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百文网手机站

高二语文上册模拟题及答案

时间:2021-06-14 17:17:36 语文 我要投稿

高二语文上册模拟题及答案

  语文学习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并不是说一天两天就能够看到效果,高二的学生如果平时多做些模拟题,是有利于语文成绩的提高的。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语文期末模拟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二语文上册模拟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期末模拟题

  一、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一)背诵(每题1分,共10分)

  1、 ,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2、出师未捷身先死, 。(《蜀相》)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书愤》)

  4、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 。(《春江花月夜》)

  5、 ,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夜归鹿门歌》)

  6、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 。(《梦游天姥吟留别》)

  7、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 。(《旅夜书怀》)

  8、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

  (《将进酒》)

  9、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 。(《李凭箜篌引》)

  10、秦人不暇自哀, ; , 。(《阿房宫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稽之馀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注]①张君: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张梦得、苏轼都被贬至黄州。张梦得在寓所西南筑亭,苏轼命名为“快哉亭”,苏辙作《黄州快哉亭记》。

  ②会稽:通“会计”,指征收钱谷之事。③挹通揖,作揖,引申为观赏

  1、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4分)

  2、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5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共15分)

  1、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简要分析。(4分)

  (2)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三、四句中营造的意境。(3分)

  2、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2)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二、文学名著阅读,文化经典阅读。(共27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5分)

  A.西凉州的马腾与黄奎密谋除掉曹操,不料黄奎的妻弟苗泽向曹操告密,曹操设计杀了马腾父子和黄奎。马超在韩遂的帮助下,兴兵报仇。在潼关大战中,操兵大败,马超等直入曹军捉拿曹操,吓得曹操先是割须,后是弃袍而逃。

  B“妨贤卖主逞奇功,积得金银总是空”,评价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张鲁谋士杨松。孔明献计让刘备派孙乾贿赂杨松,让他诬陷援助刘璋的马超,使马超投降刘备。曹操平汉中时,贾诩献计贿赂杨松,让他诬陷庞德,使庞德被迫降曹。他又怂勇张鲁出战,因收曹操贿赂,不使战败的张鲁回城,迫使张鲁归顺曹操。杨松后被曹操以卖主求荣斩于街头。

  C.孔明率军到三江城,派赵云、魏延于旱路攻城,被毒箭逼退。孔明教士兵用衣襟包土,在三江城下垒土为蹬道,爬上城墙,终于杀了朵思大王,取得三江城。孟获得知后甚是慌张,其妻祝融夫人亲自上阵,活捉了张嶷、马忠。最后,马岱埋伏在山中偏僻小路,用绊马索绊倒祝融夫人,孔明用她换回马嶷、马忠二将

  D.诸葛亮出兵北伐,在与司马懿无休止的拉锯战中,诸葛亮殚精竭虑,司马懿拒不出战。诸葛亮只好送巾帼和妇人缟素之服给司马懿,试图激怒司马懿。司马懿非常生气,但仍善待使者,借机套问出诸葛亮食少事烦,身体不佳的情况。

  E.邓艾得阳安关,并引兵宿于城中。接连两夜听到西南上喊声大震,带兵巡哨定军山时又遇怪风,损伤无数人马,他认定是武侯显圣,次日到墓前祭拜。祭毕,狂风愁云变成清风细雨,天色转晴。是夜,他梦见武侯告诫他蜀汉气数已尽,进川后不可乱杀无辜。他听从,打着“保国安民”的旗号,所到之处,秋毫无犯。

  2、从下面两题中,选择一道题作答。(请用100字左右作答)(5分)

  (1)忠年老血衰,箭疮痛裂,病甚沉重。先主御驾自来重视,抚其背曰:“令老将军中伤,朕之过也!”刘备为什么说是自己的过错?并简述黄忠受伤的经过。(100字左右)

  (2)“今主公损了关公父子,江东祸不远矣!”说这句话的是谁?为何这么说?之后发生什么事?

