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 百文网手机站

发哦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1-07-02 12:22:33 物理 我要投稿

发哦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考物理 光的反射和折射公式总结

发哦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整理了高考物理公式大全,所有公式均按知识点分类整理,有助于帮助大家集中掌握高中物理公式考点。

  高三物理公式:光的反射和折射公式总结

  1.反射定律α=i {α;反射角,i:入射角}

  2.绝对折射率(光从真空中到介质)n=c/v=sin /sin {光的色散,可见光中红光折射率小,n:折射率,c:真空中的光速,v:介质中的光速, :入射角, :折射角}

  3.全反射:1)光从介质中进入真空或空气中时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C:sinC=1/n

  2)全反射的条件: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

  注:

  (1)平面镜反射成像规律:成等大正立的虚像,像与物沿平面镜对称;

  (2)三棱镜折射成像规律:成虚像,出射光线向底边偏折,像的位置向顶角偏移 高中数学;

  (3)光导纤维是光的全反射的实际应用〔见第三册P12〕,放大镜是凸透镜,近视眼镜是凹透镜;

  (4)熟记各种光学仪器的成像规律,利用反射(折射)规律、光路的可逆等作出光路图是解题关键;

  (5)白光通过三棱镜发色散规律:紫光靠近底边出射见〔第三册P16〕。

  高考物理复习重点及突破点

  学科的考查多是依赖同学们对命题信息的正确分析和理解,尤其是图形图表题,让很多抓不到方向。在最后的45天内,想必绝大多数考生对公式的记背已经没有太大问题了,我们的重心放在培养答题技巧上和物理公式的理解应用上。

  本质上说,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自身所学尽可能完全发挥出来。要想在物理中发挥好,就要做到:

  一、知道高考中所要考查的主要物理知识;

  主要物理知识并不是记住了就好,而是要做到理解。如何理解物理知识?我们要从公式出发。对待每一个常见的物理公式,要做到了解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用来干什么的。即这个公式为何产生,研究物理学哪一方面的问题,这个公式是用来解释什么物理现象的。做到这一步,才算掌握物理知识。

  二、解题过程中合理选择一定的。下面就两方面来谈一谈:

  物理解答的思想非常简单,就是按照题目给的条件顺序罗列公式(表达式),然后联立求解,必然会出现最后的结果。做解答题本着这种,可以省去思考,直接做题,即使算错了,由于相关式子都一一列出,也能获取大量的步骤分。难点在于如何分析题目条件和图形。我们参看物理常考考点,并给出一定的分析方向,并给出常用的技巧和方法:

  高考所要考查的主要物理知识有:力和运动、电路。物体的运动形式主要有三种: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和圆周运动,围绕物体运动的轨迹、位移、速度、动量、动能、加速度及受力特征进行考查。物体受的力主要有六种: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安培力及洛伦兹力,围绕力的有无、大小、方向、静效应(使物体形变的效应)、瞬时效应(F=ma)、对空间的累积效应(做功与否、对谁做功、做多少功、做正功还是负功)进行考查。电路主要涉及欧姆定律、焦耳热、电容器、产生感应电动势的导体的电源属性(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那部分导体相当于电源,电动势大小,引起的感应电流方向由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判定,其两端电压为路端电压)等。

  下面介绍一些解题过程常用的技巧和方法:

  1.正交分解法: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研究物体所受外力的大小及其对运动的影响,既好操作,又便于计算。

  2.画图辅助分析问题的方法:分析物体的运动时,养成画v-t图和空间几何关系图的习惯,有助于对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分析。

  3.平均速度法:处理物体运动的问题时,借助平均速度公式,可以降二次方程为一次方程,以简化运算,极大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率。

  4.巧用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阶段最重要、最基本的规律,是高考中永恒不变的热点,至少应做到在以下三种情况中的熟练应用:重力场中竖直平面内光滑轨道内侧最高点临界条件,地球卫星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

  5.回避电荷正负的方法:在电场中,电荷的正负很容易导致考生判断失误,在下列情景中可设法回避:比较两点电势高低时,无论场源电荷的正负 高二,只需记住“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比较两点电势能多少时,无论检验电荷的正负,只需记住“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

  6.“大内小外”:在电学实验中,选择电流表的内外接,待测电阻比电流表内阻大很多时,电流表内接;待测电阻比电压表内阻小很多时,电流表外接。

  7.针对选择题常用的方法:

  ①特殊值验证法:对有一定取值范围的问题,选取几个特殊值进行讨论,由此推断可能的情况以做出选择。

  ②选项代入或选项比较的方法:充分利用给定的选项,做出选择。

  ③半定量的方法:做选择题尽量不进行大量的推导和运算,但是写出有关公式再进行分析,是避免因主观臆断而出现错误的不二法门,因此做选择题写出物理公式也是必不可少的。

  重点说明:物理实验部分一定要区分、牢记

  名师指点高考物理复习技巧

  :形成网络准备“收网”

  高级物理认为,接下来,必须对课本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网络,同时把头脑中通过做题得到的较为混乱的知识排序重新组合纳入这个知识网络,这样就可以优化知识结构,避免在知识调用时出现混乱。

  “背诵本来不是物理的好,但是在后面的中,尤其是考前一个星期,背诵就显得很重要。”建议,&ldquo 高中历史;要一遍遍地翻书”,把考纲中要求识记的知识点、物理公式和物理学史多看几遍。因为中,对物理学史和对选考内容的考查所涉及的知识点多是要求识记的。这样既不会花太大精力又会有很大收获。

