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的评课稿

时间:2023-11-06 09:25:47 蔼媚 数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的评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评课稿,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优秀的评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的评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的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的评课稿 1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教材第七单元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数11至20各数、读数和写数、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儿童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楚。同时一年级的小朋友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通过猜小棒的游戏,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最后在综合应用中创设“小小运动员”这一情境,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 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不仅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设置问题如“每次都这样一根一根数,感觉怎么样?”“看这些运动员上场,感觉怎么样?”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了教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3.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教师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数的组成,教师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而让学生在重复猜小棒的游戏中感悟,在动手摆小棒中体会,使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

  4.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

  通过在看尺子提问题时,生生之间的抢答,在“小小运动员”时,运动员介绍自己,然后下面裁判的评价、提问题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与他人沟通、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同时,这也是对学生主体地位尊重的表现之一。学生在互动中,使知识在交流中理解,能力在交流中发展,情感在交流中体验。

  总之,整节课中,教师做到了三个突出,突出主体性,创造学生参与条件;突出民主性,转变了教师的角色;突出实践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数学。

  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的评课稿 2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前不久,我听了一位青年老师执教的《认识11—20各数》,感触很深。教学时,老师通过让学生摆一摆、扎一扎、比一比、说一说,使学生会认、会数、会读,初步感知十进制,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但我认为老师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没有到位,让人感觉“数学味”不够浓。

  【片段一】

  师:摆12根小棒,怎样就能看得清楚?

  (生摆小棒)

  生1:一根一根地摆;

  生2:左边摆一捆,右边摆2根。

  师:这样能很快地看出是12根小棒吗?

  生:第一种方法要一根一根地摆,既浪费时间,也不能很快看出是12根小棒。第二种方法可以很快地看出来。

  接下来老师就让学生摆11根、13根……19根小棒。

  【分析】

  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认识的一次飞跃,是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培养数感的基础。探究怎样摆能很快看出是12根时,学生虽然说出第一种摆法浪费时间,但是无法体会“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但“10根扎成一捆”是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的支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此时,老师只是一带而过,就让学生继续操作,因此,学生继续摆十几根、二十根小棒时,仍然有人用很麻烦的摆法。如果老师用课件出示三幅画面:①1根、1根地摆;②2根、2根地摆;③先摆10根,再1根、1根地摆。三幅画面均出现2、3秒钟的时间,马上消失。当学生对前两种摆法无法说出根数感到无奈时,第三种摆法却能让学生立即知道是12根。

  通过比较体验,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并体会到“把10根扎成一捆”的`方法的优越性,激发学生“我要这种方法,我喜欢这种方法”的强烈欲望。然后通过摆小棒、说组成,在脑中想小棒、说组成,看数、说组成等活动,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数的实际意义、经历数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感。

  【片段二】

  师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

  师:估一估是多少。(图一直放在那里,学生逐一数数,汇报。)

  师:我们在数的时候,要不重复、不遗漏。(在图中用圆圈两个、两个地圈起来)

  【分析】

  估算能力是学生数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时,教师只是着眼于让学生有序地数数,而没有训练学生估算的能力,感觉这样处理不够妥当。教师可以分几个层次训练学生的估数能力:

  先出示草莓图(6个左右)、让学生估计,接着出示第二幅草莓图(10个左右)、让学生说一说比刚才图中的草莓多还是少,再估计大概有几个;然后出示第三幅草莓图(十几个),先说说比刚才多了还是少了,再估计大概有几个。最后,教师指导数数的方法。在出示图的时候,时间要比较短,大概两、三秒,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聚精会神地观察和估计。从估计、猜测再到数数验证,让学生感到数数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这样能在学生的估计练习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当然,发展学生的数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有责任让数感培养贯穿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学会用书本知识来描述现实或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在具体现实的生活背景中感受、体验和内化知识,发展数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的评课稿 3

  苏老师执教的《11—20各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各数的认识,10以内数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教学,学生知道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按从11到20的大小顺序数数。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通过通过课本上的主题图,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2、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活动。现代教学论认为:只有让学生自己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不是在教师的指令下默默地接受,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同时得到发展。动手操作活动以“动”促“思”,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积极进行探究。袁老师的这节课分两个层次操作小棒使学生认识11—20各数。先让学生数出12根小棒,然后引导学生想:怎样摆能让学生一眼看出是12根?小朋友相出了两种摆法:一种是直接摆12根,另一种是先摆一捆,再摆2根。就这样学生摆12根小棒的过程中,初步产生了10个一可以变成1个十的观念,为教学10个1是1个十提供了表象支撑。再让学生摆13,18等,进一步加深对计数单位“十”的认识。

