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知识资料

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800字

时间:2024-03-12 10:06:04 中小学知识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800字

  2017年4月7日,《朗读者》制作人、主持人董卿在总局电话会议上,分享了制作《朗读者》的经验和心得。以下是小编观看朗读者第八期后的一些感想,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800字

  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800字 1

  《朗读者》节目从今年2月开始播出,到现在已经播了七期,明天周六,我做一个推广,明天晚上八点央视一套是我们第八期节目,这期主题词是“勇气”也同样会有很多很精彩的故事。那节目播出到现在,的确是获得了很不错的一些反响、口碑,在这个节目火了之后,很多媒体也来采访我,很多记者就会问一个问题说,董卿老师,你怎么会想到做这样一个节目呢?我说我先和你分享我对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院长的一段采访。当时他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的五大博物馆之一,还有另外四座博物馆,分别是法国的卢浮宫、英国的大不列颠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俄罗斯的埃米塔什博物馆,也就是冬宫。你看这五个博物馆所在的五个国家,正好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一个国家没有一个强大的博物馆,还当不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当时他说完这句话之后,全场都笑了,掌声一片。当然他最后一句话是有些玩笑的意思,但是你细细去体会,他真的有道理。因为一个国家的自信最终是他文化的自信,文化是更加持久、更加基本、更深层的力量。作为国家媒体,我想弘扬和传播优秀文化,是责无旁贷的使命。”

  “特别作为我个人来说,我做电视节目主持已经22年多了,我在央视也工作了15年,我深知这个平台意味着什么,就像今年春晚结束了之后,很莫名其妙我那口红的颜色火了,上了热搜,当时很多人问我,到底是什么牌子,我就蒙了,我说什么情况,后来我才看到,网上的这种热议,让人哭笑不得。但是反过来也证明什么,证明这个平台的力不可估量。我们占据这个平台的电视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去把这种让你觉得有点莫名其妙的对外在的注意力,更多的能够转向更理所应当对内在的关注,而他们对表层的注意,更多的转向对本质的认知。

  “几乎所有来和我探讨的同行,在和我分析说《朗读者》火爆原因的时候,大家都会提到一个词“时机”,你们这节目真是抓住了一个特别好的时机,你看现在无论大屏小屏,长期被一些同质化的节目霸屏,你们这个节目很清新,却又以文化人这种面貌让大家耳目一新。我很认同这样的观点,我同意,而且所谓意外走红,恰恰也说明了这类节目长期的匮乏,也说明了其实受众对这种节目内心的一种需求,我相信其实很多的我的同行们和我一样,在一年前、两年前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想做些什么去改变一点现状,或者说已经看到了这个时机。”

  “但是为什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抓住这样一个时机呢,我大概总结一下,我觉得可能有两个决心,一个就是有没有一定要去做成这样的文化类节目的决心,第二就是有没有一定要把一个文化类节目给打造成一个精品节目的决心。第一个决心是我们做电视同行都知道,文化类节目在招商的时候往往是不被看好,所以它在开始起步的时候,总是一穷二白,举步维艰,《朗读者》也不例外,很多人现在会说,你做节目肯定有优势,要钱有钱要人有钱,这个真没有。当时的记忆也是一个念头,在我脑子里,两页策划在手上,三个散兵我们四处磕头,就是这样。所以2016年春节过后,我觉得那段日子过的这么艰难,我是很久,说实话主持人相对来讲还是在象牙塔里的,他是整个节目的一个链的最后一棒,可能对整个节目制作的艰难还是估计的不足。我跟他们开玩笑说,你现在明白了吧,做制作人要学会低下你那个已经习惯了高昂起来的头。”

  “但是让我们特别感动的一点是,这个方案在他给报上去之后,无论是频道,无论是总编室,各级领导都很支持和认可,特别是台编当时讨论我记得是全票通过,很快就立项了。包括我们有一次跟高司长汇报,听了一次之后说了一句话,他说力挺这样的节目,就应该做。我觉得我们也很幸福,遇到了领导层,他们有很明确准确的判断力,高度的前瞻性,这是我们的保障。”