  建议考生,一些“二级结论”需要学生整理并背诵,特别是与力学、电学相关的“二级结论”,如果能熟练掌握的话会大大增加解题速度。

  认为,在物理具体知识点的复习上,要以力和电为主线。注意双基问题,不必纠结于偏、难、怪题,高考并不可怕,其中80%的是中等难度和容易的题。建议考生要坚持“每天一练”,直到高考。

  物理:勤于反思 举一反三

  对于错题,许多考生只是把答案看一遍,答案看懂了,也就自我满足了,下次再考到同类型问题时,依然是做不正确,这就是典型的一看就懂,一做就错。

  正确的反思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点、思方法、思过程、思结果、思错误、思归类、思多解、思变化。

  思考点。就是思考每一道题目考查了哪些知识点,考查了哪些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模型,有没有自己还不熟悉的知识,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思方法。就是思考解决该题用了什么方法,是物理方法,还是数学方法,该方法是常规方法还是有什么技巧,起到通一法,会一类的效果。

  思过程。就是思考解题的过程,从审题开始,是根据题目的什么条件和什么物理规律得出相应的结论的,题目中关键词是什么,隐含条件是什么,解题思路是怎样形成的。思过程可以起到思路清晰、思维有序的效果。

  思结果。就是对题目的结果进行思考,有些题目的结果会表现出很强的规律性并为以后所用。

  思错误。就是对做错的题进行思考,思考出错的原因。

  思归类。就是思考该道题与做过的哪些题是属于同一类型,即多题归一。

  思多解。就是思考一题多解。

  思变化。就是思考该道题与过去同类型题有什么变化,还可以怎样变。

  高一物理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测试题

  一、选择题

  1.有关惯性大小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物体跟接触面间的摩擦力越小,其惯性就越大

  B.物体所受的合力越大,其惯性就越大

  C.物体的质量越大,其惯性就越大

  D.物体的速度越大,其惯性就越大

  解析: 物体的惯性只由物体的质量决定,和物体受力情况、速度大小无关,故A、B、D错误,C正确.

  答案: C

  2.

  (2011抚顺六校联考)如右图所示,A、B两物体叠放在一起,用手托住,让它们静止靠在墙边,然后释放,使它们同时沿竖直墙面下滑,已知mA>mB,则物体B( )

  A.只受一个重力

  B.受到重力、摩擦力各一个

  C.受到重力、弹力、摩擦力各一个

  D.受到重力、摩擦力各一个,弹力两个

  解析: 物体A、B将一起做自由落体运动,所以A、B之间无相互作用力,物体B与墙面有接触而无挤压,所以与墙面无弹力,当然也没有摩擦力,所以物体B只受重力,选A.

  答案: A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游泳运动员仰卧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处于失重状态

  B.蹦床运动员在空中上升和下落过程中 都处于失重状态

  C.举重运动员在举起杠铃后不 动的那段时间内处于超重状态

  D.体操运动员双手握住单杠吊在空中不动时处于失重状态

  解析: 由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的概念可知,在加速度向下时处于失重状态.在加速度向上时处于超重状态,故正确答案为B.

  答案: B

  4.

  (2011广州联考)用一根轻质弹簧竖直悬挂一小球,小球和弹簧的 受力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1的施力物体是弹簧

  B.F2的反作用力是F3

  C.F 3的施力物体是小球

  D.F4的反作用力是F1

  解析: F1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所以A错误;F3的施力物体是小球,C正确;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F2的反作用力是F3,B正确;F4的反作用力是弹簧对天花板的拉力,D错误.

  答案: BC

  5.如右

  图所示,重10 N的物体以速度v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向左运动,物体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现给物体施加水平向右的拉力F,其大小为20 N,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和加速度大小分别为(取g=10 m/s2)( )

  A.1 N,20 m/s2 B.0,21 m/s2

  C.1 N,21 m/s2 D.条件不足,无法计算

  解析: 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Ff=μFN=μmg=0.1×10 N=1 N,水平方向上的合外力为F+Ff=ma,则a=F+Ffm=20+11 m/s2=21 m/s2.

  答案: C

  6.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在粗糙斜面上以加速度a加速下滑,现加一个竖直向下的力F作用在物体上,则施加恒力F后物体的加速度将(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解析: 施加力F前,mgsin θ-μmgcos θ=ma①

  施加力F后,(mg+F)sin θ-μ(mg+F)cos θ=ma′②

  ①②得aa′=mgmg+F<1,故a′>a.

  答案: A

  7.如下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木块A和B之间用轻弹簧相连,在拉力F作用下,以加速度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某时刻突然撤去拉力F,此瞬时A和B的加速度为a1和a2,则( )

  A.a1=a2=0

  B.a1=a,a2=0

  C.a1=m1m1+m2a,a2=m2m1+m2a

  D.a1=a,a2=-m1m2a

  解析: 两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一起以加速度a向右匀加速运动时,弹簧的弹力F弹=m1a.在力F撤去的瞬间,弹簧的弹力来不及改变,大小仍为m1a,因此对A来讲,加速度此时仍为a;对B物体取向右为正方向,-m1a=m2a2,a2=-m1m2a,所以只有D项正确.

  答案: D

  8.

  汶川大地震后,为解决灾区群众的生活问题,党和国家派出大量直升机空投救灾物资.有一直升机悬停在空中向地面投放装有物资的箱子,如右图所示.设投放初速度为零,箱子所受的空气阻力与箱子下落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且运动过程中箱子始终保持图示姿态.在箱子下落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箱内物体对箱子底部始终没有压力

  B.箱子刚投下时,箱内物体受到的支持力最大

  C.箱子接近地面时,箱内物体受到的支持力比刚投下时大

  D.若下落距离足够长,箱内物体有可能不受底部支持力而“飘起来”

  解析: 因为下落速度不断增大,而阻力Ff∝v2,所以阻力逐渐增大,当Ff=mg时,物体开始匀速下落.以箱和物体为整体:(M+m)g-Ff=(M+m)a,Ff增大则加速度a减小.对物体:Mg-FN=ma,加速度减小,则支持力FN增大.所以物体后来受到的支持力比开始时要增大,但不可能“飘起来”.

