求必应 纳鞋底 择菜 薅草 喂猪 刁难 挑剔

  耍赖 岂知 喜鹊登枝 熟能生巧 牛驮兔子 清清爽爽

  1)注意读准字音。

  2)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4.分段朗读课文。

  5.选择以上的词语说一段话。

  全文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1-3自然段:讲述了姥姥剪纸的技艺高超,深入人心。

  4-6自然段:讲述了姥姥在“我”的刁难下,尽展技艺。

  7-12自然段:讲述了姥姥用剪纸表达了与“我”的浓浓深情。

  13-自然段:讲述了姥姥用剪纸表达对远方的“我”的挂念,姥姥的剪纸是“我”永远的回忆。

  三、学习第一部分

  1.指读第一节,“左邻右舍”“都”贴着姥姥的剪纸,说明了什么?大家为什么都喜欢姥姥的剪纸呢?

  2.自由读课文2-3小节,思考上述问题。

  3.交流

  A.技艺高超 “普普通通”“翻来折去”材料平常,方法简单,居然“要什么有什么”“无所不能”,从正面表现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邻居的赞叹,“下蛋、打鸣”则从侧面反应了姥姥剪纸的逼真。(指导朗读,读出剪纸的逼真、人们的赞叹)

  B.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可见姥姥人缘极广;“撩起、擦擦手”可见姥姥干脆利落,说剪就剪;“”说吧,派啥用场?往哪儿贴?可见姥姥的爽朗,剪纸有针对性,会剪的东西多,各有用处。“接着干活”可见姥姥的勤劳。

  4.指导朗读。

  5.小结:

  作者的姥姥就是这样普通的老人,因为她有着所有普通妇女的美德——勤劳善良。但是说她普通却不又普通,她身怀剪纸绝技,广结善缘。她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女性啊!

  四、作业

  1.抄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划去错误读音。

  择(ze zhai)菜 刁难(nan nan) 三伏盛(sheng cheng)夏

  薅(ha ru)草 机灵(ling ling) 数(shu shu)九寒冬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搜集资料:我国还有哪些民间艺术?

  教学后记

  通过文件出示剪纸的图画,学生对这门我国传统的艺术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从而对“我”姥姥更是怀有更深的敬意。这样读的时候就更投入了。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小节。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的意思。

  3.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4-6小节,感受姥姥的勤劳善良

  1.课文中说,姥姥的剪纸技艺深入人心,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你们想见识一下精美的窗花吗?好,现在老师就满足大家的愿望,欣赏一些精美的剪纸作品(电脑展示),看了这些剪纸作品,你有什么话要说?

  2.是呀,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超。从课文第四小节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一下。

  3.自读交流

  A.“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梅'便完成了。”

  “死死地捂住、摸着剪”说明剪窗花难度之大,“工夫不大”说明姥姥动作熟练,完成速度快。由此可见她技艺高超。

  B.“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形象生动”说明姥姥的剪纸惟妙惟肖,“无可挑剔”是说我没有办法找到毛病,说明我打心眼里佩服姥姥的剪纸技术。

  展示“喜鹊登梅”的剪纸,这就是姥姥剪的“喜鹊登梅”,我们来欣赏一下。梅枝、喜鹊形象怎么样?它们的大小和位置安排如何?看到这里,我们对姥姥不由产生了一种什么感情?指导朗读,读出姥姥的技术高超,以及我的敬佩之情。(谁能把作者此时的心情读出来)

  4.我服了,可是还找借口,我怎么说的,姥姥又是怎么说的?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什么是刁难?

  5.出示“我服了,可还耍赖:'姥姥,你从我手指缝里偷着往外看了! ' '你差点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姥姥用指头点了一下我的鼻子,'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从这段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

  评价,读得真好,听了她们的朗读,慈爱的姥姥与顽皮的作者形象已经浮现在我们眼前了。

  6.我的刁难难道姥姥了吗?为什么?姥姥说,“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巧的意思是?技巧,巧妙的办法。从第六节中的那句话可以看出姥姥姥姥掌握了剪纸的技巧,手很灵巧?

