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四年级相遇应用题的教学方案

时间:2023-07-18 09:25:49 偲颖 数学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数学四年级相遇应用题的教学方案(通用10篇)

  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进行安排的书面计划。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四年级相遇应用题的教学方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四年级相遇应用题的教学方案(通用10篇)

  数学四年级相遇应用题的教学方案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相遇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解题思路的分析。

  教学难点:

  解答问题时对速度和的理解和运用。

  教具准备:

  演示软件、实物投影机、幻灯机。

  教学过程:

  开场白:

  同学们,过去我们已经学过一些有关行程问题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在过去的知识基础上,把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为更好地掌握新知识,现在我们把一些相关知识进行复习。

  一、复习铺垫:

  口答:

  1、张华每分钟走65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654=260(米)

  提问:为什么这样求?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表示?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速度时间=路程。并由学生说明:张华行走的速度是每分钟走65米,时间是4分钟,求一共走多少米?就是求张华所走的路程。

  2、李诚每分钟走70米,走了4钟,由学生补充问题并进行计算。

  二、新授:

  1、导入新课:刚才我们复习了一般的求路程的行程应用题,它是由一个物体运动完成的。下面我们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应用题。

  2、出示准备题:

  ①读题看演示,初步理解题意。

  问:题中告诉我们,张华和李诚是怎样出发的?他们行走的方向又是怎样?(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

  板书: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②边演示边带学生填写P58表格的数据,并分析数量关系。

  这是他们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情况表。我们看看1分钟的情况(演示1分钟的情况)教师问:张华1分钟走60米,李诚1分钟走70米,那么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是多少?你是怎样算的?现在两人的距离是多少?怎样计算?下面请同学们按表中的四个要求填写2分、3分的路程变化情况。

  学生翻开课本第58页填写。(教师巡视)

  师生继续填写完这个表格,边演示边让学生回答2分、3分时的情况。填写完后,教师指表的第4列问:纵观此列,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缩短了1个60+70米)当两人距离为0米时,说明两人相遇了,这时他们用的时间都是3分钟。板书:相遇。问: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正好相等)。学生回答后板书: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两地间的距离。

  3、小结并揭示课题

  像这样,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他们所走路程之和正好等于两地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相遇问题。现在我们就学习解答相遇求路程的方法。板书课题:相遇应用题。

  4、讲授例5。

  ①出示例5,教师读题,学生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问:小强和小丽是怎样运动的?(两人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也就是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分,两人怎样?(相遇在校门口)

  ②启发学生学习第一种解法

  演示后提问:

  a、小强小丽走的路程各是哪一段?用色段表示。

  b、两人4分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相距的米数有什么关系?(正好相等)。

  c、要求两家相距多少米?可先求什么?(先求两人到校时各自走的路程)再怎样?(将它们合起来)就得出时各自走的路程)再怎样?(将它们合起来)就得出两家相距的米数。

  指一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654+704=260+280=540(米)

  问:654和704分别表示什么?为什么要相加?

  ③启发学生学习第二种解法。

  问: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让学生列式计算。

  指一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65+70)4=1354=540(米)

  问:65+70求出什么?乘以4表示什么意思?请讲出你的解题思路。

  相遇时,两人是否一共走了4个65+70米的路程呢?我们演示来验证一下。(演示)

  ④小结: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通常有两种解法:一种是先求出两个物体各自走的路程再将它们合起来求得总路程,另一种是先求每分钟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即是两人的速度和,再乘以相遇时间,就等于总路程。边说边板书: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学生齐读关系式。

  ⑤学生看第58页的例5。

  三、巩固练习:

  1.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志明每分钟走54米,小龙每分钟走52米,经过5分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订正答案。

  2.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两车相遇。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让学生自选一种方法解答。

  3.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出示题目,请一名学生读题,演示后由学生独立完成。

  提问: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也就说明两辆汽车背向而行,两辆汽车开出后有没有相遇?(没有)求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能用相遇问题的解法吗?(能)为什么?(因为甲乙两车每走1小时,两车之间的距离就拉开44.5+38.5千米的距离,3小时后,两车就拉开3个44.5+38.5千米的距离,也就是两车相距的米数。)

  小结:当两个物体同时从一个地方背向而行,它们的结果是相距,两个物体所走的路程的和等于两地间的距离,同样可以用速度和乘以经过时间,求得相距路程。

  4、思考题: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出示题目,全班读题,演示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订正时,师说:求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可以把铁路分为两段,一段是甲开出1小时单独行驶的路程,另一段是两车2小时共同行驶的路程。

  还有不同的解法吗?师生共同分析不同解法。

  引深:如果甲车开出后2小时,乙车才开出,又该怎样列式呢?指一名学生列式。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行程问题,其中求路程的解答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先求出两个物体各自走的路程再将它们合起来求得总路程;二是用速度和乘以相遇时间得总路程。

  数学四年级相遇应用题的教学方案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能整理相遇求路程实际问题的条件和问题,掌握求路程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用不同方法正确解答相遇问题中求路程的时间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相遇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整理条件、问题的价值,了解并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联系,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发展几何直观,提高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能体会生活里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会,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相遇求路程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学会正确解答。

  掌握画图和列表的解题策略,形成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求路程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知道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在学习混合运算以及乘法分配律时,也积累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

  1.解决下列问题。

  出示: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70米,4分钟走到学校。小明家与学校相距多少米?

