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百文网手机站

能否拉动企业文化逆上市

时间:2021-06-23 17:02:47 企业文化 我要投稿

能否拉动企业文化逆上市

  近半年来国内A股市场持续走弱,进入第三季度后市场又不断受到海外股市大幅度震荡的冲击影响,继续保持寻底的格局。这种震荡也不可避免地冲击到了文化传媒板块,并且由于最近海外上市的国内概念股问题迭出,人们不免对文化企业上市前景更为谨慎。

  然而近段时间来,记者注意到,各大证券咨询机构似乎无视目前股市的惨淡,纷纷调高对于文化传媒板块的“增持”评级,向市场推荐文化传媒股。综合来看,这是市场对聚焦文化体制改革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直接反应。

  文化传媒板块被广为看好

  观察过去几年国内文化传媒企业,包括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等各子行业的经济效益,记者发现,文化传媒企业的毛利率、营收增速、盈利增速都逐年提升。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传媒行业的盈利质量正在步入上升通道。

  河南九鼎德盛管理顾问机构证券分析师肖玉航表示:“通过研究上市公司上半年财报发现,A股市场的多数行业面临较大的去库存化风险。因此,从第四季度投资来看,基本没有存货之忧的文化传媒板块非常值得投资者关注。而从文化传媒板块近期表现、政策扶持及未来发展来看,传媒板块乘风破浪正当时。”

  肖玉航对于文化传媒板块的良好预期并非一家之言,而是最近市场对于中央即将出台的文化新政的集中反应——国联、国金、中信等八大券商纷纷在近期大力推荐文化传媒股。10月15日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再次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证券业界一致认为,十七届六中全会将对推进文化传媒市场化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

  此前,作为主管部门的文化部一直在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今年4月,文化部专门出台《关于推进文化企业境内上市企业工作的有关通知》,建设“文化企业境内上市资源储备库”,及时掌握优秀文化企业的上市意愿和进展情况,积极建立文化企业上市培育、辅导和推荐的机制,为形成“储备一批、培育一批、申报一批、发行一批”的梯次推荐格局,鼓励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打下基础。据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投融资指导处处长许蓉介绍,目前已有5家文化企业着手向文化部报送上市申请。上市文化企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资本市场中的文化产业板块正逐步形成。

  民营文化企业期待政策关照

  总的来看,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策利好。目前从行业层面来看,我国潜在的文化消费市场有将近2万亿元,其中转制企业与政策利好的相关性大,将提前获取市场份额。但中投顾问IPO咨询部分析师杨文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与此同时,民营文化企业由于在产业投资方面依旧受到政策限制,预计产业规模发展空间有限,从而带来的IPO节点也相应增多。”

  由于行业的发展特性,决定了文化企业的经营风险较大,民营文化企业在可持续盈利审核方面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文化类企业的生产动力在于个人能力的发挥,致使企业的人员流失风险将大于其他类企业,因此融资时审核难度相应提高。

  此外,产业投资限制将导致部分民营文化企业在持续盈利能力、风险控制能力方面偏弱,从而致使部分民营企业上市主要依托个别主营业务,经营扩展性较弱。同时民营文化企业区域性并购难度太大,扩张渠道匮乏。随着文化企业日益以上市融资为主要发展目标,同时在文化产业的IPO中,部分文化业务依旧不能上市,所以民营企业的上市业绩规模将大打折扣。杨文柳分析认为,在未来文化产业整体上市数量中,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比例将维持在如今的1∶4,短期内很难有大的改观。

  随着政策的改善,中投顾问研究总监张砚霖表示,民营文化企业在此轮文化产业复苏的趋势下将迎来长期发展利好,从政策的长期趋势来看,部分业务的投资限制也将逐渐消除,区域性、行政性限制也将随之得到缓解。届时民营企业才能获取长期发展利好,中小民营文化企业上市所遭遇的节点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针对现在的民营企业上市困境,张砚霖建议说:“从以往的企业上市经验来看,细分行业的上市一般依附于综合性产业,因此文化企业也不例外,而以单一的文化项目上市已经证明了将面临多重审核阻力。由此我们建议民营文化企业应该着力发展附属产业,以保证企业整体发展规模,从而减少审核节点。”