  答案: C

  9.质量为1 kg,初速度v0=10 m/s的物体,受到一个与初速度v0方向相反,大小为3 N的外力F的作用,沿粗糙的水平面滑动,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经3 s后撤去外力直到物体停下来,物体滑行的总位移为(取g=10 m/s2)( )

  A.7.5 m B.9.25 m

  C.9.5 m D.10 m

  解析: 刚开始物体受合外力F+μmg=ma,代入数据,解得a=5 m/s2,由于a与v0方向相反,所以由v0=at得到t=2 s后物体速度为零,位移x=v02t=10 m;接下来反向匀加速运动1 s,加速度a1=F-μmgm,代入数据解得a1=1 m/s2,位移x1=12a1t2=0.5 m,方向与x相反.v1=a1t1=1×1 m/s=1 m/s,接下来做加速度a2=μg=2 m/s2的匀减速运动,所以x2=v212a2=0.25 m,所以总位移为x-x1-x2=9.25 m.

  答案: B

  10.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采用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及车中砝码的质量用M表示,盘及盘中砝码的质量用m表示,小车的`加速度可由小车后拖动的纸带打上的点计算出.

  (1)当M与m的大小关系满足________时,才可以认为绳对小车的拉力大小等于盘及盘中砝码的 重力.

  (2)一组同学在做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实验时,保持盘及盘中砝码的质量一定,改变小车及车中砝码的质量,测出相应的加速度,采用图象法处理数据.为了比较容易地观测加速度a与质量M的关系,应该做a与________的图象.

  (3)乙、丙同学用同一装置做实验,画出了各自得到的a-1M图线如右图所示,两个同学做实验时的哪一个量取值不同?

  解析: (1)只有M与m满足Mm才能使绳对小车的拉力近似等于盘及盘中砝码的重力.

  (2)由于a∝1M,所以a-1M图象应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所以数据处理时,常作出a与1M的图象.

  (3)两小车及车上的砝码的总质量相等时,由图象知乙的加速度大,故乙的拉力F大(或乙中盘及盘中砝码的质量大).

  答案: (1)Mm (2)1M (3)拉力不同

  11.

  如右图所示,一儿童玩具静止在水平地面上,一个幼儿用与水平面成53°角的恒力拉着它沿水平面做直线运动,已知拉力F=3.0 N,玩具的质量m=0.5 kg,经时间t=2.0 s,玩具移动 了x=4 m,这时幼儿松开手,问玩具还能运动多远 高中英语?(取g=10 m/s2,sin 53°=0.8,cos 53°=0.6)

  解析: 一阶段 x=12at2

  所以a=2 m/s2

  Fcos 53°-μ(m g-Fsin 53°)=ma

  所以μ=413 v=at=4 m/s

  二阶段 Ff=μmg

  μmg=ma′ v2=2a′x′

  解以上两式并代入数据得:x′=2.6 m.

  答案: 2.6 m

  12.

  (2010安徽理综)质量为2 kg的物体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做直线运动,一段时间后撤去F,其运动的v-t图象如右图所示.g取10 m/s2,求:

  (1)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水平推力F的大小;

  (3)0~10 s内物体运动位移的大小.

  解析: (1)设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时间为Δt2、初速度为v20、末速度为v2t、加速度为a2,则[来w w w .x k b 1.c o m

  a2=v2t-v20Δt2=-2 m/s2①

  设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为Ff,根据牛顿 第二定律,有

  Ff=ma2②

  Ff=-μmg③

  联立②③得

  μ=-a2g=0.2.④

  (2)设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时间为Δt1、初速度为v10、末速度为v1t、加速度为a1,则

  a1=v1t-v10Δt1=1 m/s2⑤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Ff=ma1⑥

  联立③⑥得F= μmg+ma1=6 N.

  (3)解法一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得

  x=x1+x2=v10Δt1+12a1Δt21+v20Δt2+12a2Δt22=4 6 m

  解法二 根据v-t图象围成的面积,得

  x=v10+v1t2×Δt1+12×v20×Δt2=46 m

  答案: (1)0.2 (2)6 N (3)46 m

  (B卷)

  (本栏目内容,在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关于超重、失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超重就是物体的重力增加了

  B.失重就是物体的重力减小了

  C.完全失重就是物体的重力消失了

  D.不论超重、失重,物体的重力不变

  答案: D

  2.

  (2011西安检测)如右图球A在斜面上,被竖直挡板挡住而处于静止状态,关于球A所受的弹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A物体仅受一个弹力作用,弹力的方向垂直斜面向上

  B.A物体受两个弹力作用,一个水平向左,一个垂直斜面向下

  C.A物体受两个弹力作用,一个水平向右,一个垂直斜面向上

  D.A物体受三个弹力作用,一个水平向右,一个垂直斜面向上,一个竖直向下

  解析: 球A受重力竖直向下,与竖直挡板和斜面都有挤压.斜面给它一个支持力,垂直斜面向上;挡板给它一个支持力,水平向右,故选项C正确.

