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 百分网手机站

探讨项目管理中的“变更管理”

时间:2017-06-06 10:28:40 项目管理 我要投稿

探讨项目管理中的“变更管理”

  引导语:《三国演义》可谓家喻户晓,最近再读此书,发现从项目经管理的知识角度看,其魅力无穷。本文想通过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官渡之战,探讨项目管理中的“变更管理”,说明“变更管理”的失败案例对公司、团队的深远影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问题提出

  熟读《三国演义》的读者知道,三国鼎立的结果是曹魏独大,从地理、人力、财力等而言,几乎是当时的三分之二,曹操是否称雄北方的战役是官渡之战,也是曹魏集团初期决定性的战役。官渡之战的转折点在许攸的倒戈,袁绍未能及时处理好许攸投曹的问题,最终出现了不应该出现的“分崩离析、一泻千里”的失败局面,本文简单从项目“变更管理”的角度,对比曹、袁采取的措施来分析官渡之战的胜、败原因。

  2案例过程

  小说《三国演义》第30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描写了官渡之战的过程,从小说而言,由于刘皇叔没有参战,仅仅一回书,不像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均使用大篇幅进行描写。本回小说主要就曹操、袁绍的官渡进行大决战,最终以曹大获全胜而结束,也是三国时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

  1、 案例背景:

  东汉末年,当董卓之乱后,军阀混战。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建安三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建安二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扬部内讧取得河内郡。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

  建安四年,袁绍发兵70余万(小说数据),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2、 案例过程:

  袁军主力接近官渡,夏侯惇告急,曹操起军七万,前往迎敌,留荀彧守许都。

  第一战:两军对垒,帅将出马,双方厮杀,最后袁方审配万弩并发,乱箭齐射,曹军大败。

  第二战:袁方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营。曹军制作了一种抛石装置的霹雳车,发石击毁了袁军,各有胜负。

  第三战:袁军又掘地道进攻,曹军也在营内掘长堑相抵抗。

  相持阶段:双方相持3个月,曹操处境困难,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荀彧写信力挺曹操,坚持危局,寻求和捕捉战机,击败袁军。

  第四战:不久曹方徐晃、史涣等截击、烧毁袁军数千辆粮车,增加了曹操胜利的信心。

  许攸倒戈:曹军粮草告急,被袁绍谋士许攸得使者催粮书,献计袁绍,不被采纳,许攸倒戈,并为曹操献“奇袭乌巢”之计。

  火烧乌巢:曹操立即采纳许攸建议,并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步骑五千人马,冒用袁军旗号,人衔枚马缚口,各带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

  决战阶段:袁绍获知曹操袭击乌巢後,只派轻骑救援,主力则猛攻曹军大营。哪知曹营坚固,攻打不下。当曹军急攻乌巢淳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杀淳于琼等,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袁军前线闻得乌巢被破,导致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遂溃。

  3、 案例结果:

  最终袁绍兵败渡河,仅随行八百余骑。官渡之战就这样以曹胜袁败而结束。

  4、 案例说明:

  (1)小说中的“官渡之战”仅仅用一回书来写,确切的说或从历史角度说,“官渡之战”应该从关羽“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坡之围起,到袁绍在冀州惊闻袁尚兵败,吐血而亡至,更远一点,到曹操辽东灭“二袁”彻底结束。

  (2)双方参战人马的数量历史和小说有很大的差距,本文以小说数据为主。

  项目“变更管理”的理论

  1、 “变更管理”的概念

  项目管理的理论如下:在项目的生命周期中,存在着各种因素不断干扰项目的进行,项目总处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之中。项目管理的再好,采用的管理方法再科学,项目也避免不了会发生变化,根据项目管理的哲学思想,这种变化是绝对的。对项目管理来说,关键的问题是能够有效地预测可能发生的变化,以便采取预防措施,以实现项目目标。

  上述一段话,若改变以下,用“战争”替代“项目”,用“战争控制”替代“项目管理”,发现不但理论成立,而且也是战争中的理论基础。原文如下:

  在战争的生命周期中,存在着各种因素不断干扰战争的进行,战争总处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之中。战争控制的再好,采用的管理方法再科学,战争也避免不了会发生变化,根据战争控制的'哲学思想,这种变化是绝对的。对战争控制来说,关键的问题是能够有效地预测可能发生的变化,以便采取预防措施,以实现战争目标。

  2、 项目变化的规律

  从项目角度看战争,包含许多的变化因素,战机也是稍纵即逝,能否把握战机、能否掌握规律,是项目成败的关键。而项目的“变更管理”就是要预测变化规律,采取措施,有效对项目进行控制。项目变化一般受一下因素的影响: (1)生命周期;(2)项目目标;(3)项目经理;(4)项目组织;(5)外部因素等。

  4“项目变更管理”的分析

  1、项目的生命周期

  对项目生命周期的认知,本文从战前、战中、破僵、决战分析。

  (1)战前:从曹、袁两方对决前谋士献言献策看,分析均到位,具体如下:

  袁方:沮授曰:“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 绍怒曰:“田丰慢我军心,吾回日必斩之。汝安敢又如此!”叱左右:“将沮授锁禁军中,待我破曹之后,与田丰一体治罪!”

  曹方:荀攸曰:“绍军虽多,不足惧也。我军俱精锐之士,无不一以当十。但利在急战。若迁延日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操曰:“所言正合吾意。”

  双方谋士分别分析了敌我形势,是三国时代的swot分析,对比双方,沮授、荀攸均是优秀的谋士,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但从项目经理采纳建议的结果看,曹操是“正合吾意”,袁绍是“慢我军心,吾回日必斩之”和“授锁禁军”,孰高孰低,读者自有判断!

  (2)战中:袁、曹发生三次交锋后,双方互有胜负,进入相持阶段。期间,曹操有思想动摇、回兵之意,许昌荀彧写信坚定信心,双方僵持。

  这一阶段可以看出,曹操兵少的劣势,且思想动摇,“坚持就是胜利”的真正含义。

  (3)破僵:打破僵局的关键是进入相持阶段后,许攸倒戈。曹军粮草告急,被袁绍谋士许攸得使者催粮书,献计袁绍,不被采纳,并被袁绍责骂,许攸自刎,被左右劝说,许攸倒戈,并为曹操献“奇袭乌巢”之计。

  袁绍的态度,决定谋士的出路,屡屡错失良策,确实有捶胸顿足之感叹!

  (4)决战:曹操果断决策,亲自带队,奇袭乌巢、各个击破,袁绍手下相互挖坑、分崩离析,全军溃败。

  通过上述发现,对项目周期的控制,袁、曹双方的谋士均看到这一点——袁缓曹急,但由于双方项目经理的态度可以看出,认知点不同。袁绍对此的控制点在“缓”,曹操控制点在“急”。三次交锋后,进入相持阶段,曹操的思想动摇,恰恰是基于宜急不宜缓的担忧,而许昌荀彧的回信,分析形势,优略对比,寻找战机等,打消了曹操的忧虑,对项目的控制精准到位。回头再看袁绍方,对提出“兵多将广、粮草充足、以逸待劳”的谋士下狱,对本次战役也看不出项目控制的思路、也看不出担忧,当然袁绍肯定判定自己是“胜方”——兵多将广、粮草充足、“四世三公”等因素,战争节奏的把控、急缓的控制非常不明显,有点“信马由缰、顺其自然”的意思。

  2、项目的目标

  项目目标对双方经理而言的都要“赢”。从前期兵力对比看,七十万比七万,十比一。这是袁绍“满不在乎,肯定赢”的预判断,以为有实力和地盘肯定能赢,而曹操由于兵力悬殊“赢有希望,但要采取有效措施”的预判断,曹方对项目变更与控制的意识更强,本文不再详细展开说明。

  3、项目经理

  “官渡之战”不管是小说还是历史,由于是“三国”的三大战役之一,也是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历来评价很多,尤其对双方主帅,曹操虚怀若谷、英明果断和袁绍羊质虎皮、优柔寡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文不想重复,但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两位项目经理的对比,简单如下。

  《三国演义》中仅一回来写“官渡之战”,字数约5800字,本人从两位项目经理的情绪变化来分析,细细读来,趣味焕然:

  (1)袁绍的“怒”:8次,其中还3次“大怒”

  第一次,对田丰“一怒一恨”:绍因怒,欲斩田丰。众官告免。绍恨曰:“待吾破了曹操,明正其罪!”

