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辅导 百分网手机站

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

时间:2021-02-22 15:55:00 中小学辅导 我要投稿

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400字(通用10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400字(通用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400字(通用10篇)

  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1

  由名嘴董卿主持的央视人文类综艺节目《朗读者》于4月2日播出最新一期,第七期节目这期的主题词是“告别”。人这一生早晚会遭遇告别,好好告别也是为了更好的新开始。本期嘉宾中最令大家熟悉的自然是大嘴女神姚晨,提到姚晨就浮现出郭芙蓉的形象。那么朗读者第七期告别这期嘉宾都有谁?姚晨读的文章和分享的故事是什么?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介绍。

  朗读者第七期姚晨分享内容

  在我们的一生中,要告别的人有太多太多,大部分人印象最深的都是与至亲的告别。但对于姚晨来说,提起“告别”,她首先想到的却是那些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在《朗读者》第七期节目中姚晨与我们一起讲述她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4岁那年,姚晨就独自一人北上来到北京求学。二十多年来,在火车旅途中、在小影楼勤工俭学的过程中、在刚生完孩的那段时光里,姚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遇见与告别,结识了一波又一波陌生人。这些在姚晨生命中短暂出现的面孔到现在都时常出现在她的脑海中,现场姚晨坦言:“我觉得可能没有这些人,我的人生轨迹会被改写,会是另一番景象。”

  当年报考北影之前,姚晨曾有一段时间无处可去,好在之前勤工俭学时认识的一位“胖姑娘”收留了她。直到现在,姚晨还记得那个名叫王栋的“胖姑娘”的小屋在北京六环外的一个远郊小村里,当时一进门,姚晨直接吓了一跳,“我觉得那个房间的宽度可能就这一张沙发这么宽吧,摆了一个木板,下面用一些东西垫起来,就是一张床。”在那个现在看来甚至“不太适合人居住”的小屋里,姚晨和“胖姑娘”一起挤了一个月,“基本她睡就占了三分之二的床,然后我占了三分之一,趴在墙上睡。”虽然时隔多年,但谈起那段经历姚晨依然记忆犹新。

  姚晨个人资料

  姚晨,1979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中国内地女演员。1997年就读于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2003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2006年出演《武林外传》,凭借郭芙蓉一角获得第18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女演员。2011年1月28日,姚晨和凌潇肃被证实在西安民政部门办理离婚手续。

  朗读者告别嘉宾有谁

  昨日《朗读者》播出最新一期节目,在本期《朗读者》以“告别”为主题,姚晨、李立群、曹文轩、王蒙、维和英雄等嘉宾,为观众讲述他们经历过的一次难忘的告别。

  2013年姚晨生下儿子小土豆,初次当妈妈的她请来了有经验的月嫂魏姐。每每看着魏姐抱着小土豆,听着魏姐批评自己,姚晨都会心有不甘。然而又是何故,她会在《朗读者》的舞台上将朗读献给她的月嫂呢?姚晨会带来什么样的读本?

  中国当代作家、学者,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王蒙先生,著有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小说。2012年,王蒙先生与妻子永别。一生坎坷颠沛,妻子始终陪伴在王蒙身边,他会在《朗读者》的舞台上带来怎样的朗读呢?

  中国维和部队——一个庄重神圣的名称。2016年6月1日凌晨,中国驻马里维和部队遭到火箭弹袭击,三级士官申亮亮不幸遇难,年仅29岁。维和部队战士来到《朗读者》的舞台,将朗读献给兄弟。

  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2

  《朗读者》第七期在第一时间又与您见面了!本期的主题词是“告别”,李立群、曹文轩、王蒙、姚晨、程何、施林克、高城等嘉宾,与您分享"告别”话题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欣赏:

  朗读者:曹文轩

  朗读《草房子》节选

  一个喜欢孩子的人是心地善良的,一个坚持为孩子写作的人是内心纯净的。作为儿童文学家,他用精雕细琢的诗化语言撰写童年,让优雅的思想内涵启蒙未来。作为北大中文系教授,他桃李天下,培养了刘震云、陈建功等一批优秀学生;作为国家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工作的主编之一,他用行动催生着阅读的成长。曹文轩,中国第一位获得”国际安徒生奖“,这一具有“儿童文学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作家。而他多年创作的根基、引路人是自己的父亲。在《朗读者》,他要讲述儿时与父亲的回忆、告别家乡的父亲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曹文轩朗读《草房子》节选献给父亲。《草房子》一书是曹文轩童年的缩影,父亲在他的一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这一条幽静深远的人生长路上,父爱伴随着他一步步走向远方。曹文轩将与父亲绵长的回忆一点点记录在《草房子》当中,用这次朗读怀念父亲。