  提问:课前,时老师请同学们思考了这样一道题,说说数量关系式并列出算式。(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2.引入新课。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知道速度×时间=路程。今天我们就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一步学习解决与行程相关的实际问题——相遇问题。

  二、相向运动

  1.出示例题,学生读题。

  小明和小芳同时从家出发走向学校。小明每分钟走70米,小芳每分钟走6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提问:谁愿意为大家读一下题目,边听边想:和刚才的题目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区别:1个人的行程问题,2个人的行程问题。

  师:这就是今天时老师要和大家研究的2个人的行程问题。

  2.交流前置作业。谈话:课前,我已经请同学们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们整理的结果。交流画图的方式:

  (1)出示两段式的画图方式。

  师:观察这幅图,图中你知道哪些条件和问题?

  预设:小明每分钟走70米,小芳每分钟走60米,走了四分钟,小明和小芳一共走了多少米。

  提问:从线段图中得出的条件和问题,与我们题目给出的条件和问题一致吗?有哪些信息没有表达出来?

  预设:同时、相遇。

  追问:什么叫同时、什么叫相遇,你们能用手势表示一下吗?

  学生用手势表示。师说明:2个人分别在两侧,这是他们出发的地点,同时出发,注意运动的方向,最后在学校门口相遇,这是他们的运动结果。

  小结:所以在我们画相遇问题的线段图时,除了关注速度、时间、路程外,还要表示出2个人出发的地点、运动的方向和运动的结果。(板书:出发地点、运动方向、运动结果)

  (2)出示一段式的画图方式。

  谈话:所以有的同学是这样画的,他的线段图能不能表达题意?从图中你知道了那些信息?

  预设:小明家和小芳家在学校的两侧,走了4分钟后在学校相遇,中间就写了学校。他的问题是小明家和小芳家相距多少米。

  提问:对比之下,你觉得那张图更符合题目的.要求?(后者)

  提问:我们刚才提到,画相遇问题的线段时,要特别关注出发地点、运动方向和运动结果,从这三点出发,你觉得这张图还缺少些什么吗?

  预设:运动方向。

  追问:谁愿意上来帮他标出运动方向?(指名完成)

  小结:2人最终在学校相遇,这是他们运动的结果,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用一面小旗表示他们相遇了。(师画出小旗)(没有学生提到就老师指出)

  (3)出示较完整的一幅图。

  谈话:这是我们班另一个同学画的,他把每段的70米都表示出来了,这样的画法也是可以的。在这里时老师说明一下,当运动时间较短时,我不妨一段一段表示出来,但当运动时间较长时,我也可以采用这样简单的画法。

  (4)谈话:现在你会画相遇问题的线段图了吗?请你马上修改一下你课前画的图。

  展示学生作品,根据这张图,你能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吗?

  交流列表的方式:出示两张表格。谈话:交流完画图的策略后,我们来看一看列表整理信息。观察这两张表格,你有什么看法?预设:前者没有整理时间。小结:所以在列表整理条件时,千万不能少整理条件。

  提问:观察这张表格,从表格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预设:小明每分钟走70米,小芳每分钟走60米,走了四分钟。

  3.比较列表和画图。

  谈话:我们用列表和画图的方式对题目信息进行了整理,比较一下,你觉得画图和列表哪种方式表示相遇问题更合适?

  小结:列表不能完全表达题目的意思,而画图更直观的表达了题意。

  4.根据线段图列式解答。

  提问:现在请你们根据表格和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解答。完成的可以和小组成员说一说先求什么,想想有没有不同的解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交流。

  (1)方法一:70×4+60×4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求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我们可以分成两部分来看,即把“小明走的路程+小芳走的路程=两家相距的路程”。(结合课件展示,板书:小明的路程+小芳的路程=两家相距的路程)请你想一想,在解决2个人的相遇问题时,我们这里一共涉及到了几个路程?(3个:小明的、小芳的、总的)

  (2)方法二:(70+60)×4

  交流:这种解法又是先求了什么,再求了什么?