  7.理解“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说姥姥的手就是眼睛是因为——姥姥的手有家数,有分寸,有把握,也就是姥姥说的“有准头”;说剪刀好使,就像姥姥延长的手指是因为——姥姥的手非常灵巧,把剪刀运用得灵活自如。

  8.熟的意思是?熟悉;姥姥对什么最熟悉不过?为什么她会对“喜鹊登枝”最熟悉不过?她是怎么剪的.呢?

  “数九寒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

  这些词语看出姥姥剪得多,剪得时间长。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长年累月地剪,使得姥姥对“喜鹊登枝”非常熟悉,所以产生了一些灵巧的方法,剪得熟练。

  9.对于熟能生巧的道理,你有这样的体验吗?(打毛衣、包饺子)

  10.姥姥剪纸技艺高超,除了经常练习,熟能生巧,还有什么原因呢?

  “我看惯也记牢了姥姥剪纸时身心入境的神态,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之极。”

  理解:身指——身体,心指——精神,入境是指——进入某种状态或境界。

  姥姥剪纸是什么神态呢?请同学们看书中插图,姥姥剪纸时眼睛紧盯着手中的剪刀和彩纸,眼神——专注,对手中的活儿是——一丝不苟,整个的身体和精都沉浸到了非常快乐的剪纸活动中了。这就是“身心入境”的神态。

  11.姥姥的专注令我着迷,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之极。

  理解“悦耳之极”,悦耳意思是——动听到了极点。姥姥剪纸的刷刷声,为什么会如同音乐般美妙动听到了极点?手法娴熟,如同行云流水,富有节奏、韵律。

  这句话通过我的感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姥姥的剪纸技艺高超。谁来读一读这一句,表现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二、学习7-12小节,体味浓浓的祖孙之情

  1.观察姥姥剪纸简直成了一种享受。密云多雨的夏天,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拴”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什么?(吸引)姥姥的剪纸竟然有这么大的魅力,可以牢牢的吸引住我,抵挡得住游泳的诱惑!可见姥姥的剪纸技艺多高啊!

  2.屋檐下,姥姥剪了几幅图样给我,分别是什么内容呢?它们都表达了姥姥怎样的感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7-11小节,思考一下。

  3.讨论交流牛驮着兔子;牛和兔子一起啃食青草——疼爱

  出示描写剪纸的语句。

  这三幅剪纸的图案有什么特点?兔子和老牛各代表什么?

  4.作者的顽皮可爱愉悦着姥姥,姥姥慈祥疼爱感染着作者,屋檐下洋溢浓浓的亲情。老师请几位同学们来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现出这样其乐融融的场景。

  5.指名分角色朗读,评价。

  6.开始,姥姥是用剪纸来“拴”住我的心,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姥姥的剪纸技艺多么高超啊!这些兔子和老牛形象各异——引读——

  姥姥剪的兔子和老牛,无论形象怎么改变,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引读——我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窗花—— 从此段话中你体会出作者饱含了什么感情呢?(赞美、依恋)

  7.我们能读出作者对姥姥的感情吗?指读,齐读。评价。

  8.本段文字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大家可以背下来吗?

  出示“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 )的兔子,( )的兔子,( )的兔子;( )的老牛,( )的老牛……兔子总是在( ),老牛总是在( )。我摆弄着( )的窗花,对( )的兔子和( )的老牛充满了好感。”同学们可以先参考着背,再不用依靠来背。

  三、学习13小节

  1.姥姥一直用她的剪纸表达着对我浓浓亲情,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越走越远了。但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的剪纸,其中一幅是这样的:

  出示“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连接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我知道,这是姥姥对我的期待。”

  一片开阔的草地指什么?老牛是什么神态?我明白了姥姥对我有什么“期待”?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请在书上写出你的感受,50个字左右。

  2.是啊,无论我走多远,都走不出姥姥的目光,走不出姥姥的牵挂。

  出示“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都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当我忆及姥姥的剪纸声时,我的梦境里会出现哪些声音,哪些景物?从本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谁能用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感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时映现、无论何时何地、立刻变得

  4.小结:顽皮可爱的作者让姥姥牵肠挂肚,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姥姥让作者魂牵梦绕。我们再一次被她们之间浓浓的亲情感染了。齐读课文末节。

  5.师简介原文的一个片段:

  当时我也动过要学剪纸的心思,可惜我当时有其他的事,后来也远离了家乡,远离了姥姥,远离了她漂亮的剪纸。直到前年春节家里通知说姥姥病危,我才匆匆赶回家里,看到了一别三年的姥姥,此时她已被穿上了送老衣,很怪异地躺在当门的床上。我当时就傻了,我知道只有去世的人才会躺在那儿。我不顾一切地去看,我看到了一张有点浮肿有脸,再试试鼻息,姥姥还活着,我哇地一声哭了。我才姥姥还活着,我上学时起早贪黑给我做饭的姥姥还活着。

  四、总结课文

  同学们,剪纸不光展示了姥姥高超的剪纸技艺,更体现了姥姥对作者的疼爱牵挂,寄托了作者对姥姥的思念和依恋,它如同桥梁沟通了姥姥与作者之间的感情,宛如纽带,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让我们永远地记住这份浓浓亲情的见证——姥姥的剪纸!我们的姥姥也同作者的姥姥一样,勤劳善良,心灵手巧,她们也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我们的浓浓亲情。让我们永远地记住这个亲切而又温暖人心的名字——姥姥!

  五、作业基础题

  1.查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拓展题

  1.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难精的民间技艺。有机会上网的话,可以登录中国剪纸网,进一步了解我们灿烂的剪纸艺术,也可以搜集其他品种的民间艺术的资料。

  2.在收到姥姥寄来老牛望着远去的小兔子的剪纸后,作者心境肯定颇不宁静,眼前肯定会浮现出和姥姥在一起时候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假如你是作者,该怎么给姥姥回信呢?试着写写。

  板书:

  姥姥的剪纸

  心灵手巧 技艺高超

  教学反思

  整篇课文要表达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纸技艺,更是祖孙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还是抓住剪纸,让学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纸图,想想它们有什么特点,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姥姥的勤劳,作者的贪玩。学生在交流这三幅图片的含义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感受姥姥对作者的疼爱时,更激起对自己家人的感恩。所以,当我读着作者后来写的对姥姥临终前的回忆时,教室里一片安静,有的学生感动得甚至要流泪了。我想这正是我要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

  13 牛郎织女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会“原来”造句。

  4.仔细阅读课文第2、3自然段,说说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牛郎和老牛很亲密。

  二、教学重点

  1.学会“原来”造句。

  2.仔细阅读课文第2、3自然段,说说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牛郎和老牛很亲密。

  三、教学难点

  说说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牛郎和老牛很亲密。

  四、养成教育训练点

  使学生养成课外阅读和独立阅读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民间故事吗?听说过哪些民间故事?

  2.我国的民间故事相当丰富,最著名的有《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等。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有关《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的。板书课题:牛郎织女

  3.同学们看到课题,会想到这篇课文写哪些内容呢?

  二、初读指导

  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画出本课生字新词。

  (2)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朗读字词,正音“哼”是后鼻音;“咧”读“liě”,不读“liē”。

  (2)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课文中的生词。

  (3)指名试读课文,看看能否读得正确、通顺。

  3.初步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4.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让同学提出自已不懂的问题。

  三、精讲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课文告诉我们什么?

  2.从第一段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牛郎是个孤苦伶仃的孩子?(吃剩饭、穿破衣裳、天不亮就赶上山放牛、没有名字)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课文,体味牛郎的孤苦伶仃。

  四、精讲课文第二段

  1.默读第2自然段,画出这一段的中心句。

  2.讨论:第二段中哪些语句写出了牛郎照看老牛很周到?

  (1)牛郎在放牛时是怎样照顾老牛的?平时、夏天、冬天,牛郎又是怎样照顾老牛的?

  (2)完成板书:

  挑最好的草地

  喝最干净的溪水

  牛郎:照看周到到树林里休息

  在山坡上晒太阳

  身子刷得干干净净

  牛棚拾得清清爽爽

  3.牛郎这么周到地照看老牛,老牛对牛郎怎么样?

