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百文网手机站

企业文化演进发展的回顾与思考论文

时间:2021-08-02 18:31:51 企业文化 我要投稿

企业文化演进发展的回顾与思考论文

  [摘要]和谐企业文化的提出和研究日益重要,但大多数研究从企业文化功能的角度论述建设和谐企业文化的重大意义,本文则从企业文化演进发展历史的角度论述其演进发展规律,指出了企业文化与时代环境、企业发展阶段的联系,并对其阶段性的表现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把企业文化发展历程分成三个阶段,指出了企业文化演进发展的趋势及方向,明确指出和谐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新的历史阶段。最后对和谐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指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企业文化演进发展的回顾与思考论文

  [关键词]企业文化;和谐企业文化;演进发展;回顾;思考

  回顾和研究企业文化发展历程极其阶段性特征,可以使我们更清楚的看到企业文化的历史发展规律,帮助我们把握企业文化发展脉络,为企业文化实践指明前进的方向。

  一、企业文化起源

  有人群就会有文化,在企业历练中,在共同的生产与管理中,一些观念会渐渐地被员工普遍认同与赏识,进而转化为互动的行为规范。企业文化就这样积累形成并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企业的产生。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方式,最早自觉的使用和形成应该是20世纪60年代,从日本管理实践中形成,但是没有形成理论。理论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美国形成。

  因此本文把在20世纪70年代企业文化理论形成以前的时期称之为企业文化起源阶段,这一时期也可以说是企业文化的原始蒙昧时期。

  从英国工业革命的“羊吃人”开始。资本主义发展初级阶段,整个资本主义社会鼓励个人致富,到处充斥着赤裸裸的逐利主义,以利润最大化为终极目标,资方只把工人看成是会“说话的工具”,每天十几个小时甚至更多的劳动时间,尽可能多地榨取超额剩余价值。当然在工人的眼里,资方是“吸血鬼”,“寄生虫”,工人仇视、怠工、捣毁机器和工厂、罢工甚至拿起武器走上街头。随着劳资矛盾的加剧,20世纪初,以泰罗“科学管理”的形成为标志,资方开始把工人从“会说话的工具”,转而当作一种“经济人”,以“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进行管理,即以相对高的工资刺激诱惑他的需要,同时高度的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的劳动动作、极高劳动强度,竭力榨收更多的利润。实际上,这种科学管理虽风行一时,也由于人的机器化,遭到工人的强烈反抗。这一时期企业盛行的是赤裸裸的逐利文化。随着实践的发展,接踵而来的是“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和“复杂人”等等的价值标准。

  这一时期的企业管理文化除了物质利益的激励,还试图通过满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如自尊、社交、价值实现等需求,来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达到提高生产力的目的。这一阶段表现出现代企业文化意识的觉醒与发展,关注人的需求,但在本质上仍然是从劳资对立的价值基础出发,利益上的让步只是资方牟利的一种手段。

  企业文化由人的群体意识组成,企业文化的作用通过人的行为体现,研究企业文化也就是要研究人的行为,而研究处于经济环境中企业或人的行为依然离不开对人性的认识和假定。这一阶段人的主要特征,进而这一时期的企业文化的特征可以从同时期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文化中得到认知。马克斯·韦伯将“资本主义的精神”定义为一种拥护追求经济利益的理想。在他的知名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提出了一个知名的论点:那就是清教徒的思想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般宗教的传统往往排斥世俗的事务,尤其是追求经济上的成就,而新教的教义—尤其是喀尔文教派—支持理性的追求经济利益以及世俗的活动,将这些行为赋予了正面的精神以及道德的涵义。这种宗教思想的影响成为欧洲和美国的社会变革以及经济体系发展的主要原因。历史的发展证明受到这种理性教义基础扶助的资本主义很快发展的越来越庞大。亚当·斯密研究整个经济系统时提出了“理性经济人”人性观念,理性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主观上的利己实现了客观上的利他。但可以肯定的说主观上利己是绝对无条件的。而客观上可能利他,利他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从这一时期的企业文化表现来看,可以说是一种原始蒙昧的企业文化,无意识的存在,没有明确的企业文化概念及主动创建的意识,主要体现为企业主执行资本职能的一种意识。“理性经济人”反映到企业文化上,总体表现为“唯赢利是图,唯股东是从”,极小化道德约束,其结果必然是个人的“理性”导致群体的非理性,是“丛林法则”下的弱肉强食、垄断和两极分化。这一阶段企业所表现出的文化形态是一种单一、明晰的、极为强势的牟利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就是个人利己主义,唯利是图。不难看出,这种文化特征与当时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历史使命、人的特征息息相关,但也孕育了现代人本文化的启蒙和苏醒的种子。