  朗读者:程何

  程何&刘阳朗读《堂吉诃德》节选

  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音乐剧中文版,像《音乐之声》《猫》《妈妈咪呀》,几乎全部都是经由她之手翻译而来的。程何是一位年轻的译者。而她翻译的对象,是近些年逐渐被大家熟悉并喜爱的艺术形式——音乐剧。她被保送清华生物学博士,却放弃了这条道路。她告别安逸,选择冒险:音乐剧这条路看不到结局,但“要为心而工作,而不是为生活”。

  清华大学生物系毕业的程何,走上了音乐剧译配的道路。上学时因兴趣开始接触音乐剧,在数学课上她翻译了第一首歌。但程何还是选择了生物专业,一年过后,她发现这并不是她想要的。大二,她重拾音乐剧译配,选择为梦想奋斗。音乐剧译配是程何最开心的一件事,也是她不确定的事,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但她还在坚持。

  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3

  这一期的《朗读者》又是一磅重重的催泪弹。一直以硬汉形象示人的张国强在一上台还未开始朗读就已经情绪失控了,维和部队的儿子是国家的儿子也是一个家庭的儿子啊!

  这一期,我也钦佩于清华北大的高材生,他们告别了自己的专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看不到未来的重度焦虑,勇敢的选择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并一丝不苟的精雕细琢着自己的每一部艺术品。程禾和刘阳用朗读和歌剧相结合的形式演绎了一个有着坚定信仰的堂吉诃德。

  清明时节,用这个主题,不知道唤起了多少人的思念。

  有的人,思念的也许是已故的至亲挚友。

  有的人,思念的也许是早已失去联络的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萍水相逢的人。

  有的人,思念的也许是那片曾经挥洒过汗水的故土。

  有的人,思念的也许是那段悄然流逝却又难以忘怀的时光。

  人的一生,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告别。

  告别一个不够好的自己,告别一段不够舒适的感情,告别一个束缚自己的环境,告别一个将错就错的选择,这样的告别,有时候需要承受很大的痛苦和压力,需要有很大的勇气和动力,做出这样告别,不容易,但是,跨过去了也许就是一个新的开始,新的平台,新的出发点。

  而有的告别,却是不可挽回的诀别。既然知道会不可挽回,那就在还拥有的时候好好对待,不要在失去时后悔莫及。

  送给我也送给你,好好生活,让每一次告别都不留有遗憾,做到这个很难又很容易。

  告别,总是会有些许悲伤的情愫在里面。只能说,为了将来不后悔,我们要珍惜当下,好好对待自己,对待亲人,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4

  《朗读者》自开播以来,受到了众多朗读爱好者的响应,掀起一场朗读热潮。当日上午的朗读亭聚集了许多闻讯而来的师生和市民,大家有序地排着队,热烈地参与到朗读亭的活动中去。

  “我们是朗读者,我们在西安交大!”40名同学齐声呐喊道。在朗读亭开放之前,交大学子以《交大,你好》为背景音乐带来了轻快的快闪舞蹈,舞出了交大校园的青春活力;同学们随后齐声朗读《西安交大百廿年赋》:“浩浩中华,名校星熠。西安交大,卓尔鹤立。风云两甲子,筚路蓝缕;弦歌三世纪,道远情弥。”道出了交大的风云历程和传承创新。

  钱学森51班游博智今天朗读的是诗歌《双甲岁月,世纪赞歌》,120周年校庆时由汉语言31班黄晶晶同学原创,“培俊秀,传师道;振西迁,兴中华”,一代人放弃上海优越的物质条件,决心投身西部建设,读到这首诗歌,游博智感叹道:“我深深感受到西迁的不易,也加深了我对西迁的了解,这种精神也将一直鼓舞着我。”建筑32班吕雨恒同样选取了西迁题材的作品,由我校刘正兴老教授撰写的《西迁——我的60年追梦之旅》,西迁一辈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打动我的是他们那种科研精神,在本科阶段就能运用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即便条件艰苦也坚持科研,我们现在处于这么优越的环境中,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吕雨恒说道。

