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培训 百分网手机站

题解在古琴音乐中的作用与意义

时间:2021-10-28 18:58:40 乐器培训 我要投稿

题解在古琴音乐中的作用与意义

  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三千年来,出现过众多伟大的琴家,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琴谱和理论著述,是中国艺术的千年瑰宝。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题解在古琴音乐中的作用与意义,欢迎阅读与收藏。

题解在古琴音乐中的作用与意义

  一、关于题解:

  纵观古琴音乐发展的历史,题解在东汉蔡邕撰写的《琴操》一书中就已出现了【注1】。它是每一首乐曲之前的一段说明性文字,既能够体现出一定的乐曲内涵、音乐形象及形象之外的寓意,对于乐曲标题的产生也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

  论及琴曲题解的产生,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由于琴曲内容的不断丰富。先秦以后,特别在两汉的琴曲中,许多都取材于历史故事等,它们都有着一定的人物和情节,有些情节还比较复杂。这样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单靠音乐是很难表现的。有些带有歌辞的琴曲,歌辞也往往是限于抒情,并没有介绍有关故事情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人便开始通过口头的解说(当时还不叫题解)来达到目的。桓谭《琴道》中所讲雍门周为孟尝君弹琴的故事,就是采用了解说的方式。他是先讲述一段与演奏有关的话,把听者引入特定的曲情,然后才慢慢弹奏起来【注2】。笔者推测,这种口头解说的方式也许就是现今题解的前身。

  其次,古琴音乐虽为标题音乐但很多时候琴曲的标题只是标意,即乐曲的意境。标名性【注3】琴曲(无题解)如《宫意》、《商意》等曲子只是占极少数。既然利用抽象的音乐来反映具体的内容,为了使听者(包括演奏者等)能更容易理解琴曲的内涵则必须借助题解具象性的文字说明。

  题解二字最早见于东汉蔡邕撰的《琴操》一书,所收的四十七首琴曲,每首均附题解,主要说明乐曲的内容、背景等,至于音乐风格和结构的描述则着墨不多。如《猗兰操》的题解:“孔子历游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反鲁,隐谷之中见薌兰独茂,叹曰:兰当为王者香,今乃与众草为伍!’止车援琴鼓之,自伤不逢时,托于兰云。”

  至此,古琴“题解”完成了从附属走向独立,从随意走向规范的过程。它的独立与成熟标志着古琴音乐真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且在《琴操》之后,琴曲题解出现了更大的发展。

  明、清两代有刊印琴谱的风气,最早的琴谱专集为朱权的《神奇秘谱》。此谱亦于琴曲之前有文字说明的题解。《神奇秘谱》中的题解与《琴操》的性质一样,主要为文学性的描述而非音乐性的分析,但前者多了对乐曲所营造气氛及意境的提供,如《长清》一曲的题解:“臞仙曰,是曲者,汉蔡邕所作也,有长清短清二曲,取兴于雪。言其清洁而无尘滓之志,厌世途超空明之趣也。志在高古,其趣深远,若寒潭之澄深也。意高在沖汉之表也,游览千古,有紫虚大罗之想,恍若生羽翰飞谒玉京者也”。

  琴曲题解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而现在琴曲的题解则多了少许音乐曲调和指法特点的资料提供,使琴人能对琴曲作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更深的演绎。如《古琴曲集》(1962)中《醉渔唱晚》的题解说“音乐利用切分节奏、滑音指法等来表现豪放不羁的醉态。其中有着表现放声高歌的音调和类似摇橹声的音调。”《梅花三弄》的题解说:“……曲中以泛音曲调,表现了梅花的高洁、安详的形象。这个曲调前后重复了三次,所以叫做《梅花三弄》。乐曲后半部分利用音色对比和节奏变化,表现了梅花与寒风搏斗的形象”。

  题解是古琴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传统题解的特色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对于音乐应表现特定内容的重视,琴曲题解只说明乐曲背景而不描述音乐特征,则很可能会造成同名异曲的现象。而近代古琴曲谱如《古琴曲集》增加了对音乐本体方面的描述则是在题解范畴上的丰富与发展。

  二、题解的分类:

  根据《存见古琴曲谱辑览》所提供的题解,笔者认为,可以从其不同的表现特征予以分类归纳:

  一、写景――写景的琴曲占了古琴曲中的大多数。而写景的琴曲又可根据其对象的不同而再分为以下几种:

  A、写自然景物的――此为描写天籁,即大自然中种种不同面貌及景物。这些琴曲往往在写景中寓有借景抒情的成分。以《潇湘水云》为例:《神奇秘谱》题解说:是曲也,楚望先生郭沔所制。先生永嘉人,每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然水云之为曲,有悠扬自得之趣,水光云影之兴;更有满头风雨,一簔江表,扁舟五湖之志。”作者运用精湛的艺术表现手法,出色地描绘了水光云影的奇诡变幻,显示出作者对于祖国山河的爱恋。如运用泛音、滚佛和按指荡吟等手法,表现烟波浩渺的意境;用大音程的急促跳进和不同音色的迭相呼应,表现了“满头风雨”,云水激荡,奔腾涌驰的动态····其它代表曲目有:《高山》、《流水》、《捣衣》、《欸乃》、《阳春》、《白雪》、《风雷引》、《石上流泉》、《梧叶舞秋风》、《三峡流泉》等。

  B、以自然中的花鸟等为题材的――此类琴曲与上类的主要分别在于其突出了自然景物中某类的题材。以《平沙落雁》为例,《天闻阁琴谱》的题解中说:“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通体节奏凡三起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全曲共为七个部分,主要描绘鸿雁一系列的动作姿态,如第三、四段表现鸿雁的“欲落”,第五段表现“将落”,第六段表现“既落”,最后一段表现雁群初落,立足未稳,惊而复起,掀起了参差飞鸣的喧闹。具有“静境中之闹境,闹境中之静境”的意趣。“既而江天暮霭,群动惧息,似闻雁奴踯躅而已”。(《鸣盛阁琴谱》)几声滑奏表现了孤雁的长鸣,最后几点泛音,表现景色隐没在暮色苍茫之中。其它代表曲目有:《梅花三弄》、《乌夜啼》、《牡丹赋》、《鸥鹭忘机》、《幽兰》、《雉朝飞》、《鹤舞洞天》、《沧海龙吟》、《孤猿啸月》、《双鹤听泉》等。且这类题材的琴曲很多时候用“托物喻人”或“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如以梅花象征君子的品德、幽兰以喻贤德之人生不逢时、鸥鹭比喻忘机之美德等。

  C、写虚幻或超现实题材的――这类写景的琴曲并非写自然中天籁实景而是写种种幻想中的虚境。以《莊周梦蝶》为例,《神奇秘谱》中的题解为:“臞仙曰,古有是曲,绝而无传者久矣,毛敏仲继之。莊子书曰:“莊周昔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不知周也,俄而觉,则遂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蝴蝶之为周,周与蝴蝶必有分矣,此谓物化。”是以达道之士,小造化于形骸之外,以神驭气,游燕于广漠之虚,与天地俱化,与太虚同体,斯乐非庸夫俗子之所能知也,达者得焉。全曲曲调清淡优雅、飘然洒脱,“音节缥缈,曲意悠然,其栩栩蘧蘧,身与蝶化之趣,形诸指下”。(《枯木禅琴谱》)其它代表曲目有:《列子御风》、《广寒游》、《凌虚吟》、《逍遥游》、《隐士游》、《凤云游》、《士游》、《飞龙游》、《神游六合》、《八极游》、《挟仙游》、《羽化登仙》等。这类琴曲往往体现出道家(尤其是庄子)的某些思想:认为完美的“至人”是“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物物而不能物于物,则遥然不我得。”他建立了令人遐想“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的“仙人”形象,他们超越了生命,与天地同存,凝聚着对生的希望,对生的憧憬,表现的.是人们向往的精神和肉体都自由的境界。所以琴家在对人生短暂而宇宙长存进行沉思时,会使用这类题材,借着对仙境的赞美和对神人的羡慕来表现对有限人生的感慨。琴人们希冀把自己置身于虚无的世界中去寻求超然之乐,跨越生死界限,获得永恒。

  二、写情――以个人的情感经历以及对世态的感慨来抒发内心之情。写情的琴曲可分为三大类:

  A、写一般思念友人情感的――以《伯牙吊子期》为例:先秦时代伯牙与子期的故事,一直为历代人士所传诵,这一故事在后代不断得到加工发展。明代《西麓堂琴统》的题解中写道:“俞端(即伯牙),夜遇钟期于清江岸侧,结友而去。后十年访之,已物故矣。遂作此以写其哀思云。“这里的情节,都是后人据原来的故事发展出来的。在明代以前。已有《伯牙忆子期》这一曲目,《伯牙吊子期》可能是后人的拟作。琴曲作者借用传统题材,表现对知音好友的悼念。《伯牙吊子期》的曲调深情感人,尤其是乐曲的中段。旋律在迂回曲折中逐渐引向全曲的高潮,琴声震撼人心,充分体现了两人忠贞的友情。其它代表曲目有:《忆故人》、《空山思友人》、《阳关三叠》、《泣颜回》等。

  B、写男女间爱情的――以《凤求凰》为例,《西麓堂琴统》中的题解为:“司马相如薄游临邛,遇卓王孙之女文君,新寡,作此挑之,因奔相如,与俱归成都。”可见,此曲是以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为题材的。其它代表曲目有:《湘妃怨》、《长门怨》、《关雎》等。

  C、写爱国爱民或爱国之情的――以《离骚》为例,《西麓堂琴统》的题解为:“屈原名平,与楚同姓,事怀王为三闾大夫。始见亲任,后为蘭子所馋,因被放。原作离骚,冀君觉悟而还己也。”此曲表现了屈原一心要在楚国实行政治改革,但是理想又不得实现的苦闷。全曲共十八段,主要包含两个主题音调。一个是“始则抑郁”的音调,经常在中段之前出现,带有悲愤叹息的情调;另一个是“继则豪爽”的音调,到了末段发展为总结全曲的曲调,音乐表现屈原几经挫折,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的情操。其它代表曲目有:《泽畔吟》、《龟山操》、《南风操》、《墨子悲丝(歌)》等。

  三、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这类琴曲的特点是描述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以《楚歌》为例,《太音补遗》的题解为:“羽至垓下,闻四面皆楚歌声。乃夜起饮帐中,作‘力拔山兮气盖世’之歌别虞姬,至乌江自刎。后人伤之,故作是曲。或曰留侯作,后人增益之耳。” 《楚歌》这个曲目,最早出现在北宋的《琴曲谱录》和《琴苑要录》中,明代不少谱中收有此曲。(下划线为笔者所加,均为著名的历史故事。)全曲有两个突出的主题曲调,一个是表现“忆别”、“泣别”的曲调,很象是从著名的《阳关三叠》曲中借用过来的。另一个主题音调则似乎在抒发英雄末路、意气消沉的感慨。这两个曲调在音乐进行中不断发展变化,最终把全曲推向悲剧的高潮。其它代表曲目有:《广陵散》、《胡笳十八拍》、《圯桥进履》、《昭君怨》等。

  四、以隐逸思想为题材的――这类琴曲可以同时是写景或写情的,但主要反映一种超然脱世的具有道家色彩的隐逸思想。以《渔樵问答》为例,《杏庄太音续谱》在题解中说: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之渔樵一话而已。”题解中表现出对世事变化无常的反感。明代的统治者对文人实行残酷镇压,文人常常处于祸福无常的境地,于是认为渔樵的生活值得羡慕,把他们当作隐者的化身来加以歌颂,同时也隐含着对那些趋炎附势之徒的鄙弃。全曲共十段。其主题曲调“神情洒脱”,多次再现,每次都有发展变化,并在第七段中形成高潮。此外,在第七、八段中以连续数声虚按及用泼刺来摹拟伐木和摇橹之声作为这种意境的衬托。末段运用泛音曲调,使人感到余音缭绕,大可回味,增强了飘逸洒脱的神彩。其它代表曲目有:《渔歌》、《醉渔唱晚》、《客窗夜话》、《泛沧浪》、《静观吟》、《山居吟》、《洞庭秋思》、《酔翁吟》、《酒狂》、《樵歌》、《遁世操》、《归去来辞》、《耕莘钓渭》等。

