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知识

中国民间舞

时间:2023-11-25 18:55:58 泽彪 舞蹈知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民间舞

  中国民间舞是经过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样漫长的历史性阶段逐步发展起来的舞蹈文化艺术,它并不是舞蹈界的学术权威凭空想象出来的艺术术语或艺术名词,它是经过千百年来的艰辛磨练而形成的一个庞大的舞蹈文化系统,它本身含有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舞蹈文化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民间舞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民间舞的概念:

  民间舞蹈,顾名思义,是源自于民间的舞蹈,它是最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诸多舞蹈艺术种类的来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劳动过程中产生,由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具有鲜明的人文风俗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反映着一定历史务件下人们的生活习俗和社会状况,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注入新的内容,表达着人们最真实,最纯朴的思想感情,并有着独特的舞蹈风格和个性特征,它是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来源,并由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来传承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情贯古今的艺术。

  中国民间舞蹈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体系,是伴随着中国的社会发展而日益繁荣与不断升华的中国舞文化。中国民间舞蹈跨越数千年悠久历史流传至今,依然盛行不衰,其原因就在于它不断孕育着时代精神,不断由人民大众在劳动中发展,不断注入其新的艺术活力,才使其得以繁衍生存,推陈出新。由此可见,中国民间舞是一种深深植根于广大民众的社会生活中,反映广大民众的精神生活、思想感情、理想愿望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是生命律动的呈现,群体活动的形象。是由人民群众集体创造、集体娱乐、集体传承的中国舞文化。

  民间舞的起源和发展:

  民间舞蹈起源于民间,起源于古代各民族的社会氛围和日常生活,是人们最原始的精神表现形式之一。民间舞蹈是人们的艺术之母,它伴随着人类生活繁衍而来,又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发展。它在时代的转折中不断更新,在继承扬弃中得以升华,成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心灵相通的民间艺术,永恒地存在于人民的艺术生活中。

  远古时代,以农牧为主的我国各族人民,在物质上依赖土地,精神上崇拜神灵构成了原始民间舞蹈萌发的时代背景。

  中国民间舞蹈是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思想感情来表现社会生活和人体动态文化,是通过人的形神来传神达意,抒发情感的。早在史前时期,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在劳动中就懂得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人体动态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思想感情了。那时的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无论是生产劳动、游牧狩猎、战争鼓动、宗教祭祀、风土人情、娱乐典礼,可以说每一项重大活动都没有离开舞蹈,而这些舞蹈自然都是由群众集体创造,集体传承的。在自编自演舞蹈活动中,真实地表达最广泛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丰富和装点着他们单调、古朴的生活,伴随着他们的苦乐人生而存在和发展着……

  中国是一个具有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孕育了五千年的艺术文明和精神文明。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无数中华儿女集体创造的优秀的灿烂文化,其中舞蹈就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自己独特、耀眼的光芒。舞蹈艺术作为一种人体语言艺术,它是“活的雕塑、动的画面”,对于那种无以言说的深刻情感,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在情感,舞蹈诠释得淋漓尽致,透彻之极。而民间舞又是舞蹈中的典型,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生动形象的艺术造型,丰富淳朴的表现形式,活跃在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中,促进着中国古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民间舞蹈是全国各族人民艺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全民参与性和自发性。

  民间舞蹈——是民俗的表现者和传承者。如果从民俗和艺术的关系这个角度来研究民间舞特征和发展规律,就会发现民间舞和民俗事象有着透彻的联系,二者互为依托、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民间舞蹈是从广大人民的实践与生活中得来的,且与民俗事象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岁时民俗活动中“欢度春节”、“正月十五闹元宵”,人生礼仪民俗中的“婚礼舞”、“宴席舞”、“庆典舞”、“丧葬舞”;生产民俗中的“庆丰收舞”“农家乐舞”;信仰民俗活动的“宗教祭祀舞蹈”等都属于民间舞的范畴。

  在诸多民俗活动中,舞蹈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其生动的形象和高超的技艺吸引着众多的观众,使民俗事象有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民间舞蹈也正因为有了固定的日期,有了固定的地点举行,也就充分保证了舞蹈形式的世代发展和传承,再现其艺术精华。

  民间舞蹈的传承:

  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民间舞蹈也随之分化发展,一部分成为奴隶主表演的舞蹈,后来逐步发展成为宫廷舞:一部分仍保留在奴隶的中间,未登大雅之堂,继续在民间流传、发展、升华。由于出现了专供统治者们观赏取乐的宫廷舞蹈和用于皇宫祭祀的礼仪舞蹈,所以民间舞蹈就被划分出来,流传于民间,不断的发展创新。从原始性上升到社会性,从感情宣泄到托物言志,从娱乐和祭祀发展到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古往今来,中国民间舞始终遵循着“文以载道,语以言志,舞以宣情”的美学传统,不断由人民大众在劳动中产生、发展和创造,注入其新的活力,使民间舞蹈的艺术风味土而土香纯朴,趣而风趣动人,俗而不落俗套,调动起参与者的热情,引发起接受者的共鸣,再现其中国民间舞蹈艺术的深层内涵,让人民充分享受到高度文明社会的精华文化和上层艺术。

  民间舞是一切舞蹈的艺术之母。它从原始的舞蹈中脱胎出来,既是原始舞蹈的升华,又是舞台表演性舞蹈的基础,那么,在学习过程中,要有系统、有规范的继承、研究、融合、创新,既要掌握系统的民间舞蹈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舞蹈动作训练的技巧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和舞蹈作品创作能力。同时努力提高素质,净化心灵,高尚志趣,陶冶情操,完善品格,启迪智慧,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通过对优秀的舞蹈作品的学习,形象化的了解到古今中外的优秀舞蹈舞剧作品,开阔眼界,给今后的舞蹈实践提供重要的基础,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舞蹈文化素质的艺术人才。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民间舞也随着社会在不断发展演化,逐步可形成以下特点,与古典舞、芭蕾舞等有着本质上和形式上的区别。

  1、继承性:中国民间舞蹈保存着许多古代生活的形象特征,积淀着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文化因素,它和人民的传统观念、民俗活动紧密结合,世代相传,不断发展升华。

  2、群众性:它是人民群众集体表演、集体传承、集体创作的成果,来源于群众服务于群众。源于生活,创为艺术。

  3、自娱性:每当人群聚集最众多、最激动、最活跃的集体场合,都是以舞蹈的形式来表达,抒发“他们”内心的思想情感的时候。它是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自人民心中最真挚的情感流露。

  4、适应性:它是以历史时代为背景,适应着时代的潮流与发展,有着与时俱进的特点。要更多的深入生活,避免脱离生活,“闭门造舞”,要对新的时代人物,新的社会风貌具有新的感受,在艺术创作上有真正的新意,鼓舞感动着一个时代阶段的人。

  5、地域民族性:它受地域、民族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特点和地域文化色彩,显示出其它地域或民族的影子特征。但在民间舞蹈中,不能为了卖弄技巧而生搬硬套。

  既有节奏的变化而又有规律的动作技巧,才叫舞蹈。在继承传统的民间舞蹈训练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机械的复制动作上,做一名被动消极的动态传播者,而应该潜心于学习,从动态表现中去挖掘民族的核心动律。

  民间舞蹈是一种人体语言表达形式的文化艺术,它不仅是一种艺术技能技巧的具体体现,还包含着许多深邃的意境。在舞蹈的训练过程中,必须将自己的心态融入舞蹈训练中,亲身去体验,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刻苦锻炼自己的舞蹈基本功,锻炼自己的身体协调性,最大限度的开展肢体的表现力,掌控舞蹈的技术技巧和舞蹈的风格韵律,增强舞蹈艺术的表现力,培训正确抒发情感、完整刻画舞蹈形象的艺术水准。

  民间舞的技巧技能是为了舞蹈所要表达的特定情绪而创造出来的,是符合具体的舞蹈剧情中的需要的。

  我们挖掘、搜集、整理民间舞蹈素材,主要的目的也就是表现现实生活,从生活出发去提炼舞蹈动作,创作生动的艺术形象。

  舞蹈创作是基础,应努力参与到创作中去,既要学习舞蹈的理论知识,也要掌握舞蹈的技巧技能,更要编排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舞蹈节目。