  陈奕菲是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一名学生,她朗读了自己在西安交大120周年校庆时写的一首诗——《附中,我们的荣光》。这首诗表现的不仅仅是一个中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也是众多西交学子的心声。陈奕菲相信,西安交大给予每一个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难得的品质和不变的梦想。风雨交加后,坚定的是一辈西迁人的信念,传递的是所有西安交大人的精神。

  今天最小的朗读者年仅2岁半,他背诵了耳熟能详的《悯农》和《登鹳鹊楼》。他的父亲祖铁军教授任教于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一首诗从咿呀学语时就印在孩子的脑海,这不仅是一种对孩子口语方面启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六岁的高若灵朗诵了《孟子?得道者多助》,虽说文章中有一些字她还不熟悉,需要标拼音,但自己学习到了文中的道理,她希望自己以后可以作为老师向更多的人传授知识和道理。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对孩子知识的培养,与此同时,传递的还有一种习惯,一种情怀。

  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5

  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告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无数的告别也构成了人生百态。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以“告别”为主题词,邀请到著名作家王蒙、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微博女王”姚晨、影视演员李立群、维和英雄、音乐剧译配程何等嘉宾,诉说着他们生命中不同的“告别”。

  曹文轩讲述最深的爱:真正让人难过的是来不及的告别。

  著名作家曹文轩作为“告别”主题这一期的嘉宾,将他和父亲的真实经历融入到了自己的思想和笔触中。在他朗读半自传式的作品《草房子》时,虽然文中没有明显地提及告别,但从这个他根据自身经历改编的故事里,观众分明感受到了告别在他的生命里留下的痕迹。

  十四岁那年,曹文轩得了病。在得知自己可能要离开世界时,他在脑海里描绘了无数次和家人告别的场景,那时会有多么难过。在生病的那段时间,父亲背着曹文轩四处求医,终于在一个权威的医生的诊断下,确诊所谓的“绝症”只是淋巴结核,一切都会好起来,父亲当场又是泪流满面。这是他人生中一次“虚拟的告别”,让曹文轩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死,理解了爱。

  然而他与父亲“真实的告别”,并没有提前想象,就那样来了。那一天,他突然接到了一通家人的电话,从电话里得知父亲突发心脏病,想与他说说话。父亲用微弱的声音叮嘱他:“我会好起来的,你不急着往家赶,你写你的东西。”又过了半个小时,曹文轩拉开门正要回家,接到了电话。那边一片哭声:“爸爸他走了。”“人家都说,文轩是个大孝子”这是父亲留给他的最后一句话。这一次“真实的告别”让他痛彻心扉。

  父亲的离去并不是分别,而是诀别。那些真正让人难过的,不是告别,而是来不及的告别。曹文轩说:“文学千百年来都在做着同一篇文章——生离死别。”节目播出后,有网友留言道,“这一期的主题击中我的泪点,趁亲人还在,好好尽孝,珍惜眼前人”、“曹文轩老师代表了我的青春年华。《朗读者》是一个能让人找回感人记忆的节目。”

  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6

  《朗读者》是我看的为数不多的综艺节目中的一个,而这一期的主题词是告别。一直觉得告别是具有仪式感的。我们每个人的一生要经历各种各样的告别,有的`会再见,有的是再也不见,每一次告别它都意味着结束也是一次新的开始,孕育着苦痛也饱含着希望。

  海子说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路。

  三盟虽在,锦书难托。这是陆游与唐婉之间的痛彻心扉的告别。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都不屑,我的双手好像生命之火取暖,活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是杨绛先生平静超然的,和这个世界告别。

  提到告别,姚晨想起了大二的自己,骑着自行车,到影楼实习遇见的胖姑娘。两年后,北上考试和胖姑娘在狭小的房间挤了一个月,却也在不知不觉间早已走散。

  还有月嫂魏姐,一个比自己更强势的人,因为小孩走过一段相伴的旅程,她心思细腻,体贴周到地照顾和呵护着小孩,最后在离开时,用不要送的含泪告别。

  其实每一场相遇都是一场告别,因为最终都会走。

  作为音乐剧译者的程何,曾在夜里哭醒,一方面是对不确定未来的恐惧,另一方面是自我完美主义的过度压力,提及对自己影响最大的音乐剧《我,堂吉柯德》时,想起同为译者的罗颖珊,只是她没来得及看她完成的《我,堂吉柯德》就以悄然离开,最后只得以烧音乐剧首演门票来做一场告别。