  五、“渗透”着儒、道、佛思想的琴曲――儒家色彩琴曲如:《清净经》、《孝顺歌》、《文王思舜》、《文王操》、《禹会涂山》、《虞舜思亲》、《亚圣操》等。道家色彩琴曲如:《頤真》、《玄默》、《招隐》、《忘机》等。而佛教对琴曲的影响大部分已容入道家思想中,所以没有开拓出佛乐琴曲的体系,琴曲中的佛曲只有:《普庵咒》、《释谈章》、《那罗法曲》等几曲。以琴曲《頤真》为例,《神奇秘谱》在此曲的题解中说:“唐董庭兰之所作也。頤,养也。道书谓:‘寡欲以养心,静息以养真。’”根据这样的解释,这个命题显然是反映道家老庄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观点【注4】。

  此曲短小,精炼,不分段。全曲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第一部分以散音为主,但也夹有少量泛音乐句,曲调明朗、欢快。第二部分则纯用泛音,旋律在不同音高位置上重复了四次,颇似《梅花三弄》中的用法,曲调是安静、沉思的,颇像稳重而含蓄地从哲理上对全曲作出总结。

  以上对古琴题解所作的分类只是初步的探讨和归类,因为琴曲题解所反映的内容非常庞大,在分类上的处理并不容易,而且往往一曲中涵盖了多于一种的可供分类的因素,如《潇湘水云》可以是写景也可以是写爱国之情的,《渔歌》可以是反映隐逸思想也可以是写景的。

  此外,加之有些琴曲的题解与乐曲所表达的内容并不一致:以琴曲《蝶梦游》为例,其所反映的内容应该是如《五知斋琴谱》中所说的“其音有飘然脱洒,神与物化,想象乎浮空,如在林泉山麓之间,蜂蝶翩翩而忘于形体也”但从乐曲本身却并不能体会到上述的浮空、忘形情绪,而只是较为轻松、愉快的类似蝴蝶翩然而舞的神情。因此在分类时应以乐曲所突出的思想中心为根据,所以琴曲题解的分类还有待作更广泛更详尽的研究。

  三、对题解现象的思考:

  “题解”究竟为古琴音乐带来了什么?我们如何来看待它存在的价值?带着这两个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1、美学:

  题解之于美学范畴的意义在于它体现了儒家传统的音乐审美观。儒家《乐记》中的思想认为任何艺术的目的都应该是“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艺术应负起载道言志等使命。

  在这种审美价值影响下的音乐必须于形式之外表达特定的思想概念、感情或生活体验等,纯粹是音的组织而不反映任何内容的音乐是被认为不可思议的。音乐须具有具体情节(内容)而又为听众所理解,就须通过“题解”这一形式,因为它可增强音乐形象和内容的具体性、鲜明性。因此,在古琴曲中除极少数之外差不多所有的琴曲都有题解,内容极富诗意和文学意味,往往能引起音乐以外诗的和图画的联想,每首琴曲均言之有“物”,反映一定的内容;古琴音乐的目的往往在于其形式背后的内涵、情感和意境。

  2、打谱:

  所谓打谱就是将古代遗留下来的未能弹奏的“记载琴曲”由有全面修养的琴人将正确的琴音从谱上“复活”成为“演奏琴曲”。所以,打谱是古琴音乐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一种将乐谱上的符号还原为音响的艺术。在还原过程中,由于古琴谱式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不同打谱者(也即琴人)对同一曲目会有不同的曲意理解和节奏处理,从而使一首曲子产生了多个演奏版本,充分展现了打谱者的个性魅力。

  但是,笔者认为个性一般都寓于共性之中,作为二度创造过程中体现的打谱个性化,也需要一个共性化的范围。

  这种范围正是琴曲题解所提供的,正如先前所述的那样它提示了乐曲的内容、意境等资料。有了它,打谱者可以有一个大致的解读倾向,了解乐曲的基本情绪是喜还是悲,从而在分析了乐曲中各种演奏手法的基础上获得一个“粗略”的内心听觉(包括节奏、速度等)。例如:在已知《阳关三叠》的题解后,没有人会去把它打成类似《酒狂》的节奏,因为《阳关三叠》表现的是友人间依依不舍之情所以全曲的节奏应是缓慢、沉重的,它的旋律也不会向《酒狂》那样跌宕起伏而更多的是一种平和中带着一丝忧伤的进行。

