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知识资料

朱自清背影原文赏析

时间:2023-10-11 09:21:57 泽滨 中小学知识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朱自清背影原文赏析

  《背影(配图珍藏本)》作为朱自清另一种散文议集,最大的特点自然是文图并茂。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关于朱自清背影原文赏析,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朱自清背影原文赏析

  作品原文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然后他颠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朱自清《背影》赏析

  【赏析】《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上学的时候已经读过,现在再读,更有一番体悟;忍不住为作者精妙的文笔而拍案叫绝,更为文中所表达出的父子亲情而潸然泪下。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文章写的是1917年冬,因祖母去世,作者从北京至徐州,和父亲一道回乡奔丧,丧事办完后,父亲去南京谋事,作者返回北京上学,父子在浦口车站送别的情景。

  关于《背影》,作者曾经这样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这段话将《背影》的成文因由,叙述重点和行文风格和盘道出,是理解该文的关键所在。

  《背影》,一千三百余字,篇幅短小,却具有历久弥新,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现在的散文,动辄五千多字,浩浩荡荡,似乎不写长篇,显示不出作者水平;更有部分网站和杂志对散文投稿,有不少于三千字的荒唐要求。笔者初设文坛,也曾深受折磨,无所适从,现在读《背影》,不觉汗颜不已!

  现在从艺术方面看《背影》。

  第一,构思巧妙新颖,布局凝练精美。首先,作者把描写的焦点投放在一个普通而典型的细节——父亲的“背影”上。作者开门见山,“我最不能忘记的就是他的背影”,点题的文字把读者的视线聚焦在“背影”上,留下初次的印迹。接下来,作者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地叙述了祖母的丧事,父亲的失业和亏空,父子同行的因由,像戏剧的念白一样交代了事情的背景,简洁的叙述中营造出一种浓郁的悲切气氛,为下文描写父子送别的情景作好了情感上的铺垫。文章四次提到“背影”,却没有平均着墨,而是浓淡相宜,虚实结合。开头以“背影”点题。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这次作者用笔较重,具体细致,实中有虚。第三次是父亲离开车站一刹间的“背影”,只淡淡地虚带一句“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就将父子不忍分离的悲酸怅惘活化了。第四次是结尾处,作者引用父亲来信的文字,道出了父亲晚年凄凉、无奈和颓唐的心境,泪眼朦胧中似乎看见了父亲的“背影”。这是幻觉,更是实情,将全篇的感情提高到极处,却又将感情的大堤一下子破开。这里“背影”的虚写与开头点题“背影”的文字遥相呼应,使得作品结构精致完美。其次,引用父亲的信,作者不是放在开头引起回忆,而是放到结尾,升华主题。真是别具匠心,体现了作者“大道至简”,“大象无形”的布局功力!

  第二,白描手法的运用,简洁有力,由表及里地展示了父亲复杂的内心世界。作者没有静止地描写父亲的背影,而是通过白描的手法,层次分明地进行了立体描写。作者先描摹父亲的形态:身体肥胖,衣着臃肿,走动蹒跚,表现出父亲:丧母的悲痛,失业的疲累,恋子的深情,加重了“背影”的厚度。接着,一眼不眨地看到父亲一些列的动作。父亲步履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探下身”,“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双手攀着”,“两脚缩”,“向左微倾”……一连串复杂的动作,这里的背影,只留下最有典型意义的镜头,把父亲明知自己行动不便,仍坚持为儿子买橘子的爱子深情叙写了出来,也把“我”的心里变化表现了出来,更是引起了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第三,语言质朴凝练。《背影》用词朴实,简洁,口语化。全篇写实,却详略得当,用字惜墨如金。写父亲失业,用“差事也‘交卸’了”、“赋闲”来表达,既得体地照顾了父亲的面子,又叙写了生活的无奈。朋友相约游逛,因心境不佳,“勾留”了一日。“说定”不送我,“再三叮嘱”茶房,“甚是仔细”,偏偏“终于”不放心。看似重复的两句:“踌躇了一会儿”,也是极力地写父亲因为事忙,却怕“熟识”的茶房相送不“妥帖”,表达了父亲此时此刻复杂的心境。父亲“忙着”照看行李,“忙着”讲价钱,连着两个“忙着”,表现了父亲事无巨细,一颗心全在儿子身上。父亲送我上了车,“嘱我”,又“嘱托”茶房,看似絮絮叨叨,啰啰嗦嗦,却体现了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切。父亲的话全文只有六句,却话短情长,充分地表达了主题。

