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 百分网手机站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点:脉诊的理论依据

时间:2018-02-23 16:16:59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 我要投稿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点:脉诊的理论依据

  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脉诊在临床上,可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临床上主要掌握脉诊的时间、病人的体位,医生的`指法和指力轻重,每次按脉时间,以每侧脉搏跳动不少于50次为限,同时要了解健康人脉象的变化情况,才能正确地进行脉诊。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脉诊主要是按切脉搏,体察脉象变化。而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心主血脉,心脏搏动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脉搏。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由宗气推动。宗气积于胸中,汇合水谷精微化生的营卫之气与吸入的清气而成。血液循行于血管之中,除了心脏的主导作用之外,还必须有各脏的配合。肺主气,肺气的敷布,是血液布散全身的重要动力;而肺朝百脉,即循行于全身的血脉,均汇聚于肺。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脾主统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脾气统摄。肝藏血、主疏泄,有调节循环血量的作用。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为全身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精可以化生血,又是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之一。

  因此,脉象的形成,与心、肺、脾、肝、肾五脏功能活动有关。而五脏与六腑相表里,因此,脉象的变化也可反映出六腑的变化。寸口脉(腕后桡动脉)为手太阴肺经所过部位,手太阴肺经又与足太阴脾经相通,因此五脏六腑气血变化均可从寸口脉反映出来。同时,营气与卫气循行全身50周而会合于寸口,所以寸口脉象的变化不仅可反映正气盛衰与病邪性质,还可判断营卫气血运行的情况。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点:脉诊的理论依据】相关文章:

1.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诊断学:脉诊的理论依据

2.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点:诊脉部位、方法

3.中西医结合助理执业医师考点:儿科望诊

4.中西医结合助理执业医师考点:附骨疽诊断

5.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点:诊断学原则

6.中西医结合助理执业医师考点:手足部疔疮诊断

7.中西医结合助理执业医师考点:水痘的诊断

8.中西医结合助理执业医师考点:臁疮的病因及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