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运作 百分网手机站

浅析资本运营中的六大误区

时间:2017-06-28 09:01:43 资本运作 我要投稿

浅析资本运营中的六大误区

  由于资本运营 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时间较短,尚不成熟,人们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经营思维和企业运作方式与规范化的资本运营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加上资本运营所需的制度环境和条件尚不充分,资本运营在我国企业的实践中存在着诸多误区。下面是yjbys小编分享的一些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误区之一

  把资本运营理解为股票投资或金融商品买卖等资本直接运作行为

  在现实中,许多企业片面地把资本运营视同于股票投资或者金融商品的买卖。比如,一些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打着资本运营的旗号,把通过直接融资筹集来的资金或者高息拆借给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或者直接投入证券市场,从事股票、债券的买卖。企业投资于证券市场,通过证券投资这一资本的直接运作方式来实现企业资本的保值增值和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本来无可厚非,不应指责。但是,如果一个企业放弃主营业务于不顾,特别是在主营业务比较差的情况下,把投资转化为投机,试图以此来弥补主营业务的不足。这不但有悖于资本运营的初衷和本质,而且有可能使企业进一步陷入困境。对于那些不注重改善经营管理,抱着在股票市场上投机“捞一把”思想的企业,一旦股票投机失败,其后果不堪设想。事实证明,能够通过股票投机获利者毕竟只有少数。

  误区之二

  割裂资本运营与生产经营 的内在联系,把资本运营作为游离于生产经营的更为高级的经营形式

  在当前的资本运营过程中,有一种观点和倾向,认为资本运营是独立于生产经营而存在,目的在于提高资本营运效率和效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是比生产经营更为高级的经营方式。我们认为,这种观点不仅在认识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中是有害的,它极有可能误导国企改革,把当前的资本运营引入歧途。一般来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运营在时空上可以暂时脱离生产经营而单独运作并获取一定的资本收益,但这仅是从表层而言的,实质上,资本运营最终必须服从或服务于生产经营。生产经营是资本运营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生产经营,资本运营势必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误区之三

  把资本运营的目标定位于企业资产数量的大小,片面追求企业资产的规模扩张,忽视资本运营的“质量”

  尽管以企业并购为主要内容的资本运营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把资产这一“蛋糕”做大来实现规模效益,达到盈利最大化和资本增值最大化目标。但它必须以正确把握资本运营的“度”,在保证资本运营“质量”前提下进行的。一个企业在资本运营中,只有在不断扩大自身的资本积累,在考虑自已偿债能力和资本效益前提下,方能通过企业并购,借助他人的资本来提高经营能力。但是在现实实践中,许多企业忽视资本效益原则,片面追求资产规模的扩大,不注重企业内部的产业关联,盲目并购其他企业,结果企业的资本运营不但不能实现预期目标,相反却使企业步入困境。这一问题在上市公司比较突出。比如,有的上市公司,经营困难重重的根本原因在于实施跨行业的资产重组中没有能够集中在公司的核心业务上,结果不仅非主营业务难以有所作为,而且主营业务也不突出,没有形成竞争力。相反,那些资本运营获得成功的企业,如一汽集团、海尔等,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正确的处理主营业务发展与多元化经营的关系,围绕主营业务进行企业并购。因此,资本运营是把“双刃剑”,若企业的资本运营,能够充分注重主营业务的发展,充分注重企业内部产业的关联,通过并购获得的资产就能为企业带来跳跃性发展的机遇;相反,不但无法从聚集的资本中得到发展的动力,可能使本来充满活力的企业走向衰退。

  企业在资本运营和并购过程中,普遍热衷于建立巨型企业,而对整合中小企业,组成企业团队缺乏兴趣。我们在并购组建大型企业的同时,不能忽视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并购等多种方式,按分工协作原则,把中小企业纳入以大企业为核心的社会化生产体系,改变大小企业缺乏分工协作、产品结构趋同的状况,以此来支撑大企业的规模经济,是我国企业并购中的重要课题。

  误区之四

  一些企业把资本运营作为一种改革的时髦,注重形式的过度包装,忽视资本运营实质的追求

  资本运营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实现规模效益的高效率经营形式,它的出现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改革深化的逻辑必然,其根本目的在于:一是解决国企改革深层次问题,如公司化改革问题、组建和发展大企业集团问题、解决企业高负债问题等问题;二是解决“大而全、小而全”和盲目建设、重复建设问题,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盘活国有存量资产,从整体上提高国有经济效益。然而,在资本运营实践操作中,许多企业把它作为一种改革时髦来赶,只重形式、忽略实质,务虚不务实,把企业是否进行资本运营当作衡量企业经营者政绩、魄力和企业发展好坏的标准。一些经营状况不佳,本身不够上市条件的企业,却通过资本运营,把企业包装成一个看似效益较好的企业,虚假包装上市,一上市就亏损,从ST到PT,最终被淘汰出局。这种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资本运营,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圈钱”。显然,这些做法不符合资本运营“集约经营”的内在本质,相反,却是在资本运营条件下出现的新的粗放式经营。

  误区之五

  把经济规模等同于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本质上是一种适应性生产经营规模带来的效率与效益。经济规模仅仅是一个总量概念,并不涉及成本收益分析。成本低、收益递增的经济规模才可以称之为规模经济。经济规模的扩大可能是规模经济,也可能不是规模经济。企业在并购和资本运营中常常混淆两者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一是认为把若干个独立的企业联合在一起,就可能形成规模经济。由此,在企业并购中,一些地方为追逐所谓“集团规模效应”,出现了一些不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现象和行为,提出了一些脱离实际的目标和口号。二是把企业集团规模的扩大等同于规模经济。事实上,集团规模的扩大可能是经济的,也可能是不经济的,关键要看集团有没有充分利用各种要素,看能否提高集团的专业水平和技术水平。三是把规模经济简单地推而广之。有些地方,不分行业、不分产业、不分领域,千篇一律地要求搞大集团或规模经济,热衷于构建"母舰",而忽视并购组成企业团队的意义,企业集团的发展引向歧途。事实上,有些行业适宜搞大集团或规模经济,而另一些行业并不适宜搞大集团或规模经济。四是把规模经济看作是大企业、大集团的“专利”。认为只有大型企业集团才会取得规模经济,中小企业不会取得规模经济。这种认识也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规模经济虽然更多表现在大企业、大集团身上,但却不是大企业、大集团所独有的。企业小不一定效率低,也不一定规模经济效益差。

  误区之六

  把经济范围等同于范围经济

  经济范围与范围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范围表现为生产经营领域的布点,经济范围的大而宽,表现为生产经营的多元化。范围经济是由于企业从事相关、非相关多元生产经营活动,充分利用了共同的设备、无形资产、开发机构、管理人才而带来的生产经营成本下降、风险分散、收益递增。范围经济作为规模经济的一种转化形式,是需要一系列严格约束条件的。企业并购并不是简单的1+l的组合,不是生产要素的随机与简单叠加,而必须实现企业内部的优势互补,形成集团内的专业分工。生产经营多元化的目标是效率和效益,而不是经济范围本身。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不是越宽越好,不能盲目进行经营领域的扩张,甚至进入一些完全陌生的新领域,否则只能陷入范围不经济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过分追求多元化经营还可能造成管理质量下降。因为,并购行为特别是无关联多元化中的并购会使企业的分支机构迅速增多,管理链条加长,管理工作难度加大,而管理负荷过重将会导致管理质量下降,使无关联企业在并购后无法获得规模经营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