  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7

  上周日无意间打开电视看到央视频道正在播出朗读者,董卿主持正在采访濮存昕,看了一段被这个节目深深吸引。它和以往的访谈节目大不相同,除了简短的采访,嘉宾还会朗读一段文字分享给特定的人群。一期节目会有四到五位嘉宾,满满的温暖。

  濮存昕带来的是《老舍散文》中的《星月大师》。大师笔下总是那种淡淡的情怀,平静的叙事,却包含真情。“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在成长的历程中,谁又没有遇到过需要感恩的人呢。

  《答案在风中飘扬》那一声声质问,那一句句“Theanswerisblowinginthewind”作者鲍勃迪伦对战争的质疑、无奈和无国界医生蒋励面对超出救治范围的孕妇,感觉到的无力、无助以及快要崩溃都让我们更加祈盼和平。

  柳传志的《写个儿子的信》更是一个平凡父亲对儿子的真情告白。“只要你是一个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正如当初自己的父亲将这句话告诉柳传志一样,如今他又把这句话告诉即将迈上人生新起点的儿子,这种减压式的鼓励放手让儿子去闯,和我们走出家门父母的那份殷切关怀毫无二般。

  已经太久没有看到这样的爱情,二十多年仍处于热恋中,为彼此读情诗。当他们读着朱生豪的情诗,双目对望走向彼此,就像董卿说的,我还很少羡慕一种生活,但你们描述的这种生活,真的让我特别羡慕。一起看花、看星星、看月亮,这样的日常,确定不是诗人笔下的臆想。“醒来觉得甚是爱你”真实得仿佛可以看到晨光中你熟睡的模样。“要是世上只有我们两个人多么好,我一定要把你欺负得哭不出来。”你舍得么。“我愿意舍弃一切,以想念你终此一生”爱而不得,即为羁绊。朱生豪和宋清如没有长久的过上这样的生活,但却成了鲜花山谷夫妇真真实实的日子。

  认识刘瑜是看她的《民主的细节》、《观念的水位》,在她亲和俏皮的文字中是对公共社会的满满关怀,而这篇《愿你慢慢长大》则是击中心底的柔软处。面对百天的小女儿那种深爱、期待,忍不住给她列下来一条条。“这个清单已经太长了是吗?对品格的寄望也是一种苛刻是吗?好吧,与其说妈妈希望你成为那样的人,不如说妈妈希望你能和妈妈相互勉励,帮助对方成为那样的人。”多么通达的母亲,不以自我意识绑架子女,只希望她快乐成长。“小布谷,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最后压轴出场的是亚洲首位获得北极光文学翻译奖的翻译家许渊冲老先生,译作就来不及读了,不过这位还精力旺盛的老人确实可爱到我了。在解释道自己名片上的“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笑着说自己是实事求是,“大家不知道看了没有,反正是书在那嘛。”讲到翻译林徽因的《别丢掉》是因为喜欢一个女同学,自己也笑起来了,但是忆及当时的爱而未得,双目盈泪,充沛的情感不能不引人动容。讲到翻译时,译文的比别人好,比以前的自己好,这种乐趣无人可以剥夺。在讲活着不是活了多少日子,而是有多少可以记忆的日子,一句“还有不知道哪位作家说的了”真的是将可爱的真性情体现的淋漓尽致。

  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8

  “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撩动人心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

  “陪伴”:人生,缘始于“遇见”,情长于“陪伴”。陪伴是温暖人心的力量;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是我能给你最好的礼物。

  “选择”: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

  “礼物”:这个词让我浮想联翩,当我们仰望星空,放眼浩瀚,这蔚蓝色的星球是宇宙给人类最好的礼物;当我们低头思索,凝神注目,自然界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最宜人的礼物;孩子是父母的礼物;江河是大地的礼物;八千里路云和月是多娇江山的礼物;五千年的锦绣华章是悠久历史的礼物……

  “第一次”:人生中,许多“第一次”的经历,难忘而宝贵,无论是苦是甜,都为人生留下烙印。忆往昔,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第一次”,都是一首耐人回味的诗篇,更是一副精彩的人生画卷。

  “眼泪”:文艺作品里有太多关于“眼泪”的描写,当我们回望这些与眼泪有关的经典作品时,会不由自主地唤起内心的共鸣,原来生命的体验是如此接近,感觉直接表达着我们的内心与心路历程。