  第四,叙事和抒情有机结合。对父亲的思念和感恩,作者通篇文字是通过追叙的方式表达的,文中两次自责:“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用自己的幼稚反衬父亲的伟大。“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哎!我不知何时能再能与他相见!”既表达了对父亲的怜惜和眷念,又体现了作者对恶劣的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

  再从表达感情上看。

  年轻时,自以为已经长大,体会不出人生的艰难,觉得自己了不起。觉得父亲讲话不大漂亮,看事情没有自己深刻,心里暗笑父亲的“迂”,明明流泪了,却赶紧拭干了泪,怕父亲看见,关键“也怕别人看见”。所有这些现象,也曾经表现在笔者的身上,所以重读《背景》,不由感叹作者对人性把握的深刻。作者没有夸张的语言写父亲怎么关心自己,怎么爱护自己,也没有长篇累牍地写自己对父亲的感恩和思念,文字俭省到了极点,可作者以真情写真情,以实事写实情,结构合理,层层深入就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不到一定的年龄,缺乏人生的历练,对长辈所作所为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情由衷发,同频率才能同感受,中年时再读《背影》,笔者不由得潸然泪下!

  总之,《背影》是“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值得我们不断咀嚼,不断学习的最美的散文!

  朱自清《背影》情感解读

  朱自清的《背影》正是一篇体现人类情感的优秀散文。它不仅仅在于歌颂父爱,更重要的在于体现了人类感情的普遍性和多元性。“情不可无附丽。”因此,作者把这多元的情感附丽在父亲的“背影”上,“背影”是情感的载体。

  一、“背影”表现父亲至情

  《文艺学》告诉我们:“人类的爱是抽象的,而抽象的爱可以通过具象加以表现。”在文章中,朱自清抓住父亲对儿子爱的一件件琐事,通过父亲的语言行动,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运用白描手法,表现了父子的至情。如,写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是全文情感的凝聚点,是“背影”表现。因此,作者抓住“父亲是个胖子”的特定体形,通过一连串艰难的动作,特别是爬月台时那“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一缩,他那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背影“不只在于形,而更主要的在传神”。年纪大而身体发胖,就必须“努力”爬月台,而这“攀”、“缩”、“倾”的动作,不但显示行动的艰难,更主要的凝聚着父亲爱子之情。而正因为这一描写,作者从父亲的“努力”爬月台的“背影”中感受到真挚的父爱。此时,父亲的至爱与儿子的感动之情产生共鸣,使“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出来了”,因而父亲的“背影”成为“我最难忘的”。

  二、“背影”蕴含父亲责任

  《背影》不只是反映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最主要的还表现了父亲在困难的景况下,“长辈以积极乐观和努力拼搏的精神给晚辈以感染和鼓励。”作者在文中表现的父亲的感情,我们感受到的不是那么哀愁和消沉,而让我们感受到的主要是在逆境中镇定而又深沉心情。在祖母去世、父亲差使也“交卸”了等,在家境不幸的情况下,而父亲还在儿子面前表现出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还安慰儿子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而且自己还要到“南京某事”。这些,在我们看来是自然的,也许是本能的,但这恰恰是“做父亲的用行动对儿子的教育”的体现。长辈在了逆境中的抗争与拼搏,给后辈作出了榜样,对后辈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背影”表现儿子愧疚

  “不幸的生活境遇,往往促使人对外界的关注转到对个体心灵的审视和体味。”《文艺美学》指出:“共鸣的情感是双向的,往往是在互动中得以谐和。”《背影》的另一种思想感情,就是作者在体味父爱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审视。因此,作者在写作时,首先把父亲置于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的凄凉环境中。在如此景况中,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把父亲对自己的关怀备至表现来。然而,作者却对父亲的言行总是不理解,特别是父亲叮嘱茶房照顾我,我认为父亲太“迂”,“说话也不漂亮”。可以说,在文中,儿子对其父亲的“责怪”,完全是建立在父亲对儿子的爱之上的。而今,作者想到父亲那充满至爱的“背影”,想到父亲年迈而又离“大去之日不远”,而自己又不能照顾父亲,内心极为伤痛,愧疚的情感油然而生,并得以深化,最终在晶莹的泪光中,父亲那饱含深情的背影浮现出来。