  答案: C

  3.一根细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G,现把一重为 G的物体系在绳的中点,分别握住绳的两端,先并拢,然后缓慢地左右对称地分开,若要求绳不断,则两绳间的夹角不能超过( )

  A.45° B.60°

  C.120° D.135°

  解析: 由于细绳是对称分开的,因而两绳的拉力相等,为保证物体静止不动,两绳拉力的合力大小等于G,随着两绳夹角的增大,两绳中的拉力增大,当两绳的夹角为120°时,绳中拉力刚好等于G.故C正确,A、B、D错误.

  答案: C

  4.某实验小组,利用DIS系统观察超重和失重现象,他们在电梯内做实验,在电梯的地板上放置一个压力传感器,在传感器上放一个重为20 N的物块,如图甲所示,实验中计算机显示出传感器所受物块的压力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以下根据图象分析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A.从时刻t1到t2,物块处于失重状态

  B.从时刻t3到t4,物块处于失重状态

  C.电梯可能开始停在低楼层,先加速向上,接着匀速向上,再减速向上,最后停在高楼层

  D.电梯可能开始停在高楼层,先加速向下,接着匀速向下,再减速向下,最后停在低楼层

  解析: 由图可知在0~t1、t2~t3及t4之后,传感器所受压力大小等于物块的重力大小;t1~t2时间段内,传感器所受压力大小大于物块重力,处于超重状态,加速度向上;t3~t4时间段内,压力小于物块重力,处于失重状态,加速度向下.综上所述选项B、C正确.

  答案: BC

  5.一辆汽车正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计时之初,速度为6 m/s,运动28 m后速度增加到8 m/s,则( )

  A.这段运动所用时间是4 s

  B.这段运动的加速度是3.5 m/s2

  C.自开始计时起,两秒末的速度是7 m/s

  D.从开始计时起,经过14 m处的速度是52 m/s

  解析: 由v2-v20=2ax得a=v2-v202x=82-622×28 m/s2=0.5 m/s2.再由v=v0+at得运动时间t=v-v0a=8-60.5 s=4 s ,故A对,B错.两秒末速度v2=v0+at2=6 m/s+0.5×2 m/s=7 m/s,C对.经14 m处速度为v′,则v′2-v20=2ax′,得v′=62+2×0.5×14 m/s=52 m/s,即D亦对.

  答案: ACD

  6.

  如右图所示,5个质量相同的木块并排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相 同,当用力F推第一块使它们共同加速运动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由右向左,两块木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依次变小

  B.由右向左,两块木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依次变大

  C.第2块与第3块木块之间弹力大小为0.6F

  D.第3块与第4块木块之间弹力大小为0.6F

  解析: 取整体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5μmg=5ma.再选取1、2两块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2μmg-FN=2ma.两式联立得FN=0.6F.进一步分析可得从左向右,木块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依次变小的.

  答案: AD

  7.物块静止在固定的斜面上,分别按图示的方向对物块施加大小相等的力F,A中F垂直于斜面向上,B中F垂直于斜面向下,C中F竖直向上,D中F竖直向下,施力后物块仍然静止,则物块所受的静摩擦力增大的是 ( )

  解析: 由于物块始终静止在斜面上,物块所受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无直接关系,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沿斜面方向列平衡方程可判断出选项D正确.

  答案: D

  8.

  如右图所示,小车M在恒力F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做直线运动,由此可判断( )

  ①若地面光滑,则小车可能受三个力作用

  ②若地面粗糙,则小车可能受三个力作用

  ③若小车做匀速运动,则小车一定受四个力作用

  ④若小车做加速运动,则小车可能受三个力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若小车匀速运动,则小车受合力为零;若小车做变速运动,则小车受合力不为零.作出如图所示的受力分析图.

  ①若地面光滑,则图中Ff不存在;

  ②若地面粗糙,存在FN必存在Ff,反之存在Ff必存在FN;

  ③做匀速运动时受力分析即为右图所示:

  ④若地面光滑,受三个力;若地面粗糙,受四个力.

  综上所述,选项C正确.

  答案: C

  9.

  如右图所示是某物体运动全过程的速度—时间图象.以a1和a2表示物体在加速过程和减速过程中的加速度,以x表示物体运动的总位移,则x、a1和a2的值为( )

  A.30 m,1.5 m/s2,-1 m/s2

  B.60 m,3 m/s2,-2 m/s2

  C.15 m,0.75 m/s2,-0.5 m/s2

  D.100 m,5 m/s2,-3 m/s2

  解析: 总位移x=10×62 m=30 m.加速时

  a1=ΔvΔt=6-04-0 m/s2=1.5 m/s2,减速时a2=Δv′Δt′=0-610-4 m/s2=-1 m/s2.

  答案: A

  10.BRT是“快速公交”的英文简称,现在我国一些城市已经陆续开通,其中BRT专车车身长将采用12米和18米相结合的方式,是现有公交车长度的2~3倍.现有一辆BRT公交车车长18米,可以看做是由两节完全相同的车厢组成.现假设BRT公交车其首段从站台的A点出发到尾端完全出站都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站在站台上A点一侧的观察者,测得第一节车厢全部通过A点所需要的时间为t1,那么第二节车厢全部通过A点需要的时间是( )

  A.22t1 B.(2-1)t1

  C.(3-1)t1 D.(3-2)t1

  解析: 以公交车为参考系,等效为观察者从A点反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设每节车厢长为L,观察者通过第一节车厢的过程有L=12at21,通过前两节车厢的过程有2L=12at2,那么通过第二节车厢所需时间为t2=t-t1,以上各式联立可得t2=(2-1)t1,B正确.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1.