  未来5年文化企业上市趋势

  据北京新元文智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日前发布的《2011中国文化产业上市研究报告》中的数据显示,1992年至今年6月底,我国共有88家文化产业企业在国内外主要交易所上市融资及挂牌交易,其中IPO上市的文化产业企业有86家,借壳上市的有2家。截至今年6月底仍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文化产业企业为84家,4家已经退市。

  据了解,目前已经公布上市计划的文化企业达到180多家,其中以出版印刷领域的企业最多,达54家;其次为影视及动漫领域企业,达52家;两大领域计划上市的企业占全部计划上市企业数量的57%。在计划上市的公司当中,出现了新的惊喜:个别以演艺为主营业务的企业也有意计划上市,其中包括中国木偶剧院、福建演艺集团等,成为计划上市的文化企业新力量。

  此外,在计划上市的文化企业当中,出现较为明显的地域偏向,以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的文化企业数量居多,这4个地区计划上市的文化企业数量达到115家,占计划上市文化企业的63%。

  新元文智分析师预测,2011年至2015年,每年将会有20至30家文化企业在不同的交易所上市,未来5年间共实现融资额约折合为600亿元人民币。在传统媒体领域,计划上市的文化企业达15至17家,预计未来5年,每年将有1至2家传统媒体企业上市,传统媒体企业将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约40亿元至60亿元人民币。在出版印刷领域,计划上市的文化企业达50余家,未来5年中,每年将有5至8家出版印刷企业上市,融资金额将高达200亿至300亿元人民币。在影视动漫领域,计划上市的文化企业达50余家,未来5年中,每年将有5至7家出版印刷企业上市,融资金额将高达200亿元人民币。在网络游戏领域,计划上市的文化企业约10家,预计未来5年,我国将有2家网游公司通过借壳的形式实现海外上市,融资金额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在网络新媒体领域,计划上市的文化企业约30家,预计未来5年,我国每年将有3至4家新媒体企业实现上市,融资金额将高达120亿元。

  文化企业并购重组那些看不见的“深渊”

  破除法律和制度障碍,推动文化企业并购重组。

  从联想收购IBM PC业务,海尔品牌的全球化扩张,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中石化、中海油联合收购美国马拉松石油公司,到去年一些民营文化企业进行大规模海外并购,如万达集团并购美国AMC院线,小马奔腾联合收购美国数字王国特效公司等,这些国内文化企业主动出击、去海外市场拓展产业链的交易引发极大关注。

  然而,同样是跨国兼并,文化企业遇到的风险却比其他实业要大得多。在诸多的并购案中,风险控制将成为影响兼并重组是否最终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在文化企业的跨国并购中存在的风险,除了对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的整体评估风险、政治法律风险、资源整合风险、资金流动风险外,还有较为突出的文化兼容风险。

  别为国外的负资产埋单

  企业的兼并重组往往发生在某个行业市场供需关系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在某一产品社会刚性需求总量增长的情况下,原有企业不断扩张提高产能,新生企业趁势进入,市场需求总量达到饱和,超过这个临界值就会生产过剩。一般的消费产品都可能通过对市场的消费预期进行判断,企业间通过市场竞争和资本实力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保持产业链的循环和资金链的衔接。相比较而言,实业的市场预期一般是可测定的,而文化产业的所有产品特别是内容产品,首先不一定有刚性需求,其次产能并不受人口增减而变化。无论经济是否景气每个人都得穿鞋,而人们不一定都得上电影院看电影,同样人口增长并不意味电影产量因此应该增长,只可能增加部分卖座率。无论是50亿人口还是100亿人口,每年能上院线有效运营的也只有那几十部最卖座的电影。这就说明,文化产品的市场不可预见性决定了它极大的风险。其风险还在于它的投入产出比可以是无穷大,而且还必须预先全部投入才能完成产品,任何环节资金链的短缺和断裂都会造成企业难以维持而破产。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不景气,虽然一方面出现有利于文化消费的“口红”效应,却在另一方面出现大量品牌企业难以维系甚至破产倒闭。仅在电影圈,米高梅的倒闭、卢卡斯的拍卖、数字王国和R&H海外并购,都形成一片萧条景象。有许多苦心经营的世界一流知名品牌,也照样在顷刻间销声匿迹。