  (1)理解“那头老牛跟他也很亲密,常常用温和的眼光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呢”这句话的意思。

  (2)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看看哪些语句写出了老牛跟牛郎也很亲密。

  (3)完成板书:

  (常常)用温和的眼光看

  (有时)伸出舌头舔

  老牛:善解人意(惟独)好像听得很有味儿

  (惟独)好像明白了他的意思

  4.指导咸情朗读,体味牛郎对老牛照看周到和老牛的善解人意。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文后的习题2。

  书写指导:本课生字,除了“棚”是左中右结构外都是左右结构,书写时左窄右宽,左右两部分要写得紧凑一些。

  2.完成文后习题3,抄写词语。

  朗读第2、3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

  2.说说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牛郎和老牛很亲密。

  3.牛郎照看周到,老牛善解人意、知恩图报,让牛郎到湖边的树林去找美丽的姑娘织女,也就有了我们今天《牛郎织女》的故事。

  二、精讲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有感情地郎读老牛说的话。

  3.感受“微弱的星光下面”老牛说话的情景。

  4.小结:这一段写老牛叫牛郎到湖边的树林里去找一位美丽的姑娘,表现了老牛对牛郎的关心。

  三、精讲第四段

  1.轻声朗读课文第5-7自然段,思考:

  (1)牛郎在湖边的树林里认识了谁?

  (2)织女为什么愿意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3)听说织女要留在人间,其他仙女有什么想法?

  2.默读第5自然段,画出描写织女的句子。

  (1)朗读下面的句子:

  过了一会儿,其中的一个离开伙伴,向树林走来。这姑娘是谁呢?原来她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外甥女,织得一手好彩锦,名字叫织女。

  (2)用“原来”练习造句。

  (3)朗读第5自然段,想象黄昏时湖边的树林景象。

  3.指名读第6自然段,回答:织女为什么愿意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1)这一段的三句话分别讲了哪三层意思/

  完成板书:

  相识→相知→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2)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了牛郎的“心眼儿好,又能吃苦”?

  (3)织女愿意留在人间做“心眼儿好,又能吃苦”的牛郎的妻子,反映了她的什么品格?

  4.听说织女要留在人间,姐妹们为什么都佩服她的勇气?

  (1)朗读第5自然段有关内容,体会众仙女在人间的快乐。

  (2)齐读第7自然段。

  四、讲读最后一段

  1.老牛看到织女跟牛郎一起来到牛棚,心情怎样/

  2.朗读最后一段,体会老牛高兴的心情。

  五、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给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牛郎是个孤苦伶仃的穷孩子。

  第二段(第2、3自然段):写牛郎对那头老牛照顾得很周到,老牛跟牛郎也很亲密,老牛居然能听懂牛郎唱的歌,说的话。

  第三段(第4自然段):写老牛叫牛郎到湖边的树林里去找一位美丽的姑娘。

  第四段(第5-7自然段):写牛郎与织女相识,织女见牛郎心眼好,能吃苦,就留在人间做了他的妻子。

  第五段(第8自然段):写织女跟牛郎来到牛棚,老牛很高兴。

  3.根据主要内容和各段大意,复述课文。

  六、课外阅读

  阅读《牛郎织女》。

  板书

  13 牛郎织女

  老牛(眉开眼笑) 照看周到

  善解人意 心眼好、能吃苦

  牛郎织女 心地善良、留在人间

  教学反思:

  孩子们在恋恋不舍中学完这一课。其实我跟孩子们说了:准确地说是暂时的课堂学习结束了。其实文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反复回味的地方。我们一生中不同时期读这篇,读这则故事的感受是不同的。没有人能将一篇一次学完的。你现在学算是童年初读,当你长大成人了再读又会有更多的感悟,感受会更丰富些。当你步入老年时读收获更会不同的。纯洁的爱情是神圣的,是高尚的,但也是现实的。比如说你们的父母的爱情是高尚的,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恩爱,也有争吵;有关爱也有矛盾;有享受更有付出……可是这一切在我们身边发生,我们并不明白,因为我们还很小,还不懂,因为我们在不断的成长中,这也不是我们现在能考虑得了的问题。教学中我大胆地对同学们说爱情,赞美爱情,不回避学生对爱情问题的提问。因为在我的心目中一直就认为爱情是神圣而又崇高的,是完全可以和孩子们谈论的话题。因为他们有对爱情的神秘感受,又有兴趣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日常中小孩子谈论爱情方面的名词都是被人笑话的,更谈不上直接问出心中的疑问了。你大胆而又虔诚地直接面对这方面的问题孩子反而被你的真诚所感染,所敬佩。事实上朦胧中的孩子们多么渴望成长中有人直接指点他们哪。 “生活即语文”意味着语文不应该回避研究和表达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当然包括爱情等一直禁锢的问题。文中说牛郎和织女互相介绍情况这一细节我们就很难操作。当我想请同学扮演织女先来介绍时没有一女生举手,当我的目光触及她们的目光时她们便会脸红!因为并不是她们没有感悟,不会表达,而她们的心中有一种害羞的心理:我演了,别人会在课后笑话我的。结果还是一位心理十分单纯的男生表演了织女的自我介绍。有一同学开头了,僵局便算打破了。同学们演得很投入,因为牛郎织女的真挚的爱情让孩子们感动,他们演时忘了自我。“我叫织女,王母娘娘是我的外婆,也就是你们说的姥姥。我负责织每天的朝霞和晚霞。”“我从小就和哥哥嫂嫂生活在一起,因为父母早亡。哥哥嫂嫂让我吃剩饭,穿破衣,每天一大早就让我去干活。我有一个好朋友叫老牛。”……孩子们的介绍是认真的,投入的,更是纯洁的稚气的脸上显现的只有真诚。没有谁笑话谁。这也是我始料不及未及的。这足可以让我感动,让我坚信——教育无禁区!