  总之,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复杂而多元的,不但有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也有儿子对父亲的怀念、怜惜和感伤之情。因此,可以说,“背影”是多元情感的载体,饱含着关怀与体贴,同时也饱含着惨淡与哀伤,更有自责和愧疚。这些感情互相依存,使文章更有极大的感染力。

  朱自清《背影》人物描写特点赏析

  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多以言辞朴素、思维缜密著称,文章的文笔清丽洗炼、情感真挚。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曾多次入选于我国各地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之中,人物刻画手法经典,令人读之难忘。

  一、背影文章描写经典性的体现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选用了极其普通的、琐碎的一个生活片段,从看似不重要的一个细节中表达了一个儿子对父亲的惦念,让一件小事承载起了作者浓重深厚的“大情感”,真实的表达出了父子之间埋藏的感情并让读者产生了内心深处的共鸣。此篇文章从简约的描述中渗透出了复杂的情感,以小见大,使读者被文章中真实的情感打动,从心底产生了反复品读的欲望。文章最后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结尾,唤起了多少远在他乡的读者深藏在心中的对于远方父母亲人的思念,让读者由作者联想到自身,完成了一场读者与文章、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交流。

  二、《背影》运用到的主要的人物描写手法

  文章中的人物能否生动、跃然纸上,除了靠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场景氛围的烘托之外,最为直接的表现手法就是——描写。朱自清先生文章中对于人物的描写一向简洁却传神,浦江清也曾评论他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1、通过朴实的言辞来勾勒人物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一向以文字简洁干净却充满诗意而著称,《背影》一文也是延续了以往的手法,通篇描写不含华丽辞藻,简简单单地用朴实话语对人物进行描绘。比如“父亲是一个胖子”、“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等外貌描写,语言文字简练,毫不拖泥带水,却能够一语中的的将父亲的外貌特点展示给读者。

  2、通过语言描写来引申人物心理状态

  《背影》整篇文章中设计的语言场景比较少,而且大多数是父亲对儿子说的。虽然整篇文章中语言描写不多,但是足以将父亲对儿子的不舍、担心,儿子的“不懂事”刻画出来。“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进去吧,里边没人”寥寥数句,字字精简,却能够把父亲不擅表达却内心关注的心情描写的非常到位。

  3、通过白描来对人物深入刻画

  文章通篇虽然是对“我”和父亲的一件小事的描写,但是给读者的感觉却是只能从文章中看见“父亲”一个人,这主要归功于作者重点对父亲的“白描”刻画。白描的描写技法如美术作品中的速写,用粗线条毫不修饰地写人写事,却能够使读者自己在脑海中勾画出一个伟岸的父亲形象,虽然胖胖的身体、矮矮的个子,动作不甚灵活却甘愿为儿子奔波忙碌,背影伟岸。整篇文章篇幅简短,却实则早早埋下了情感伏笔,父亲原本说好不去送儿子,却踌躇担心,最终还是决定去送,儿子与父亲在车站讨价还价时,表现出来的两种不同心理状态,都成为了为后文出彩的亮点。

  4、通过动作描写表现出父亲心思细腻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嘱我路上小心”、“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拣定、嘱、又嘱,几个动作的描写,从小细节中描写了父亲对旅途中的“我”的不放心与牵挂;接下来父亲攀爬月台去买橘子的一系列动作描写则是整篇文章的精彩之处,通过用“蹒跚”、“慢慢探身”、“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等几个细节动作,非常准确传神的将“父亲”的形象原原本本、栩栩如生地展现给观众,带领观众一同“亲眼”目睹了父亲为了儿子爬月台买橘子的过程,将一颗父亲对儿子充满慈爱与担忧的心,间接的剖析给了观众,使人为之震撼。

  作品简析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原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转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在抗日民主运动的影响下,政治态度明显倾向进步。晚年积极参加反帝民主运动。他的散文,结构严谨,笔触细致,不论写景抒情,均能通过细密观察或深入体味,委婉地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抒发自己的真挚感情,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主要作品有《毁灭》、《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