  课件演示:经过1分钟,小明向前走了70米,小芳向前走了60米,两人一共向前走了130米,经过4分钟,也就是走了4个130米,所以乘4。

  提问:这个算式对应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预设:速度×时间=路程。

  小结:既然是求路程,肯定都符合最基本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只是这里的速度是“两个人的速度和”,路程是“两个人的路程和”。

  5.比较两种解法。

  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能联想到什么?

  与乘法分配律的联系:乘法分配律就是从实际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在解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由一种方法很快想出另一种方法。

  6.回顾反思。

  提问:回忆一下整个解题过程,我们是如何解决2个人的行程问题的?

  总结:理解题意、画图或列表整理、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根据学生回答,适当拓展)三、相背运动、环形跑道相背运动、同向运动。1.谈话:刚才小明和小芳同时从家出发到学校,两个人是面对面地走,两个人除了面对面运动,还可以怎样运动?(背对背运动或同方向运动)

  提问:(出示三道习题)时老师这边有三道练习题,请你快速浏览题目,想想题中的两人在做怎么的运动?

  出示题目:

  (1)张小华和赵丽同时从同一地点口出发。张小华向东走,速度是60米/分;赵丽向西走,速度是55米/分。经过3分钟,两人相距多少米?(先画图整理,再解答)

  (2)小星和小娟同时从甲地出发到乙地,小星的速度为64米/分,小娟的速度为60米/分,经过6分钟,两人相距多少米?(先画图整理,再解答)

  (3)小张和小李在环形跑道上跑步,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行。小张的速度是4/秒,小李的速度是6米/秒,经过40秒两人相遇。环形跑道长多少米?(先画图整理,再解答)

  预设:第(1)小题是背对背运动、第(2)小题是同一方向运动、第(3)小题是在环形跑道上背对背运动。(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运动方式)

  2.小组合作。

  谈话:接下来请你们在小组里完成这三道练习题。谁来为大家读一下小组合作要求:

  (1)组员独立完成三道练习题,注意先画图整理条件和问题,再解答。

  (2)完成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画图的?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困难的可以请组内成员帮助。

  (3)请组长负责收集作业。

  3.请三个小组进行汇报交流。

  第(2)小题:

  提问:要求“两人相距多少米”,就是要求什么?

  预设:小星的路程-小娟的路程。

  追问:他的数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小结:只是这里的速度是“两个人的速度差”,路程是“两个人的路程差”。

  四、总结交流

  1.四题比较异同。

  不同:从相遇问题看,最大不同是方向不同。第1题是面对面的运动(相向运动),第2是背对背运动(相背运动),第3题是同一方向运动(同向运动),第4题是环形跑道上的背对背运动(环形相背运动)。

  相同:都有两种解题思路。

  2.课堂小结。

  谈话:今天这堂课,时老师和大家一起研究了——相遇问题。其实相遇问题还有很多种情况,今后我们将继续研究。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第2、3题。

  七、板书设计

  相遇问题

  速度×时间=路程速度和×时间=路程和速度差×时间=路程差

  (70+60)×4(64-60)×6

  出发地点=130×4

  运动方向=520(米)

  运动结果小明的路程+小芳的路程=两家相距的路程70×4+60×464×6-60×6=280+240=520(米)。

  数学四年级相遇应用题的教学方案 3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模拟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过程,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学习重点:

  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学习难点:

  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不同的方法解答。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小萍每分钟走65米,从家出发6分钟可以到栈桥。小萍家到栈桥有多少米?

  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根据什么?

  导:今天,我们将在这个知识的基础上研究一种新的数学问题。(揭题:相遇问题)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理解题意

  小萍和小明同时从家去栈桥,小萍每分钟走65米,小明每分钟走75米,经过6分钟两人在栈桥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思考:(1)从题中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2、学生表演,加深理解

  同时、相遇、相距(学生上台表演)

  思考:小萍走了()分钟?小明走了()分钟?他们同时走了()分钟?也就是从开始到相遇,经过了()分钟?

  (生汇报师补充完成线段图)

  列式计算:

  方法一:

  方法二:

  3、小组交流,探索方法

  要求:①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②说清楚算式里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

  ③记住用手指指着你列的式子说。

  4、集体交流

  师小结两种方法。

  5、看书质疑,提高认识

  师:这样的题目,我们称为相遇问题,看书本P63,想一想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质疑:(65+75)×6中没有小括号,行吗?