  同时,内容生产的文化企业是“活”着的企业,它的品牌声誉靠不断生产大众喜爱的作品而维系。他们的核心资产和价值也一般不具备“可转移性”,不像其他实体经济的生产型企业,有固定资产和库存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可估价值。例如有很多特效公司,性质其实和包工头类似,靠承担一个个项目来调集资源,他们的设备和人员都是一次性的,按预算完成项目的同时也几乎已经花光所有经费。公司的存在和规模的大小完全由所承接到的项目多少和大小决定,一旦断档就面临关闭风险。因此对这类公司的整体评估要特别慎重,不能盲目替他们的负债买单,而是应挖掘有价值的可转移的资产,估算其品牌价值来做综合核算。

  文化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品牌,品牌对于文化消费的号召力极其重要。然而,品牌的灵魂是理念,关键是人才。海外并购重组中,对海外文化公司的版权库、数字制作流水线等相对看得见的资产应加以关注,对于其中的人才队伍更应重视。如果没了人,对方的核心优势也已流失,再著名的品牌未来的前景也可以预见。

  并购别打政策“算盘”

  文化企业跨国兼并应避免不必要的政治法律风险。是否能够赢利或能否形成长远的品牌价值,完全靠企业自行判断,并应该严格按照国际市场运行机制来完成重组,避免过度宣传引发国际舆论的`反弹。企业应当充分了解和掌握跨国并购法律体系,对跨国并购的审批程序、外汇进入、资金融通、税收政策等了如指掌,在积极参与制定跨国并购国际规则的过程中,不断熟悉业务。

  有些企业往往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和政治口号来进行跨国兼并,不认真对待风险,向国家伸手要补偿,产生对国家扶持的依赖性。政府的资金是全民所有,它只能投入到能义务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项目中去,不能为企业承担风险。

  当重组企业需要保持一定跨国空间分布和本地雇员时,文化差异带来的管理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中西方的价值观差异根深蒂固地影响企业的整体运营,由文化差异衍生出来的种种问题,甚至爆发出文化冲突,会造成管理成本提高和生产效率的降低。人是最复杂的问题,又是文化企业不可回避也无法找到简单解决方案的难题。如何在团队建设中融入与企业发展有共同理念而又精通中西文化兼容的人才,是跨国企业成长的关键。并不是只有经济实力就一定能够成功“走出去”,只有利用雄厚的资本善于发挥国际人才的作用,才能把握机遇,出奇制胜。应当记住,机遇并不一定选择在“抄底”,有时文化企业落底了,可能真的是个死谷。如果不十分了解国际文化行当,盲目抄底,大笔的资金就可能扔进了深渊,听不到任何回响。

  “并购时代”的反思

  近两年,走向海外并购重组的文化企业越来越多,大部分中国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可以实现产业化运作的需要,解决品牌、整个产业链资源的配置,技术发展过慢、进入对方市场等问题,这也正是当下的海外并购潮的主要目的。

  国家应当主要在政策完善上加快进度,出台能为所有类型企业创造公平机会的政策。政府应当搭建良性公共服务和开放性政策平台,如跨国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保护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的利益,在政策上加大对海外并购的金融支持力度,逐步放宽对外汇及信贷额度的限制,同时简化申请程序和审批过程,减少企业的成本,使各项金融支持措施充分发挥作用。建立海外投资风险基金和完善海外并购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积极培育金融、法律、会计、咨询等市场中介组织,为企业海外并购提供规范的中介服务,政府和驻外机构也可利用各种资源,为国内企业寻求境外合作伙伴搭建信息平台。

