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 百文网手机站

项目管理失败的案例分析

时间:2022-10-27 11:05:10 项目管理 我要投稿

2022年项目管理失败的案例分析

  都说项目经理的时间分配应该是3-7法则,即30%时间用于管理,70%时间用于沟通,可见沟通的重要性。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项目管理失败的案例分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沟通管理案例

  某系统集成商B负责某大学城A的3个校园网的建设,是某弱电总承包商的分包商。田某是系统集成商B的高级项目经理,对三个校园网的建设负总责。关某、夏某和宋某是系统集成商B的项目经理,各负责其中的一个校园网建设项目。项目建设方聘请了监理公司对项目进行监理。

  系统集成商B承揽的大学城A校园网建设项目,计划从2002年5月8日启动,至2004年8月1日完工。期间因项目建设方的资金问题,整个大学城的建设延后5个月,其校园网项目的完工日期也顺延到2005年1月1日,期间田某因故离职,其工作由系统集成商B的另一位高级项目经理鲍某接替。

  鲍某第一次拜访客户时,客户对项目状况非常不满。和鲍某一起拜访客户的有系统集成商B的主管副总、销售部总监、销售经理和关某、夏某和宋某3个项目经理。客户的意见如下:

  你们负责的校园网项目进度一再滞后,你们不停地保证,又不停地延误。

  你们在实施自己的项目过程中,不能与其他承包商配合,影响了他们的进度。

  你们在项目现场,不遵守现场的管理规定,造成了现场的混乱。

  你们的技术人员水平太差,对我方的询问,总不能提供及时的答复。

  听到客户的意见,鲍某很生气,而关某、夏某和宋某也向鲍某反映项目现场的确很乱,他们已完成的工作经常被其他承包商搅乱,但责任不在他们。至于客户的其他指控,关某、夏某和宋某则显得无辜,他们管理的项目不至于那么糟糕,他们项目的进展和成绩客户一概不知,而问题却被扩大甚至扭曲。

  问题1

  请简要叙述发生上述情况的可能原因有哪些?

  问题2

  针对监理的作用,承建方如何与监理协同?

  问题3

  简要指出如何制定有多个承包商参与的项目的沟通管理计划?

  案例分析

  问题1

  田某是系统集成商B的高级项目经理,但后来离职,由鲍某接替。而鲍某接任高级项目经理时,似乎对整个项目一无所知,这至少说明系统集成商B的内部管理有问题,对整个项目监管缺位或不得力,没有及时把项目经验累积为组织资产。

  “期间因项目建设方的资金问题,整个大学城的建设延后5个月”,这说明客户自己本身的原因,导致项目发生延迟以后的混乱状况。

  “至于客户的其他指控,关某、夏某和宋某则显得无辜,他们管理的项目不至于那么糟糕,他们项目的进展和成绩客户一概不知,而问题却被扩大甚至扭曲”,这则说明,系统集成商B没有或极少与客户进行直接沟通,导致客户对自己的工作不熟悉。

  客户从总承包商或其他承包商那里获得的信息有失真。从试题描述来看,显然,总承包商报告渲染了问题,推卸了责任。

  “听到客户的意见,鲍某很生气,而关某、夏某和宋某也向鲍某反映项目现场的确很乱,他们已完成的工作经常被其他承包商搅乱,但责任不在他们”,这说明系统集成商B没建立现场管理制度,或者现场管理制度不严密不明确,或现场管理制度执行不力。

  而且,总承包商与分包商(系统集成商B)责任不是十分清楚。

  最后,因为在这个项目中,还有第三方(监理方)的参与,监理方是代表建设方对整个项目进行监控的,但在监控之下,项目仍然发生混乱,这说明项目的监理工作没有到位。

  问题2

  这是一个理论性问题,与试题的案例描述没有关系。

  监理作为独立的第三方,需要公平、公正、公立地处理项目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维护各方利益。监理方与承建方是没有合同关系的,监理方与建设方签订监理合同,按照监理合同的要求来对承建方的建设工作进行监控,其监控的依据之一就是承建方和建设方所签订的建设合同,其目的就是要确保项目按期完成,并达到建设合同的要求。