  三、巩固练习

  1、小方和小丽同时从家出发,经过8分钟两人在少年宫相遇,小方每分钟走70米,小丽每分钟走60米。她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两列火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100千米。甲乙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3、拓展练习

  甲、乙两车同时从同一车站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7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5千米,开出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检测

  1、两列火车分别从两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经过5小时在途中相遇,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2、张丽和李云同时从学校向相反方向回家,张丽每分钟走80米,李云每分钟走60米,经过10分钟,她们同时到家,她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3、甲、乙两艘轮船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甲船每小时行驶25千米,乙船每小时行驶15千米,经过10小时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4、小青和小红同时从自己家走向学校,小青每分钟走60米,小红每分钟走65米,两人走了2分钟时还相距125米,她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数学四年级相遇应用题的教学方案 4

  教学内容:

  课本应用题例5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相遇问题(求相遇路程)”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相遇问题应用题。

  2、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复习旧知

  1、根据已知条件解答问题。

  电脑演示一位学生边走边唱上学的情景。

  “我是小小读书郎,蹦蹦跳跳上学忙。每分要走70米,4分才能到学堂。”

  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我家到学校有多远吗?”

  2、学生口答列式:70×4=280(米)。

  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二、揭示特征,化解难点

  1、想想,说说

  电脑演示两个学生同时上学在校门口相遇的情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

  ①两个学生是怎么上学的?

  (板书:同时相对相遇)

  ②“相遇”的意思懂吗?请两个学生上台合作表演一下。

  2、填填,议议

  ①介绍人物及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有一天,他们约好,从家里同时出发,对而行,3分钟后恰好在校门口相遇。

  ②分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比一比,看哪个组填得又对又快?

  走的时间

  小明走的路程(米)

  小芳走的路程(米)

  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米)

  1分

  2分

  3分

  ③分组汇报表中所填数据。

  走的时间

  小明走的路程(米)

  小芳走的路程(米)

  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米)

  1分

  70

  60

  130

  2分

  140

  120

  260

  3分

  210

  180

  390

  ④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式,分析表中数据,加深对“相遇问题”特征的理解,并初步感知相遇问题数量间的关系,渗透两种解法。

  “130米是什么?”——表示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即“速度和”(板书:速度和)

  “260米是怎么得来的?”——渗透两种方法即:140+120,130×2。同时说“2分”是“相遇时间”。(板书:相遇时间)

  “390米是怎么得到的?”——强调两种方法,即把各自的路程相加210+180);用速度和乘相遇时间(130×3)。

  “390米表示什么?”——两人3分钟所走路程的和,实际上就是两家之间的离。

  三、解答例题,理清思路

  1、尝试例5(稍做改动)。弄清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掌握两种解法。

  ①将上题中“同时行3分钟”改成“同时行4分钟”,其余条件不变,仍然求两家相距多远?”学生读题后尝试练习。

  ②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两种方法。

  先求两人4分钟各走多少米。

  ⑴分步列式解答70×4=280(米)

  60×4=240(米)

  280+240=520(米)

  ⑵综合列式解答70×4+60×4

  =280+240

  =520(米)

  先求两人1分钟一共走多少米。

  ⑴分步列式解答70+60=130(米)

  130×4=520(米)

  ⑵综合列式解答(70+60)×4

  =130×4

  =520(米)

  2、质疑小结,揭示课题。

  ①想一想,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②概括“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③揭示课题。

  这两种解法都是利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式。不过,第一种方法是用各自的速度乘各自的时间,得出各自的路程,然后相加求和;第二种方法用速度和乘相同的时间。象这样两人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结果遇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要内容——“相遇问题”(板书:相遇问题),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两种方法。

  四、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1、基本练习。

  用两种方法完成课本第37页上的`练一练,并说一说,是怎样列式的?先求什?再求什么?

  2、变式练习。

  电脑演示小明和小芳放学的情景。

  ①认识“相背而行”(板书:相背)

  ②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1分钟后两人相距多远?2分呢?4分呢?结果怎样?

  揭示“相背而行”和“相对而行”求总路程时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

  3、拓展练习。

  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电脑演示:张教授、李经理分别从湖州、上海去杭州参加经贸会,临行前一段对话情景。

  对话实录如下:

  张教授:喂,李经理吗?我已坐在湖州去杭州的大巴上。

  李经理:知道了,张教授,你车子的速度怎样啊?

  张教授:大概每小时行70千米吧!

  李经理:这样吧!我把车速控制在每小时行100千米,过2小时,我们就可在杭州见面啦!

  张教授:杭州见!一路平安!

  李经理:好,一路平安,杭州见!

  分组合作,进行探究。

  ①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看,从对话中能捕捉到哪些信息?

  ②根据刚才捕捉的信息,能解决哪些问题?比一比,看哪个组提出的问题多?

  ③汇报提出的问题,交流解决的方法。

  ④生活中的行程问题,是不是一定都是这样?有没有别的情况?

  4、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获得什么本领?