  “第二点我想说的就是可能光有时机还不够,要打破一个文化类节目经常是曲高和寡的魔咒,可能就需要创作的团队有创作的勇气,创新的勇气,要去把文化节目也能办成一个精品节目。当时我就在想,怎么才能好看呢,那好看首先就得长的好看,现在的观众什么没见过,我说观众都是好色之徒,你一个节目他的品相这是第一位的。当时我们也真的下了很大的决心,大家现在看到整个舞台的设计,我们是一个英国团队做的,灯光、倒摄都请了国内外最顶尖的团队。包括策划团队,因为《朗读者》是一个完全原创的节目,没有任何模式可以借鉴,我说正是因为没有模式可以借鉴,要自创模式,就要更精准的去考量。我们当时邀请了英国的模式研发团队,还有国内的专家学者,经过了好几轮模式的论证,反复的推演,一直到节目开播录制前一个星期,还在开策划会。”

  “大家看到刘震云老师、陆川、陈维亚、陈小川、白岩松、朱海、张颐武、康震等等,都为我们这个节目方案的成熟贡献着自己的智慧。”

  “大家始终在探讨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样让文化节目的传播能够更符合大众传播的特性,就是你得让一个电视节目,毕竟是一个电视节目,能够引发大多数人的参与和共鸣,真正的去实现共情,这里面可能要解决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我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朗读者》谁来读,读什么,怎么读。怎么读,当时我们就有一个想法,就觉得可能不应该是一个很传统的朗诵的节目,因为名家朗诵这种形式在剧场也很多年了,很多晚会上也能看到一些朗诵的节目。我是觉得有一定的距离,他不能很快很强的去触动到内心,更多的时候可能因为技巧多于了情感,会让大家有些隔阂,它不符合现在受众的一些审美,所以当时团队就认为,一定要打破这个格局,怎么打破,就是来朗读的,朗读者的情感,和我们所要朗读的这个文本的写作者的思想,和现在在听你的节目,看你的节目的观众的凝结,这三种能够和谐凝结,一定要凝结起来。所以我们现在设计的就是大家看到的这个模式,是“访谈+朗读+轻解析”,我们今天剪辑的这个短片里面没有轻解析的模式。所谓轻解析就是对一些特别经典的读本,或者对一些相对来讲,对普通人略微有一点距离的读本,我们做一个名家解析,也就是在30秒、40秒、50秒的时间,让大家迅速的能够了解这个读本背后的一些信息。它是放在朗读前,在朗读者走向舞台前我们会看到,“访谈+朗读+轻解析”的模式,这样的话让《朗读者》个人生命,他的生命体验,首先能够被构架起来,让他整个故事的情绪,提升到一个需要以文来抒怀的时候,文本顺势而出。这样经典文字它的传播意义就实现了最大化。”

  “所以我们也看到,麦家很纠结的讲述完他们家里面他和他的父亲,他和他的儿子这两代父子之间挣扎的故事之后,再来读他写给儿子的一封信,许渊冲老先生,他讲一个人这辈子不是活过了多少儿子,而是记住了多少日子之后再来读林徽因,我们看到了这企鹅人夫妇,我叫他企鹅人夫妇,是因为他得了那种罕见的疾病。不是疾病、不是贫困,依然乐观、依然相爱、依然行走在路上,这样一对年轻人,讲完了他们故事之后,再来读同样一直在路上的三毛,我觉得这个时候文字的魅力就产生了一个叠加的效应,充满了感染力。”

  “谁来读,其实最初我们也考虑到明星阵容,全明星阵容,因为我们觉得这一定是一个收视的保障,但后来慢慢的随着探讨的深入之后,我们发现这是有偏差的一种认知,因为最终会打动人心一定不是光环,而是情怀。比如说许渊冲先生,96岁,翻译家,翻的是什么,唐诗宋词莎士比亚,他一切标签看上去都是高大上的,都是距离我们很远。当时我们也在说,把这样一个人物放进来,会不会有些冒险。我说这样吧,导演团队先去和老先生接触,先去做前采,做了两次采访,最后我们发现这是一个特别单纯的,特别朴素的,特别丰富而有趣的人,《朗读者》首先就是一个有人格魅力的,后来立刻决定像这样的人,我们就把他放在第一期,我们要让观众知道,我们这个节目做的是什么,把他放在第一期作为我们的VIP隆重推出。但是有趣的'是,正因为这老先生至情至性,也让我们导演没少吃苦头,因为我刚才也说了,前期准备也遇到很多困难,我们的经费出现问题,我们的广告赞助也出现问题,所以我们最早第一次约许老先生的录制时间是在2016年的夏天,后来推迟了,我们录不成了节目,第二次录他的时间是2016年的冬天,又没录成,第三次2017年1月我们终于真的要开始录制了,再去请他,老爷子不搭理我们了,他觉得我们是骗子,觉得我们这些人没有信用,觉得你们这些年轻人,就完全把我们拒之门外。当时眼看着离这个录制就越来越近了,整个团队就真的急了,不知所措。后来我说那怎么办,当时的确是我们晃了人家的时间,我们赶紧去道歉,导演团队只能今天抱着果篮站在人家门口,明天抱着鲜花站在人家门口,终于一片诚意,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结果当然是皆大欢喜。”