  “告别”:海子说,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路。“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这是陆游和唐婉之间痛彻心扉的告别。“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的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是杨绛先生平静超然地和这个世界告别。人这一生早晚会遭遇告别,告别让我们成长,学会告别让我们成熟,而无论是主动地选择还是被动的面对,告别多少有些伤感,但是告别也蕴藏着希望。每一段告别的背后都有故事,一段又一段的告别构成了人间百态。

  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9

  董卿制作兼主持的节目『朗读者』,带给我太多的震撼和冲击。嘉宾的故事讲述使之后朗读的文字变得厚重、丰满且富有生命力。我从未想象过自己会被一场节目如此深深的触动,在我几乎被现实牢牢禁锢的时候,他们每一个人的讲述和朗读,都让我听到了另一种人生,让我感受到了情怀、信仰与爱的存在。反观自我,发觉自己的浅薄与狭隘,难挡羞愧,但也庆幸自己还懂得羞愧和进取。

  在观看『告别』一期时,不知不觉从头至尾泪流满面,一声声告别从作者的笔尖到朗读者的声音再到我的心里,一下下的触动着我内心最深处的思念。初尝生死诀别的我,太懂得告别的沉重。朗读者曹文轩说:“这个天空下,不是山不是水,而是满满的、各种各样的告别。”我更希望,除了告别,还有重逢。

  朗读者声声情挚,字字意切,倾听者为之动容,潸然泪下。『朗读者』让我体会到文学的魅力和阅读的美妙。希望你也能爱上这档节目,切身体验它带给你的情感共鸣和心灵震撼。

  太多太多的感动和感悟,文笔拙劣,不能一一讲述。

  谨摘录部分文字,献给自己和对面的你。

  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亲面前,仰着脸问:“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额,抵住我的前额,温柔的,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冰心《不为什么》

  你和我一起,走到哪里,你的床我的床边,你的枕我的枕旁,你的声音我的耳际,你的温良我的方向。你的目光护佑着游泳,我仍然是一条笨鱼,一块木片,一只傻游的鳖。我还活着,我还游着,想着,动着。活着就是生命的满涨。——王蒙《明年,我将衰老》

  这个家庭顶好是在北平。无论怎样吧,反正必须在中国,理想的家庭必须在理想的国家内也。——老舍《我的理想家庭》

  敢以此生求索那颗心,管它征途遥远,道路多险峻。

  为正义而战,何须踌躇不定,哪怕烧灼在地狱火中也自阔步前行!

  我若能为这光辉使命穷尽一生追寻,多年后待到长眠时分,

  我心亦能安宁。——塞万提斯《我,堂吉诃德》

  又是百合花的季节了,看见它们,立即看见当年丈夫弯腰去地上拾花的景象,没有泪,而我的胃,开始抽痛起来。——三毛《你是我不及的梦》

  毕竟,虽然只有一小束吧,那也是他的爱情。——赖敏

  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10

  今天健身的时候把《朗读者》第七期看完了,让我感动的地方有很多,但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前国家队女排姑娘赵蕊蕊的那句“比你的腿更痛的是你的心”,在她说出这句话的那一刻,我仿佛感觉到她在和梦想说再见。

  「朦朦胧胧的,有个姑娘站在十字路口,四处张望,离她不远处,另一个她慢慢地走向远方,她望着她,却不知道那是不是她,她想上前去看看,却不能移动丝毫。」

  “我一直没敢睁开眼睛,因为我觉得,只要我不睁开眼睛,这就是一个梦,一个噩梦。”

  运动员的黄金生涯可能就那么几年,但他们为此付出的可能是从几岁时就夜以继日的努力,汗水,而且最后换来的是一个充满伤痛的身体,可是又有谁后悔过呢?

  倪萍的《姥姥语录》里写着“一个人受多大的罪,就享多大的福”,人生是很公平的,小富即安是一生,大富大贵也是一生,但这两种人所承受的必定不同,人生的路到底走哪一条,到底怎么走,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走过,就别后悔,后悔了,就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后悔的机会的。

  很期待蕊蕊的新书,还记得许渊冲老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人生,不是你活了多长时间,而是你记住了多长时间”,趁着我们还有记忆的时候,把它们写下来,以此证明,我来过,我记得。

【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400字(通用10篇)】相关文章:

1.CCTV朗读者告别观后感第七期

2.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800字

3.2017CCTV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

4.最新央视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

5.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

6.2017央视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

7.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董卿

8.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600字

9.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