  同学们,只要你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就会发现许多数学问题,刚才大家出的问题,都有一定价值。有些问题现在我们可以解决了,有些问题还需要续学习,深入研究,将来去解决。

  五、课堂作业

  练一练第1——5题

  板书设计:

  相遇问题

  同时相对(背)相遇

  速度时间路程

  (和)(相同)(和)

  ⑴70×=280(米)⑶70+60=130(米)

  60×4=240(米)130×4=520(米)

  280+240=520(米)

  ⑵70×4+60×4⑷(70+60)×4

  =280+240=130×4

  =520(米)=520(米)

  答:两家相距520米。

  数学四年级相遇应用题的教学方案 5

  一、教材分析:

  《相遇问题》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第二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一个物体运动中有关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主要是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及工程问题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观察、估计、画图分析、归纳、整理能力,也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鉴于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演一演”,“估一估”,“画一画”,“列一列”,“做一做”,“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学生用方程解决有关类似“相遇问题”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数学的模型思想。

  三、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利用方程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五、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用方程解决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一系列实际问题中,掌握用ax+bx=c的等量关系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模型思想。

  六、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想方案,唤醒旧知

  1、出示书上情境并由教师讲述故事:

  淘气和笑笑是好朋友,他们经常一起玩,一起做作业。

  他们两家相距的路程,及平时步行速度是这样的,(课件出示)

  有一天,淘气到笑笑家做作业。淘气回到家后,发现文具盒忘在笑笑家了,就打电话给笑笑,说:要拿回文具盒。聪明的同学们,想想看:淘气要拿到文具盒有哪些方案?

  ①方案1:笑笑送去;②方案2:淘气去取;③方案3:在途中交接。

  2、揭示课题:

  师:这三种方案,哪种方案淘气能最快拿到文具盒?(第三种方案)

  像这样两人对走,在途中交接的情形,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淘气把文具盒忘在笑笑家,请同学想想看:淘气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得到文具盒?”的情境,在学生说出有三种方法:“①笑笑送去;②淘气去取;③在途中交接”时,既复习“速度、时间、路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又引出相遇问题,这样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感受“相遇”的特点,弄清数量关系

  1、模拟演示。

  请两个同学上台走一走,模拟演示一下,淘气和笑笑途中交接这种方案的情形。

  师:淘气要最快拿到文具盒,他们该怎么走?

  两个学生演示,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从他们的演示当中,你们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同时相向相遇时间相同淘气走的路程+笑笑走的路程=总路程)

  师:结合刚才的演示,你们能估一估淘气和笑笑会在什么地方相遇?为什么?

  设计意图:设计一个让学生上台走一走的情境,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相遇问题的特点,从感性认识,抽象概括出相遇问题的特征:同时、相向、相遇、时间相同、淘气走的.路程+笑笑走的路程=总路程。经过师生共同对知识的梳理,进一步深化对相遇问题的理解。

  2、用线段图表示刚才演示情境,并写出等量关系。

  (1)请你们把刚才获取的信息在本子试着画出来,并写出数量关系式,看谁画得最简洁、明了。

  (2)学生独立画图,教师巡视。

  (3)展示交流,学生互评。

  先由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然后进行互评。同时注意提醒学生:谁应画长一点?

  设计意图: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画图是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一种重要图形表征方式。画图是一种策略,让学生尝试用图来表示数量关系,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需要。因为它是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体现数形结合的观点。通过画图,学生能直观地看出“淘气走的路程+笑笑走的路程=总路程”这一数量关系,从而加深对题目数量关系的理解。

  3、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

  师:请同学们独立用列方程解答。在解答过程中,思考你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式来列方程的。

  三、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1、交流反馈。

  师:你是怎样列方程的?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式来列?

  2、回顾反思。

  (1)检验结果。

  师:我们怎样可以保证求得的结果一定是正确的?

  (2)回顾过程。

  师:让我们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的?

  设计意图:回顾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帮助学生建构系统化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解决问题

  师:现在老师把淘气和笑笑的速度调整了一下,你们还会吗?动手试一试吧!

  课件出示:如果淘气的步行速度是8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是60米/分,他们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先想一想,再列方程解答。

  (1)学生独立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2)反馈时,指名说说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方程。

  (3)引导比较,渗透函数思想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道题,有什么发现呢?

  四、多样素材,对比沟通,建立模型

  1、师:求相遇时间你们会解决了,下面这道题该怎样解答呢?请同学们试一试吧!课件出示:(学生自选一题解答)

  (1)有一份5700字的文件,由于时间紧急,安排甲、乙两名打字员同时开始录入。甲每分录100个字,乙每分录90个字,录完这份文件需要多长时间?