  14 安塞腰鼓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十二至十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六个生字,两条绿线里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狂、豪迈、开放的性格。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情美读全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的节奏美、诗意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3.领略安塞腰鼓的风采和魅力。

  三、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

  五、课前准备:搜集有关安塞腰鼓的知识和作者作品资料

  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情美读全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看录像,谈感受:谈话导入

  安塞腰鼓曾在我国多种大型活动中演出,可把其制成多媒体教学录像。在正式讲解课文时,放出来,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学生的情绪。大家在电视节目上看过陕西安塞地区的腰鼓吗?我想大家一定会被安塞腰鼓那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所深深打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看看作家对安塞腰鼓是怎样欣赏、体会的。

  1.学生边看录像边品味的语言,体会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学生讨论交流感受,教师适当相机引导:

  (屏幕显示)

  ①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③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安塞腰鼓的知识和作者作品资料,教师总结归纳

  (屏幕显示)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是陕北人民精神风貌的象征。在古代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作者作品:刘成章,生于1937年,陕西延安市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写于1986年,它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

  二、朗读感知课文

  1. 齐读、正音初读正音。通过朗读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解决音准问题。

  (1)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齐读全文。

  (2)纠正学生误读的字音。

  2.听配乐朗诵(或老师范读),把握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三、读出音乐美

  1.学生自我评议刚才齐读课文时所存在的问题。

  2.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带。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评议的问题去听,并根据录音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3.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诵与录音带中的朗诵进行比较,发现他人长处。

  朗读指导: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语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4.分节朗读,学习重点:节奏、重音。

  5.齐读全文,注意音准、节奏、重音。

  6.跟读:跟录音带齐读全文。

  7.学生自由朗读。

  四、读出画面美 朗读指导:

  朗读水平若要向高层次发展,必须深钻课文,才能身临其境,进而读出的画面美。

  1.寻找本文主体画面的构成因素。

  黄土高原(厚实、大气)、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热情、充满力量)、腰鼓(灵动而热烈的陕北打击乐器)。

  2.分析全文画面的构成。以打击腰鼓的不同过程为主,穿插一些想象的画面(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等)、陕北农民的生活画面、黄土高原与江南的对比画面等。

  3.教师示范朗读片断。

  4.自由朗读,力求进入课文情景,读出文中的画面美。

  五、读出力量美

  1.讨论:通过以上的朗读,试用“ 的安塞腰鼓”的句式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从中让学生感受腰鼓这种民间舞蹈的震撼力和蓬勃的生命力量。

  2.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体会的力量美。

  3.学生诵读。力求读出本文所特有的阳刚之美。

  六、总结寻美 分组朗读,进行分组寻找美点比赛。

  用“ 美,你看(听) ”的句式叙述出来。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寻美,感受了安塞腰鼓那雄浑、激越、壮阔、火烈的特点和洋溢的阳刚之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内容赏析,品位语言,体会修辞,拓展训练。

  教学过程:

  一、 回顾导入

  1.上节课我们通过“寻美”和“评价”感受到安塞腰鼓的激越和壮美,课文中也反复出现一句话,表现对安塞腰鼓的赞叹,请找出来。

  学生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2.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师:你喜欢这些画面吗?喜欢哪个方面?你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交流,谈感受。

  二、结构说明

  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止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二部分为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这一句话。

  明确:这是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三、内容赏析

  1.出示问题:这样“好”的安塞腰鼓使你联想到什么?它体现了什么样的主题思想?