  企业按照海外并购的战略规划,合理选择并购投资对象,挖掘并购对象可利用的发展潜力,要熟悉并购企业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投资环境,包括社会政治环境、物质技术环境、自然区域环境、生产资源环境、销售市场环境、金融货币环境、投资法律环境等,根据兼并重组的需要整合资源,培养企业的跨国核心竞争力和重组国际化人才队伍,一方面要对企业内部的人员进行培训,另一方面,还应利用好国际上现有的人才,只有组建好自己的人才队伍,中国企业海外扩张才能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是人才密集型产业,文化企业的跨国经营,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人力成本的巨大差额加以维持。可是,例如影视动画企业的存在主要是靠创意人才和先进的管理模式来支撑的,如果中国企业自身不具备具有国际先进理念的管理团队和一流的创作人才,并不能改变兼并对象所留存的负债局面而成为企业的负担,这种挂名的代价是极其深重的。

  文化企业上市缘何遇“寒流”

  多少人等着分享上市收益?

  尽管文化企业上市遇“寒流”,但仍不改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要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图为少数民族演员在欣赏移动互联网上的文化产品。本版图片均来自CFP

  文化企业上市“热”遇“寒流”,据统计,从去年至今申请上市的104家广义文化类企业中,至少已经有31家文化创意企业撤回上市材料。出人意料的是,在这些撤回上市材料的企业中,不乏一些呼声颇高的“明星企业”,比如奥运服务商水晶石科技、演艺连锁企业杭州金海岸、从事动漫的龙头企业炫动传媒,另外还有不少影视制作类公司,如长城影视、拉风传媒、大唐辉煌、东阳青雨影视……

  文化企业为什么在“临门一脚”的关键时刻撤回上市材料?这些企业又有何“不得不撤”、无奈选择的难言之隐?如此大规模的上市“寒流”对文化企业将有怎样的影响?

  文化企业上市遭遇“倒春寒”

  “此股文化企业上市寒流与经济大环境,紧密相关。”新元文智董事长刘德良如是分析说:

  遭遇上市“撤单潮”并非只有文化产业,在被业界称为“史上最严”上市财务核查中,无论是终止审查数量还是密集程度都创下了历年之最。

  中国证监会去年12月发布了《关于做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2012年度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规定正在排队IPO企业的中介机构必须递交自查报告,对利益交换、关联方、利润虚构等12项粉饰操纵利润的情况展开重点核查。此次高标准的财务核查,目的在于要重塑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心,标志着监管层对拟上市公司的要求从单纯的业绩成长转变到信息披露的真实。

  3月31日是中国证监会要求拟上市企业提交财务自查报告的截止日期。因此,仅仅在3月22-29日一周内,终止上市的在审企业高达到76家,今年以来累计终止审查企业高达124家。在遏制财务造假、规范中国的资本市场的大潮中,文化企业上市自然也要受到波及——32家文化创意企业撤回上市材料,是在意料之中的事。

  从宏观经济环境看,一季度GDP增长7.7%,未达到市场预期,经济缓慢复苏。经济下行压力大,文化产业也不能“幸免”。由于文化产业弹性需求大,当企业经营困难、当市民就业压力加大时,服务于传统企业的文化产业肯定也“日子不好过”,直接影响经营业绩。有演出公司曾向记者抱怨,现在企业包场的演出少了,一些庆典的演出也减少了,今年的演出业绩不容乐观。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成为国家战略,文化企业上市步伐加快。在政策利好的推动下,文化企产业领域甚至出现了上市“热潮”,不少企业言必称“上市”,把“上市”当作企业发展的目标。此次,32家企业撤单,无疑让文化企业上市遭遇“倒春寒”。让文化企业重新定位自己的发展能力,重新认识自己的发展环境——虽然国家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文化企业上市并不能搞特殊化,必须要满足基本的上市条件和门槛,要靠企业真实的实力和业绩说话。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除了大环境,文化企业上市“撤单潮”,暴露了文化企业自身的一些共性问题,比如商业模式不清晰、可持续性盈利能力差等——建银国际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总经理汪泓薇认为要分析内外双重原因,多从自身找原因,文化企业应进一步完善运营管理,文化产业才能有新的发展。