  (2)挖一条长165米的隧道,由甲、乙两个工程队从两端同时施工。甲队每天向前挖6米,乙队每天向前挖5米,挖通这条隧道要用多少天?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交流:分别说说是用怎样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联系沟通,建立模型

  师:前面我们解决有关“行程问题”、“打字问题”,“挖隧道问题”这些问题好像都不一样,它们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说出它们都是根据:“甲的路程+乙的路程=全长”进行列方程解答。

  设计意图:从行程问题拓展到工程问题,拓宽解决问题的面。最后通过寻找相同点,沟通这些问题的联系,让学生初步体会模型思想。:

  5、举例说一说。

  师:同学们,其实我们的相遇问题并仅仅只限于这些,它还涉及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试着把它找出来,好吗?

  五、拓展提升

  师:相遇问题难不倒同学们,类似相遇问题的题目同学们也很快解决了。你们想不想挑战难度更大的问题?那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道题。

  (课件出示)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相距1980千米的两个城市相对开出,12小时后相距180千米,甲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四、回顾梳理,总结反思。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数学四年级相遇应用题的教学方案 6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读、质疑、讨论,以及师生的交互感应,来读懂人物,理解主旨。

  二、教学过程

  (一)激活学生,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个偶然的事件会改变一个人乃至几代人的命运。我们今天要自读的课文《列车上的偶然相遇》,就是这么一个事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方法:带两个问题散读课文。

  问题1:列车上偶然相遇的双方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问题2:有没有在形、音、义上有障碍的字、词?力争通过工具书来加以解决。

  (在散读的基础上,学生自由组合,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基本明确:故事的双方是“父亲”和“神秘的先生”;能讲出故事的大意;大部分同学在以下词语下画了横线或注音、作注解:神秘卑微克勤克俭萧瑟应聘颠簸积攒忐忑不安翌日轨迹)

  (三)确定目标,研读课文。

  (师生共同讨论,确定大家感兴趣、可接受的目标。)

  目标一:读懂故事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父亲”和“神秘先生”。

  方法:讨论式,擂台赛。

  (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甲组主要研究“父亲”,乙组主要研究“神秘先生”。若干分钟后进行“摆擂台”,即在规定的时间内,甲组代表首先主讲,随后,乙组同学质疑,甲组同学答疑,如答不上就“输”了;若在规定时间内“问不倒,就是胜者。然后“换防”,乙组主讲,甲组质疑。)

  目标二:如何看待“偶然性”。

  思考问题:如果没有这次“偶然相遇”,父亲会不会成为一个“很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

  方法:独立思考,“同质组”讨论,大组交流,交互感应。

  〖提出思考问题后,同学们再读课文,独立思考,若干分钟后,亮出各自的见解。持相同见解的同学组合在一起,协作交流,力争完善自己的见解。随后,大组交流。〗

  (同学的见解主要有二:

  其一,如果没有这次“偶然相遇”,父亲不会成为一个“很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因为他失去了求学的机会,就他家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刚被解放了的黑奴的儿子)都不会给他以再求学的可能。

  其二,如果没有这次“偶然相遇”,父亲还是会成为一个“很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因为他具有执著、认真的品质,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即使失去了这次机遇,以后也一定还会有机遇的。只要他的价值存在,就会抓住机遇。)

  〖只要学生上台发言,均以热烈掌声给予鼓励;学生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都予以肯定和赞扬。〗

  (最后,教师作为一个交流者,谈谈自己的见解。)

  师:“机遇”是有其偶然性的,但这种偶然的机遇只向具有真正价值的人敞开大门,而一个具有真正价值的人也必须善于捕捉机遇,否则,也难以求得发展。课文中的“父亲”就是这样,以他自己的“执著、认真”,应聘当上了列车临时服务员,以他的忠于职守、规范服务赢得了“神秘先生”的'“青睐”,又以他的执著追求的精神返回格林斯堡大学,抓注了“偶然”,抓到了“机遇”,最终,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一家的发展轨迹”。

  那么,我们读了课文,能从中感悟到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要做一个有真正价值的人。”有的说:“要学会抓住机遇。”有的说:“要懂得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

  (四)教师总结

  师:同学们,陶行知先生有这么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想,这“真人”中,肯定包含课文中“父亲”的那种“执著、认真”的品质。只要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锲而不舍地追求理想,那么,相信命运之神会向你张开双臂,机遇之门会向你敞开。同学们,努力吧!(同学热烈鼓掌。)

  课外知识拓展:

  普利策奖是美国一种多项的新闻、文化奖金,由美国著名的报纸编辑和出版家约瑟夫·普利策出资设立。自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14项新闻奖分别是:公共服务奖、突发新闻报道奖、调查报道奖、说明报道奖、深度报道奖、国内报道奖、国际报道奖、特写奖、评论奖、批评奖、社论写作奖、社论漫画奖、突发新闻摄影奖和特写摄影奖。7项文学艺术奖是:小说奖、戏剧奖、历史奖、传记奖、诗歌奖、普通非小说奖和音乐奖。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评选结果一般都在4月宣布,5月颁奖。

  数学四年级相遇应用题的教学方案 7

  教学内容:

  课本应用题例6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相遇问题(求相遇时间)”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求相遇时间问题应用题。

  2、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求相遇时间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求相遇时间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复习旧知

  1、小明家离学校1500米,小明每分钟行100米。从家到学校要用多少分钟?