  (二)文化经典阅读(17分)

  1、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匡章曰①:“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②?居於陵③,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

  孟子曰:“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虽然,仲子恶能廉?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④?抑亦盗跖之所筑与⑤?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

  曰:“是何伤哉?彼身织屡,妻辟 ,以易之也。”

  曰:“仲子,齐之世家也。兄戴,盖禄万钟⑥;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辟兄离母,处于於陵。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已频顣曰:‘恶用是鶃鶃者为哉?’他日,其母杀是鹅也,与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是鶃鶃之肉也。’出而哇之。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以兄之室则弗居,以於陵则居之,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

  [注释]

  ①匡章:齐国人。②陈仲子:齐国人,世称陈种、田仲,又称於陵仲子。《淮南子•汜论训》说他“不入污君之朝,不食乱世之食,遂饿而死”。③於陵:齐国地名,在今山东邹平县境。④伯夷:见《公孙丑上》第二章注。这里以伯夷代表廉洁的人。⑤盗跖: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领袖,姓展,名跖,因住在鲁国柳下,故又称柳下跖;“盗”是对他的诬称。这里以盗跖代表恶人。⑥盖:齐国地名,是陈戴的食邑

  (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含义。(4分)

  ①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 ( )

  ②虽然,仲子恶能廉? ( )

  ③抑亦盗跖之所筑与? ( )

  ④辟兄离母,处于於陵。 ( )

  (2)下面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与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3分)

  A.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辟兄离母,处于於陵。

  B. 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

  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

  C. 是何伤哉

  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

  D. 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

  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

  (3)对下列句子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居於陵”这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主语“陈仲子”和介词“于”。

  B.“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这是个假设句,“则”放在表结果的分句中,译为“那么”。

  C.“仲子,齐之世家也”这是个判断句,也作为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语句。

  D.“以兄之室则弗居,以於陵则居之”是个假设句,“以”相当于“而”表假设。

  2、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7分)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注]①彻:通“撤”。②不请所与:朱熹《集注》云:“曾元不请所与,虽有言无,其意将以复进于亲,不欲其与人也。”

  (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说:“事奉谁最重要?事奉父母双亲最重要。守护谁最重要?守护自己最重要。”守护自己的意思是守护自身的操守,不失去自己的节操

  B.“必请所与”指的是曾子奉养曾皙,每餐的酒肉将要撤去时必定请示要把剩下的酒肉给谁。

  C.本章孟子通过对比来阐述侍奉父母的两种做法

  D.孟子对失节而能事奉父母的人并不是鄙弃,只是说没听说过而已。在孟子看来,“事亲“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所以“孝”比“守身”更重要。

  (2)请结合本段内容,简要说说孟子对“事亲”的理解。(4分)

  三、现代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

  刘梦溪

  今天的国际与国内的现实环境、社会经济与政治文化有特殊景观,一句话,今天这样的时代,还需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时代。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解读。比如你可以说,现在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过剩的时代,当然也是一个文化垃圾充斥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等等。

  那么身处如此繁杂、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不用说中国古代的经典,宽泛些说,我们还需要读书吗?我是指文字的文本阅读,现在还有它的价值吗?

  实际情况是,现在在我们中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不读书的“理由”据说可以举出很多,可是我想说的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读书风气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风气,甚至也是一个社会的道德风气的反映。因为读书不仅使人获得知识,还可以使人变得安宁,减少浮躁气。而我们今天的社会,可以说充满了浮躁气。扎扎实实做事情的人少了,走捷径、取巧的人多了。此种情况下,培养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读书风气,尤为重要。如果说人们往往喜欢追求时尚的话,读书也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

  那么我们应该读些什么样的书呢?肯定要读好本专业的书,所谓“术业有专攻”是也。那么是否也有一些共同的书需要大家都来读一读呢?有的,这就是那些属于一个民族文化系统的典范之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本民族的文化经典。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也都有自己的文化经典,而凡是文化经典,就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不仅本民族的人应该阅读,其他国家的人也应该阅读。