  民间舞蹈不仅是舞蹈艺术的宝库,而且是舞蹈艺术赖以生存的土壤,任何优秀的舞蹈作品,都是吸收民间舞的丰富营养,反复提炼加工,使之更切合于特定社会阶段的需要,从而广泛流传,被人民大众所接受和喜爱,成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舞蹈工作者,就应该不断地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精湛自己的舞蹈训练技能和技术技巧,发掘民间舞蹈中更深层的文化内涵,更多更好地创造出与时俱进的文化艺术精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间舞蹈一定会附和着时代的脉膊跳动,娱乐于群体,服务于人民,促进着中国舞文化的不断升华,不断发展,创造中国民间舞蹈的新的辉煌。

  中国民间舞蹈的六大共性:

  1、源自民间传说,情节生动形象鲜明

  中国民间舞蹈的产生一般以独特的习俗或故事传说为依据,情节简练集中,人物性格突出。如藏族舞蹈。如《热巴舞》有较浓郁的宗教色彩,一般在庆丰收,驱鬼神的日子里舞蹈。

  2、源自生产生活,与劳动息息相关

  中国民间舞蹈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生活化。人们在劳动中的一举一动,都是民间舞蹈基本动作的原形,而劳动工具往往就是舞蹈道具。如流传杭州茶乡的民间传统歌舞《采茶舞》就源于茶农的劳动和生活,表现采茶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产生的爱情。

  3、体现民情习俗,折射宗教情感

  中国民间舞蹈很多在传统节日、祭祀、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中进行,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蒙族舞蹈《狼图腾》,就属于典型的宗教祭祀舞蹈,这类舞蹈通常与图腾信仰和宗教情感有密切关系。

  4、载歌载舞,好听好看

  我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歌舞结合的艺术表现方法,流传于江西山区的《禾杠舞》就是这种表现形式。古代山民上山砍柴时,一边敲打禾杠,一边对唱山歌,既美妙动听又赏心悦目。

  5、巧用道具,延伸肢体

  道具的应用与民间舞蹈的关系十分密切,它是构成舞蹈形象的有机部分,是肢体的延伸,是塑造人物、刻画性格的辅助手段,增强了民间舞蹈的表现力。如藏族舞蹈《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水袖,是手部的延伸。

  6、自娱性与表演性的统一

  中国民间舞蹈的参与者自发性强,只求在舞蹈中展示自身的才华和技艺,以达到娱人娱己的目的。他们在劳动中享受生活,在表演中享受快乐。

  不同风格的民间舞蹈,虽然各自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固有的审美要求,却又包含共同的元素和动作规律。这种元素和规律构成了整个民族民间舞的审美概念。

  中国民间舞蹈的艺术魅力:

  (1)载歌载舞,活泼自由。我国的民间舞蹈大多来自人们的生活,劳动,所以,舞蹈的动作欢快,动作和音乐下调。不仅动作欢快,人们还喜欢边唱边跳,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表达人们心中的喜悦之情。同时,生动的舞蹈动作和歌曲陪夜,简单易懂,易于流传保存。

  (2)道具生动,技术高超。民间舞蹈不仅载歌载舞,还会在表演中运用很多道具。比如凤阳花鼓,人们在表演的时候在腰间带一个小鼓,一边跳舞一边敲鼓,节奏鲜明,与欢快的音乐结合非常协调。再比如东北的秧歌,表演者不仅身着鲜艳的衣服,还有猪八戒背媳妇等很多特色表演,人们依赖生动的道具,将传统吸取节目表演的淋漓尽致。

  (3)情结生动,形象鲜明。中国的民间舞来自民间,舞蹈描绘的大都是人们的基本生活,在后来的民间舞发展中,也逐渐加入戏曲的成分,将戏曲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进行简单的改变,就变成形象生动的民间舞蹈。人物扮演形象鲜明,生动活泼,极具观赏性。

  (4)娱人娱己。民间舞对舞蹈的技术要求并不高,意在大部分人都可以表演。我国很多民间舞很多时候都是人们用来自娱自乐的,在需要的时候组织在一起,进行排练,在公共场合进行有秩序的表演,给欣赏者带来乐趣。所以,中国民间舞不仅可以给表演者带来快乐,同样可以给欣赏者带来无限的欢乐。

  (5)即兴发挥。即兴发挥是中国民间舞一大特点,区别于民族舞和芭蕾舞等专业性非常强的舞蹈。民间舞的表演大部分是广大人民群众,这些人没有专业的舞蹈知识,对舞蹈的学习处于个人的爱好和强身健体的目的。所以,民间舞蹈表演不需要一板一眼地表演,只要表演者喜欢,完全可以自由发挥,编排各种活泼的动作,表现出个人的新意和特点[1]。