  因此,承建方要正确认识监理方的作用,要认识到承建方和监理方不是对立关系,而是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完成项目目标。

  在项目管理方法上,采取的是“三方一法”,即建设方、承建方、监理方都采用项目管理方法来对项目进行管理,监理的主要内容是“四控三管一协调”,承建方也需要在这些方面进行配合,接受监理的监督和协调,有关中间成果需要通过监理的审核或评审。

  另外,承建方要积极主动地与监理方搞好关系,进行周期性的沟通,确保项目“沟通无障碍”。

  问题3

  这也是一个理论性试题,与试题描述的案例背景的关系不大,考查的内容是项目沟通管理计划的制定。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在第12章中有详细的介绍,在此不再重复。

  解答要点

  问题1

  (1)系统集成商B内部管理有问题,至少监管缺位或不得力。

  (2)系统集成商B没有或极少与客户进行直接沟通。

  (3)没建立现场管理制度,或者现场管理制度不严密不明确,或现场管理制度执行不力。

  (4)总承包商与分包商责任不是十分清楚。项目经理圈子

  (5)客户从总承包商或其他承包商那里获得的信息有失真。总承包商报告渲染了问题,推卸了责任。

  (6)客户自己本身的原因。

  (7)监理工作做得不好。

  问题2

  (1)承建方要正确认识监理的作用,他们和监理方不是对立关系,而是有共同的目标,就是把项目做好。

  (2)双方都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承建方协助和配合监理方对项目的“四控三管一协调”,接受监理方的协调和监督,中间成果需要通过监理方的评审。

  (3)承建方和与监理方要进行周期性的沟通。

  问题3

  (1)调研各集成商的沟通需求,进行项目干系人分析。

  (2)发挥总承包商牵头作用和监理方的协调作用。

  (3)对共用资源的可用性进行分析,引入资源日历。

  (4)解决冲突,包括干系人对项目期望之间的冲突、资源冲突等。

  (5)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并监管其执行。

  (6)采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一个失败的项目管理案例分享

  1、背景介绍

  从 2020 年三月底开始做一个设计管理平台的项目,我被指派为这个项目的项目经理,项目成员包括产品经理(1)、后端(4)、前端(2)、UED(1)、UI(1),共 10 位成员。从项目正式启动,到七月初,第一个被需求方、发起人都认可的 V1.0 版本原型才确定。在这接近四个月的过程中,几乎项目管理的全部坑都踩了个遍,特别是干系人管理、冲突管理以及变更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基本要求几乎完成全部背离。这个项目为何会走到这个几乎失控的地步呢?

2、原因分析

  下面全面来进行一下问题的分析,可以从项目筹备阶段开始

  1、 项目定位不清晰(干系人管理)

  关于这个项目的定位,业务方领导与技术方领导有完全不同的定位,技术领导认为应该要设计管理平台,而业务方领导明确表示我们需要的设计协同平台,双方经过几次交流,但是始终未能够对产品的定位达成一致。产品经理找需求方确认过的需求,技术领导不认可,不仅技术领导不认可,甚至业务领导也不认可。

  此处项目经理有较大责任,需求的确认完全交由产品经理处理,但是在项目的进行过程中,明确发现产品经理确认的需求、设计的原型得不到技术领导与业务方的双方的认可,此时应该组织需求讨论会议,让相关的干系人(技术领导、业务领导)需同时参加,明确 alpha 版本的需求。而不是只埋头在进度控制中,需求没有得到核心干系人一致认可的时候,做的越多,偏离越远。

  2、 责任权限不清晰

  项目中有产品经理、项目经理,在项目启动阶段并没有明确说明产品经理与项目经理的职责与权限。产品经理管理需求,但是未对干系人进行有效管理,项目经理此时要不要去强力干预对干系人进行管理 ?