  如右图所示,一长木板斜搁在高度一定的平台和水平地面上,其顶端与平台相平,末端置于地面的P处,并与地面平滑连接.将一可看成质点的滑块自木板顶端无初速释放,沿木板下滑,接着在地面上滑动,最终停在Q处.滑块和木板及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现将木板截 短一半,仍按上述方式搁在该平台和水平地面上,再次将滑块自木板顶端无初速释放,设滑块在木板和地面接触处下滑过渡,则滑块最终将停在何处?

  解析: 设平台离地面的高度为h,木板与地面的夹角为α,AP=x,PQ=x′,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公式得:v2=2gsin α-μgcos αhsin α=2(hg-μgx),在水平地面上,v2=2μgx′,即2(hg-μgx)=2μgx′,得x+x′=hμ,即x+x′是确定值,与木板的长度无关,滑块最 终将停在Q处.

  答案: 滑块最终将停在Q处.

  12.如图(a)所示,质量为M=10 kg的滑块放在水平地面上,滑块上固定一个轻细杆ABC,∠ABC=45°.在A端固定一个质量为m=2 kg的小球,滑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现对滑块施加一个水平向右的推力F1=84 N,使滑块做匀加速运动.求此时轻杆对小球作用力F2的大小和方向.(取g=10 m/s2)

  有位同学是这样解的——

  小球受到重力及杆的作用F2,因为是轻杆,所以F2方向沿杆向上,受力情况如图(b)所示.根据所画的平行四边形,可以求得:

  F2=2mg=2×2×10 N=202 N.

  你认为上述解答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并给出正确的解答.

  解析: 解答不正确.

  杆AB对球的作用力方向不一定沿着杆的方向,其具体的大小和方向由实际的加速度a来决定.并随着加速度a的变化而变化.

  由牛顿第二定律,对整体有

  F1-μ(M+m)g=(M+m)a

  解得a=F1-μM+mgM+m

  =84-0.5×10+2×1010+2 m/s

  =2 m/s2

  对小球有

  F2=mg2+ma2

  =2×102+2×22 N

  =426 N=20.4 N

  轻杆对小球的作用力F2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arctan mgma=arctan 5,斜向右上方.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谈

  进人后,就登上了一个新台阶。新的教材、新的教学要求,在大家面前设下一道道难关。因此很多同学在诸多方面就出现了很多不适应。由于“不会学”而导致“不爱学”和“不愿学”的情况为数甚多。因此,同学们能否掌握科学的,不但是今天能否由“怕学”变成“爱学”的关键所在,而且会影响到今后一生能否掌握自然科学的一般以求更好地发展。

  同学们要想学好,首先必须真正做到课前认真阅读教材、课上认真听讲、课后按时完成作业练习、及时进行课后和单元小结等。当然,这只是学好物理的一个基本的前提,学好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清学科特点,掌握物理意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以为主导,应用为目的的自然科学课程,它与、的联系十分密切,有适应本课程特点的特有的。物理知识的意义体现在它产生、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包括:问题的提出、实验、提出假说、逻辑推理、再次实验并得到结论。

  针对这一学科特点,要求学习物理要重视实验;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特别是来源于观察和实验。要认真观察物理现象,分析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要认真做好物理实验,学会使用仪器和处理数据,了解用实验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观察和实验。

  要重在理解:学好物理,应对所学的知识有确切的理解,弄清其中的道理。物理知识是在分析物理现象的基础上经过抽象、概括得来的,或者是经过推理得来的。获得知识,要有一个科学思维的过程。不重视这个过程,头脑中只剩下一些干巴巴的公式和条文,就不能真正理解知识,思维也就得不到训练。要重在理解,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科学。

  要学会运用知识:学到的知识,要善于运用到实际中去。不注意知识的运用,你得到的知识是死的,不丰满,而且不能在运用会分析问题的方法。要在不断的运用中,扩展和加深自己的知识,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做好练习:做练习是学习物理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运用知识的一个方面。每做一道题,务求真正弄懂、有所收获。我国物理学家严济慈先生这样说:“做练习可以加深理解,融会贯通,锻炼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道习题做不出来,说明你还没有真懂;即使所有的练习都做出来了,也不一定说明你全懂了,因为你做习题有时只是在凑公式而已。如果知道自己懂在什么地方,不懂又在什么地方,还能设法去弄懂它,到了这种地步,习题就可以少做。”希望同学们能谨记他的教诲。

  二、知识的准确积累及准确提炼题中信息

  学习自然科学知识(概念、定律、公式、法则、原理等),从掌握到运用,必然要经过知识积累。学习物理尤显重要。有的同学感到物理公式太多,记不住,或易混淆,原因是记得不准确,或理解不透,或有缺陷,或未能形成结构,如一盘散沙。有的同学虽然把概念、共识、规律背得滚瓜烂熟,但遇到实际问题,不知道如何入手去解决,这就是由于不会从信息库中迅速地提炼出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所需的知识。

  知识的积累,就是把所学的知识存入到自己的中去。若单纯地依靠与背诵是不行的,应在此基础上,经过一番思考,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知识的意义。在单元学习结束时,应通过知识的整理、分类,强化信息的纵、横联系,特别是概念与概念,概念与定律以及定律与定律的逻辑联系,把所有的知识纳入合理、科学物理知识的逻辑结构中去。这样的知识积累才是牢固的。如果同学们每天晚上闭目在脑子里放几分钟的“电影”,映一下这不断优化着的信息链,不仅可以获得知识整体性和和谐性的美的享受,又可以增强。