  “节目播出的第二天,许老爷子的译著就直接冲进了当当网的热搜,他告诉我们说,他家那门电话成了24小时热线,为什么是24小时,因为他有很多学生,亲朋好友同事是在国外的,这个时差的他几乎就是整日不得安宁。当然很多的电视媒体很多电视台也是蜂拥而至要采访他,老人家特别可爱说,我在《朗读者》里面表现完美,不会再接受任何采访。”

  “后来我们觉得怎么读,谁来读,还有就是谁来读我觉得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来到《朗读者》的节目,我们都力求把它还原成一个最平实的《朗读者》的面貌,不平凡的人说平凡的事,平凡的人讲不平凡的心,不去强调说我会读,更多的是展现我要读,我想读。所以当我们看到这个舞台上,我们读老舍、读巴金、读冰心、路遥、季羡林、莎士比亚、海明威、索罗、裴多菲,很多这些曾经被大家认为很经典的,离我们很远的东西,可是在这个舞台上,观众没有感觉任何距离感,没有违和感。相反文字当中所蕴藏的精神世界,和当下受众的精神世界遥相呼应。我们也一次又一次感受到善良、正直、勇敢、进取、奉献、尊重,这些人类最宝贵的品质,和千百年前流传至今的文字融合在一起,给予我们力量,也带给我们震撼。”

  “所以我觉得这也是我做这个节目的收获,是我时常觉得痛并快乐,内心虽然人说得不好听点,累成狗,今天早上也是三四点,但是内心觉得很满足。很多人也问我说,你有没有预料到这个节目播出之后会这么火,如果说真的有什么是出乎我的预料的话,可能新媒体的热度和年轻人的这种认可和喜爱,是出乎我的意料。我们节目播出了七期,到目前为止,我有几个数据,我们阅读突破十万+的那些公众号文章大家都知道,突破十万家的那些公众号文章已经是132篇了,其实我们才播出了一个多月,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喜马拉雅的客户端的收听量是1.79亿次,相关视频全网播放是4.97亿次,这真的是很相当惊人的数字。他们说年轻人为什么这么喜欢《朗读者》,我说年轻人为什么不喜欢《朗读者》,他们生活在一个更加富裕的、更加开放的、更加文明的一个社会,现在的90后、00后,我是70后,那时候应该能够接收到更多的信息,受到更好的教育,我说在这两条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没有他们的审美和他们的判断力,只是可能我们很自以为是低估了他们,我们一味的以为他们只是热爱某一类的节目。”

  “我记得李宗盛有一次聊天的时候,他很愤怒,他当时就抨击这种流行乐团的创作,只限于口水,他说如果你只给听众,如果你只给听众吃猪食,那时间久了他们就成猪了,就像许渊冲先生,96岁老先生,那很多可能热爱他的年轻的观众只有26岁,有差距吗,当然,这当中隔着70年呢,一定是有年龄的差距,那我们要做什么,我们媒体人要做的可能就是在年龄的差距之外,找到认知的统一,这是我们要做的。”