  至于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尚的表现,可以提示人们不要堕入俗流。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当然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溶解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现在仍有很多人把现代化和“西化”完全等同起来,以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无法和现代性相衔接,这是一种过时的看法,不应让这种看法成为我们的文化导向。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造成全民族的阅读风气,首先是造成阅读经久不衰的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 )(5分)

  A.作者认为,虽然现在中国很多人不喜欢读书了,但是文本阅读还是不可缺少的。

  B.培养文本阅读的兴趣、形成读书风气,对于今天这个充满浮躁气的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C.作者认为我们读书肯定要读好本专业的书,也应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甚至还可涉猎外国文本经典。

  D.人们往往喜欢追求时尚,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就是一种时尚。

  E.读书的过程就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2.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认为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4分)

  答:

  3.文中“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态度,“文化主体”“文化精神”各指的是什么?我们继承传统文化经典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体会举一例加以说明。(5分)

  答:

  四、语言文字应用(5分)

  1、许多俗语和名言警句,如果变换一个角度思考,就会产生另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理解。请依照示例,写出你对下面俗语或名句的不同看法。(2分)

  【示例】酒香不怕巷子深

  另一种看法:深巷中的酒香,谁能闻得到?好酒也需要包装和宣传。在信息时代,我们不能消极等待一个偶然过客的发现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另一种看法:

  (2)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另一种看法:

  2、《三国演义》《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你还记得其中的人物吗?请你根据下面的谜语,指出他们所指的对象是谁。(3分)

  如:踏雪寻梅 探春

  (1)赤兔殉主

  (2)孔雀收屏

  (3)花香扑鼻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有人说:“人言可畏”,有人说“人言可信”,有人说“人言可敬”。说可畏的难免步步警戒,对人言提心吊胆;说可信的不乏赤子情怀,请求一个一诺千金;说可敬的常常以言为敬,用人言砥砺人生

  对人言,你是怎么看待的?请以“人言”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2)立意自定(3)文体为议论文(4)题目自拟(5)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期末模拟题答案

  一、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一)背诵(每题1分,共10分)

  1、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2、长使英雄泪满襟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5、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6、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8、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9、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10、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1)(4分)假如他的心中坦然舒适,不因为外物的影响而伤害感情,那到什么地方去没有快乐呢?

  使:假如(1分) 如《阿房宫赋》中的“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

  如《六国论》中的“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其中:他的心中(1分) 考察古今异义

  以:因为(1分)如《六国论》中的“不赂者以赂者丧”

  适:到(1分) 如《逍遥游》中的“适百里者,宿舂粮”

  (2)(5分)即使他们用蓬草编门,用瓦瓮做窗,也不会有什么不快乐的,更何况能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濯,(能够)观赏西山的白云,(能够)穷尽耳目见到美景使自己安闲快乐呢!

  蓬户瓮牖:用蓬草编门,用瓦瓮做窗(1分)如《过秦论》中的“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瓮牖绳枢:以破瓮做窗户,以草绳系户枢。

  濯长江之清流: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濯 状语后置(1分)

  濯:洗濯(1分)如《离娄上》第八章“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胜:美景(1分) 大意一分(三)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共15分)

  1、(1)(4分)凉(1分)诗人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1分),既写天凉(1分),又写心境的凄凉(1分)

  考察“品味诗歌的语言”这一内容,如《一剪梅》中的“独上兰舟”中的“独”既指独自一人登上兰舟,又指内心的孤独

  (2)(3分)诗人描写了床上之月、天上之月,梧桐、凉床(1分),渲染了凄凉的氛围(1分),表达诗人的孤寂的情怀。(1分)

  考察“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这一内容,如《登岳阳楼》课后练习“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象?请你置身诗境,说说自己的感受

  2、(1)(4分)第一首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第二首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2分)。

  考察“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这一内容

  (2)(4分)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手法(2分),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考察“诗歌的表达技巧“这一内容,如〈〈越中览古〉〉中的今昔对比

  二、文学名著阅读,文化经典阅读。(共27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1、(5分)(A E)