  遇到实际问题,经过思索,迅速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提炼出所需要的知识去解决。合理、牢固知识积累是迅速提炼的基础。提炼的过程是认真审题、明确题给条件、物理过程和解题目的,思索后,弄清他们之间的联系,这时大脑中很快就显现也解决这个问题所需的知识和方法。解题不贪多,但求精。不能满足于模仿例题的熟路,应敢于尝试对自己来说是新型的习题,锻炼自己的分析、判断、检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提炼应从审题和分析可利用的条件入手,同学们审题时要学会从题目中找出全部隐性条件与显性条件,特别要仔细认真地划出较难发现的隐性条件。例如在习题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描述,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物体从静止开始……,……直到物体停下来。这种物理语言隐含的解题条件是:摩擦力可以不计,物体的初速度为零,物体的末速度为零。一般来说,隐含条件有这样几种情况:

  1.隐含在题给的物理现象中

  题设的条件中必然反映若干物理现象,这些现象本身就包含了解题所需要的已知条件。深刻体会物理现象的含义、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是获取已知条件的关键。例:“宇航员在运行的宇宙飞船中”隐含宇航员处于失重状态;“通讯卫星”隐含卫星的运行角速度、周期与地球的角速度、周期相同,即同步。“导体处于平衡状态”隐含物体是等势

  体,内部场强为零……

  2.隐含在物理模型中

  在中常将理想化条件隐含在有关词语或题意中,需要运用理想模型去捕捉和挖掘。如质点和点电荷,都不计形状和大小;轻质即不计其重;光滑表面即不计其摩擦;理想变压器即不计功率损耗等。

  3.隐含在临界状态中

  当物体由一种运动(或现象、性质)转变成另一种运动(或现象、性质)时,包含着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隐含着物体的临界状态及其临界条件,须通过分析、推理来挖掘。如绳约束下的小球做圆周运动,恰能通过最高点隐含恰好重力提供向心力,绳的拉力为零。

  4.隐含在题设附图中

  许多物理试题的部分条件常隐含于题设图形中及图形的几何性质中,须同学们通过观察、分析与以挖掘和发现。如v-t图像平行于横轴即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5.隐含于常识中

  许多物理试题某些条件由于是人们的常识而没有在题中给出,须同学们据题意多角度分析,根据一些常识,提取或假设适当的条件和数据,以弥补题中已知条件的不足进而达到解题的目的。

  信息提炼必须把题给条件、物理过程、要求的物理理论等联系起来思考,把握住物理过程,这样才会找到解决这个问题所应用的基本规律。

  三、掌握用“物理语言”思考问题的方法。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通过物理语言来表述的,如果不理解物理语言的特点,阅读物理课本如同阅读一般的语文课本,就不会用物理语言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等于没有真正掌握物理知识。物理语言包含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象语言。

  文字语言是表述物理概念和规律常用的一种形式,它准确地说明了物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条件、对象及结论。阐述一个定义、一条规律的每一段文字语言中的每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不能随意省掉,比如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一切”指所有的,“总”是没有例外的时候,真是字字均有其重要的意义。同学们要学会从表述物理规律的文字语言中,准确地分析出该规律所阐明的条件、对象、结论,并由此去思考问题,避免发生错误。应用定律和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练习作业和实验)后还应再次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前后连贯,归纳系统,深刻理解概念和定律的内涵,并拓展其外延。

  符号语言主要体现在公式中。物理公式含有生动的物理内涵。同学们切不可将物理公式当作一般的数学公式来记忆,而必须学会将生动的物理内涵说明抽象的符号语言的方法。一看到物理公式,立即就能用文学语言来表述一个概念或一个规律的内容。明确每一个符号所代表的物理意义。善于说明符号的物理意义是准确运用公式解题的关键。例如功的公式W=FScosα,式中F为力的大小,S为位移的大小,α为力与位移两者的夹角,而这只是基本的理解,大部分同学可以掌握,但由于同学们的知识基础,很多同学在解题中还会认为S是力方向上的位移,求解时又分解,其实在这个公式中S为物体的实际位移,根本不必要进行分解。比如一练习: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倾角为的斜面上,在使斜面体向右水平匀速移动距离l,求:摩擦力对物体做的功。大部分学生解:W=FScosα=mgsinα×Scosα×cosα=mgScos2αsinα(错误原因就是分解了S)

  正确解法:W=FScosα=mgsinα×S&times,高三;cosα==mgscosαsinα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准确理解物理符号的含义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图像是用几何图像来表述物理现象或规律的一种形式。物理的图像语言能反映真实的物理内涵。特点是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简洁明了,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极好的方法。高中物理课本中已出现了不少表述物理规律的图像,如运动学中的s-t、v-t图像;机械振动、机械波中的振动图像、波动图像;电学中的I-t图像等;学生实验中也有用图像处理数据的要求。同学们要能从物理图像中获得信息,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和办法。

  这三者可以相互转化、互为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系统和能力结构,有利于拓宽解题思路,提高灵活应用的能力。希望同学们在平时学习中,利用一些典型的习题,加强这方面的训练,牢固掌握利用物理语言来思考问题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落到实处,并发展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

  学习的成绩是多因一果,科学方法是关键。科学的方法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哪位可以恩赐的。有句老话叫“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要想真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必须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勤思考,多训练,才能总结出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科学方法,受用终生。

  2016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八大经典问题

  在的各个科目当中,是中同学们遇到困惑比较多的学科之一。怎样打好一轮总攻的第一枪?

  :一年的复习时间,那么长,怎样合理地安排复习才更有效呢?