  2.学生讨论主旨: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有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歌颂阳刚之美,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

  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不必患得患失。

  (有一定的难度,无须面面俱到,只要有所体会、领悟即可。)

  四、品味语言

  1. 学生寻找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三次。请用“我喜欢 句子,因为 ”的句式进行评点。

  (教师提示: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写法等角度入手)

  教师举例:我喜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句子,因为反义词用得好,在强烈的对比中,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2.学生间互相交流,教师作适当的归纳。

  A.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B.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C.从修辞上说:

  (1)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2) 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3) 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a.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b.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c.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些排比句使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D.从写法上说: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的内涵。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3)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3.拓展延伸

  (1)教师将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文学样式——诗,(幻灯出示所改之诗)教师范读。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2)学生反复朗读,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内容。如:

  愈捶愈烈 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 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 痛苦和欢乐 生活和梦幻 摆脱和追求 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

  交织! 旋转! 凝聚! 奔突! 辐射! 翻飞! 升华!

  教后反思:

  这节课,抓住课文的关键句“好一个安塞腰鼓!”设定话题。师生围绕一个“好”字,生发出三个子话题展开对话交流:“好鼓”,侧重于对安塞腰鼓艺术形象的感知;“好文”,侧重于对课文优美语言的品味;“好创意”,侧重于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对话交流的目的在于达成新课标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中的那股“劲”,体验到它所宣泄的生命的力量,潜移默化之间养成积极面对生活的情感态度和生命在于奋力搏击的价值观念。识别排比句,为其划分类型,品读排比句及意味深长的语句,体味其中的气势、节奏和激情,学生在朗读感知的同时,语文知识得以落实,阅读技能得以培养。由初读感知,到品读美句,再到解读难句,逐步深入的“三读”,既是教学内容呈现的过程,也教给了学生品读赏析美文的基本步骤及方法。

  习作4

  教学要求:

  1.欣赏形象生动、风格迥异地剪纸,初步感知我国传统的剪纸艺术。

  2.能细致观察,根据剪纸展开合理地想象,完成一篇习作。

  教学重难点:

  能仔细观察,合理想像。

  养成教育训练点:编故事时要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编。

  教具准备:剪好的剪纸作品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姥姥的剪纸》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第12课《姥姥的剪纸》吗?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2.你们看,老师今天带来了几幅剪纸作品。出示作品。看得懂吗?请你分别为这些作品取个好听的名字。

  3.剪纸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把剪子一张纸,就能创造出色彩缤纷、形象生动、风格迥异、美不胜收的剪纸作品。这多么神奇,真令人叹为观止。

  二、看图练说

  1.仔细观察剪纸作品,看图练说,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经过。

  2.叙述主要人物,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衣着打扮。

  3.连起来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剪纸的内容,要求细致具体。

  三、放飞想象

  1.张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事情的前因后果。

  2.小组讨论,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说清楚。

  3.各自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事情连起来完整的说一说。

  四、展开联想

  看着这么精美的剪纸作品,你会联想到什么?

  五、构思布局,酝酿写作

  1.把故事完整地写下来。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作文情况。

  第二课时

  一、评价赏析

  侧重选择两类:

  1.条理清楚,内容具体,重点突出,结构好。

  2.语言优美,对景色、心情、语言等的描写较生动,且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3.引导学生互相评一评,作文中有哪些地方值得大家学习。

  二、润色修改

  刚才,我们欣赏了几位同学的作文,相信对每位同学都有所启发,这节课

  我们来精心修改自己的。我建议大家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这样可以让人视野清新,把笔墨多花在自然景观的特色上。联系自己的感受,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设计06-14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12-09

六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的教学设计06-21

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参考06-14

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06-16

第四单元复习教学设计11-28

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课文填空练习07-05

高一语文第四单元专题教学设计06-19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试卷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