  2、口头列式1500/100=15分钟

  3、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

  (板书:时间=路程/速度)

  二、学习新课

  1、例6教学

  出示:两地相距460米。小明和小红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明每分钟走60米,小红每分钟走55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

  读题分析

  思考:这里的`460米是几个人走的?

  两人是怎样走的?

  一份钟两人一共行了多少米?

  (第三问时:用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尝试练习

  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

  教师板书:60+55=115米

  460/115=4分钟

  综合算式:460/(60+55)=460/115=4分钟

  质凝:求相遇的时间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你知道吗?相遇时他们各行了多少米?

  揭示课题:求相遇时间

  2、试试

  甲乙两台机床同时加工580个零件,甲机床每小时加工28个,乙机床每小时加工30个,加工完这批零件需要多少小时?完成时各加工了多少个零件?

  三、变式深化

  1、对比练习

  ⑴两人同时从相距2400的两地相对而行。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钟行600米,另一个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00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

  ⑵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钟行600米,另一个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00米,经过3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比一比你能找到两题之间的联系吗?

  2、变式应用

  自行车商店要装配2500辆自行车,一个组每天装配52辆,另一个组每天装配48辆。两个组同时装配,完成任务要多少天?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获得什么本领?

  五、课堂作业

  练一练的第2——5题

  板书设计:

  求相遇时间

  两地相距460米。小明和小红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明每分钟走60米,小红每分钟走55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

  60+55=115米

  460/115=4分钟

  综合算式:460/(60+55)=460/115=4分钟

  数学四年级相遇应用题的教学方案 8

  一、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相遇问题》

  二、教材分析及学生特点:

  相遇问题是和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数学的知识。本课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在这之前,学生已掌握的是关于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了解了速度、时间、路程的相关概念,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欠缺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设计思想及理念

  设计思想:

  (1)注重生活资源与课堂资源的整合,为学生创新奠定必要的认知基础。

  (2)注重数学素养和信息素养的整合,为学生创新提供另一条思考的路径。

  理念:

  (1)注重将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教师通过书本、网络所提供的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掌握解题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分析、概括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形成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培养人人参与学习和自觉把数学知识应用实际生活的意识。

  B: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掌握解题方法。

  难点:掌握相遇问题的出发时间、出发地点、运动方向、运动结果的知识要点及相互关系。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复习旧知,引发联想

  画面演示,画外音叙述:

  这是一列货车,每小时行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4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这是一列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4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请学生谈谈对这两道题的想法。

  2、学生表演,理解概念

  刚才,大家对前面的知识掌握的很好,今天,我们就要在速度、时间、路程关系的基础上,研究稍复杂的行程问题(师板书课题)。在学习新课之前,有四个词,请同学们理解一下。可以一人单独思考,用双手演示进行理解,也可以两人配合表演。

  屏幕上依次闪动出现:相对、同时、相遇、相距

  (1)请学生用动作和语言把这四个词的意思表演出来。注意:相遇与相距的区分。

  (2)老师叙述,学生表演。

  两个小朋友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而行,5分钟时,两人相遇了。

  提问:问这两位同学,每人走几分钟,再问大家,他们同时走了几分钟。

  (二)尝试探索

  1、出示例题

  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提出问题

  看到例题,你会想到什么问题?

  师生对问题进行筛选,重点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他们两1分钟走了多少路?2分钟呢?3分钟呢?

  (2)4分钟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

  (3)他们相遇时,小强和小丽所走的路程与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有什么关系?(让全班同学闭上眼睛思考)

  3、列式讨论

  (1)请同学用算式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要能说出每一步的意思。

  主要有两种思路:

  第一种:65×4+70×4

  第二种:(65+70)×4

  4、认识速度和

  题目中的65米、70米叫做什么?现在把65米和70米合在一起,谁能给这个和,起个合适的名字呢?