  :高三复习时间看似很多,其实有效的复习时间并不是很多,因此要系统地安排复习时间。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复习都有其相应的特点和要求。

  通常从2010年9月到2011年3月上旬为第一个阶段,习惯上称为第一轮复习。这个阶段的复习基本上是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复习。在第一轮的复习中点的复习非常细致、系统,但是与、新授课不同,这个阶段主要是帮助同学们回忆过的点,在回忆的基础上再进行巩固和提高。上课的时候一定要主动,不能被动。

  从2011年3月中旬到2011年4月底,大约45天的时间,习惯上称为第二轮复习。在这段时间里通常是进行专题复习,将打破章节之间的限制,主要从学科知识、的角度设置专题进行复习。

  从2011年4月底到5月底,我们通常称为第三轮复习,主要是以练习卷为主实战练习,进入六月份,就是考前的调整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看看教材和卷子上做错的题目。

  学生:您刚才说的主动听课是什么意思?您能具体的解释一下吗?

  老师:高一、高二上课的时候,上,你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仔细听老师讲解,你的思路是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深入的思考,上边听课边记笔记然后在课下再消化、理解、巩固。在高三的,这样做就是低了,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以后,你必须主动积极思考,如果不能立刻回忆出这个知识点,你再听老师的讲解,这样就能知道哪些知识点是自己不会的,哪些知识点是自己会的。课下把不会的知识点一定要弄懂弄通,不能留下知识点的死角。举个例子吧,例如当老师问“如果把力按照性质来分类有哪些力呢?”,这个时候你就应该回忆有哪些力,如果能回忆起来就说明你这个知识点没有遗忘。再比如老师问“这个力做功是正功还是负功呢?”,如果你回忆不起来怎样判断力做功正负的方法,这就说明这部分知识点有遗漏,这就是我说的主动听课。

  学生:听说第一轮复习将做大量的习题,市场上的教辅可谓汗牛充栋,选用什么样的比较好呢?在的使用上有什么秘诀吗?

  老师:我本人不主张高三的学生做大量的习题,整天泡在题海中,但是不做题是不行的,必须经过实战演练才能知道哪些知识在理解上或者应用上还有不足。对于教辅资料我认为不要太多,有两本就够了。在自己选择教辅资料时,我建议应该选择难易适度的。标准是这样的,假设一章有10道,如果你发现几乎没有不会的,那么这本教辅资料对你来说就是过于简单了,如果有7到8道题经过长时间思考都没有解题思路,那就是过于难了。过于简单和过于难都会浪费你宝贵的复习时间,这样的教辅资料对一轮复习是不合适的。对于教辅资料的使用也要注意一下几点:

  (1)哪些题是一看就会的,哪些题是经过深度思考才能做对的,哪些题是经过深度思考后一点思路都没有的,这些题必须做好不同的标识。

  (2)对那些一点思路没有的习题,必须通过同学或老师的帮助使之变成有思路的习题,这些知识点就是你们备考路上的“拦路虎”,一定要把他们都“消灭”了。

  (3)要定期回头复习那些经过深度思考才做出的习题,保证思路上的畅通。

  (4)要把自己不会的习题、做错的习题进行归类,看看哪些题是方法上的错误,哪些题是计算上的失误,哪些题是概念理解不透造成的错误,设计一个表格记录下来。

  掌握自己犯错的类型,就为防范错误做好了准备,整理一个错题本是复习的一个好办法,便于集中查阅自己犯过的错误。当看到曾经出现过的问题,应该随时翻看课本里面相应的内容,这样边记边看效果会更显著,不会的知识点就会越来越少了。

  学生:都说要跳出题海,少做题还能得高分吗?

  老师:物理学科不做题是不行的,但是没有必要做大量的习题,在做题的过程中要抓住物理模型的本质、习题条件变换、多过程多对象的拆分。

  (1)注意物理题的模型。我们所学到的规律都是经过简化以后物理模型所对应的规律。只有找到题目所述的是什么样的模型,才能用这个模型所对应的物理规律来解决问题。

  (2)注意题目条件的变化。所学的模型不多,但是题目千变万化,原因是每一道题都有区别于其他题目的条件。审题的关键是将这种条件找出来,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要找的初始条件、边界条件、临界条件等。

  (3)能把多过程和多对象进行拆分。对于多过程、多对象的问题,审题清楚以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把整个过程分解为多个子过程,把多个研究对象分别隔离作为单个物体来研究,或者将几个对象作为整体来研究。

  学生:有一个问题使我特闹心,就是有些题老师一讲我就明白,等自己做的时候就不会了,这可怎么办啊?

  老师:我经常遇到与你存在同样疑问的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分为不同的层次,通常分为知道、理解、应用、评价这四个层次。你说的“明白”那是停留在知道的层面,可能没有理解或者没有达到应用和评价的层次。而高考题对知识点的要求是达到理解和灵活应用的层次。例如仅记住力做功的公式 是不行的,你还必须理解这个公式中的力必须是作用在物体上的恒力,当是变力的时候就不能应用这个公式求解变力做功了,对于公式中的位移应该是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移,公式中的夹角应该是力的正方向和位移正方向间的夹角。你不会独立做题的原因也可能是没有掌握一些解决试题方面的程序性知识,或者对于处理这些问题所需要的知识不能以模块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应用动能定理解题或者是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等。

  学生:我们马上要进行力学的复习了,高考对要求考查的力学知识点有哪些?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要掌握到何种程度?

  老师:《大纲》是高考命题的指挥棒,也是高三复习的纲领性文件,《大纲》中有明确的知识点的要求及要求掌握的程度,对本辑设计的力学内容,Ⅱ类要求的知识点主要有:速度和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图像;力的合成和分解;共点力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牛顿定律的应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抛体运动;向心加速度。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等.Ⅱ类要求是指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与课程标准中"理解"和"应用"相当。除Ⅱ类要求的知识点之外都属于Ⅰ类要求的知识,Ⅰ类要求是指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与课程标准中的"了解"和"认识"相当。预计2011年《大纲》对力学的要求变化不大,复习时可以以2010年的《考试大纲》为指导。

  学生:本辑所涉及的力学内容在高考中的命题特点有哪些,如何针对这些特点有效复习?

