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戏剧 百分网手机站

中国皮影戏的介绍

时间:2022-01-12 16:21:21 影视戏剧 我要投稿

中国皮影戏的介绍

  皮影戏(Shadow Puppets),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皮影戏的介绍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皮影戏又名“灯影子”,是我国民间艺术中包含美术、凋刻、唱腔、音乐、戏曲、表演,集艺术于一身的戏剧。皮影戏是平面的艺术,人物造型基本上都不分侧面,体现了我国古代多角度透视原理的创造,每个影偶造型在构图方面,往往呈现出许多凋刻手法的透视焦点组合。演出时,用一块白纱布作屏幕,操作者站在屏幕下,把皮影贴到屏幕上,灯光从背后打出,观众坐在相对灯光方向观看。再经过表演者的操纵下,配合唱曲、口白及锣鼓乐的衬托,随着故事情节推移,反而巧妙的转换,创造出一个如真如幻的影偶世界来。

  皮影戏是一种最早采用「光」、「影」变幻效果,并具有丰富的梦幻趣味与绘画、凋刻、音乐、演剧等相结合的一种古老表演艺术。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率直敦厚,粗放纯朴,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皮影戏演出简便,表演领域广阔,演技细腻,活跃于广大农村,广受民间的喜爱。

  由于皮影戏在我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其音乐唱腔的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溢彩纷呈的众多流派。在秦、晋、豫一带的各路皮影流派中,有弦板腔、阿宫腔、碗碗腔、老腔、秦腔、南北道情、安康越调、商路道情、吹腔等十多种,曲牌甚多。演唱时,还常用和声接腔、帮腔和鼻哼余韵的唱法,拖腔婉转悠扬,非常动听。

  相传汉武帝因为想念已死去的爱妃李夫人,当时的齐国有个方士李少君,便发明了用油灯投射映照夫人生前的影像,他在晚上架起帷帐,点上灯火,汉武帝隔着帷帐果然看到了李夫人的身影,解决了武帝的相思之苦,这故事说明皮影戏源于牵亡术,与信仰有关係。到了唐代,僧侣们也承袭了这种招魂幻术,设置屏障,以灯火和影子做法事或讲演宣教,增加临场感的效果。配着这麽美丽的传说,皮影戏从此在中国流传至今。

  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瑰丽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更加特别的是,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

  皮影戏对表演的技艺也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要练就过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需要师傅言传身教,更加需要勤学苦练,积累大量的实际表演经验,由此可见,要培养表演人才,甚至最终能组成一个皮影剧团,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中国的皮影在宋代(960-1127)已极为盛行,每逢节日,影戏台数甚多。到明代,北京一地的皮影班社竟达四五十家。公元十三世纪,当时的蒙古军营中也演皮影戏,作为一种娱乐,后来还随军把皮影带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国。之后,皮影便在东南亚各国流传。十八世纪法国传教士把中国皮影戏带回法国,并在巴黎、马赛演出,被称为"中国灯影",曾轰动一时。后经法国人改造,成为"法兰西灯影"。中国的皮影戏对丰富世界艺坛作出了独特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