  “最近有一次录制作家毕飞宇,录到凌晨两点多,当时是因为灯光,我觉得太过花哨了,他是读自己获茅盾文学奖《推拿》当中的一个片断,要献给谁呢,献给恰巧在他写问《推拿》之后双目失明的父亲,怎么这个世界上会有这样的事情,他写《推拿》写的是盲人的故事,他这部书写完两天之后,他的父亲眼睛完全看不见了,他父亲以前也是个读书人,喜欢看他写的书,但是《推拿》这部小说,他已经没有办法再阅读了,他在我们的现场把这段朗读献给他的父亲。所以我说要调整灯光,要和他的内心和他的情感和他的朗读更匹配,所以我们调了很长时间,到凌晨两点多,大家也觉得很过意不去,但他没有丝毫的怨言,兴致勃勃,而且结束了之后还给我发了一条短信,他说我告诉你董卿,我过去我在欧洲读过,我在美国读过,我在印度读过,这是我第一次在中国朗读,我们一定要让中国的观众也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顿饭,是耳朵饭。”

  “当时我特别感动,他的这句话也让我想到了,我很喜爱的巴金先生说的一句话,“我们不是只靠吃米活着”,如果说所有我们媒体人的工作能够让更多人的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不是只靠吃米活着,那我想我们所有的坚持努力和付出,都是有意义的,我就说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一个关健词就是“模式”,这个节目的成功,仍然应该归功于精心研发出来的一个好模式前面我们分别介绍了通过《诗词大会》等等一些成功的节目,我们最后发现模式很重要。比如说拿读书节目来讲,过去也有很多,但是都不能这样的打动人,为什么,因为只有《朗读者》它通过模式解决了一个问题,我说这个节目不是个读书节目,但它又是个读书节目,它是一个一方面讲述人生故事,然后把这个故事讲到了情感的高潮点之后,他才来用文艺作品抒发当事人的情怀,是这样一个节目。所以他是不讲究朗读者的朗读技巧,而是讲究参与者的真情实感。刚才董卿说了三者的感受合一。所以你看他这个模式“访谈+朗读+轻解析”,就给我们一种新的朗读的体验。我们要做好节目,以后还是应该向《朗读者》这样,用一年的时间反复的去策划来研发出最恰当的节目模式。”

  “第二点关健词是“情怀”,要做这样一档文化类节目,没有情怀是不行的,很多做节目的一开始想到的就是经济收入,没有了经济收入,再好的想法都会放弃,但是做文化节目就是要首先有情怀,上一次《见字如面》在这里介绍经验的时候说过,它的第一季节目是裸奔的,其实董卿的这个《朗读者》也是,有商业投入,广告投入,但是很艰难,当然我们后来听说也有一些商家想要在这个节目做广告,但是董卿认为那个产品和这个节目不匹配,就果断的拒绝了。”

  “刚才也讲到,年轻人为什么不喜欢《朗读者》呢,实际上会喜欢的,有文化高品味的东西,是有需求的,这样都是我们电视制造人首先你要有这个情怀,才能够把一个有品位的东西传达给受众,也能够去引导受众提高他的审美。”

  “第三点就是主持人内功,本来我们是很想让董卿专门来讲一下主持人如何练好内功的,但是今天她是侧重讲《朗读者》,而对于自己的内功没有多聊。实际上我刚才会前还跟她交流,我们回忆三年前我们俩有一段对话,我当时就问她,为什么在那么多主持人之中,你能够脱颖而出。她当时想了一下说,可能是上百场的磨炼吧,后来我说那不对,其他很多主持人都经历了上百场的磨炼,为什么他们没有出来,我就启发她。我说你平时读不读书,她来跟我说,她说我每天有阅读的习惯,每天睡觉前大概有一小时的读书时间,这是多年保持的一个习惯,而且她的手机,她的iPad是不拿进卧室的,所以我觉得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一个主持人能坚持读书,这是她日积月累后能够能力爆发的一个基础。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了,为什么中国诗词大会她能够来主持,恐怕很多主持人是不敢站到那个主持台上,连我看完了中国诗词大会,我都很自卑,我都觉得自己好没文化,然后赶紧去补诗词的课,甚至我还去买了喜马拉雅上给蒙曼老师讲唐诗的音频,还花了200块钱。”

  “我身边很多人都是因为中国诗词大会才激发起他们对诗词的热情,所以我们主持人要想主持好节目,要想体现出你独特的气质,恐怕离不开你的内在的东西。腹有诗书气自华,你没有诗书,想装出来是不可能的。”