  我国民间舞教学现状:

  1、专业教学

  民间舞在专业教学领域中应用不是非常广泛,很多舞蹈学习者都选择民族舞或者芭蕾舞等规格较高的舞蹈。但这并不能说明民间舞不重要,民间舞的教学要求的不是技术,而是地道的民间韵味。但是,目前的民间舞蹈教学中,很多教师注重的是丰富民间舞蹈的种类,并不十分关注民间舞的韵味。很多人在表演的时候只注重表面的模仿,并没有将民间舞劳作的辛苦,丰收的喜悦表现出来。这样的民间舞流于表面,没有真正表现出中国传统民间舞的丰富内涵。

  2、民间教学

  民间舞形成于民间,在生活中,不乏有很多表演经验丰富的民间舞艺人。他们名不见经传,只在生活中对爱好民间舞的人们进行简单的教学。一来没有丰富的时间进行比较仔细专业的传授;二来,很多人对民间舞仅限于爱好,没有专业的舞蹈基础,相对复杂的民间舞学习起来困难。所以,民间流传的民间舞大都是改变过的比较简单的舞蹈动作。久而久之,真正带有丰富内涵的民间舞就会越来越精简,人们欣赏到的舞蹈也就越来越简单通俗。

  中国民间舞教学改革创新:

  首先,教师可以适当运用情境教学法。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能够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学习有限的动作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例如在学习藏族舞蹈时,可以通过投影仪将藏族风光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藏民族的居住环境、生活习惯、民族服饰和舞姿韵律等都形成丰富的感知,感受到藏族人民在节庆场面中那种自娱自乐、热闹欢腾的场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联想。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穿上漂亮的藏袍,播放藏族的民间音乐,让学生在舞蹈过程中切实感受袖子对指尖的影响,感受双臂的松弛下垂,让学生直接体验由服饰带来的身体前倾、屈膝、坐懈胯的体态和移动重心时腰部左右摆动,从而在肢体运动中去体验由不同民族心理特性和生理特性的差异所产生的不同民族的舞蹈风格。其次,教师可以运用情感教学法。在中国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民间舞蹈艺术本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引导他们从自发到自觉,最后积极自愿地参与舞蹈艺术活动,使学生和教师双方的情绪调节都处于快乐和兴趣状态。比如山东的“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这两种具有独特的风格的民间舞蹈,共同体现了齐鲁文化的特征。表演中所具有的那种或憨直、洒脱、钢劲,或坚韧、大方、泼辣、舒展的动态、动势、动感特征,充分体现出山东人民吃苦耐劳、质朴善良、胸襟开阔、宽容大度、务实自强的性格和舞蹈风貌。另外,对于生活中的民间舞蹈教学,如果有需求或者特殊爱好者,可以到专业的教学机构学习。个人认为,如果只为强身健体则不用将民间舞系统学习,只要掌握基本民间舞就可以。如果要深入学习民间舞,不仅要系统学习民间舞,还要了解认识民间舞的发展传承。这样才能完整地学习民间舞,使民间舞蹈继续流传下去。

  中国民间舞的风格:

  一、民间舞“规格”与“风格”的关系

  追本溯源,“规格”一词的意思是指“符合规定的各种条件和要求”。具体到民间舞中就是指在舞蹈领域中的标准规范,也就是舞蹈领域中众所周知的某种标准。民间舞是身体动作协调统一的整体性活动,力求将体态、动态、动感以及力感等有机融为一体,寻求一种和谐统一的舞蹈“规格”。“风格”的本意是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要表现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个性化的集中表现,个性和特色在某种程度上是融为一体的,个性就是特色,特色的外在表现就是风格。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民间舞是逐渐由生态型向社会娱乐型转变的发展过程。在现代体系的民间舞蹈创作过程中,应用“规格”这一杆秤来把握好“风格”是十分重要的:风格是民族精神和人们生活状态的集中表现,也是民间舞生命力的重要体现。