  第二次,对沮授“一怒一叱”:绍怒曰:“田丰慢我军心,吾回日必斩之。汝安敢又如此!”叱左右:“将沮授锁禁军中,待我破曹之后,与田丰一体治罪!”

  第三次,两军阵前对曹操:绍怒曰:“汝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罪恶弥天,甚于莽、卓,乃反诬人造反耶!”

  第四次,韩猛兵败军还营:绍大怒,欲斩韩猛,众官劝免。

  第五次,许攸献计袁绍,见审配书:绍见书大怒曰:“滥行匹夫!尚有面目于吾前献计耶!汝与曹操有旧,想今亦受他财贿,为他作奸细,啜赚吾军耳!本当斩首,今权且寄头在项!可速退出,今后不许相见!”

  第六次,沮授怀疑曹操偷袭乌巢,提醒袁绍:绍怒叱曰:“汝乃得罪之人,何敢妄言惑众!”因叱监者曰:“吾令汝拘囚之,何敢放出!”遂命斩监者,别唤人监押沮授。

  第七次,淳于琼被曹操放回将袁绍:败军告说:“淳于琼醉卧,因此不能抵敌。”绍怒,立斩之。

  第八次,郭图暗中逼反张郃高览前的对话:绍大怒,遂遣使急召二人归寨问罪。

  (2)曹操的“怒”:2次

  第一次,两军之阵前:绍怒曰:“汝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罪恶弥天,甚于莽、卓,乃反诬人造反耶!”操曰:“吾今奉诏讨汝!”绍曰:“吾奉衣带诏讨贼!”操怒,使张辽出战。

  第二次,怒杀沮授:沮授被俘,曹操厚待之,留于军中。授乃于营中盗马,欲归袁氏。操怒,乃杀之。

  小结:袁绍的“怒”和“大怒”有点没心没肺,不可理喻,完全是不讲理的感觉,从战争角度看,做为一方最高统帅,时常被自己的情绪决定,确实说不过去,反而和其手下的“忠诚不二”形成了鲜明对比。而曹操的两次发怒,合情合理。第一次是两军阵前,被袁绍大骂,且“奉衣带诏讨贼!”,曹操很生气,原因是曹操的“底线被挑战,这是原则性问题”;第二次是厚待沮授,还要逃跑找袁绍,此怒有点指责之意——“我已经优待俘虏啦,还要找袁绍,太不够意思啦,斩!”。

  (3)袁绍的“喜”,0次,小说一次也没有。

  (4)曹操的“喜”,主要5次,其中“大喜”4次:

  第一次,相持阶段,曹操思想动摇,得荀彧书:曹操得书大喜,令将士效力死守。

  第二次,徐晃等人放火焚烧韩猛的粮车,得胜回营:曹操大喜,重加赏劳

  第三、四、五次,许攸倒戈:时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出谋后:操喜曰:“愿闻良策。”攸曰:“袁绍军粮辎重,┅┅,则绍军不三日将自乱矣。”操大喜,重待许攸,留于寨中。

  小说家描写如画:“闻说许攸私奔”说明许攸的倒戈是被迫、无路可退,曹操的大喜是期待,这种“期待”是不确定“大礼”的期待!想想此时投奔人的“大礼”是什么?“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抚掌欢笑”、“携手共入”、“先拜于地”确实将曹操画出。把手言欢这一段描写,两人多次有“笑”、“亦笑”,老友相见,其乐融融。但是读者一定别忘啦,“其乐融融”的背后也许是对项目走向的直接把控、也许是项目的转折点,若用一句话评价这次“曹许相会”——可谓“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否恰当?!!