  3、重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练习时培养学生数感的意识十分强烈:读米尺上的数,按顺序数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感受数的大小关系;估计物品的数量,加深对数的多少的体验;画圈物品,建构10的模型,加深对计数单位“十”的认识;了解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等无不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4、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不仅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设置问题如“怎样摆就能使大家看得更清楚?”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了教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总之,这节课体现了三个突出:突出主体性,创造学生参与条件;突出民主性,转变了教师的角色;突出实践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数学。

  建议:

  1、学生的12根小棒的3种方法出来后,郑老师应该在黑板上板书。郑老师只是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一下,无法让他们进行比较,那么优化的过程没能真正的落实下去。

  2、展示学生用小棒摆出11—20各数时,郑老师的汇报形式太单一了,都是问这个数的组成,是否可以有多种形式的问法。比如:这个数是由1个十、8各一组成的。这个数的后面一个数是15,这个数是几?它是13和15中间的一个数等等。

  3、操作的要求要细致、明确。

  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的评课稿 4

  听了这堂有趣好玩、朴实有效、原汁原味的课后感想颇多,于是简单的整理了一下,以便知不足而后起!

  一、有准备就有精彩。

  非常感动高老师的课前准备。查找资料,上网,看书,写教案,教具准备的非常充分。想想自己,课前从来都没有好好的研究一下课本内容,教具非常简单,上课全凭临场发挥,于是让一些不必要的因素趁虚而入,影响了课堂效果。这堂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每个环节都精心准备,都有明确的意图。在调控课堂方面,轻轻挑拨,一个手势,一个字“停”,简单有效。而我在课堂纪律调控方面:我能坐端正,我能坐端正。手放平,要挺直。请安静,就安静。孩子对口号,已经麻木了。

  二、课堂教学

  1、取材来源生活,来源孩子身边,很真实,很实用。

  ⑴课前巧妙导入。

  从0背到10,从10倒背过来。双向思维,灵活运用。说说自己的学号,今天几号,昨天几号,10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简单的引出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

  ⑵出示主题图

  第一个问题:你看到了什么?等学生七嘴八舌说完之后,老师用问题引导观察。因为人多车多要注意安全,于是很自然地将交通规则引入,这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很有必要。我觉得吴副将“猜数”这个小游戏适时的引入课堂,是一个亮点,比10多一点点,大家就猜到了是11.,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⑶动手操作

  先让学生拿出11根小木棒。然后请你摆一摆,怎样一下子就能看出是11根小木棒?没有任何提示,没有任何强加的痕迹,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充分发挥的空间,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5根,4根,2根;9根,2根,当有一个同学摆出10根和1根时,老师的惊喜,鼓励,非常及时。请这位同学说,另外的`同学说,由此展开,由点到线,增加了参与度。在充分的经历后总结:“把10根小木棒捆起来,10根就是一捆”。把10根困在一起看谁最快?摆11,摆15,摆20,由易到难,由此及彼。

  ⑷编儿歌

  一个十一个一,合在一起是十一……

  一个十二个一,合在一起是十二……

  琅琅上口,非常好记。但是当说到二十的时候,就有难度了,这时老师请了好几个同学说,最后两个十0个一,和在一起是二十。整首儿歌,老师和孩子一起满带笑容的读,整齐的读,起到增加记忆,有效巩固的作用。

  从1数到20,再倒过来数,好象火箭发射倒计时,挺有趣味。

  ⑸ 对号

  每个人都有学号。先点号数,让孩子站起来。13的前面,15号,20号。形式多样。数学的价值和应用,在此充分体现出来了!

  感言:成功在计划,成功在设计。课堂形式学习方式力求多样化,语言力求简洁有效。广泛采集各种素材,为课堂所用。

【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的评课稿】相关文章: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5篇)02-23

数学《负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01-26

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01-27

数学认识面积评课稿(精选16篇)09-15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通用15篇)04-21

数学课圆的认识评课稿(精选11篇)09-22

关于数学《认识负数》的评课稿(精选6篇)01-26

角的初步认识数学评课稿(精选5篇)01-26

认识钟表一年级数学评课稿(精选10篇)09-29

小学数学《圆的认识》评课稿范文(通用7篇)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