  二、广场民间舞风格与规格的融合统一

  当前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需要用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寻求心灵和身体的方式,广场民间舞在这种生活环境下应运而生,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广场民间舞逐渐成为一座城市休闲文化的代表。广场民间舞不要求非常正规的表演形式,主要是满足大众娱乐休闲的目的,是一种将民族性与地域性融合,传情达意的舞蹈形式。即使广场民间舞不要求十分规范的动作,具有非常随意的舞姿,但不可否定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基础动作,在这些基础动作之上进行自我创新,以传达出自身情感需求,形成一种热闹和谐的场景,最终实现自我娱乐的目的。广场民间舞是全民参与,人们通过各种简单的动作来调动自身的情绪,由此带动整个情感达到最高点,实现自娱自乐。这种广场民间舞是民众表达自我感情的一种形式,在约定俗成的轻盈简单的姿态中流露出民族、民俗文化的风格。

  如著名的“谐”舞是藏族地区最流行的广场民间舞蹈,其整个的舞蹈动作规格基本是以双膝为中心,通过双膝的屈伸以及摆杨彩袖来控制整个舞蹈的力度与力量。展示给人们的是轻盈欢快的舞步,总体上表现出一种流畅圆润、淋漓尽致的柔美的独特风格。“谐”舞另一个特点就是舞蹈与音乐融为一体,一边唱歌一边舞蹈,歌词也是当地人民对其生活的真实写照,歌词中不仅有赞美家庭婚姻,传授某种生产技能技巧,而且还有一部分是对优秀高尚人物的歌颂,当然也离不开对大自然原生态美的赞美。整个的舞蹈表达出的是一种对生命和生活的赞美,能够让舞蹈参与者体会到民族自豪感,给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刺激。广场民间舞的规格与整个舞蹈所表现的民族精神、民俗风情以及不同的审美心态融为一体。所以对于广场民间舞,其整体风格与规格已经融为一体,与原始、民族、地域以及自娱等因素有效的联系在一起。

  三、舞台民间舞规格与风格的再创造

  舞台民间舞是民间舞的另一种较高形式的类型,在风格和规格上与广场民间舞就有一定的差异了。受舞台表现艺术的影响及要求,任何的舞台艺术都需要有一种自由的规律,民间舞蹈更多的只是作为原生态创作的源泉;舞台民间舞其实是植根于广场民间舞,是对广场民间舞的一种升华和提升,是从广场到舞台从群众到专业艺术表演的升华与提升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舞台民间舞也是对广场民间舞的继承和发展,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需要继承和发展。把民间舞移到舞台上,需要对民间舞作出一定的改变,而这个改变的过程就是民间舞生命力延续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也是民族生命力的凝聚与体现,代表着各民族悠久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舞蹈动作的美感追求是与动作风格的美感表现相一致的,只有将二者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才能更好的发挥其特有的民族气质和抒发民族感情。舞台民间舞的审美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舞台民间舞最初只是单纯的自我娱乐的舞蹈形式,不追求任何的表现意识以及动作修饰,在其后来的发展中逐渐注重其表现性,开始追求表现意识以及修饰美。这种形式上的升华其实也是对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一种无形的提升,同时也是民间舞风格的提高,当然,这种形式上的变化并没有在实质上改变民间舞的内涵。舞台民间舞是展示给观众的一种相对规格较高的艺术形式,需要最大程度的得到观众的认可,这种认可主要表现在,由于舞台民间舞源自民间,是对民间生活的另一种表现,这就对舞蹈教育者或者舞蹈表演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经历过现实生活的历练,才能提炼、加工乃至对其进行升华,才能真正体会到其内涵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风俗的独特风格,才能展现民族审美文化,反映民族生活中最自然、最美的一面。

  舞台民间舞的代表要数杨丽萍的《雀之灵》。这部作品的成功一方面离不开杨丽萍优秀的身体素质条件,更重要的是其对真实生活的体验,准确把握物态对象以及其所代表的傣族人家的生活实景,将傣族民族舞中独有的舞蹈风格进行在创造,形成了新的审美方式和表现方式,并对其进行多方面的艺术手法的处理最终展现给舞台观众。《雀之灵》是舞台民间舞的集大成,将风格与规格高度的统一在一起,是概况时代的需要,更是在继承民间舞传统基础上的再创造。

  将现代发展理念注入民间舞的发展中,是提升民间舞发展动力,增强民间舞活力和生命力的重要表现,不过任何形式的改变和提升,都需要遵循民间舞本质的“根”,也就是通说的风格。民间舞蹈的风格是永恒的主题。规格的范围很广,如动作、风俗、服饰、音乐、文化等各方面构成了大规格,从各个方面推动了风格的完整性和完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