  A.错,应是先弃袍后割须。详见每周小测(九)选择题1、B和简述题2

  B.详见每周小测(十)简述题第3题,第7题。

  C.详见每周小测(十三)选择题E

  D.详见每周小测(十五)选择题D。

  E.邓艾改为钟会,损伤无数人马错,应是“但见阴云中人马杀来,比及迫身,却不伤人,只是一阵旋风而已”。详见每周小测(十七)简述题2

  2、(5分)(二选一)

  (1)刘备见关兴、张苞屡立大功,说以前的将领老迈无用。(2分)黄忠听后不服老,前去杀敌。他斩了史迹又打败潘璋。关兴、张苞劝其回营,他不听(1分)。次日,与潘璋大战,不要他人助战。潘璋假意败走,黄忠追赶,中了埋伏,被马忠射中肩窝,被救回营后去世。(2分)

  详见每周小测(十二)简述题4

  (2)张昭(1分)。刘备必定奋力为关羽报仇,东吴危险(1分)。张昭让孙权把关公首级送给曹操,让刘备以为是曹操指使而发兵曹操(1分)可是曹操在司马懿的提醒下,破识东吴嫁祸的阴谋,(1分)于是刻香木作为身躯配关公的首级,用王侯礼仪厚葬,亲自拜祭,赠荆王。(1分) 详见每周小测(十一)选择题2、E

  (二)文化经典阅读(17分)

  1、(1)(4分)

  ①确实、的确 如《六国论》中的“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②怎么,哪里 每周小测九

  ③或者 如〈〈伶官传序〉〉中的“抑本其成败之迹”

  ④辟通避,避开 每周小测(十四)

  (2)(3分)(D )

  A “于”介词,引出处所,译为“在” 详见每周小测(十二)

  B “为”动词,译为“是” 详见每周小测(十四)

  C “是”代词,译为“这” 如《六国论》中的“是又在六国下矣”

  D 第一句“乎”为语气助词,译为“吗”; 第一句“乎”为介词,相当于“于”, 引出处所,译为“在” 详见每周小测(十七)

  (3)(3分)(D) 以: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这是个表因果的句子,详见每周小测(九) C: “也”的用法详见每周小测十一

  2、(1)(3分)D 孟子对失节而事父母是鄙弃的,“守身”才是根本

  (2)(4分)孟子认为侍奉父母最重要。做子女的失去自己的节操,这会使父母颜面扫地,并不是真正的孝顺(1分)。做子女的应该正道直行,守身为大,爱护自己,让父母放心,这才是真正的“事亲”(1分)。侍奉父母不仅是对父母口体的奉养(1分),而且要对父母心意的奉养,尊敬父母(1分)

  三、现代文阅读(14分)

  1、(5分)DE【D原文第四段末句是说“应该”成为一种时尚,并非实然判断。E第六段“读书”应为“阅读经典文本”,“读书”的范围比“阅读经典文本”大】

  2、(4分)【凡是文化经典,就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它是转移现在浮躁的社会风气的需要,(1分)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需要,(1分)改变个人气质、提高个人修养的需要,(1分)提高文化素质,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需要。(1分)(每点1分】

  11(5分)【文化主体指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文化精神指的是民族文化传统。(2分)如阅读《西游记》时,我们应传承和发扬孙悟空不畏强权、不怕苦难、勇于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而应摒弃小说中的封建迷信等糟粕思想。(3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

  四、语言文字应用(5分)

  1、(1)(1分)如果是不动脑筋地读,读的遍数再多,终究还是浮在表面;而对那些浅显的文章,又何须读上百遍?

  (2)(1分)谁知这一别对方都干了些什么,有时时间并不能改变一个人;纵使能改变,又焉知一定是向好的方向?

  2、(3分)(1)马忠 (2)关羽 (3)袭人

【高二语文上册模拟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高二语文上册模拟题及参考答案01-09

高二语文下册模拟题及答案01-09

高二语文上学期模拟题及答案01-09

初二上册语文模拟题及答案12-28

初一语文上册模拟题及答案01-08

初一上册语文模拟题及答案01-08

初二语文上册期末模拟题及答案01-09

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12-26

初二上册语文考试模拟题及答案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