  5、质疑

  “对这道题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或问题吗”

  (三)巩固发展

  1、基本练习

  (1)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两船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

  (2)五(1)班举行一个“艺术节”,分配小红和小丽两名同学折纸鹤,小亮折纸花,小红平均每小时折20只纸鹤,小丽平均每小时折25只纸鹤,小亮平均每小时折18朵纸花。这三个同学一起折了2个小时,正好完成任务。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

  2、看图说题,列出综合算式。小组讨论,一人说题,其他人列式。

  3、游戏

  再请两位同学表演,并提问两人相对而行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1)两人相遇;

  (2)行走一段未相遇;

  (3)相遇后继续行走。

  给两位同学带上不同的头饰。头饰上标有65米、70米字样,分别表示速度。

  教师一边叙述,一边出示5分钟时间的牌子。

  (1)小红和小丽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而行,小红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两人走了5分钟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2)小红和小丽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而行,小红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两人走了5分钟时还相距200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3)小红和小丽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而行,小红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见面后两人擦肩而过,5分钟时又相距200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数学四年级相遇应用题的教学方案 9

  教学内容:

  课本练习七(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稍复杂的相遇问题应用题。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求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

  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头列式

  工人们修一条长120米的路,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

  一辆汽车5小时各地区320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火车每小时行85千米,行425千米要多少小时?

  要求学生说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2、指名板演 其余同练习

  ⑴甲乙两架飞机分别从两城去同一个城市,甲机每分钟飞行9千米,乙机每分钟飞行12千米,40分钟后,同时降落在同一个机场。两架机一共飞行了多少千米?

  ⑵两个水管同时向游泳池中注水,大管每小时放水16吨,小管每小时放水12吨。放满224吨水要多少小时?

  要求学生说清解题的.思路

  二、变式练习 加深理解

  ⑴改变上1的条件:

  甲乙两架飞机分别从两城去同一个城市,每分钟飞行9千米,乙机每分钟比甲机多飞行3千米,40分钟后,同时降落在同一个机场。两架机一共飞行了多少千米?

  让学生分析:与1 有什么不同,要先求什么?

  列式计算:9+3=12千米

  (9+12)x40=840千米

  ⑵改变上2的条件:

  两个水管同时向游泳池中注水,大管3小时放水48吨,小管每小时放水12吨。放满224吨水要多少小时?

  让学生分析:与2 有什么不同,要先求什么?

  列式计算:48/3=16吨

  224/(16+12)=8小时

  ⑶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190千米的甲乙两地相对开出,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两车开出几小时后,还相距95千米?

  你能表演一下这种情况吗? 其实是什么以生了变化?

  学生尝试练习

  列式计算:(190-95)/(45+50)

  ⑷甲乙两地相400千米。一辆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68千米,在客车行了28千米以后,一辆货车从乙地出发开往甲地,每小时行56千米。货车开出后几小时两车相遇?

  提问:现在的情况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哪一段路程是两车同时行的?请你在图上表示出来?

  学生尝试练习

  列式计算:(400-28)/(68+56)

  讨论:刚才3、4两题我们都可以通过转化变成相遇问题,然后进行计算。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七(二)第9——14题。

  数学四年级相遇应用题的教学方案 10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熟练地解答相遇问题应用题。

  2、沟通“相遇问题”三种类型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沟通“相遇问题”三种类型的内在联系

  教学用具:

  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组题练习沟通联系

  1、练练

  ⑴两列火车分别从甲乙两站同时相对开出,一列火车每小时行75千米,另一列火车每小时行83千米,3小时后相遇。甲乙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⑵两列火车分别从474千米的甲乙两站同时相对开出,一列火车每小时行75千米,另一列火车每小时行83千米。几小时后相遇?

  ⑶两列火车分别从474千米的甲乙两站同时相对开出,3小时后相遇。一列火车每小时行75千米,另一列火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说说

  教师板书:

  ⑴(75+83)x3=474千米

  提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⑵474/(83+75)=3小时

  提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⑶474/3—75=83千米

  提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比一比

  这3题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教师要求学生填表:

  条件

  算式

  一共行的路程

  相遇的时间

  速度

  第一题

  第二题

  第三题

  归纳小结:不管是哪一类总是先求速度和。

  二、变式练习加深理解

  1、小青和小刚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对而行。小青每分钟行60米,小刚跑步每分钟行的.路程是小青的2倍,两人20分钟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提问:应先求什么?为什么?

  学生练习(60+60x2)x20

  还有别的方法吗?

  2、小青和小刚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对而行。小青每分钟行60米,小刚跑步每分钟行120米,两人20分钟后还相距400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学生练习:400+(60+120)x20

  你能说说“两人20分钟后还相距400米”这句话的意思吗?

  三、课堂练习

  课本练习八(一)第2——7题。

【数学四年级相遇应用题的教学方案】相关文章:

相遇数学应用题及答案03-01

《小学数学应用题总复习》教学反思08-22

数学比例应用题08-23

数学应用题及答案01-26

高考数学应用题技巧11-25

数学路程应用题与答案01-27

小升初数学常见的应用题型04-26

初中数学精选应用题试题07-25

四年级下数学应用题及答案01-18

小学四年级数学应用题库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