  所以,琴曲题解对古琴打谱所起的“画龙点睛”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3、传承:

  中国传统音乐,尤其是古琴音乐“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所谓“口传心授”也就是老师弹一句,学生跟着模范弹一句,学生最初所接触的琴曲是通过老师的“口传”、“唱弦”得到的。学生学琴时通常也在“唱弦”的过程中体验、把握有关琴曲的旋律、节奏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但随着乐曲在内容及思想表达方面的不断加强,“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已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了。此时,古琴曲题解对于传承所起的重要作用便显现出来了。

  首先,题解可以“矫正”因人个体认识上的差异及谱式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传承过程中的“游移性”,避免琴人对乐曲做出缺乏根据的解释,从题解的文字中找寻到琴曲的内容与意境。

  其次,由于题解只是一段说明性的文字,并不构成乐曲的全部,所以在传承过程中它允许琴人在尊重作品原意(题解)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经历和体验的不同而作出各种“开放性”的解释。这种“开放性”的解释不但丰富了传承的内容与过程,更为形成不同的演绎风格与流派开创了条件。

  4、传谱、风格、流派:

  如上述所讲,题解所赋予琴曲在传承过程中的“开放性”导致了演奏及传谱上的“多样性”。而“多样性”所表现出的不同琴家在风格上的区别越来越明显,这使得它成为了“古琴流派”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古琴流派在形成自身特点的同时也在对题解进行着包括曲意、乐曲风格等各方面的修订,从而使之更具有流派特征及更加完备。此外,流派的形成在丰富了琴曲演绎手法的同时,并未使琴曲所要表达的内容等显得无序与杂乱。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题解在其中发挥着指引、解释的作用。

  5、演奏、听赏:

  “题解”对演奏者来说无疑是开辟了一条与作者“亲密接触”的道路,因为演奏者可以通过它了解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从而使自己的表演有了依据。演奏者在作者既定内容的引导下,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去具体地感受作者创造的音乐形象。从而使自己的演奏具有真情实感和富有生命力。

  对听众来说,听众通过借助题解的提示,使自己在直接感受音乐形象时产生丰富的联想,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同时又通过聆听演奏者富有生命力的演奏,在感情上会产生共鸣。所以说,在听赏过程中题解对听众理解和感受音乐有着很大的影响,它为听众的“三度创作“指明了方向。如果听众事先不知道《楚歌》的题解,那么他们虽然在聆听音乐时也能感受到雄壮的,激烈的音乐情景,但他和另一位既知道题解又有丰富历史知识的听众相比的话,后者在听赏中必然会浮现出更多与乐曲所描绘相似的画面,从而更深刻细致地领受乐曲所表现的内容。

  注释:

  【注1】 许建,《琴史初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第18页。

  【注2】 许建,《琴史初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第22页。

  【注3】 李民雄,《民族器乐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第81页。

  【注4】 许建,《琴史初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第71页。

  主要参考书目:

  1、查阜西,《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北京:音乐出版社,1958年版。

  2、许建,《琴史初编》,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

  3、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版。

  4、李民雄,《民族器乐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1997年版。

  5、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编,《中国音乐词典》,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主要参考文献:

  6、成公亮,“琴曲《文王操》打谱后记”,《中国音乐学》,1994年第3期。

  7、史弘,“手挥五弦 心游太玄”,《中国音乐学》,1995年第2期。

  8、李明忠,“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琴学”,《交响》,1995年第3期。

  9、秦序,“琴乐‘活法’及谱式优劣之我见”,《中国音乐学》,1995年第4期。

  10、凌瑞兰,“中国古琴音乐中的文学和美学”,《乐府新声》,1996年第3期。

  11、王唯,“音乐的意义:不确定性”,《交响》,1999年第1期。

  12、王红梅,“古琴为什么要用减字谱“,《交响》,1999年第2期。

  13、王红梅,“对近年来古琴音乐文化研究的回顾”,《乐府新声》,2000年第2期。

  14、郭树荟,“对古琴音乐美学思想特征的再认识”,《人民音乐》,200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