  老师:本辑所涉及的力学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要根据2011年高考命题特点进行有效复习:

  (1)直线运动的命题特点:直线运动更多的是与牛顿定律、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等结合起来,作为综合试题中的一个知识点而加以体现。

  (2)力与物体的平衡命题特点:侧重力的合成与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变化规律等知识,另外也要注重电场力,磁场力及复合场的平衡问题。

  (3)牛顿运动定律命题特点:命题形式倾向于应用型、综合型和型,易与生产、生活、军事科技、工农业生产等紧密联系,还可以以力、电综合题形式出现。

  (4)曲线运动与万有引力定律命题特点:抛体运动及圆周运动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万有引力定律与现代航天科技的综合是高考的热点。

  同学们在复习时应多注意这些知识的综合训练和应用。

  学生:2010年高考题中出现联系社会的热点问题,复习力学时怎样密切联系实际?

  老师: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地区性突出事件的增加,也给高考物理的内容增添了不少新的素材。如:上海“世博会” 绿色公交问题,场馆中的节能问题;广州“亚运会” 径赛中的运动学问题,田赛中的动力学问题;即将发射的“神八” 卫星的发射速度与环绕速度问题,卫星在转换轨道过程中机械能守恒问题等。总之,社会的热点、政府的重点、老百姓关注的焦点,都将成为高考考查能力的一大亮点。

  生:实验题在物理高考中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力学实验主要有哪些?

  师:高中必修课物理学生分组实验由长度的测量、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六个实验组成的一个大的力学实验板块。占《考试大纲》上所列出的学生分组实验的32%。物理实验是每年高考必考的重要内容,也是决定考试成败的关键之一。

  在复习物理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因为任何一个物理实验都有如下的知识结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装置、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论。

  把每个实验的大框架弄清楚以后,才能具体到某一个实验的特殊要求:控制哪些变量条件、实验仪器的使用、数据如何记录、结论得出以及误差分析等。

  只有上述实验的知识结构清楚了,才有可能去借鉴学过、做过的实验设计简单的新实验方案。同学们认为比较难的设计实验试题的命题基本原则是理在书内题在书外。

  生:2010年高考题中出现很多模型问题,力学模型主要有哪些?

  师: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将实物或过程等抽象为模型的方法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无不体现对物理模型应用的考查 高中地理。力学常见物理概念模型有:质点、单摆、轻绳、轻杆、轻弹簧、弹簧振子等;过程模型有: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等;物理实验模型有: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模型等。预计2011年高考中模型问题将继续出现,同学们要重视对模型的复习。

  生:复习力学部分,需要掌握哪些解题方法和方法?

  师:复习力学,要熟练掌握解答物理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如隔离法、整体法、归纳法、演绎法、实验法、分析法、图像法、综合法和基本思维方法,如实验证明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等。比如解连接体问题常用的隔离法、整体法;处理复杂曲线运动常用运动合成与分解法;物理实验中的控制变量和等效思想等,均为中学物理中基本的思维方法。这些思想与方法,要好好总结与掌握。在解题中运用这些方法,往往能大大提高学习能力。

  生:老师们都说审题很关键,怎样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师:提高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应把重点放在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上。有的同学为了加快答题速度,题还没来得及看清楚就着急去写,写到一半才发现写的不对,原来题没有审清,结果是想快反到浪费了很多时间,所以,审题环节很重要。具体来讲,良好的审题习惯就是在求解物理问题时,应具备良好的思维习惯。如正确选择研究对象及受力分析,在对状态、过程分析时画出状态过程的示意图,将抽象的文字条件形象化、具体化。为了尽可能少出错误,解题时可以遵循这样的思路:画草图—想情境—选对象—建模型—分析状态和过程—找规律—列方程—检查结果。当然,应用能力的提高还取决于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基础为首先。

  生:老师曾说,规范解题是细节,但是细节能决定成败,如何做到解题的规范化?

  师:在历年的统考、高考的阅卷过程中,都会出现较多的由于书写或解题不规范而造成的误判或丢分现象,这就好比足球比赛的临门一脚没踢好而无法得分一样,而且这是一个习惯问题,一旦养成了就很难改正。所以在平时的学习和一轮复习中务必要注意培养规范解题的习惯。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规范:

  (1)对于非题设字母、符号的说明。

  (2)对物理量关系的说明与判断,如“两物体共速时,电流为零”,“两物体共速时,弹簧弹性势能最大”等。

  (3)说明方程式的研究对象和过程。

  (4)说明方程的依据。

  (5)说明计算结果中符号的物理意义,说明矢量的方向。

  (6)对题目所问有所回应。

  (7)说明正方向的规定、势能零点的规定。

  (8)题目所问是计算结果的反作用力时,推理要严密根据牛顿第三定律。

  (9)不以分数或者无理数表示结果,注意题目要求最后保留几位有效数字,若没有要求,一般保留2-3位有效数字。

  (10)结果表述的科学计数法中,乘号用′,不用·等。

  对于每一个同学来说,高考都是人生中的重要一环,希望我们的复习建议可使你打好高考总攻的第一枪,考试成绩更高一筹。最后预祝同学们在高考出满意、理想的成绩

【发哦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中光学知识点06-05

生活中物理小知识点02-01

物理中力的测量的知识点06-22

物理知识点总结11-26

物理的知识点总结01-24

初中物理中电荷量知识点04-20

2016中考物理易错知识点总结10-30

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06-08

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