  二、企业文化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企业竞争环境的改变,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及手段,逐渐被人关注、运用、探索,最终由一种无意存在,转变为一种有意研究和使用的工具。而理论研究及其实践也大大推进了企业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这个过程得益于科技革命的兴起,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企业竞争力已由资金、产品为主转向以技术、智力和职工的创造力、向心力为主。特别是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形态不再是以机器和分工为基础,而是以人的智慧和能力为基础。人们发现物质资源的竞争已经无法赢得竞争优势,反而,人力资源的主体性地位及核心竞争力的地位被凸现,企业管理思想开始由科学管理转向人本管理,企业文化的作用也随之被发现,逐渐掀起研究和实践的热潮。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思想最早出现于日本,可以说日本企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着手进行的企业文化建设使日本企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种成功促使了企业文化的发现、研究与发展。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随着日本企业的成功,使得一些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日美企业的比较研究,从而发现日本企业的秘诀在于其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劳资双方以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追求,形成“团队意识”,劳资两方的“双赢”的主张,更是形成了世界性的热潮。工人积极性被空前的调动,参与企业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日本工人曾长期成为“工作狂”。尽管此间仍有一些或大或小的波折,就总体比较而言,企业文化自觉意识形成,理论界对企业文化的存在、内涵、作用进行的广泛的研究,也掀起了实务界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的热潮。在企业文化研究中,爱德加·沙因可以称得上是该领域的权威。他在1984年的论文《对企业文化的新认识》和1985年出版的专著《企业文化与领导》中,对企业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认为企业文化是在企业成员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并用来教育新成员的一套价值体系,企业文化可以分成表面层、应然层和突然层三种层次。沙因教授还提出了关于企业文化的发展、功能和变化以及建设等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奠定了企业文化基本理论研究的坚实基础。到了90年代,随着企业文化的普及,企业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组织管理及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以企业文化为基础来塑造企业形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21世纪初,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世界各国的企业均在寻找一种能够永保企业竞争优势的.法宝,深入研究和探索企业文化在学术界和企业界再次掀起了研究的高潮。

  从这一时期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一阶段企业文化可以说是传统牟利文化的进一步的发展,只不过在地位、内涵、形式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不为人知,到人尽皆知,从无意存在到有意关注、研究、运用。从以机器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以事务为中心到以经营理念为中心,以硬规范约束到以软约束为中心,以短期目标和行为为中心,转向以长期目标和行为为中心。不过它依然是一种牟利文化、效率文化,关注怎样去管理企业,提高企业的效率,实现资本的目标。只不过伴随着资源观的变化,突出的特点是关注人的作用,关注人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怎样提高其生产效率,增加其对企业绩效的贡献。这一阶段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增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竞争力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可以说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是这种文化依然具有它的时代局限性,在企业经营状Enterprises企业天地25况好的时候,它不会带来冲突,但当企业经营状态不好的时候,作为本质上的一种牟利文化,它必然会带来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紧张,带来一系列的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是它本身无法解决的。所以这里就蕴含着企业文化发展变革的内在动力。