  “就今天这样一个短短的20来分钟的经验分享,董卿都准备到了早晨三四点钟,就是这种严谨的精神,工匠精神,才能够使她做任何节目都保持她非常好的品质。”

  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800字 2

  央视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4月8日(周六)晚播出了第八期节目。节目中,主持人董卿以“勇气”为主题,集合了李宁、汪明荃、罗家英、江一燕、秋爸秋妈、樊锦诗、翟墨等各领域的嘉宾一同分享各自的经历和故事。现场,汇聚了各种成长、亲情、爱情等元素的勇气故事,令不少网友直呼收获了勇气和力量,更将《朗读者》誉为每周必吃的“精神食粮”。

  勇气有很多种,但最常见的无疑是由爱而生的勇气。节目中,汪明荃、罗家英夫妇虽然整期节目都没有说过一个“爱”字,但无意中流露出的一些细节却让观众看到了满满的爱意。

  访问开始前,主持人董卿爆料了一个小插曲:罗家英曾拿汪明荃的围巾擦过眼镜,于是阿姐立刻略带埋怨地表示“这是名牌啊”,而罗家英则很快连连道歉说“对不起对不起”,这种下意识的生活细节似乎昭示这两人明显不同的个性。果不其然,在之后的访谈中,两人还是“斗嘴”不断,汪明荃刚抱怨“我喜欢整洁,他东西就到处扔”,罗家英就直言“她是个‘大女人’,每件事都喜欢安排别人怎么做”。这种充满反差萌的细节令观众们忍不住大呼,“有趣的一对好夫老妻”“有爱”“又暖又甜”。还有网友表示,“吵着架,心里为她打着伞。爱情,最好的模样。”

  现场,两人朗读了一篇冯骥才的散文《老夫老妻》,内容讲的就是两个爱吵架拌嘴的的老夫妻吵架又和好的故事。面对这有趣的安排,观众们纷纷表示:“文章挑得好,朗读吵架部分的时候罗家英真的一脸怒气,后面又特别柔和。我看得笑了出来,是真心的笑容,因为这就是幸福的样子。”

  爱,能让两个独自生活了几十年、个性还十分不同的人生出结婚一起生活的勇气,也能让父母拥有照顾自闭症孩子一辈子的勇气。现场,自闭症孩子秋歌、秋语的父母秋爸秋妈向大家分享了十几年来照顾孩子的感人经历,令无数网友大呼感动。

  正如董卿在节目中所说,任何父母在得知自己的孩子是自闭症患者的时候,他们今后的`每一天都需要鼓足勇气去面对。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往往具有言语发育和人际交往障碍,大部分还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无论沟通交流还是生活学习都困难重重。由于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自闭症患者有时还会显现出对自身和旁人的攻击性,秋妈在现场直言:“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孩子有时候会撞自己的头,有时候会抓着我的头发,也不管我特别的痛。”更让人心酸的是,哪怕家长付出了这么多,孩子可能都一无所知,“怕他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我们爱他。”有网友感叹,在看到句话时,感受到了“戳心的痛”。

  现场,秋爸秋妈朗读了一首海桑的诗《给我的孩子》献给秋歌、秋语,也希望全中国一千多万自闭症家庭能够从这首诗中看到勇气和力量。网友们在看过节目后纷纷表示:“替不会表达的孩子,谢谢你们。”还有不少网友在秋爸的个人微博下留言,直言:“全程哭着看完,我们都要为孩子好好活,感谢为自闭症群体所做的一切,永远支持你们,谢谢你们的勇气。”

  勇气,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心理状态,节目播出后,不少观众纷纷表示在朗读者身上收获了直面艰难生活的力量。在《朗读者》中,每一次朗读背后的故事都能令人感受到类似的积极心态,因此也有观众把《朗读者》当做了每周必吃的“精神食粮”,而这或许也是《朗读者》在浮躁的综艺大环境中能独树一帜备受肯定的原因之一。

【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800字】相关文章:

萨朗吉简介04-19

CCTV朗读者第9期观后感07-19

朗读者第十一期观后感07-19

央视《朗读者》观后感300字(精选22篇)08-26

朗读者第九期嘉宾梁晓声观后感11-21

CCTV第5期朗读者观后感(通用23篇)06-08

CCTV综艺节目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07-19

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07-19

央视朗读者十一期那一天观后感(通用25篇)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