  在这次终止审查的124家在审企业中,创业板无疑成为“重灾区”,共有104家拟上市企业撤回了上市申请。而文化创意类企业又主要是登陆创业板,由于不能有稳定的业绩,达不到创业板上市的条件,因而从创业板撤消材料的企业最多,达到16家,而主板撤消的有4个,中小板撤消12个。

  申请登陆创业板的企业必须符合盈利能力连续增长的要求,要连续三年保持盈利增长。水晶石科技作为数字视觉展示的龙头企业,虽然声名很大,制作了奥运会开幕工“卷轴”和世博会上中国馆会动的《清明上河图》,但由于去年业绩出现下滑,达不到持续盈利增长的成长性要求,所以只得抱憾撤单。

  “严格的财务核查,将使上市公司质量有所提高,投资者的权益能得到更大程度的保护。那些主营业务薄弱、盈利能力不强的文化公司最终不会被资本市场接受。”汪泓薇特别谈起了影视板块的上市——尽管近年来影视企业呈“井喷”式增长,但影视剧市场究竟有多大?是否需要如此多的上市公司?是否只制作几部片子的公司就有持续盈利能力、就能上市?这些问题都需要文化企业去认清形势。上市会助力文化企业的发展,但真正决定文化企业发展的却是企业是否有成功的商业模式,能否有较强的复制扩张能力和运营管理水平,这是文化企业发展的核心,这是不管是否上市都要去夯实和做好的。

  此外,一部分文化企业上市“撤单”的原因在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本身并不具备上市要求,但却采用“化妆”和“催熟”的方法,美化和制造业绩。这种不严谨和不规范的做法在走向完善的资本市场中必将得到约束。

  “寒去春来”应有时

  “撤回上市材料并不意味着对文化企业的否定,但要求文化企业要有所转变,要有新的融资方法,以适应新的环境变化。”中国传媒大学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齐勇峰对文化企业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从文化企业的特点来看,其销售的内容多为创意类产品,所以文化产业不仅仅要靠资产去推动,而应靠创意和资源去推动,文化企业急需增强主营业务的自我循环盈利能力。这就要求企业要调整自己的产品和服务,重新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要面向市场,面向受众需求设计有个性化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产品需要开拓营销方式,如向数字化发展等,提高科技含量。

  “撤回上市材料,并不表明文化产业投资没机会了,反倒要求投资人对文化产业投资要更加谨慎,投资要更加专业化。”汪泓薇认为,上市未必是投资文化产业的主要方式,投资文化创意企业的机构需要更多通过整合并购实现投资效益。

  “撤回上市材料,只是把投资的周期拉长了,并不表明文化企业没有投资价值。对投资机构和股民来说,应该多了解文化企业的周期性特点,了解文化企业与工矿企业的差别,要多考虑文化产业的特点和属性。”齐勇峰特别指出文化企业具有“轻资产”的特点,缺乏有形抵押物,所拥有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难以进行价值评估,文化企业融资与其他行业相比更为困难。

  “寒去春来”应有时,齐勇峰建议国家需出台相应的财政和税收政策,进一步激发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要给予文化企业更多的倾斜,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企业提供必要的融资支持,有效缓解企业对资金的“饥渴”,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能否拉动企业文化逆上市】相关文章:

谈谈企业上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07-26

《逆战》的经典台词07-20

仙逆的经典语录精选04-03

逆世界经典语录06-25

高考逆袭语录05-11

逆袭高中作文03-23

关于逆战的作文12-17

关于逆战作文12-08

顺逆的生活作文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