  三、和谐企业文化—

  现代企业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谐企业文化是时代的要求。随着全球一体化的逐步实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关系更加复杂,需要协调的利益关系更加多元化,社会矛盾冲突的加剧使得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时代的要求,和谐社会、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所面临的关系也愈加复杂多变,过去那种只关注企业利益,强调理性的企业文化显然不大适应社会的要求和企业的需求,对企业的推动作用也越发的缓慢,甚至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需要有一种可以调节内、外部关系并且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力量来引导管理实践。同时,企业的主体—员工也期待一种更适合自身发展更人性化的工作氛围。我们把基于这种需求而产生的以和谐的企业价值观引领着的“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称之为和谐企业文化。可见,和谐企业文化是时代的要求,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和谐企业文化也是企业实践的必然选择。在金融危机面前,不同的企业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有些企业选择逃避困难、自保私利,在外部为求生存,不择手段,破坏和谐共存局面,扰乱竞争秩序;内部,把员工当成了“包袱”,一甩了之;而有的企业却更加坚定寻求合作,依靠广大职工,团结一心、风雨同舟、共闯难关。金融危机的压力暴露出企业文化本质上的差异。前一种企业在“顺风顺水”时高唱一套“以人为本”,热衷于建设企业文化”,但是一但遇到困难就立即“背叛”自己的“文化”,企业文化“以用为本”的牟利本质暴露无遗。其危害性和结果也显而易见:一是不利于整体经济的恢复,如果每个企业都只站在自利—即所谓“理性经济人”的立场上,就如没有警察维持秩序的十字路口—为了自己尽快通过,大家都在尽力往前挤,其结果就是越堵越死越堵范围越大,危机只会更加严重。二是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虽然裁员可以暂时减少企业成本负担,但在危机时刻,抛弃员工,背叛了自己的“文化”,却从根本上损伤了企业的元气,动摇了企业的根本,这种文化绝不能支撑企业走的更稳更远。大量事实证明面对危机,选择和谐共存的企业往往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能够很快转危为安,并蓬勃发展。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在“9?11”事件后的行业危机,在其它公司大量裁员的情况下,没有裁员,而是选择共度难关,反而保持了每季度盈利。首席运营官柯琳?巴雷特说:“我们不做这种事,那是竞争对手才会做的事。在西南航空,我们以员工为优先。”之后,每年应聘美国西南航空的大约不少于9万人。从这反映出的这种“以员工为优先”的企业文化,对于提升核心竞争力起着多么不可估量的作用。基于牟利文化本身的短视和缺陷,使得企业文化面临发展到更高阶段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实践中认识到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在经济危机中的命运,乃至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复苏与和谐发展,开始转变自己的文化观念。无疑以和谐的价值观引领着的“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和谐企业文化也是企业实践的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的发展根源可以追朔至企业产生初期,企业文化发展状况及特征取决于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的时代环境,企业竞争环境、当时的主流文化以及该时代环境背景下人的主要特征。企业文化发展初期的“以用为本”的强势牟利文化、经过研究与实践逐步过渡到“以人为本”的和谐文化,和谐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新的阶段。企业文化的创建和发展规律也表明只有符合企业所在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的企业文化才能得以生长。重视和谐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中华民族文化的和谐精神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心理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只有适应中国国情,汲取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建设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才有根基,才有适应性和生命力。因而建设“和谐的企业文化”,我国企业有着先天的优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自然选择。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使和谐企业文化建设有了更深厚、广阔的社会土壤,从而使和谐企业文化很快成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主流趋势和新的模式,也使我国企业文化建设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可以想见今后我国的和谐企业文化建设将成为世界企业文化建设的主流,对世界企业文化的建设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企业文化演进发展的回顾与思考论文】相关文章:

商场企业文化发展思考优秀范文11-16

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思考论文03-27

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的关系论文03-24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基石论文11-23

企业文化对品牌效应的激励思考的论文08-01

关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论文12-16

企业文化发展的创新策略论文06-07

创建企业文化的思考10-02

民生企业文化的思考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