  项目经理是作为整个项目的负责人,但是常常被定义在技术负责人的位置,管理技术选型,开发进度控制,没有对整体项目的成败负责,常常对着两位老总不同的产品定位叹气,但是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种问题。

  3、迭代内容周期控制(项目进度计划管理)

  项目节点是在 6.30 号发布第一版,实际开发时间有两个月,产品一边出原型,开发同时同步进行开发。按照约定的第一个原型版本,是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开发的。这时对接的业务方要求增加四个审批流程,并且这四个流程可以循环往复交替进行。当时接到产品经理的这个需求时,我第一反应是拒绝的。这个地方描述增加一下产品经理背景描述,产品经理有深厚的行业背景,产品开发经验稍有不足。 我跟产品进行沟通,询问是否可以放到下个迭代,得到的回复是可以,但是没有这个流程,用户是无法使用这个产品的。我考虑到有当时还有较为充沛的'时间,同时这个需求设计到核心的功能,决定在这个开发周期内将这个新增的流程功能开发完成。最终完成了任务流程功能的开发,但是由于业务逻辑较为复杂,一方面产品并未完全梳理清晰全部业务逻辑,另一方面,此功能为经过充分测试,在一次产品演示的时候,技术领导表示该流程交互太复杂,业务领导表示这这个任务流程完全不是他想要的。

  这里的问题是在需求原型确定的情况下,项目经理应该缩短每个迭代的任务周期,最多不超过三周。一个迭代版本的时间近两个月的时间,最后核心干系人告诉你这不是他想要的。应该在每完成一次迭代的时候,举行迭代回顾会议,演示产品,让核心干系人对阶段成果进行演示。必须完成第一个迭代的验收,才能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开发工作。 如若不然,还不学学新技术实在。

  4、变更控制严重缺乏(变更管理)

  由于文件版本管理做为其他应用获取模型信息的一个统一入口,技术领导对项目比较关心,时常要求产品演示,同时针对产品提出许多改进意见,态度较为强势,产品经理与我扛不住压力,频繁变更。由于这个变更,业务方是不知情的,所以变更后的产品同时又得不到业务方的认可,这样最后就导致了一个干系人不认可、目标用户不接受的产品的产生。

  项目经理在这件事情上负有主要责任,作为一个项目经理,一定需要严格的管控变更。如果要进行变更,必须核心干系人同意,技术领导的优化意见必须要业务领导认可,才能执行变更。并且变更是不在当前迭代周期内进行的,把变更作为需求记录起来,在下个迭代内进行讨论开发。

3、解决方案

  这种情况在 PMO 的强力介入后,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推了一个核心干系人都满意的 v1.0 版本原型,那么是怎么做到的呢 ?

  1、强力的干系人管理。 每次进行需求确认时,确保全部干系人认可。具体流程是先与业务对接人进行需求讨论,然后与需求领导进行需求原型评审确认(需求确认时最好技术领导在场),最后与技术领导进行原型评审确认。若有异议,组织与业务领导的讨论,直到双方都同意该原型为止,最终确定原型为 1.0 版本。不管领导多么强势,一定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守住自己的原则,不跟着领导天马行空,只做跟需求方确认过的需求,其他一切需求都要经过讨论后再进行设计开发。

  2、严格的范围控制。确定一个最小 mvp 进行迭代,迭代周期改为 2~3 周,这两到三周内任何变更都不做,只记录变更点,在下一个迭代启动时,再进行变更的讨论。

  3、强力推动项目。对于设计管理与设计协同的争议,先不去管他。将争议搁置,先看需求方当前最需要什么东西,我们先在最小范围内,用最简单的方式满足其需求。搁置争议,推动项目。

4、总结

  这个项目遇到的问题都是项目管理中较为常见的问题。 PMO 介入后,用这一套组合拳,虽然非常简单,甚至是许多方法有点老生常谈,但是很有效。项目的新原型,业务方与技术方领导都较为满意。其实许多项目的点,我们开始也有做,但是没有强有力的去执行,遇到强势的领导以及需求方就妥协了。这种妥协的结果只能是一个妥协的产品,在可用性、稳健性上都无法得到保证。

  项目经理一定要有对整个项目负责的准备,不要只把自己定义在进度管理的小慈祥的微笑里。此外就是项目经理必须做好干系人管理,同时在遇到外界压力时,必须坚持自己的原则,此时的一分妥协,后期需要十分的加班去填坑。