  (5)结论

  总结如下:项目经理袁绍从情绪的控制上而言,明显不懂得控制,尤其对项目的决策受到情绪干扰较多,输于曹操。项目管理中,权位或级别越高,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控制越弱,对项目影响想越大。假如用数据统计来分析,情绪对比表如下,无需多言。

  4、项目组织

  袁绍方的项目组织始终处在变动之中,前期田丰、沮授被下大狱,许攸倒戈、火烧乌巢前不采纳沮授劝告、怒斩淳于琼、郭图逼反张邰、高览,明显感到上下离心离德,谋士下狱的有之,谋士倒戈的有之、猛将投敌的有之、谋士、猛将互相“挖坑”的有之,从项目组织的角度,对项目组织的变更控制不力,是项目必然的有一天条件!

  再反观曹方:项目组织稳定,荀彧在许昌,还不断的与曹操互动,信息共享,坚定信心、筹集粮草,自己组织团队相对稳定。若要评价曹方的组织机构,与袁绍刚好相反——同心同德。再者对待倒戈之人:许攸是跣足相迎,张郃高览加官进爵,当然曹操也是建立在自己分析、判断之上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曹操的组织也不是绝对稳定,战争过程中相对稳定,但胜利后,曹操也发现“军中诸人,暗通之书”事件。可以肯定的是,曹操的处理结果:曰:“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充分理解、不再追究!小说中张郃高览投诚,夏侯惇怀疑时曹操的回答遥相呼应,原文如下:操曰:“吾以恩遇之,虽有异心,亦可变矣。”——真正组织建设的高手,这和袁绍的心胸和格局是天上、地下之别。

  通过组织的分析,双方优略势非常明显。

  5、外部因素

  袁绍的外部环境及有优略分析:

  (1)袁绍兵力数量上占优势,新灭公孙瓒,占有冀、幽、并、青四州,屯兵黄河北岸,地理位置与士气上居优,占据战略主动。

  (2)袁绍的地盘对曹操形成一个半包围态势,除掉公孙瓒以后,已方又没有后顾之忧。

  (3)袁绍控制的劣势分析:要统一天下,与曹操决一雌雄,必须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力量集中起来,握紧拳手打击敌人,最忌力量分散、各自为政。看袁绍的布置:老大袁谭分到青州;老二在幽州;外甥在到并州;自已带着老三子守冀州。这样人为的把自己的力量分散,分为了四个小王国,事实上,即使是官渡之败,败自自己分散兵力,且窝里斗,使其必然。

  (4)袁绍家族所谓的“四世三公”,声望胜于曹操,陈琳讨伐的檄文,天下闻名,曹操看完也冷汗直流。

  (5)在分析袁绍集团好曹操集团的态势发布:①江东方面:孙策遇刺身亡,新上马的孙权正在巩固地盘,联合出兵很有可能;②荆州方面:刘表也想建功立业,苦于没有机会;③汉中方面:张鲁经营多年,联合攻曹,可能性不是没有; ④刘备方面:刘备攻汝南,一直是坚定的伐曹者。通过图示完全可以看出曹操的困难,实际上是在袁绍、刘璋、刘表、孙权、包括马腾的包围之中。

  曹操的外部环境及优劣势判断:

  曹操控制的青州兵训练有素,且系本土作战,兵精粮足,政治上最明显的优势“挟天子令诸侯”,谁不服讨伐谁。其余包括郭嘉的“十胜十败”之说,更多的是思想层面的。

  最终结局:袁绍最终以失败而亡,不是曹操太强大,是袁绍太无能,纵观战争的过程,袁绍昏招频频,决策失误,对项目变更一筹莫展、没有一个合理的应对措施,其结局必然。

  “许攸倒戈”的分析

  1、 简单过程

  许攸获得曹操粮草告急的书信,给袁绍献计:许昌空虚,分兵两路,加之曹操粮草已尽,乘机破敌,袁绍正犹豫,后方审配来信,提到许攸“违法乱纪”之事,袁绍大骂,许攸被迫投曹,结果曹操和许攸相谈甚欢,有叙旧、有试探、有献计、有执手,场面感人,画面暖人,读小说,从袁绍营到曹操营完全是“冰火两重天”的感觉啊。最终曹操才能许攸之计,奇袭乌巢,大破袁绍。

  2、转折点

  曹魏的势力从官渡之战起,应该是曹操事业的一个比较大的转折点,而官渡之战中“许攸投曹”是本次战役的一个主要的转折点,双方的人员的态度、变更后的措施,最终决定了战争的走向。

  3、变更的控制

  按项目管理的理论分析,“许攸倒戈”袁绍没有采取一点措施,比如:①许攸献计,袁绍大骂后没有“下狱”,前期对田丰、沮授采取的是下狱;下狱的结果是我方的情报带不出去;②袁绍的大骂中有“汝与曹操有旧,想今亦受他财贿,为他作奸细,啜赚吾军耳!”,是否在变相的提醒?呵呵!万一许攸投曹采取何种对策?③许攸出账后,不下狱至少有监视或限制的措施啊;④袁绍方的兵力布置、粮草充放地点等,许攸一清二楚,袁绍可以进行换防; ⑤许攸投曹的信息,尽快发布自己所有军营,采取具体应变措施。

  从变更的原则讲,采取的措施越早,发布的消息越早,损失越小,项目越容易控制。在战争中,优秀的项目经理,会对此类事件大加利用,变不利为有利,此为上策;加强应对,改变策略,及时换防,此为中策;不闻不问、任其发展,此为下策。看袁绍的表现,没有变更控制的概念,袁绍对许攸投曹的无动于衷使其官渡之败的必然。

  4、曹方反应

  曹操对许攸,可谓对投诚人员的经典。表面看:问寒问暖、老友叙旧、把手言欢,实际上是“投石问路、屡屡试探,惊心动魄、刀光剑影、生死成败”,偏偏做的表面是“一团和气”,好看之极,真正的高手、真正的大师级人物!精彩的高手过招、行家对决啊!

  曹操最后对许攸“偷袭乌巢”拍板执行,张辽怀疑有诈,曹操的答复:“不然,许攸此来,天败袁绍。今吾军粮不给,难以久持;若不用许攸之计,是坐而待困也。彼若有诈,安肯留我寨中?且吾亦欲劫寨久矣。今劫粮之举,计在必行,君请勿疑。”从天时环境、粮草供应、采纳利弊、诈降几率、计策成功率等均有分析,可谓头头是道,详虑周全。

  5、小结

  袁绍对 “许攸投曹”事件的失控,形成了官渡之战的转折点。经典文章,诸葛亮的“隆中对”有一句话是这样的:“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弱而胜强在 “人谋”,“人谋”就是策略、瞬息万变的应对措施!在小说中,同样也有总结,小说有一句诗在这样的: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多算”、“寡谋”均是应对措施的有没有、多与少啊,“多算者胜”可谓项目变更管理的最高境界。

  6、同时代的成功案例对比

  同样是消息泄露,同时代成功的案例也有,略举一二。

  1、陆逊“泄密事件”的处理

  孙权北征,令陆逊和诸葛谨攻襄阳,后孙权失利,大军撤回,而陆逊送信人为敌军擒获。可是陆逊并不惊慌,却以“种豆”“射戏”迷惑敌人,并且继续进军襄阳,造成假象,暗中缓缓退兵,安全撤回东吴,其应对变更的措施,确实令人叹服,魏主曹丕赞誉做了很好的注解,“陆逊用兵,不亚孙、吴。东南未可平也。”

  小说第103回原文如下:陆逊集诸将议曰:“吾当作表申奏主上,请撤新城之围,以兵断魏军归路,吾率众攻其前:彼首尾不敌,一鼓可破也。”众服其言。陆逊即具表,遣一小校密地赍往新城。小校领命,赍着表文,行至渡口,不期被魏军伏路的捉住,解赴军中见魏主曹睿。睿搜出陆逊表文,览毕,叹曰:“东吴陆逊真妙算也!”遂命将吴卒监下,令刘劭谨防孙权后兵。却说诸葛瑾……议欲撤兵还国。逊看书毕,谓来人曰:“拜上将军:吾自有主意。”使者回报诸葛瑾。瑾问:“陆将军作何举动?”使者曰:“但见陆将军催督众人于营外种豆菽,自与诸将在辕门射戏。”瑾大惊,亲自往陆逊营中,与逊相见,问曰:“今曹睿亲来,兵势甚盛,都督何以御之?”逊曰:“吾前遣人奉表于主上,不料为敌人所获。机谋既泄,彼必知备;与战无益,不如且退。已差人奉表约主上缓缓退兵矣。”瑾曰:“都督既有此意,即宜速退,何又迟延?”逊曰:“吾军欲退,当徐徐而动。今若便退,魏人必乘势追赶:此取败之道也。足下宜先督船只诈为拒敌之意,吾悉以人马向襄阳而进,为疑敌之计,然后徐徐退归江东,魏兵自不敢近耳。”瑾依其计,辞逊归本营,整顿船只,预备起行。陆逊整肃部伍,张扬声势,望襄阳进发。

  早有细作报知魏主,说吴兵已动,须用提防。魏将闻之,皆要出战。魏主素知陆逊之才,谕众将曰:“陆逊有谋,莫非用诱敌之计?不可轻进。”众将乃止。数日后,哨卒报来:“东吴三路兵马皆退矣。”魏主未信,再令人探之,回报果然尽退。魏主曰:“陆逊用兵,不亚孙、吴。东南未可平也。”因敕诸将,各守险要,自引大军屯合淝,以伺其变。

  简单分析如下:①陆逊发现军事泄密,处惊不乱,情绪控制到位,与袁绍的动辄“大怒”形成对比;②泄密后,预备退兵,但真退假进;③退军,徐徐而退,至少是“有恃无恐”的假象;④吴兵动,魏兵如临大敌;⑤吴兵退走多日,曹魏才确定;⑥曹丕的赞誉,使未来吴境平安的预兆啊。这才是项目变更的上策案例。

  2、刘备“血诏联盟单”的处理

  刘备在董承为首的“血诏联盟单”上签字后,通过种菜、煮酒论英雄的藏拙、装傻等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也算对变更管理的有效应对,从结果看,至少当“联盟单”大部分被曹所害是,刘备顺利逃脱。本文不再展开,在小说第20回、21回有描写。

  3、张辽的应急处理

  小说第53回:是夜张辽得胜回城,赏劳三军,传令不许解甲宿睡。左右曰:“今日全胜,吴兵远遁,将军何不卸甲安息?”辽曰:“非也。为将之道:勿以胜为喜,勿以败为忧。倘吴兵度我无备,乘虚攻击,何以应之?今夜防备,当比每夜更加谨慎。”说犹未了,后寨火起,一片声叫反,报者如麻。张辽出帐上马,唤亲从将校十数人,当道而立。左右曰:“喊声甚急,可往观之。”辽曰:“岂有一城皆反者?此是造反之人,故惊军士耳。如乱者先斩!”无多时,李典擒戈定并后槽至。辽询得其情,立斩于马前。

  张辽的变更处理堪称典范:推理到位、临危不乱、杀伐果断。其结果迅速处理兵变。

【探讨项目管理中的“变更管理”】相关文章:

1.项目进度管理探讨

2.项目需求变更管理

3.项目成本管理控制探讨

4.家居装修项目管理探讨

5.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管理

6.项目管理中的物资采购管理

7.项目管理中的质量管理

8.项目管理中的沟通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